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态人生:「我觉得老不可怕,我怕失去勇气」;攀岩不是竞技赛:一位自杀,一位辞世,户外人都是最炽热的火

太乙玄门 2022-11-29


朴树哭了。


前天,在《大事发声》的录音现场,朴树带来暌违14年之久的新专辑《猎户星座》,还演唱了《生如夏花》等经典曲目。


身穿格子衬衫,头戴白色毛线帽子,舞台上的朴树,还是如当初学生时代里,那闪着光的清冷少年模样。



节目临近结束时,他说还想唱一首歌,最后选了《送别》。


唱这首歌之前,他说,「有的时候觉得生活就像炼狱一样,特别难熬,但在音乐里面,即使唱最悲伤地歌,也是一种享受」。


谁知歌未毕,曲未尽,他就已经崩溃,难过得像个孩子般哽咽哭泣。


完整版视频戳这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025v5fm24&width=500&height=375&auto=0

看过朴树现场的人都知道,因为不善言辞,多年与外界隔离,大多时间里他都沉默寡言,而音乐,似乎也成为了他唯一的出口。



01

“我觉得我还是不够强大”


在很多人心中,「朴树」这两个字,光是听听就觉得心疼。


有人说,听朴树唱歌就仿佛在听自己的故事。饶是如此,出道至今,他一共只发过3张专辑。


1999年,第一张专辑《我去2000年》面世,他像一道闪电,带着理想主义的色彩,劈开了那一代人青春的记忆。



他忧郁,唱着被弃如敝履般的心酸滋味: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


他张狂,像开上了高速公路的拖拉机,可劲儿撒欢:

我有那么多的理想 我还有那么大力量

我要改变世界 任凭我想象

隔壁老张对我讲 年轻时我和你一样狂


他敏感,连做梦都能解读出「生命中漫无止境的寒冷和孤独」:

这是个旅途

一个叫做命运的茫茫旅途

我们偶然相遇然后离去

在这条永远不归的路


他迷茫,觉得全世界都欠他一个春天:

我的路已经在万水千山

明天是个没有爱情的小镇

我会默默地捡起我的冬天


在最热血的年纪,他的作品给无数年轻人带来温暖与力量。


高晓松说,「朴树的创作靠的不是底蕴,而是燃烧自己」。


鲁豫说,「他之所以受那么多人喜欢,除了歌好听,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有种特别可贵的东西——脆弱,这是天生的,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人们爱他的脆弱、他的干净,他的清高,以及他的孩子气。


但他却觉得这些「称赞」真是别扭,「(那些)是我的一部分,但我是一个很立体的人,是一个很丰富很复杂的人」。



他认为自己还是有一些才华,却又总怕有一天会江郎才尽;


他希望得到赞美,却又不愿意别人对他有什么期待;


他不喜欢被大众打扰,却也害怕被世人遗忘;


他矛盾,既试图让自己成为「毁誉不动」的那种人,又渴望别人给他肯定。


朴树,挣扎又张狂、敏感又拧巴,一如我们每个人青春时期的少年模样。




02

“我特讨厌我这样”


2000年,朴树正当红。


他让自己完全沉浸在声色犬马的生活里,使劲儿疯,使劲儿玩。


在2003年发行了人生第二张专辑《生如夏花》之后,他长达十年未曾再发表新歌。


当红时「生如夏花之绚烂」,沉寂时「死如秋叶之静美」。

我是这耀眼的瞬间

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

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

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有那么一段时间,朴树沉浸在暴烈的生活里,任由自己沉沦。


工作的压力,情绪的崩溃,让他的身体和心理同时垮掉。他病了很久,长期抑郁,看什么都不顺眼。


那段日子,用他自己的话形容就是「生不如死」。


那时候他已经几乎把自己这些年挣到的钱全花完了,剩下的一点仅够维持生活。



可这个倔强又偏执的少年,始终不肯放低姿态去迎合「这个圈子」:




