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北京的“九坛八庙”你都去过哪些?天坛里隐藏着道家哪8大天机和秘密?

飞行的书卷 太乙玄门 2021-08-07

作者:飞行的书卷


北京城内外寺庙甚多,大小寺庙可谓数不胜数,但掺杂太多外国异教滥竽充数,尤其是印度佛教。所幸中国神器——皇家文化根基实际仍然以中华根源——易经文化为主导,到明清时出现由皇家主祭的所谓“九坛八庙”之说,其中清朝时由于满族异族皇帝宠信喇嘛教,遂把雍和宫列入在其中。不佞于2018年1月1日无意中走了先农坛和太岁坛后,回眸一看,竟然发现走遍了九坛八庙。

九坛八庙指的是京城九坛和京华八庙。

九坛,即天坛、地坛、祈谷坛、朝日坛、夕月坛、太岁坛、先农坛、先蚕坛和社稷坛诸坛,这些都是明清帝、后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地方;

八庙系指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文庙和历代帝王庙。

本文将重点讲述天坛,因为这是龙头老大。天坛本人去过两次,其他还保存的都只去了一次。实际九坛八庙有不少都因人祸而不存在了,对这些古建筑损毁最多的,还是1949年之后,实际很多坛庙都曾被侵占过,后来才有所恢复,有些则荡然无存。


京城九坛如下:

1、天坛

位于紫禁城东南方的北京南城,占地273公顷,比紫禁城大4倍。天坛是明、清两朝帝王冬至日时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的地方

由来:

永乐十八年,在正阳门南侧建起天地坛,配有日月、星辰、云雨、风雷四从坛,当时是天地日月等一起祭祀的。到了明嘉靖九年(1530年),才对诸神分郊祭祀,在天地坛(今祈年殿,又名祈谷坛)的南端建起圜丘坛(天坛),又有祭天台之称,于每年冬至日供皇帝祭天之用;

可见,天坛实际是圜丘和祈谷两坛的总称,

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

更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的祭坛建筑群,

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着许多神奇的秘密。

天坛建筑完全是按道教哲理进行安排的,其中隐藏着易经的八大秘密:

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两道坛墙分成内坛、外坛两大部分。外坛墙总长6416米,内坛墙总长3292米。最南的围墙呈方型,象征“地方”,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型,象征“天圆”,北高南低,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圆地方”。天坛的主要建筑物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端,其间由一条宽阔的丹陛桥相连结,由南至北分别为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皇乾殿等;另有神厨、宰牲亭和斋宫等建筑和古迹。

2、祈谷坛(祈年殿)

如上所述,鲜为人知的所谓祈谷坛即为天坛景区里的祈谷坛,是皇家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明朝于每年正月的第一个辛日在大享殿“恭祀上帝,以祈年谷”,因此又称祈谷坛。清乾隆十六年改称祈年殿。

(鸟瞰天坛)

第一大秘密:天坛为什么盖的有点歪?

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这条纵贯北京城的中轴线大家绝对不会陌生。前门、紫禁城三大殿、景山,几乎北京城最重要的几大建筑都压在了这条中轴线上。但是,可以明显的发现,天坛的位置却有点偏,在中轴线往东一点。要知道,天坛和故宫一样,都是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那会的北京城,还没有地坛、日坛、月坛和先农坛,作为北京独一无二的祭祀建筑群,天坛的选址完全可以在故宫附近挑个压着中轴线的显要位置,而不是现在的南二环边上。

那么,作为古代皇帝祭天的神圣场所,天坛这么重要的建筑,为什么偏偏选在了南边,又不建在中轴线上呢?

其实,这其中的根源在于天上的太阳。因为按照《易经》的说法,东南方向是皇宫的巳位,是至阳之位,是太阳光线最充足的方位,当然也就是建造祭天之地的最佳场所了。所以天坛就被古人选在了北京城南中轴线靠东一点的位置。

第二大秘密:祈年殿为何一圈都是门?

祈年殿绝对算是天坛里的一个360°无死角的明星建筑。因为不管你从哪一个角度看,祈年殿长得都一样,一圈都是门,打开后四边都有穿堂风。可是,它为什么会被建成这样呢?另外,《明会典》(明代官修的一部以行政法为内容的法典)明确记载了大祀殿(祈年殿初名)在1420年天坛建成之初是一座矩形建筑。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三重圆形尖顶建筑呢?

