查看原文
其他

陈撄宁:未卜吕祖是何心理?

太乙小编整理 太乙玄门 2021-08-07

“吕纯阳飞剑斩黄龙”事,系佛教徒和中国文人为诋毁道教圣人而编撰的故事,历时近千年,为道教蒙尘,直到陈撄宁夫子,才澄清此事,并对佛教痛加批驳。原来如来佛比起吕洞宾来差远了(陈撄宁:学仙的人经八万劫,终落空亡,我们已经领教了。释迦牟尼,活到80 岁,就入涅盘。这种现象,是否不落空亡? 若说是落,他的程度,比修仙人的差得远了。)(摘自网络评论)

撄宁子之考证篇

《吕祖参黄龙事考证》

本刊第61 期,有玄一子投稿,标题为《吕祖参黄事质疑》。盖因坊间中《吕祖全书》载有此事,而《仙佛合宗》中又说此事是伪造的,不可信以为真。故疑莫能决,遂投稿于本刊,希望大家公开研究,得一结论。意甚善也! 吾人生在千年以后,而欲判断千年以前事迹之是非真伪,谈何容易。姑就余力所能及者,勉成此篇,以供众览。


兹先搜集材料如后:

《指月录》第 22 卷云:吕岩真人,字洞宾,京川人也。唐末三举不第,偶于长安酒肆遇钟离权,授以延命术。自尔人莫之究。尝游庐山归宗,书钟楼壁曰: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宁按:此诗首二句与别本不同,想亦有传闻之误。) 未几,道经黄龙山,睹紫云成盖,疑有异人,乃入谒。值龙击鼓升堂。龙见,意必吕公也。欲诱而进,厉声曰:旁有窃法者。吕毅然出,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 龙指曰:这守尸鬼。吕曰:争奈囊有长生不死药。龙曰: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薄讶,飞剑胁之,剑不能入。遂再拜,求指归。龙诘曰: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吕于言下顿契,作偈曰:弃却瓢囊槭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龙嘱令加护。( 本篇全录,一字不遗。)

《吕祖年谱》引《五灯会元》云:吕真人尝游庐山归山寺,未几,道经黄龙山,值黄龙禅师升座。吕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江山,且道此意如何? 龙指曰:这守尸鬼。吕曰:争奈囊储不死药,安知与佛有参差。龙曰: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恍然大悟,再拜求指归,言下顿契。

《吕祖年谱》引《道缘汇录》云:咸通七年,吕祖金丹已成,不觉洋洋自喜( 宁按:吕祖心中事,做书的人如何能知道?) ,乃复继游庐阜。至黄龙山,值诲机禅师升座。吕祖登擂鼓堂听讲。师诘座下何人? 吕祖曰云水道人。师曰云尽水干何如? 吕祖曰旱杀和尚。师曰黄龙出现。吕祖曰飞剑斩之。师大笑曰:咄,此固不可以口舌争也,因问汝功夫如何? (宁按:机锋已毕,何必又问功夫,未免画蛇添足。) 吕祖曰: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中煮山川。师曰这守尸鬼耳。吕祖曰:争奈囊储不死药,安知与佛有参差。师指铁禅杖云: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祖豁然大悟,乃留一偈云:弃却瓢囊槭碎琴,大丹非独水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嘱咐凡流着意寻。遂拜礼辞去。

《吕祖年谱》引《仙佛同源》云:黄龙诲机者,乃商山四皓之一夏黄公所化也。初引钟离祖师见东华帝君王玄甫,继托迹于庐山黄龙寺,架箭张弓,以俟吕真人。(宁按:一派神话,皆无稽之谈。)其慈悲可谓至矣。其所启发者,正复不少。则吕祖之受益于黄龙,黄龙之传灯于吕祖,使其集大成归神化者,岂浅鲜也哉? (宁按:赵缘督《仙佛同源论》中,无此说,不知其何所据而云然?)