“电视上的明星们令人作呕,我毫不怀疑我会与他们不同。后来,与这行业若即若离的那些年,被裹挟着,半推半就着往前走,边抗拒边享受着它给予我的恩惠。钱,名声。一度沾沾自喜,而且颇有些年迷失其中,沉湎于享乐,无力自拔。直到老天爷收走了赋予我的所有的才华和热情。”




在这个时代,有人可以不惜形象在节目上装傻扮丑,走上一条快速有效的捞金之路,在遭受质疑时,却装模作样声称「一切都是为了音乐」。


可朴树绝不随波逐流,音乐在他眼里就是纯粹的,是不能妥协的。



2014年,他发表新歌,距离上一张专辑已经过去十一年。


他为韩寒的电影创作了主题曲《平凡之路》,电影故事没记住多少,这首歌却唤起了人们对于朴树回归后的狂热。


我不过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冥冥中这是我 唯一要走的路啊



12万评论里,写下的都是对朴树满满的思念:




@藏烟罐头:终于回来了。听完了没有激动也没有惊喜万分,就像一个老朋友从远方归来,和你喝酒聊天,心里全是想念却在这一刻苏醒。


@苏苏苏河:十年前,你说生如夏花一样绚烂;十年后,你说平凡才是唯一答案


@青菜家的小花:朴树的酷在于,人不在江湖,江湖却在等他





是啊,人们都在怀念朴树,一如怀念自己的青春;


人们也在等待朴树归来,庆幸他没变,一如那时少年模样。




03

“我觉得老不可怕,我怕失去勇气”


朴树重新回到观众面前。


那个「没有赚钱养活自己的概念」,却又被生存法则牵着鼻子走的少年,如今也学会了妥协。


他站在综艺节目的舞台,被主持人问及为何从来不愿参加综艺节目的他,这一次却来了。


人们盼望他会说出怎样感人肺腑、情深义重的话语,却没想到所有五花八门的期待,都被他一句话堵了回来。


朴树站在台上,毫不掩饰,「我这一段真的需要钱」。



后来他又担任当红小花王珞丹的帮帮唱嘉宾,一起合唱了新专辑的主打歌《清白之年》。




主持人问朴树:你当初是怎么创作这首歌的?

他说:忘了。

主持人又问道:为什么会替王珞丹选这首歌?

他说:不是我选的,是经纪人选的。

主持人无奈问:经纪人为什么会选这首歌?

他说:经纪人想推广这首歌。




观众笑了,瞧,这就是朴树,这是我们的朴树呀。



四十多岁的朴树,已经不是之前那个帅气的小伙子了,但是有一点他没变,他依旧是那个永葆一颗「少年心」的耿直大男孩。


他可以为了钱,放弃自己的自由,坚持,去妥协;


但是他绝不会失去为了音乐的勇气。


2015年10月11日,一向沉默寡言的朴树居然在微博发表千字长文,解释专辑难产的原因,向苦苦等待的歌迷道歉。



虽然已经是个身经百战的歌手了,面对作品,还是会有一万个小心,录音要听几千遍,发片拖延到最后一秒……


他曾说过,有一次在看朋友拍自己的照片和视频,「我一看就这哥们儿真的是老了,但是我觉得好像是我在看另一个人,就好像跟我没关系」。


他说,「我觉得老不可怕,我怕失去勇气」。


所以他把一腔孤勇全部给了音乐,他对音乐的追求,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



人们越来越爱「少年感」,鹿晗的温润如玉、刘昊然的青春洋溢、胡一天的阳光美好……


少年们充满胶原蛋白的美好脸庞,无一不敲打着我们的小心脏。


可唯有朴树的少年感,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他一如既往的坚持与倔强,不善言辞下的真实与纯粹。


可朴树却说,「不是我过于少年,而是我觉得这个国家的人提前就老掉了」。



都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


我们爱朴树,是因为人们在看到他的时候,总是最容易想起年少的自己。


想起那个曾经与生活较真的懵懂的自己;