其实,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他按照道家宇宙观“天圆地方”的说法,把天坛的主要建筑都建成了圆形,矩形的大祀殿被改建成了圆形的大享殿。在设计大享殿的时候,他参考了中国古代传说中最早的祭祀建筑“明堂”(一个一圈儿开窗、四面通风的独特建筑),最后将大享殿建造成了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一圈儿开门、四面通风的三重圆顶建筑。

第三大秘密:圜丘为何是秃顶?

圜丘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据史料记载,祭天大典在冬至那天举行,开始祭祀时间为“日出前七刻”,也就是天还没亮的时候。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寒冬腊月的凌晨,皇帝带着皇室宗族和文武百官,在圜丘坛祭天大典上瑟瑟发抖……由此可见,祭天大典不是一件什么舒服事儿,建造一个露天的祭天之地也不是什么明智之举。那么,为什么圜丘坛依然被建成了露天的呢?

原来,在嘉靖皇帝之前,祭天和祭地这些祭祀活动,都是要在祈年殿里举行的。在嘉靖皇帝建造了地坛、日坛、月坛和圜丘坛之后,祈年殿便成了祈谷的地方,祭祀的神仙是皇天上帝,必须是屋下祭。

而圜丘坛却成了祭天的场所,是大报天的地方,必须在坛上祭。嘉靖皇帝为了更加贴近诸天神祇,便没有建造屋顶。而他之后的所有的明朝皇帝,甚至连清朝的各个皇帝也沿袭了这个规矩,把祭天的仪式安排在了圜丘坛上。

第四大秘密:皇帝祭天时为什么住在西厢房?

天坛里的斋宫是历位皇帝来天坛祭天时的住所。永乐皇帝建造天坛之时,天坛还算在城外,所以为了保护好皇帝,便在斋宫的外面特意修了一条御河。因此斋宫有个外号叫“小紫禁城”。

斋宫在天坛西路,也就是天坛的西部,这座相当气派的建筑在天坛的方位格局简直不能再惨了!位置偏僻不说,还是个坐东朝西的西厢房,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怎么能住这种地方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天坛是祭天的场所,皇帝要对上帝老天爷称臣,自称天子。老天爷坐北朝南,皇帝退居到天子之位,只能坐西朝东了。

天坛是个讲礼的地方,按照从老天爷开始的排序,皇帝在天坛的地位确实不算太高。紫禁城里的琉璃瓦是金黄色的,而斋宫虽然也是皇帝住的地方,琉璃瓦却是一水儿的青绿色。面对高高在上的上帝老天爷,皇帝也只能屈尊和平民老百姓一个住房待遇了。

第五大秘密:七星石为什么是八块石头?

七星石在天坛七十二长廊东南的场地中,是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的七块巨石。但是,在上图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到,在七星石的东北隅还有一块小石,所以七星石实际上是由八块石头组成的。那么,七星石为什么是八块石头呢?

关于这个,有一种说法是:七星石原是明朝嘉靖年间设置的七块镇石,寓意泰山七峰。满清入主中原之后,为了表明满族也是华夏民族的一员,乾隆皇帝诏令于东北方向增设一小石,寓意华夏一家、江山一统。

实际根据道家天文学哲理,七星石之所以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是因为我国古人不把北斗七星当作勺子,而是把它当作玉皇上帝巡游四方所坐的“地车”(《史记·天观书》:斗为地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天坛作为祭天之地,玉皇上帝的地车当然也在祭祀之列,七星石摆成北斗七星状就解释得通了。


而第八块小石头,它在七星石中的方位,刚好对应着天上开阳星的辅星(我国古人看它距离开阳星不远,于是便把它叫做“辅”),这说明古人对天象的观测非常准确,这样一颗比较暗的辅星,都没有被落下。所以很有可能,古人一开始设置七星石的时候就是搁的八块。

第六大秘密:丹陛桥上的路怎么走?

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是天坛内坛的主轴线,是连接祈年殿和皇穹宇的南北大道。任何走上这座桥的游客,想必都会被中央那条稍微凸起的石板道所吸引。但是你们知道吗?这条路并非皇帝祭天时所走之路,而是只有宦官才能走的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根据道家哲理,这里面大有学问。其实丹陛桥的路面并不是水平的,而是南端高约1米,北端高约3米,由南向北逐渐升高,象征着皇帝的步步高升,所以丹陛桥其实是一条“升天之路”


桥面正中央的那条石板路就是所谓的“神道”,而右侧为“御道”,左侧为“王道”。祭天之时,王公大臣走王道,皇帝走御道,而宦官则走神道。之所以宦官走神道,是因为宦官的手中捧着皇天上帝的灵位,代表的是“神”,所以必须走中央,而皇帝只能屈尊走“以右为尊”的右侧

除此之外,皇帝在登上丹陛桥之前还必须先在桥东的具服台漱洗更衣,甚至明朝皇帝到此还要脱掉鞋子,以表示不将丝毫微尘带到上帝神坛之上。

第七大秘密:天坛哪里体现了“天”的内涵?