《吕祖年谱》引《草堂自记》云:咸通中,予感黄龙之示,更穷万仞之功。北登医吾闾山,了却归空大道。自此则神满太虚,法周沙界,度人心事,无岸无边。( 宁按:吕祖自己赞美自己,真大笑话。)

《吕祖全书》云:吕祖至武昌黄龙山,值诲机禅师升座。祖登擂鼓台听讲,师诘座下何人? 祖曰:云水道人。师曰:云尽水干何如? 祖曰:旱杀和尚。师曰:黄龙出现。祖曰:飞剑斩之。( 原注云:世因此语作为传奇,有飞剑斩黄龙之事。柳真人曾辩此事,谓答机锋。信然。宁按:自从净土法门盛行后,打机锋就无人重视了。) 师大笑曰:咄,固不可以口舌争也。遂与指明大道。祖因呈偈曰:弃却瓢囊槭碎琴,大丹非独水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嘱咐凡流着意寻。末句《全唐诗》作始悔从前错用心。祖师证圆通佛果,盖本于此。

《吕祖汇集》云:参黄龙机悟后呈偈一首,道书全集未载,照《全唐诗》录入。诗曰:弃却瓢囊槭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如今不恋,《神仙鉴》作大丹非独;末句作嘱咐凡流着意寻) 清朝礼部尚书王文贞公《崇简春夜笺记》云:俗传洞宾戏妓女白牡丹,乃宋人颜洞宾事,非吕纯阳也。

《吕祖圣迹纪要》云:吕帝经鄂州之黄龙山,睹紫云成盖,知有异人,乃人。值诲机禅师升座,意必吕公也。欲诱而进,厉声曰:座旁有窃法者。吕帝毅然出问曰: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里煮山川,且道此是何意? 龙曰: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帝君薄讶,飞剑胁之。不能入,遂再拜。龙曰:座下何人? 答曰:云水道人。龙曰:云尽水干时如何? 帝君未及对。龙曰:黄龙出现。帝君恍然悟,求指归。龙诘曰: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帝君于言下大彻,呈偈曰:弃却瓢囊槭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消尽平生种种心。龙嘱令加护。同文书局石印《全唐诗》第 32 卷第62 吕岩诗录如后:

参黄龙机悟后呈偈 ( 原注:第二句缺一字)

弃却瓢囊槭碎琴,如今不恋口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原集首附有作者略历,其文如后:吕岩字洞宾,一名岩客,礼部侍郎渭之孙,河中府永乐县人( 一云蒲峻县人) 。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游长安酒肆,遇钟离权,得道,不知所往。诗 4 卷。

《指月录》第 21 卷云:鄂州黄龙山诲机超慧禅师,初参岩头,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头曰:你还解救糍么? 师曰:解。头曰:且救糍去。后到玄泉,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泉拈起一茎皂角曰:会么? 师曰:不会。泉放下皂角,作洗衣势。师便礼拜曰:信知佛法无别。泉曰:你见什么道理? 师曰:某甲曾问岩头,头曰你还解救糍么,救糍也只是解粘,和尚提起皂角,亦是解粘,所以道无别。泉呵呵大笑。师遂有醒。( 幻寄曰:玄泉若无后笑,几乎带累岩头。黄龙一笑下脱却毛角,尚未免牵犁拽耙。) 问:急切相投,请师通信。师曰:百尺竿头五两垂。问:毛吞巨海,芥纳须弥,未是学人本分事,如何是学人本分事? 师曰:封了合盘市里揭。师将顺世,僧问:百年后囊钵子什么人将去? 师曰:一任将去。曰:里面事如何? 师曰:线绽方知。曰:什么人得? 师曰:待海燕雷声,即向汝道。言讫而寂。 ( 以上皆《指月录》原文,一字不遗。学者欲知黄龙为何人,并其程度到何地步,请研究此篇可也。)