想起那个满腔热血却撞得头破血流的自己;

想起那个跌跌撞撞却依然在砥砺前行的自己……


唯一不同的是,你可能已经放弃了,可他仍在坚持着。


知世故而不世故,无论走多远都能不忘初心,就像《在木星》唱的那样:


「今日归来不晚,与故人重来,天真作少年」……


— End —



一位自杀,一位辞世,户外人都是最炽热的火

整个户外圈正为两代攀登传奇的陨落而流泪——

 

27岁的攀岩奇才海顿·肯尼迪(Hayden Kennedy)因女友遭遇雪崩罹难,选择用自杀关闭了人生的无数种可能;

 

94岁的攀登教父弗雷德·贝克利(Fred Beckey)在西雅图的朋友家中猝然辞世,为80年的攀登生涯画上了完美句点。

 

一起自杀,一起辞世,前者激烈,后者完满,殊途同归的道路却同时印出了户外人身上那团抹不掉的热火。


 

最难以接受的死亡,往往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所以,当一生挚爱兼攀登搭档英格·普金斯(Inge Perkins)遭遇雪崩丧生后,肯尼迪用极端浓烈的方式决然而去,比起圈外的争议,户外人更多表示了扼腕与理解。

 

事实上,所有户外人与家人都会遭遇跟肯尼迪相同的议题:

 

当最爱的人留在了山上,活着的人该如何自处?


Hayden Kennedy

 

  • 首攀Carbondale Short Bus (5.14-R), Indian Creek, Utah

  • 首攀Lowe-Spark (5.13), Haystack Peak, Wind River Range, WY

  • 首攀 Miceand Men (5.14a), Rifle, CO

  • 首攀 EastFace of Cerro Kishtwa (5.11,WI6,M6,A2 - 6200m), India

  • 首攀 EastFace of K7 (M6,WI6 – 6900m), Pakistan

  • 首攀South-East Face of the Ogre 1 (5.10,M6,WI5 – 7300m), Pakistan

  • 首攀 WestFace of Hassan Peak (M5,WI6, 6300m), Pakistan

  • 首个用最合理攀登方式登顶托雷峰(经由东南壁路线)SoutheastRidge of Cerro Torre (5.12a, A2+), Patagonia

 

没打开的讯号器

从上述履历可以推断,若肯尼迪还在,这位“登山界看着长大的孩子”很有可能开辟世界上所有最难的岩壁。见证这一切的,应该是曾红点多条5.14路线的女友普金斯。

 

但,所有美好的可能终止在了一个晴朗的周末。

 

2017年9月中旬,蒙大拿境内的山上下起了第一场雪,10月的第一个星期,第二场雪缓慢降落。新雪覆上旧雪造就的粉雪地形,挑动着攀登者心中跃跃欲动的高山滑雪神经。

 

10月7日,趁着好天气,肯尼迪与普金斯步行将近10公里,抵达南麦迪逊山脉的因普峰(Imp Peak,海拔3414米),穿戴好滑雪装备和雪板,计划登顶后滑雪下降。

 

红圈内为雪崩事发现场。因普峰坡度为38°-45°,属于雪崩高发风险状况。图片来源:蒙大拿州雪崩救援Instagram帐号

 

行至海拔约3000米,雪崩突至,瞬间将两人扫落下坡。被半埋的肯尼迪迅速从积雪中挣扎抽身,并将讯号器转为搜寻模式,却未发现任何普金斯的信号。


独自搜寻许久未果,次日回到家的肯尼迪留下雪崩地点信息及搜寻意见后,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随后媒体披露中,有提及其自杀的原因,

 

他对雪崩事故感到很“内疚”,究其原因是没有检查普金斯身上是否佩戴着打开的讯号器。

 

如果事先检查英格的讯号器是否打开,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海顿和英格。图片来源:Hazel Findlay

 

