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道教学者“张绪通”论“西游记”

张绪通 太乙玄门 2021-08-07

来源:泉水叮咚网易博客


中国人的流民心理并不是只能从流民的身上才能发现的,如果稍加研讨,可以说是无所不在,防不胜防。因此,这决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放过的病根。
  先就文学上的一个例子来说,就是家喻户晓的《西游记》。每一个中国人从小都知道一个“孙梧空”,这是西游记这部书的主角。从表面上看,《西游记》只不过是一部写得很流畅动人的小说,而且是一部神怪小说,七十有二洞,洞洞有妖精。满天神佛,热闹异常。也可说是一部宗教小说,上天下地,谈神说鬼。几百年来,脍炙人口。可是骨子里却在教唆中国人反固有制度权威,反固有学术文化,并且极力主张:中国无能邪恶,必须彻底全盘“西”化。现分四点来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孙悟空的知识(本事=跟斗、拳法、变化、神通等等)基础并不是泊来品,是跟一位“道人”学的(道=中国固有学术文化)。他虽然学得还差老师一大节,可是他的本事实在已经到达很了不起的地步了。然而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都绝口不肯说出谁是他的老师来。这还情有可原。他不断夸张自己的本事,当上了齐天大圣,但决不提起他本事的来源,也从未回山去探望过师父。当他遇到极大困难的时候,东拜西求,就从来没回去求过师父。这必然是他认为:师父根本解决不了他的问题,宁可去求外人(菩萨)。这充分说明了一批中国人的心态:他的成功都是出于他自己,或是外国人的赏识,决不归功于,甚至根本不承认本国文化的价值,虽然人根本就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是中国教育一手栽培出来的。数典忘祖,过河拆桥,一心要远走高飞。
  (二)初出茅庐的孙悟空自以为本事有了,于是雄心大发,使出混身解数,要做官。任何小说故事虽然时常是推测臆造,但无不是现实情景的反射。作者没有上过天,如何知晓天上政府是怎样运行的?所以,说的是天上的事,无非还是地上的光景。孙梧空一要做官,就要做中央政府的大官。野心越过越大,欲望越难满足。越闹越糟,最后闹到要推翻政府。孙大圣说:“玉皇,你有什么本事?”“玉皇,你下来。”“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倒好象是新发明的一种“民主轮流制”。玉皇代表中国的政制和威信,天宫代表中国的行政体系和组织,孙悟空代表的势力,并不是什么改进理念和方案,而十足十地表现的,只不过是个人的野心与私欲,心里根本没有丝毫国家民族的大义,于是,他就造成了一个不小的动乱。太上老君,虽然暂时把他关进了八卦炉。可是不久,八卦炉不但被蹬翻了,而且连老君都被他拖摔了一跟头。老君代表中国的学术文化。作者假借孙悟空,一鼓脑儿把中国的一切通统推翻了。他极力地把中国固有的文化都描绘成是老大、臃肿、腐朽、无能的,根本就没有存在的理由。玉皇要想生存下去,单靠自己的力量,简直是无可救药。非得到西天去求佛,才能保命。外国的佛来到中国,一下子就把孙悟空镇压了。佛不费吹灰之力,只要把手一翻,干净俐落,孙悟空连大气都没法透了。其实,佛也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奇的本领,只是会骗。一骗,老孙就上了当。等到明白过来,一失足成千古根,倒真是无可救药了。
  (三)唐太宗的时期是中国史称的盛世,《西游记》偏把它说成“苦难悲惨”的世界。西方的佛早就安着心要来“救”东土的众生,只是“未得其便”。刚好中国出了个陈江流(玄奘),一心要成全佛的意愿,他要把人家的“经”(办法)全盘搬来。如果从留学的观点来看,留学生到国外学人家的长处,拿回家来充实自己,这有什么不对?如果“留学生”去勾结外敌,甘心做人走狗,来推翻祖国,虽然名为留学,其实是卖国亡国。唐僧九死一生,千辛万苦才把“经”取来,打开一看,却是无字之书。这是说:外国人并不一定会把有内容的“经”给你。更进一步说:即使把“经”取了来,也不一定能真派用场。有问题还得自己想办法解决。既然如此,为何老早就不放聪明些,抱定自立更生的宗旨,发奋自强呢?至于"苦难悲惨"的世界到底在哪里,也应该先弄弄清楚,弄不好一心想上天堂的反进了地狱,岂不冤哉?根据正史,唐太宗贞观三年玄奘赴印度,见尸罗逸多王。玄奘对王大夸太宗神武,中国强盛的情形。王说:“据汝所说,我当东去朝见汝主。”遂大大优待玄奘,任他在印度国内到处自由旅游。玄奘于贞观十九年初回国,王遣特使与他同来;并献上表文,玄奘做翻译。太宗命梁怀做持节往抚。印王亲自出郊,恭迎唐使,膜拜受诏,顶在头上。又复遣使,并贡上入火珠、郁金香、菩提树等物。贞观廿二年,太宗派王玄策使印度,蒋师仁为副。他们一入印境,就有兵来袭。原来,尸罗逸多去世,阿罗那顺自立为王,不敬唐朝。王玄策从人有限,不能对敌,脱身逃走西藏,从骑战死。西藏闻讯,即派兵一千来援,后又招集邻郡,尼泊尔亦出七千兵来会。王玄策、蒋师仁身先士卒,血战三月有余,大败阿罗那顺,将他满门擒住。并攻下五百八十余城。王玄策献俘长安,由太宗特赦阿王,后发送回印。只把他身边的一位老人留下。老人二百余岁,名叫阿罗尔莎婆寐,素修中国道教。太宗特留下他,请教一番,然后遣返。玄奘去印度,取经固然有其事,显然在取经之外,还另有任务。而且任务还极成功。绝对不能是真象《西游记》笔下的那么一个窝囊和尚。恐怕玄奘之在印度十六年与王玄策后来能以少胜众,如入无人之境,杀将擒王,大有关系罢。《西游记》说唐僧于贞观十三年去,二十七年回。而太宗于二十三年五月驾崩,八月奉安昭陵,岂能在二十七年还接见唐僧?诸如此类,可见《西游记》的作者是别有居心的。
  (四)孙悟空在天宫的时候,玉皇叫他管御马,他嫌官小,不肯熬。叫他管桃园,他就怠工,并且为非作歹。可是,他第一次被佛骗,就在山下苦熬五百年。第二次骗他说:将来可以得“正果”,她就甘心作了和尚,一路坚苦卓绝,作个窝囊凡人的徒弟。第三次被骗,他戴上了紧箍咒的头箍,便只好死心塌地为取经的洋使命服务到底。《西游记》在示范:中国人为中国做事,就可以胡乱来;倒是在国外或是在洋机关里做事,就得忠勤谨慎,死心塌地地做。即使明知到头来一场空,也是死而无怨。总之,《西游记》这本书的意识形态,可疑之点甚多,以上四点不过是较为明显一点的例子而已。作者是个有学问的人,只可惜心理的方向错了。由于他一个人又不知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造成多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中国人如果敬信三有主义(有寿,有福,有子孙),应该没有什么不对。但非要三多的话,问题就要出在这个“多”字上了。然而,人口过剩虽然是问题,不过以中国幅员之广阔,未开发的地方,待开发的事业,比比皆是。人口多也未必没有一点好处。但是,流民心理却是中国一个极严重的病根。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但能在心理上下一番功夫,中国人到底是聪明的,如果人口多,又能同心团结,因势而利导之,所谓众志成城,自然就胜人一筹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