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者,天地之灵,人生元气,道家固精养生法!
精者,天地之灵,人生元气。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果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因此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固本聚元涵养生机,是道家养生的重要内容。在竞争激烈、聚变的时代,如何内观、静心,收敛外溢的光芒,是养生的上则。
老子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韬光养晦凝聚精华、人生是奋斗的生命,更是凝聚的人生,是蓄养内在自我的过程。
中国古人所讲的养生,主要是指“内养”,也就是说要从改善身体的内环境人手,通过内观人静、呼吸调节、意念冥想、肢体导引、欲望管理等一系列的手段,来达到身体免疫力的提高,增强内在生命源。
中国古人向来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所以不提倡人们总是把目光盯在外部世界上,而是应该以天地万物的变化机理来作为调节身心的依据,以此达到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因此,中国的儒、释、道、医、武等各宗各派无不把“内观”作为养生的关键途径。
古人内观的习惯源于对自身体内资源的珍惜,养生者“内观”的对象包括:丹田、气血、经络、穴位、腑脏等。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孔子非常重视人体内气血资源的健康状况,他认为,性欲、物欲、利欲等,都会影响到身体内部的平衡,所以一定要很好地进行约束。
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吾善养吾浩然之正气。”孟子认为:毅力、志向是人体之气的统帅,有志向的人完全可以驾驭自己的气血运行;为了实现人生志向,人就不应该轻易浪费气血资源。总之他认为,追求道德真理的人,是内心纯正的人,所以胸中总有浩然之正气。不讲道德的人,是欲念杂乱的人,也是体内气机逆乱的人。
苏轼在《上张安道养生诀》中描述自己常用的养生方法:每夜于子午后,披衣起,面东若南盘足,口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内观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次想心为炎火,光明洞澈,下人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即徐出气,出入均调,即以舌接唇齿内外。苏轼这种内观方法可能是与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有关,能够想象人体的五脏具有五种颜色,说明人进入了入静的状态,外部世界已经无法吸引人的思维意识了。
内观在养生中可以起到抵御外界诱惑、降低身体损耗的作用。
老子认为人应该“致虚极,守静笃”“塞其兑,闭其户”“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庄子则认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在《易经·艮卦》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其意为集中注视背部命门,就能得到身心缥缈的美妙感觉,即使有人走进院子里,也会对他视而不见。这样做,对身体有益无害。中国明朝的大学问家林兆恩,曾经发明了“艮背功”养生法,教人学习后,治好了很多老百姓的疾病。
善于“内观”的人,特别重视自己身体的不良反应,及时进行身心调节,所以患病的机会比较少。当然必须将内观与外调相结合,即在内观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外部环境的状况。
现代人面对的外界诱惑太多,视线很少能收敛在身体内部,目光总是锁定在物欲上,眼球也往往被商家所征服。实际上,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很少有人去主动“内观”了,所以也很容易忽视自己身体的不良状况,从而导致身体亚健康。
从古人那里汲取内观养生,从西方人那里汲取科学合理的外部的调节,养成中国人内敛与外扬独立的民族特性:以达于内“修身、齐家”,于外“治国、平天下”之功。
养生的真谛是“固摄”。耳多听则摇精,口多说则伤气,目多看则劳神。大道至简,越用越少。用工用到心无一点杂念,方为入门。此不只在静坐时,在行、住、坐、卧时也是如此,这静紧要的功夫,让你的心静下来,让你的身康健,学会休息,医药不能解决人生的全部问题。
其静为心,而非身。一个健康长寿的人,动健身,静修心,形练意。
“习静”不入静不能见本性。何谓本性?本性即元性,乃无性之性。元性为先天五元之一。根据古《洛书》所示,人欲修练返还之道,须在性、命根本上落脚。此性命之根本即天地之根。若将人身比喻为天地,此即人身之根本,名曰“天地根”“天地心”,或简称“天心”。
儒曰“太极”亦即人身之太极是也。此性命之根无方位,无定所,内有先天之信息,其中含有元性,元精,元气,元情,元神,谓之五元。此五元者为先天所具有。人降生之后谓之后天,后天生五物,即魂,魄,妄想,浊精,识神是也。
静功之法用功之时,处于静室,坐则忘形,静则忘心,返观内照。勿追求,勿助长,顺其自然。呼吸要静、细,不可稍粗,不可闻声。闻声则神气皆散。练功以平和中庸为好,要按老子所指出的“虚心绝虑,保气养精,不为外境爱欲所牵,恬淡以养神气,即为长生之道”,做到“有欲观窍,无欲观妙”。即是对窍位可以静观寂照,再逐步进入无欲观妙。所谓无欲观妙,就是进入虚极静笃无为之妙。也就是进入人天合一无物状态之妙。返观内照是练静功的基本要求,静时观照,重要的是随时运用双眼,眼到哪里,心到哪里。在寂照时注意到神和眼的结合,结合得好,呼吸就能安定以至于人大定。将气息定于中,就是进入伏气状态了,如此才会真入身与与心一之境地。