但倘若能多一点地了解肯尼迪,便会知道女友的离开,只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在雪崩发生前,他的两位攀登挚友也永远留在了山上——

 

•  2015年杰斯汀·古力芬在尼泊尔因山难逝世;


•  2016年凯尔·登斯特在巴基斯坦与搭档尝试“食人魔” II峰登顶时,凭空消失在岩壁上,至今仍未找到。

 

左:海顿·肯尼迪;中左:克里斯·卡卢斯;中右:凯尔·登斯特;右:杰斯汀·古力芬。图片来源:Eveningsends

 

所以,在知晓肯尼迪将自杀后,任职攀登知名杂志Climbing主编长达30年之久的父亲迈克尔·肯尼迪与母亲朱丽·肯尼迪没有阻拦:

 

我们沉痛地尊重了他的选择。

 

他终结了攀登界的梦魇

当然,不是每一位痛失挚爱的人都该用这样的方式离开,我们也并不提倡如此的决绝。但这并不适用于肯尼迪,用一句话说来说:


他的世界是纯粹的,纯粹到除了与攀登相关的人和事,容不下其他。


这种印刻在肯尼迪血液中的纯粹,推动着他大胆终结了困扰攀登界42年的阴影——托雷锋(Cerro Torre,海拔3133米)东南壁上的“压缩机路线”。

 

这条路线的出名,源自一场耻辱的攀登。

 

托雷锋坐标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陡峭的冰雪崖壁像一把尖刀刺向天空。绝美的风景,险峻的攀登角度(任何一个坡度都大于80度),时至今日也只有约十来人成功登顶。图片来源:Hudson HenryPhotography

 

1959年,意大利攀登者卡萨瑞·马斯特瑞(Cesare Maestri )及搭档托尼·艾格(Toni Egger)尝试登顶托雷锋,不幸艾格掉落遇难,因缺乏证据,世人无法相信马斯特瑞的成功登顶(事实上,他登顶的是托雷锋附近的另一座山峰)。

 

11年后,蒙羞的马斯特瑞带队杀回托雷峰,粗暴地在东南壁一条长约350米的岩壁上打入了400余个挂片,开辟了压缩机路线(Compressor route)。尽管登顶成功,却也遭到了强烈的批判,甚至被冠以“违反登山精神”的骂名。

 

托雷峰地地理位置和”压缩机路线“的走向示意图。图片来源:TheGuardian

 

尽管圈内对这条路线争议满满,却只停留在嘴皮上,鲜少有人真正做出改变,直到2012年1月16日。

 

这一天,肯尼迪和搭档杰逊·克鲁克沿东南壁历经13小时登顶托雷峰,全程仅使用2个马斯特瑞当年设立在岩壁上的保护站(路线难度5.12a,A2)与5个后来者们手工打入的挂片。

 

关于这个路线的攀爬过程,在他们的攀登汇报里,是这么说的:

 

快登顶的时候,肯尼迪一边尖叫一边上攀,而我(杰逊·克鲁克)则一边攀爬一边笑得合不拢嘴... 意料不到的顺利,太爽了!

 

这路线的攀爬暴露感如此强烈,有时几乎怀疑自己犹如登月之人。

 

杰逊·克鲁克跟攀登顶托雷峰。这条路线非常漂亮,有完美的裂缝攀爬和大约5.10级别的暴露感极强的外角路线。图片来源:海顿·肯尼迪

 

回味着极度痛快的攀登过程,看着脚下漂亮的路线,两个爱山的年轻人纠结着:

 

攀登开始之前,我们丝毫没有讨论过除掉挂片的事儿。


与其大家在斗嘴皮子没人做,不如我们来承担这个领头羊的责任吧。


一番挣扎后,肯尼迪与克鲁克决定在下降中尽可能除掉直壁上由马斯瑞在42年前打入的挂片。最终,两人去除了大约125个挂片。

 