中国的“天”,完全是按道家哲理建构的,和其他民族不同,比如印度佛教的各层“天”,实际都是在大海中的“须弥山”各山峰上,包括兜率天等,“佛和菩萨”都在这种“天”里;希腊宙斯的天也在山上,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天神宙斯主宰着天地万物。

按道家哲理,中国的天,更多的体现出一种至妙哲理,是至阳至尊之地,所以在易经中用“九”代替,所谓九九归真,九重天等术语;如果勉强从方位看,绝不在山上,而是在苍穹中;天坛的特殊性体现在一个“天”字上,所以天坛中的建筑在细节上处处为这个至高无上的“天”服务。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圜丘,它无论在尺度上还是在构件的数量上,都集中并反复使用了“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那么,为什么是“九”而不是其他数字呢?因为易经认为“九”为数之极,是最尊贵的象征

圜丘坛与“九”的关系极为密切,比如它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被称作“天心石”。从中心面向外, 3 层台面每层都铺有 9 环扇面形状的石板,上层从第 1 环的 9 块到第 9 环的 81 块,中层从第 10 环的 90 块到第 18 环的 162 块,下层从第 19 环的 171 块到第 27 环的 243 块。3 层总计 378 个 9 ,共 3402 块,象征“九重天”

第八大秘密:天坛体现了道家的哪些天文观?

天坛的围墙俗称天地墙,北边为圆形,象征地象,南边为方形,象征天象,体现了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哲学宇宙观。注意,天圆地方不是说的实际形象,而是一种哲理。“天圆地方是道家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本质来源是《易经》阴阳体系中对天地生成及其运行的解读,是源于先天八卦的演化中,所推演出的天地运行图,也就是:天圆地方图。其中外部环绕的卦象,代表天的运转规律,而中间方形排列的卦象,则代表地的运转规律。其中,天主地次,天阳地阴,天尊地卑。

祈年殿的殿正中有 4 根通天柱,象征着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中层有 12 根金柱,象征着一年的12 个月。外层有 12 根檐柱,象征着一天的 12 个时辰。中、外层相加共 24 根柱,象征着一年的 24 个节气。三层相加共 28 根柱,象征着道家周天二十八星宿


3、地坛

又称方泽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为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坐落在安定门外东侧,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城池相望。地坛是一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雅的皇家坛庙,是明清皇帝每年夏至日祭祀“皇地祇神”之场所,也是中国最大的“祭地”之坛。

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坛,除了天坛地坛保留最完好,日坛的祭坛封锁进不去,智能爬墙往里面照。月坛的祭坛已经荡然无存了。


4、日坛

位于朝阳门外正东偏南,就是现在的日坛公园。明嘉靖九年(1530年)始建,以白石砌成一导方台。坛面原为红色琉璃,象征太阳,清代改为方砖墁砌。有人说坛台早已无存,只有四周的矮墙完好无缺。实际本人实地走访后,发现坛台存在,只是封锁不开放,我当时爬上围墙往里照相时,有外国游客也效仿看到里面有祭坛。日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太阳大明之神的地点,每年春分日出寅时行祭礼,文武百官相随而至,浩浩荡荡。


5、月坛

阜成门外所建夕月坛,为秋分日祭月。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诸星神的场所。该坛方广四丈,高四尺六寸。面白琉璃,阶六级,俱白石。月坛坛面以白色琉璃铺砌,象征着白色的月亮。

月坛实际就是现在的月坛公园,我进去找了三圈都没找到祭坛,问保安,保安说铁塔下就是原址,往里一看,发现是停车场而已。经询问工作人员,月坛的祭坛确实荡然无存了。

6、太岁坛

经实地走访和了解,太岁坛和先农坛在明朝时叫“山川坛”。这两个坛在一处,由于清朝时改为先农坛,现在就没多少人知晓太岁坛的存在了。目前这两个坛都在北京建筑博物馆里,我认为都值得一去,比日坛和月坛强很多。

太岁完全属于道家概念。太岁神掌管时间,被称为“年中天子”;除了掌管时间外,太岁神还掌管方位。人们常说:“太岁头上动土——你活得不耐烦了”,就是对太岁神掌管方位的一种体现。也就说,在选择与方位有关的事情时,切不可冲撞太岁,否则就会大祸临头。