《指月录》第 17 卷云:鄂州岩头全蔑禅师。(中略)唐光启之后,中原盗起,众皆避地,师端坐宴如也。一日贼大致,责以无供馈,遂停刃焉。师神色自若,大叫一声而终。即光启三年丁未四月八日也。 ( 撄宁按:岩头虽与本题无关,然欲知黄龙诲机是何时之人,不能不看此段记载。因为黄龙年代不可考,但黄龙曾经参过岩头,必与岩头同时,间接的可以得到一点线索。所谓光启三年者,乃唐僖宗年号,即是民国纪元前 1025 年。于此可以确定黄龙诲机亦是光启以前的人。吕祖是唐朝人,但其生年亦人各异说。或言贞观丙午生,或言天宝十四年生,或言贞元十三年生,或言贞元十四年生。今从《吕祖年谱》断为贞元十四年生,即是民国纪元前 1113 年。)

《指月录》第 28 卷云:太史山谷居士黄庭坚,(中略) 既依晦堂,乞指捷径处。堂曰: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论? 公拟对。堂曰:不是不是。公迷闷不已。一日侍堂山行次。时岩桂盛开,堂曰:闻木樨花香么? 公曰闻。堂曰:吾无隐乎尔。公释然,即拜之曰:和尚得恁么老婆心切? 堂笑曰:只要公到家耳。久之,谒死心新禅师,随众入室。心见,张目问曰:新长老死,学士死,烧作两堆灰,向什么处相见? 公无语。心约出曰:诲堂处参得的使未着在。后左官黔南,道力愈胜,于无思念中,顿明死心所问,报以书曰:谪官在黔南道中,书卧觉来,忽而寻思,被天下老和尚瞒了多少。惟有死心道人不肯,乃是第一相为也。 ( 撄宁按:此段公案与吕祖黄龙皆无干涉。此名诲堂,彼名诲机;此是宋朝人,彼是唐朝人。《仙佛合宗》认为诲堂即是黄龙诲机,恐不免有误。)

撄宁子之疑问篇

《吕祖参黄龙事疑问》陈撄宁

余所搜集吕祖参黄龙这件公案的材料,虽不能说完全,大概可以十得八九。若再有出此范围之外者,都是些齐东野语,可以不论。余等生于千载之下,而欲判断千载以上之事,本极困难。况且又是方外的事,历代以来士大夫都不屑注意,纵有所闻,亦一笑置之,谁肯浪费笔墨,加以考证。故尔人异其说,说异其辞。佛教徒则烘云托月,推波助澜,惟恐吕祖不做和尚,惟恐吕祖不跪倒在黄龙面前。道教徒则咬定牙关,一概否认,说是佛教徒伪造出来的,惟恐吕祖名誉弄坏了,惟恐道教被佛教压倒了。另外更有一种在家人,非僧非道,亦仙亦佛,调和三教之流。他们虽承认有这么一回事,却又不承认吕祖是输。他们说吕祖慈悲,为度众生故,所以示现如此。亦等于维摩居士,本来无病,为度众生故,示现有病;文殊菩萨,久已成佛,为度众生故,示现而在佛座下求法。并非吕祖真有错误,后学不可执着迹相,致碍圆通。

总括起来,全国中人,对于吕祖参黄龙公案,有三种派别:

第一种肯定派认为这件事是铁案,丝毫不可移动,如佛教徒是;

第二种反对派认为这件事是佛教徒伪造的,后来以耳为目,弄假成真,全不足信,如道教徒是;

第三种调和派认为这件事虽不能说子虚乌有,但是吕祖故意示现如此,不可误会吕祖真不悟性,不可误会吕祖真被黄龙所折服,或又谓吕祖经过一番悔悟,因此证了佛果,如在家居士们、乩坛弟们皆是。

以上三派,都被他们占尽了,现在叫我归哪一派呢? 若入肯定派,是为盲从;若人反对派,是为武断;若入调和派,是为骑墙。盲从与武断,固然不是学者的态度,而骑墙派之模棱两可,亦失却研究家的精神。我只得自成一派。其派如何? 即怀疑派是也。

所谓怀疑者,因为这件事有许多可疑之点,难以令人相信,若仔细推敲,便要露出马脚。今试举种种疑问如下:

第一问 《指月录》云:飞剑胁之,剑不能入。请问吕祖用的是什么剑? 桃木剑? 铁宝剑? 还是一条白光剑呢?