托雷峰顶部,左:海顿·肯尼迪;右:杰逊·克鲁克。摄影:杰逊·克鲁克


至此,这座漂亮的险峰,挣脱了当年马斯瑞带来的阴霾,并在随后不久即迎来了第一支自由攀爬登顶的队伍(由奥地利David Lama领队完成,5.13b)。

 

80年与100多条首登

如果说,肯尼迪的执拗与浓烈是一袭璀璨的烟火,那么94岁的攀岩传奇弗雷德·贝克利(Fred Beckey)则是一团温暖的炉火,持续散发热量,感染着周遭。

 

Fred Beckey


  • 1939年,Mount Despair, North Cascades

  • 1945年,Price Glacier, Mount Shuksan, North Cascades

  • 1954年,Northwest Buttress to North Peak, Mount McKinley, Alaska

  • 1963年,Complete North Ridge, Mount Stuart, North Cascades,Washington, USA

  • 1967年,El Matador (NCCS IV, A3), Devils Tower

  • 1968年,Direct East Buttress (IV F8 A4), South Early Winter Spire, North Cascades

  • 1968年,Northeast Face, Mount Hooker, Canadian Rockies

  • 1996年,Mount Beckey, Cathedral Mountains,Alaska, USA

    (以上为弗雷德部分售等线路。信息来源:wikipedia)


Fred Beckey跳过冰裂缝,图/mountaineers.org


他的一生,用两个数字和一个词足以描述——80、100+与流浪者攀登(Dirtbag Climbing):


  • 他一生未婚,无子无女,却将80年生命花在了攀登上;

  • 共计开辟100+条首登路线,其中包括与弟弟一同登顶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境内最高峰沃丁顿山(Waddington)、1940年首登美国禁峰(Forbidden Peak)等;

  • 创造了“流浪者攀登”的攀登方式,并用一生为其践行。

 

曾成功登顶梅鲁峰,世界级攀登者ConradAnker对弗雷德有着极高的敬意:

 

在攀登界传奇人物的殿堂,他就是端坐神坛的汉子。

 

他从没有登顶过大的、著名的山峰,他从没有上过珠峰。但正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驱使他去开辟新线路。

 

Fred Beckey,图/弗雷德自传的海报


有人说,弗雷德拥有者“完美的人生”,因为他有足够多的时间与所爱在一起,还用着自己偏爱的方式。从这个角度看,肯尼迪的人生还远未达到完美。

 

但无论如何,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对户外炽热的爱。

 

缅怀传奇。



参考来源

1、Completing the puzzle: New factsabout the claimed ascent of Cerro Torre in 1959

2、K7 - East Face - 2012

3、OgreI - South Face - 2012

4、Logica Progression路线信息

5、Hayden Kennedy Biography





Jimmy Webb丨攀岩不是竞技赛

将世界上所有攀岩运动员的名字记录成一本书,铺开这幅密密麻麻的百尺长卷,Jimmy Webb的名字应该被写在前面,但是却浅浅的一笔。

 

他在攀岩特别是抱石上的天赋和成就是不容小觑的,从早在2013年击败了Chris Sharma和Daniel Woods等世界顶级攀岩大师,拿到Psicobloc Masters Series 赛事冠军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


图片/climbing.co.za


但是他的大胡子和棕黄色的卷发连成一体,看起来像是一个沉默不语的人。


他把自己遁入人群中,在岩壁上磨平了棱角,不到三十岁的年纪,眼神里却平静如水,没有一点张狂,倒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沧桑感



 Jimmy:抱石上的“野兽”  



看过一个Jimmy的专访,他穿着一如既往的深灰色羽绒服,站在人来人往的广场上,少了他这个年龄本身的浮躁,愈发有一种沉稳淡然的气质。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的笑容很腼腆但是发自内心的,说话的方式很轻松,会随意地耸耸肩。


他的平易近人会让你模糊掉他所有开创性的成就,只把他当做一个普通人。他不太喜欢讨论日常生活,但是当谈到攀岩的时候,明显能感觉到他的眼睛里有亮光。

 