达摩祖师《胎息经》云:“服气不长生,长生须伏气”。对于呼吸之平定,是自然而然的,不可稍有勉强。强制呼吸则息不能定,气不能伏。要做到心息相依,神气相抱,才能做到呼吸平定,心自然静下来。如果在练功时精神不能与呼吸结合,神必外驰。呼吸不能依附于神,则气难自伏。必须神依息而定,息依神而安,互相依附,才能进入虚极静笃。息定后,更须继续寂照,不惊不喜,不急躁,等待气机之自动。若气机动得慢,来得晚,切不可追求,只要保持虚灵不昧之神,内照气机动处,就是配合阴阳。
阴阳自然相合,我之气也就随之自然伏下来。可以用眼看体内天体根即守中,守天地之正中,也要似守非守,若有若无,不即不离,不可执着。这样可帮助入静。习静之极,静极生动,真气必会逐步发动。
《丹经》说“时至神知,即此时也”。而后则神与发动之元气相凝合。如此习静,可使精神充足,智慧丛生,一切旧病,恍然若失,浑身舒畅,个中滋味,非言语之所能形容也。达到静细自然,息息归根,外呼吸与内呼吸相接合的状态,即所谓“大道不繁,道法自然”
《丹经》中有:“小周天行于真气,阳火发生之时,顺其发生之机,以神而引,以息而吹,自然上升,不限时刻,有上行之机,则引上行,有定静之机,则听其定静,总是动而后引,静而后定,不动引之天益,不静定之有损。无论动静,均顺其机而为之,主合尔自然。虽用神引,亦不可着,虽以息吹,亦不可滞,当升机发动之时,元神仍凝玄关,稍分神以引上升之阳火,不过稍着意于呼机,呼时听其自然。用神用息不过如此,余则听其自升自降而已”大意是:静至于极,逐渐会生动机,即真气发动亦即阳火发生之时,应顺其机以神意领之入尾阊之穴,气足者自然一直上入头顶。然后化为甘露,入住脉,此时口津甜满,真气直达丹田。气不足者,不能一次直上头顶,中间有定静之机,须听其定静,气再动再引,再静再定,无论动静均须顺其自然之气机,万不可气不足而强以意领之上升也。须待气机再动时,再以神引之过玉枕,上泥丸,须臾化为甘露降至丹田。其原则是:我主静,我主于静,气必越动;气越动,而我越静。待气缓缓上行时,我配合神以引之,息以吹之,但神息不可执着,不可停滞。
有诗云:松静坐卧一心专,闲是闲非抛一边,若到恍惚杳冥时,后天气自接先天。
道家养生的要领到底是什么,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其实,道医养生不是几个方子、几味中药、几个穴位那么简单,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可归结为6个字:顺、静、修、调、补、固,真正领会并做到这几点,长寿就离你不远了。
古人认为,人身体的变化与四季轮回是一致的,因此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须与季节相适宜。《黄帝内经》说:“顺天时地利。”这里的“时”,指的是四时阴阳,具体说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季的养生要符合生、长、收、藏的特点。春天万物生发,要养肝、养阳;夏天是生长时节、主养心,晚睡早起,少发怒,该出汗就得出汗;仲夏季节又热又湿,要注意养脾、化湿;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要养肺、养阴,早卧早起,情绪须安宁,否则会伤肺;冬天讲究养藏、养肾、养阴,要多晒太阳,早睡晚起。
现代人喜欢生活得热热闹闹,每天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生怕孤独和寂寞。其实,这种浮躁的生活对健康极为不利。《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安静下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别是“气”的消耗,做到身体“节能”,这样才能预防疾病、益寿延年。大家不妨把生活节奏放慢,采取静坐、闭目养神的方式来静养身、慢养心。
《易经》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其实就是平时积德行善、豁达大度的人,往往能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能减少很多烦恼,心情愉悦。可见,修身养性,宽以待人,淡泊名利,对别人好,自己收获的将是健康、快乐和长寿。
人难免会遭遇营养失衡、过度劳累、病邪袭来等诸多不良因素,这时候就要用到“调”字了。《黄帝内经》说,应该根据四季的变化调养精神意志,调养七情六欲。其中还强调了呼吸的调节,即“调息”,练习呼吸吐纳。建议大家平时多做深长、缓慢、均匀的呼吸。可以练习“丹田息”,鼻子吸气后,通过意念把气送到下丹田气海的位置,即在肚脐下1.5寸。然后再把气慢慢呼出来。练习“丹田息”的同时,吞咽唾沫,配合调津,保健效果更好。
古人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脏腑、气血,原则有三,一是先辨证,二是食补为先,三是补、泻结合。
中医讲药食同源,所有食物都有调理身体的作用。从味道说,酸味补肝,苦味补心,甜味补脾,辛味补肺,咸味补肾。从颜色论,红色补心,黑色补肾,黄色补脾,绿色补肝,白色补肺。
滋补要因人而异,根据体质进行合适的食补。气虚的人最要吃主食,还可喝鸡汤、吃鸡鸭鱼肉。补血可用大枣、猪肝、各种红肉。补阴气,多吃水里生的,如鸭肉、海参等。养阳要吃羊肉、鸡肉、驴肉、韭菜等。春天要养肝,多豆芽、豆苗、草莓、菠萝等。但要少吃香椿、香菜,以防过敏。夏天吃点苦能去心火,要多吃夏天成熟的瓜和豆。秋天应多吃应季水果和栗子、松子等坚果,还要吃润肺的百合、藕、杏仁、白果。冬天要养藏,多吃根茎类食物,如山药、土豆、红薯、萝卜、白菜。
养生不能一味地补,要补泻结合。夏天要利湿,可多吃冬瓜、丝瓜、西瓜、薏仁,火气重的可吃苦瓜、苦菜,吃绿豆排火毒。秋天燥气盛,便秘、口干的人多,应多吃润燥的梨、萝卜等食物。冬天寒气重,可多吃点姜、肉桂,以驱寒气。
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固”,包括固精、固气、固神三个方面。
固精,就是要保护肾气,最重要的是节欲。此外还可吃养肾精的食物,包括各种肉类,还可吃山药、枸杞。
固气,一要减少耗气,少说话;二要多晒太阳,补充阳气;三要多做有氧运动,增加氧气;四要通过饮食带来水谷之气。另外,睡眠能养五脏之气,绝对不能熬夜。
固神,就要调养七情,不过喜、过怒、过思、过悲、过恐,情绪控制好了,身体才会少受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