第二问 剑如何能飞? 用手中之力抛出去呢? 用丹田之气吹出去呢? 还是口中念念有词祭出去?

第三问 剑何故不能入? 黄龙有金钟罩铁布衫功夫么? 身上穿了盔甲么? 他的剑术胜过吕祖么? 或是像现代红枪会、大刀会之类,枪子打不入么?

第四问 黄龙之师岩头和尚,遇到乱贼,不肯逃避,被贼杀死,大叫一声而终。虽然他有视死如归的定力,到底没有刀枪不入的功夫,何故黄龙忽然有这样大本领?

第五问 普通人在世俗上辩论是非,遇到意见不合时,结果只有拂袖而去。若无切肤利害,决不至于动武。吕祖是个得道的人,自然比普通人更加心平气和,岂可因一言不合,就要飞剑伤人? 幸而剑不能入,未曾撞祸。假使当日剑入黄龙之身,后事何堪设想? 请问吕祖何以蛮不讲理如此?

第六问 吕祖参黄龙诗,一共不过四句。历代相传,已经有许多不同的样式。即如第二句,《指月录》作如今不恋水中金,《吕祖全书》作大丹非独水中金;又如末句,《指月录》作始觉从前错用心,《吕祖年谱》、《吕祖全书》、《神仙鉴》皆作嘱咐凡流着意寻,《吕帝圣迹纪要》作消尽平生种种心。请问哪一句是真? 哪一句是假? 或是全真? 或是全假?

第七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此意比较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之意,是异是同? 若说是异,异在何处? 若说是同,为什么出在吕祖口里就是守尸鬼? 出在释氏口里就是佛菩萨?

第八问 《指月录》所载吕祖参黄龙诗末句云:始觉从前错用心。请问错在何处? 是否从前学长生术就算大大错误? 吕祖当日既然痛悔前非,何不就把斩黄龙的那口剑回过来,斩了自己,以表示从今而后不再做守尸鬼,倒也干净。何故仍旧要活在世上,仍旧著书立说,将这些长生法术一代一代流传到现在? 自己已经误了,又要贻误后人,未卜吕祖是何心理?

第九问 若依据《吕祖年谱》及《吕祖全书》所载,似乎飞剑之说不是实有其事,乃是答机锋的。既然讲到机锋,当然不能离开口舌言语,为何黄龙又说此固不可以口舌争也这句话? 请问答机锋不用口舌用什么? 是否要学那不开口的机锋,如眼睛翻上翻下,脚步三进三退,画个圆圈,竖个指头,拍两拍,扭几扭,种种捏怪? 这些才算是机锋么?

第十问 《吕祖年谱》引《仙佛同源》,谓黄龙诲机者,乃商山四皓夏黄公所化云云。这些神秘奇怪之历史,向来没有见过记载。请问做《仙佛同源》的人,从何处得到这个消息? 是否能免杜撰之嫌?

第十一问 《吕祖年谱》引《草堂自记》云云。吕祖是唐朝人,《草堂自记》到清朝才出现于世,请问此书是否吕祖亲笔所作? 若说真是吕祖自己做的,请问吕祖肉体是否尚在人间? 若说是吕祖阳神所作,请问吕祖何故不肯把阳神消灭,偏要保留一千多年? 是什么意思? 岂非由守鬼一变为守鬼么? 岂非仍旧不能免贪恋长生之罪过么?

第十二问 俗传吕洞宾三戏白牡丹,是否可信? 《冬夜笺记》说,此乃宋人颜洞宾事,误加于吕祖身上。然则飞剑斩黄龙故事,是否亦为宋人颜洞宾事( 宋朝亦有黄龙)? 这两件事,久已被小说家写作传奇,弄得全国皆知。说假都是假,说真都是真。你们若说戏牡丹故事是误,则斩黄龙故事安知不误? 请问吕洞宾与颜洞宾是一是二?

第十三问 学仙的人叫守尸鬼。守尸鬼不是好东西,我们已经领教了。请问学佛的人叫做什么鬼? 抛尸鬼、弃尸鬼、烂尸鬼、灭尸鬼、无尸鬼,这些名字能用么? 守尸鬼是坏鬼,不守尸的是好鬼么?