图片/vimeo.com


和其他运动员相比,他身上很少有商业赞助的性质,不为自己宣传,他把自己投向大海,投向戈壁,投向任何有抱石的地方。


我们看到他最多的时候,他也是和抱石在一起,他经常赤裸着上身站在地面上观察岩壁,于脑海中构划路线,再撒上些镁粉,然后纵身一跃,把手和脚嵌入在细小的岩缝中,在倾斜的岩壁上克服自身的重力努力固定住。


他矫健的身形配上敏捷的动作,那么的自然而然,他看起来就像一头土生土长的“野兽”,他理应归属于荒原。


图片/climbing.co.za


野外抱石形状各异,所处的地理环境也同样复杂多变,光滑的岩壁让他数次摔落,保护垫的作用显得微乎甚微。他有时会滚向两侧锋利的碎石,或者干脆直接摔进抱石下的流水中。他的胳膊和双腿上的伤痕,在攀爬向上的时候清晰可见

 

受伤最严重的一次,无名指接近完全断裂,手指肿胀了整整一个月。他不得不放弃岩壁,回归到生活中。如果不是这样,他应该会继续把所有的时间都专注在攀登和突破自我的限制上,恰恰因为病痛,他却得到了短暂而难得的放松。


图片/blogspot


但他最爱抱石。

 

他很少出现在竞技攀岩赛事中,纵然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他笑容也同样欢喜,但终究不太喜欢那些掌声雷动和刺耳的尖叫,相反,旷野的粗犷与宁静更适合他。


他的生活中只有两件事,攀爬抱石,和在开车前往全世界寻找抱石的路上。


图片/climbing.com 

 


   攀岩不是竞技赛   



Jimmy出生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他的家乡Maryville(玛丽维尔)并不是一个繁华的地方,当地居民对国际攀岩比赛也从来不感兴趣,但是这里却是他攀登生涯的摇篮。

 

十几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日子,Jimmy的朋友邀请他去野外爬山,一群小男孩走进山林就像猴子回归到了丛林中,他们在这里肆意挥洒用不完的精力。一块巨大的椭圆形石头挡在他们面前,阻断了去路,也成功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力。

 

Jimmy第一个萌生了想要攀爬上去的冲动,尝试了几次之后,他才最终站在那块大石头的顶端。这次意外的攀爬抱石的体验之后,他就爱上了这种感觉。当时他并不知道这是一种国际攀岩运动项目,他只是当做游戏而已


图片/climbing.com 


在这之后,他一年里至少会花300多天的时间在抱石上,小镇上没有攀岩馆,更没有攀岩教练,由于资源太过有限,Jimmy的训练只能是自己去野外寻找目标路线,重复攀爬。


有一次为了克服一条抱石路线,整整一个月,他把下班之后的所有时间都耗在这里。如果想改变线路、升级攀爬难度,他就得去距离几十公里的隔壁镇上,那里有几个岩馆。


图片/epictv.com


攀岩这场游戏已经融汇成了Jimmy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归属感,抱石成为了他的方向。


他说,从攀岩中吸取到的最大力量就是回馈的感觉,随着攀岩技术的提升,他在当地做了攀岩教练,在与一群有同样兴趣的小孩的沟通交流中,他看到了他们的成长,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这些真正的快乐,是他的整个世界

 

图片/epictv.com

 

如果没有攀岩,Jimmy可能会追逐滑板运动,这是他小时候除了攀登之外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但是自从接触到了抱石,来自石头身上的纯正与质朴,让他无法放弃。线路的选择,让他体会到攀岩与艺术其实融为一体。


对于抱石,他甚至有点强迫症。当他尝试攀爬一块石头的时候,Jimmy会完完全全痴迷于它,只是想简单的爬上去,什么都不用想,直到爬到顶端。他甚至晚上睡觉和第二天醒来,满脑子也都是抱石。