注意,道家真神实际没有具体形象,是道家哲学的体现,所以神位上只有供牌:

太岁坛又称太岁殿,位于先农神坛东北隅,建于明嘉靖十一年,因太岁是值岁之神,皇帝每年正月上旬吉日和腊月末祭祀两次,以求岁岁吉祥、国泰民安。是祭祀太岁神及十二月将神的院落。建筑有太岁殿,拜殿及东西配殿。太岁殿正殿祭祀太岁神,东西配殿祭祀十二月将神。

7、先农坛

位于永定门内西侧的先农坛,建于永乐中,是祭祀神农氏之地,自清雍正二年起,皇帝于春季第二个月的亥日吉时,来此“弓行祀礼,亲御耒耜”。我发现,这是九坛中唯一一个祭祀历史人物的祭坛,只因中国古代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关系到政权安危。

先农远古称帝社、王社,至汉时始称先农。藉天祭先农,唐前为帝社,祭坛曰藉田坛,垂拱年(公元685~688年)后改为先农坛。至此祭祀先农正式定为封建社会的一种礼制,每年开春,皇帝亲领文武百官行藉田礼于先农坛。


8、先蚕坛

先蚕坛是明朝雷霆洪应殿的旧址,为明嘉靖年间建,原在安定门外,后迁至西苑东北角(今北海公园内)北海先蚕坛是明朝时遗物。清初,并无先蚕之祭,到康熙时,才在今中南海丰泽园设立蚕舍,实际不是先蚕坛。本人两次走访北海公园,实际先蚕坛已经荡然无存了,现在的北海幼儿园就是原址。1949年后,先蚕坛由北海实验托儿所(北海幼儿园)使用。托儿所对全坛进行改造,拆除先蚕坛和观桑台,填平浴蚕池,将旧式门窗改成新式玻璃门窗,导致古建筑彻底毁坏。

如果大家对蚕姑神感兴趣,可以去蚕姑坨,那里有个蚕姑神的庙宇:

蚕神在古代有蚕女、马头娘、马明王、蚕花娘娘、蚕丝仙姑、蚕皇老太等多种称呼,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司蚕桑之神。中国是最早发明种桑饲蚕的国家。在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中,蚕桑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无论是古代统治阶级还是普通的人民都对蚕神有着很高的敬意。

每年春季第二个月的已日吉日,皇后要来此祭祀并行躬行桑礼,以示对农副业生产的关怀与重视,有时遣妃代行礼。经考证,北京先蚕坛曾经有多处。明嘉靖九年(1530)正月,在安定门外建坛,后“礼部上言,皇后出郊亲蚕不便”,嘉靖皇帝乃召见大学士张孚敬、尚书李时议对前先蚕坛于西苑,“曰:‘朕惟农桑重务,欲于宫前建土谷坛,宫后为蚕坛,以时省观,卿等视其可否?’”于是在次年十月,该筑先蚕坛羽西元。


9、社稷坛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社稷坛,据说是明代迁都北京所建的第一坛。 “人非土不生,非谷不食”,社稷成了封建时代国家的象征与代名词。明清两朝历代皇帝于每年春秋第二个月的第一个戊日,要来这里祭祀社神与稷神。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皇宫之右(西)(天安门之西一侧)。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象征。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不仅在京城有国家的祭坛,地方各级城市也都有祭祀社稷的场所。

所以,社稷坛就在现在的中山公园内,实际祭坛荡然无存了。社稷坛于1914年被开辟为对公众开放的公园,名为中央公园,毁坏了中国旧制。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其遗体曾在此停放公祭。为纪念孙中山,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改名中山公园,更加导致社稷坛连名字都不存在了


京城八庙如下(顺序按本人认为的观赏指数排名):

1、历代帝王庙

俗称帝王庙,是明清两代皇帝崇祀历代开业帝王和历代开国功臣的场所,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路北。

明朝迁都北京后,对历代帝王的祭祀或在南京进行,或在北京郊区和故宫文华殿进行。其原址为保安寺嘉靖皇帝于嘉靖九年(1530)兴建北京历代帝王庙,之后,南京旧庙废弃,北京历代帝王庙成为全国唯一的历代帝王祭祀场所。祭祀人物沿袭南京旧制,但只设牌位不塑像。嘉靖二十四年(1545),撤消了元世祖忽必烈和穆呼哩等5位元代君臣牌位。由此可见明朝的民族气节!