第十四问 学仙的人经八万劫,终落空亡,我们已经领教了。释迦牟尼,活到80 岁,就入涅盘。这种现象,是否不落空亡? 若说是落,他的程度,比修仙人的差得远了。一个能经八万劫,一个不过 80 年而已。若说不落,请问拿什么作证据? 设若没有证据,难道不怕修仙的人反唇相讥么?

第十五问 《指月录》载:黄龙击鼓升堂,吕祖入谒,龙见,厉声曰:旁有窃法者。请问窃法二字作如何解释? 黄龙当日既然是击鼓升堂,必定是公开演讲,决不是严守秘密。而吕祖既称人谒,必定是经过号房通报,或是先到客堂,由知客师引导,再至讲堂听讲,决不是私自溜进去的。如何轻易把一个字加于吕祖身上? 以窃贼视来宾,未免太不合礼。就算吕祖没有正式通报姓名,直撞进去,也不能说他是窃。因为和尚们讲经说法,向来是公开的,无论何人,不管认识与不认识,都可以进去听讲。自古及今,已成惯例,为什么黄龙独要改变这个例子。再者,提起字,必须要有方法可以教人,并且这种方法,只有黄龙晓得,普通人皆不晓得,才配称得起一个字。请问黄龙所说之法,是什么法? 若说是佛法,其法能出三藏教典范围之外乎? 佛家藏经,既已公开,何故黄龙依经说法偏要守秘密?《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照《金刚经》的意思看来,释家是以无法立教,不是以有法争奇。既是无法,如何能窃? 可知窃法二字简直不通,若非妄语,便为戏论。

第十六问 《吕祖全书》云:吕祖呈黄龙偈末句,《全唐诗》作始悔从前错用心,祖师证圆通佛果,盖本于此。请问吕祖证佛果有什么光辉? 不证佛果有什么耻辱? 吕祖何必定要证佛果? 何必定要把神仙资格取消,钻到释门中去? 何故情愿降低自己身份?何故学世间凡夫一般的见识?

第十七问 《吕祖全书》云:遂与指明大道。请问这个字,是就道家而言呢,还是就释家而言? 若谓就道家而言,无论什么大道小道,乃自己本分事,吕祖岂有不知,何必要和尚们指明? 若谓就释家而言,普通和尚们都叫做说法传法,不叫做说道传道。假使和尚能讲,岂不变成道士么? 若谓大道二字本是借用,以代替佛法二字,请问吕祖既修仙学道,又要佛法作什么? 若谓佛法胜过仙道,所以吕祖要改变方针。此等语言,出于和尚口里,并不奇怪,若出于修仙学道人口里,真有点头脑不清,自相矛盾。做《吕祖全书》的人,也犯了这个毛病。

撄宁子之平议篇

《吕祖参黄龙事平议陈撄宁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千载以前的事,谁也不能判断他是真是假。若是假的,徒费唇舌;若是真的,乃等于一幕电影,早已一闪过去,不留痕迹了。我们今日为这件事,居然大开辩论,吕祖黄龙有知,岂不笑煞? 这都是玄一子惹出来的是非,令我欲罢不能。

现在与将来,是科学实验时代,空谈的哲学与玄学,已经感觉根本动摇,何况再夹杂许多神话,如何能令人心悦诚服? 仙佛两家,立场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志愿。虽不必舍己从人,亦不必强人就己,更不可贡高我慢,轻视外教。

论到究竟地步,长生就是不死,不死就是不灭,不灭自然不生,不生就是无生,无生自然无死,无死就是不死。不死岂非长生么? 黄龙执着一边之见,不识究竟之理,于无分别中强为分别,随意乱下批评,谬说流传,至于今日。普通佛教徒,见解更不及黄龙,偏喜拾取黄龙之余唾,动辄以守尸鬼落空亡等语,动摇学仙者之志愿。一般学仙的人,脚跟欠稳,常常被他们引诱到释氏门中去了。一入释门,任你翻十万八千里筋头,也跳不出他们的圈套。此等人,仙家视为可怜悯者。