图片/.planetmountain.com


在攀岩界,有两个人一直是Jimmy心中的偶像。一个是Fred Nicole,一个是Daniel Woods。Nicole给了他很大的灵感,不仅是因为他的攀岩能力,还有他的生活方式,在Jimmy眼中,Nicole是一个真正的传奇。

 

而Jimmy的好朋友Daniel Woods,也是对他影响很深的一个人,从Daniel身上,Jimmy看到了一种强大的坚持的力量,Daniel永远不会退缩,永远不会找借口,永远都会出现在顶端。


图片/youtube 


如果Jimmy被问及攀岩运动的哪一方面让他沉醉多年始终如一?


他的回答是:搜索和发现新的东西。



  决战V14“野兽”路线   



2014年秋天,Jimmy Webb第一次爬上了 Wyoming’s Multiverse (V14),这是一条位于美国怀俄明州的V14级别路线,被称为“怪兽”,这也是他在27岁生日之际个人第30条8B+ (V14)仰角线路完攀。

 

Jimmy Webb 决战“怪兽 图片/youtube 


根据世界顶级攀岩大师Jamie Emerson的说法,这条线路的特点和难点是“在固定曲面上有20多个移动点,边缘和斜坡都会不同程度的震动”。


这是造成这条线路自从三年前被开发,但一直未被完攀的原因。Jimmy盯着这个“怪兽”多年,在2014年11月3日,他终于让“怪兽”屈服。



首攀 V15级Livin' Large 



在南非抱石圣地Rocklands,有一条V15级的抱石线路Livin' Large。这条线路在2009年由芬兰攀岩一哥Nalle用12天时间成功首攀之后,便搁浅了很久。


这条线路的难度不仅在于抱石本身,还有当地的气候,处在草原和荒漠的边缘地带,日照时间超过12个小时,太阳从每天早晨九点开始便炙烤着大地,直到晚上六点才稍稍缓和。

 

图片/youtube 


每天早晨4点多,Jimmy都在希望中醒来,沐浴晨光的时候,他最渴望的事情就是今天能够成功。但是这个“独角兽”的脾气并没有那么容易被治服,这注定是一条消耗时间的长期拉锯战。


Jimmy一般会选择在晚上攀爬,经过了一晚上的消散,第二天清晨的时候岩石会变得凉爽一些,但是这个时候却又是湿度最大的时候,滑落的危险就会加大,所以只有八点多的时候,才可以开始攀爬。


图片/youtube 


但是在9点多太阳火辣的时候就必须得停止,因为岩石表面的温度会达到40度以上,会烫伤皮肤。所以考虑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一天中可以攀爬的时间只有不到两个小时。


在这块抱石上,随时都会摔倒,Jimmy摔落了两次,还好摔在了保护垫上才没有受伤,这个抱石是野性的,是难以被控制的。


最终经过了十天时间,Jimmy Webb才拿下这条V15抱石路线的二次完攀,他表示这绝对是他尝试过的最棒线路。



   后记    


 

在集合了不同颜色皮肤的攀岩界里,语言也是五花八门的,Jimmy仿佛是最不惹人瞩目的一个。他没有出生在攀岩世家这样雄厚的背景,他的家庭里面甚至没有和运动相关的职业,他生活的小镇上很久都没有岩馆。这些看起来决断性的阻碍,却没有隔断他与岩壁的缘分。

 

这里面或许有一点天赋,但背后的坚持和磨难我们也看不见。长期在野外拥抱自然,他的身上更有一种类似石头的淳朴感,带着没有任何浮躁的沉静


图片/ratherbeclimbing


Jimmy单纯地享受着攀岩带来的乐趣,在他眼中,攀岩只是攀岩,这项纯粹的运动不是竞技赛,他从不和别人作比较,只盯着自己的目标。

 

Jimmy活跃在野外,活跃在抱石上,像一个真正的“野人”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