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乾隆几经调整,最后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188位。乾隆更是提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它是中国古建筑宝库中的精品,非常值得一去。

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帝王一脉相传的人物系列,后世对他们的祭祀是我国古代礼制的组成部分。当我看完全部帝王牌位后,发现没有清朝诸帝的,就问工作人员,得知清朝诸帝的牌位单独在太庙。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1331veawhu&width=500&height=375&auto=0

(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


2、文庙(孔庙及国子监)

位于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中国第二大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是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官方祭祀孔子的场所,除了三代皇帝,袁世凯在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之后也曾前往北京孔庙祭孔。孔庙占地约2万平方米,有四进院落。分布于中轴线上的建筑从自南向北顺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孔庙内收藏有自元以来各代科举进士题名碑、乾隆年间仿制的西周石鼓以及由江苏金坛贡生蒋衡手书的十三经碑林189块。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非常值得一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1331dzsg6m&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上面这个视频,跨过那个门就是鱼跃龙门,古代状元一生只能走一次,于是我来回走了六七次)

值得注意的是,文庙曾经被废弃,曾为首都博物馆,直到2005年才迁出。


3、雍和宫

旧址原为明代内官监官房。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成为皇四子胤禛的府邸。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内城的东北角即雍和宫大街路东,是北京市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

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创建於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年历史。雍正驾崩后,乾隆将雍和宫改建为藏传喇嘛寺。

(找这两张雍和宫照片好不容易,照片太多,竟然回溯到2015年)


4、太庙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明清太庙,在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内,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兴建,是明清两代封建帝王供奉祖先的场所,即皇帝家庙。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1331o3lkrr&width=500&height=375&auto=0


5、传心殿

传心殿,位于紫禁城东南隅的文华殿东侧原为供奉帝王、先师牌位的地方。传心殿的规建始于清代康熙朝,殿正中设皇师伏羲、 神农轩辕位,帝师陶唐、有虞位,王师禹、 汤、 文武位,皆南向;殿东周公位,殿西孔子位。祭礼所用祭器与帝王庙等制,说明清朝主流文化仍然尊崇中原正统。传心殿是皇帝御 经筵前行“祭告礼”的建筑。“ 经筵”是专为皇帝研读经史开设的讲席,一般于每年春季的二月至五月和秋季的八月至冬至间举行。

东门与东华门遥望,西门与 文华殿东角门毗邻,中隔夹道,相错而开。穿过 文华殿东角门,经传心殿可至文华殿前庭院,经传心殿西门又可由文华殿到达传心殿院内,整个院落好似文华殿的一个跨院。院中“大庖井”极富盛名,井水清甜甘洌,可与京西玉泉山之水相妣美,故有“ 玉泉第一,大庖井第二”之说,井水至今仍未干涸。


6、奉先殿

在故宫(紫禁城内廷东侧,殿内原安有神龛,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初。清沿明制,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后又多次修缮。奉先殿为建立在白色须弥座上的工字形建筑,四周缭以高垣。

按清制,凡遇 朔望、万寿圣节、 元旦及国家大庆等,大祭于前殿;遇列圣列后圣诞、忌辰及 元宵、 清明、中元、霜降、岁除等日,于后殿上香行礼;凡上 徽号、册立、册封、御经筵、耕耤、谒陵、巡狩、回銮及诸庆典,均祗告于后殿。


7、寿皇殿

实际已不存在,1954年寿皇殿被辟为北京市少年宫,现今寿皇殿属于复制品而已。在景山公园内北侧,是供奉清代帝后、祖先神像之处,同时也是帝后死后人葬前的停灵之所。

1955年,寿皇殿交由少年宫使用,原存神龛、家具等物品移交故宫,殿内拆改,至此寿皇殿内部清代时使用的状况已全部无存。2013年六一期间,位于龙潭湖附近的北京少年宫新址将正式启用。按照相关规划,北京市少年宫搬迁到新址后,原址将让位给北中轴线的整治,修复为景山寿皇殿,从而完成中轴线整治,恢复历史原貌。


8、堂子

目前已不存在,南河沿处的堂子已拆除。凡是去过北京贵宾楼饭店附近就是去过堂子了。堂子为满洲神庙的称呼。是满洲人祭天祭神的场所。康熙年间定制,祭祀堂子,不准汉官参与。故堂子鲜为人知。清军攻克北京时,即建堂子于玉河桥东,长安左门外。即今台基厂大街北端。供奉清入关前战死的4位祖先的遗物,清朝廷建立政权后,凡有重大的政治、军事行动,就在庙内举行祭把、誓师,当时称“谒庙”。入关后,乾隆时期将“谒庙”改成"谒堂子"。《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东交民巷地区成为使馆区,清廷为保存面子,被迫将堂子迁至南河沿南口,即今北京贵宾楼饭店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