在我眼光中看来,黄龙并不见得怎样高明,那几句机锋,也是老生常谈,无甚妙义。吕祖当日何以如此钦折,不能令人无疑。或问:陈撄宁若处吕祖地位将如何? 答曰:抱定宗旨,永不改变。慢说什么黄龙,即使释迦牟尼复生,也不能令我屈服。若没有这种毅力,在今日佛教风靡全国的时候,尚敢于开口提倡神仙学说么? 或问:陈撄宁的程度,超过吕祖么? 答曰:不敢。吕祖智慧胜常,故能言下顿悟;我是个愚笨人,永远没有悔悟的日子。吕祖礼敬黄龙,是吕祖功夫深,有涵养。我器量太小,不能学吕祖那样谦虚。无明这个东西,在我是永远要保存,丝毫不许破的。别人家要想破我的无明,请他们先破一破自己罢。我不愿讲三教一贯,更不愿讲仙佛同源。当年印度释迦牟尼,他就不懂中国神仙家的法门,何况后世佛教徒? 吕祖参黄龙事,设若是假,固不足论,就算是真,亦只可说偶然游戏而已,何必大惊小怪。

结论:这件公案,是真是假,殊无研究之价值,劝诸君留点有用精神,做实修实证事业,将来到了相当程度,自然就能彻底明白。犯不着因为这些类似小说家的故典争论是非。敢尽我最后的忠告。

附:

玄一子之质疑篇

《吕祖参黄龙事质疑玄一子

俗传吕祖师曾参黄龙一段公案,不佞闻之,不能无疑也。尝读吕祖书中,略谓「吕祖道成之后,云游经黄龙山。值黄龙晦堂禅师升座。禅师问:台下何人?吕祖曰云水道人。禅师曰云尽水绝如何?吕祖曰:旱杀和尚。禅师曰:黄龙出现。吕祖曰:飞剑斩之。禅师曰:此固不可以言语辩论也。遂问吕曰:尔有何道?吕祖答曰:一粒黍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江。禅师曰:这守尸鬼耳。吕祖曰:争奈囊储不死药,安知与佛有参差。禅师指铁禅杖云:饶经百万劫,总是落空亡。吕祖悟而吟诗曰:弃却飘囊碎却琴,大丹非独水中金,自从得见黄龙后,嘱付凡流着意寻。」云云。

但读伍冲虚真人手着之原版「仙佛合宗」,第九十八页中,又是一说。今亦录之于后。

仙佛合宗曰:「佛家人见吕翁言仙佛同一觉照,遂诳言曾参黄龙禅师。然我昔常究此,而见为谤仙之恶口,自知仙佛决可两从,亦欲与众谪之,令知可两从故。按吕翁以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四月十四日生,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丁巳举进士,时年四十二岁也,为德化县令。出城游庐山,周异人,自言是钟离权,共话有契,吕遂弃职,随之七八年,后修成道。于六十四岁五月二十日,在黄鹤楼前,飞升虚境,超出天地五行之外,世人皆知,不可昧者。

若黄龙者,乃豫章南昌府,宁州东乡,黄龙山寺僧晦堂和尚,一语言僧俗耳。与黄庭坚居邻,为言语文字友。并其徒号死心者,皆宋季人也。岂有已经大定出阳神,而神通能历过五百余年不死之吕,反问五百余年后之不能大定出神,而有死之僧以学死耶。吕翁至今屡屡显圣度人,由已得定出定,不落生死轮回者,而后能之。若黄龙则死后以至于今,独不能显圣如吕翁之度人。反诬谓能显圣之仙,曾不能显圣之凡僧。虽则毁谤上真,然黄何足荣?吕何足辱?细观黄在未死前,不能神通如吕。已死后,又不能复出现于世如吕。此乃死后堕入轮回久矣。所诮『终是落空亡』,正指此辈言也」云云。

以上二条,各有一说。吾人识浅,固不得而判决。爰为录出。以待高明者考而正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