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伏羲如何推演太极八卦,风云变幻
相传,伏羲自成一体,可接天地雄浑之气(混沌之气)可纳乾坤川百泽,能知前身后世之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330wsslf2&width=500&height=375&auto=0
河图传说是伏羲制作先天八卦的依据,孔子在《系辞》就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但伏羲当时看到的河图是怎样的?河图是否早于先天八卦?至今尚无确凿的考古证据,而只是合理想象和逻辑推测。
所谓“参伍以变”,“参”可作两种理解:一是“参”作“叁”解,“参伍”就是“三五”,这里如果仅按数来理解应指“一五”和“二五”,即5和10两个数。二是“参”也按“参与”理解,“参伍以变”指以“二五”为始(即以“十”为始),经“五”之加减,实现太极生两仪。
所谓“错综其数”,“错”即上下相错,“综”即左右综合,将“一五”其数一分为二,上下相错得二余一。所以,“五”之加减,“二”之加减,“一”之加减,均应左右综合,加者为阳,减者为阴。
所谓“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指复经“一“之加减,最后所得再“极其数”而一分为二,实现四象生八卦。
所谓“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指天下之至变是由“参伍以变”、“通其变”、“极其数”三次数变,引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三次象变。
现在我们假设河图早于先天八卦,伏羲当时又是怎样观物取象,并根据河图推演先天八卦的?我猜测大致有三个步骤,来实现“天下之至变”。
太极生两仪。即以10为始,以5加减,当为“参伍以变”。10+5=15,此为阳;10-5=5,此为阴。“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即5/2=2余1,在第一步“五”之加减之后,为第二步“二”之加减和第三步“三”之加减作好准备。第二步
两仪生四象。即又以2加减,属于“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15+2=17,此为阳阳;15-2=13,此为阳阴;5+2=7,此为阴阳;5-2=3,此为阴阴。第三步四象生八卦。即复以1加减,得数一分为二,视为“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见图2先天八卦图)。17+1=18,18/2=9,此为阳阳阳,记为乾一;17-1=16,16/2=8,此为阳阳阴,记为兑二;13+1=14,14/2=7,此为阳阴阳,记为离三;13-1=12,12/2=6,此为阳阴阴,记为震四;7+1=8,8/2=4,此为阴阳阳,记为巽五;7-1=6,6/2=3,此为阴阳阴,记为坎六;3+1=4,4/2=2,此为阴阴阳,记为艮七;3-1=2,2/2=1,此为阴阴阴,记为坤八。
由此可见, 以十为始,先经五之加减,又经二之加减,复经一之加减,最后一分为二,完成“参伍以变”、“通其变”、“极其数”三次数变。如此三变,十可化生八数,八数可应八卦。十变为九,历经加五、加二、加一再一分为二,对应阳阳阳,此为乾卦; 十变为八,历经加五、加二、减一再一分为二,对应阳阳阴,此为兑卦; 十变为七,历经加五、减二、加一再一分为二,对应阳阴阳,此为离卦; 十变为六,历经加五、减二、减一再一分为二,对应阳阴阴,此为震卦; 十变为四,历经减五、加二、加一再一分为二,对应阴阳阳,此为巽卦; 十变为三,历经减五、加二、减一再一分为二,对应阴阳阴,此为坎卦; 十变为二,历经减五、减二、加一再一分为二,对应阴阴阳,此为艮卦; 十变为一,历经减五、减二、减一再一分为二,对应阴阴阴,此为坤卦。
至于伏羲之所以按这样的平面方位排列八卦,南怀瑾的解释是,先人与今人的方位刚好相反,而且伏羲是立足中国观物取象的。在先人眼里,西北多山地,东南多河海,东北多雷,西南多风,东方升太阳,西方挂月亮。
所以,中国八卦的方位自然是——乾为天,坤为地,所以乾上坤下,这也是天南地北的来历;离为日,坎为月,所以离东坎西;震为雷,巽为风,所以震东北巽西南;艮为山,兑为泽,所以艮西北兑东南。
但南公的说法似乎还有点牵强,既然是立地观察,天在上地在下,为什么还要拘泥于传统的平面来理解?况且卦的意思如果理解为四维时空上的“挂”可能更靠谱一些。看来,不仅世传河图值得质疑,世传先天八卦是否应作平面理解也是值得质疑的。欢迎大家多多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