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道术坊:天师秘传《老子想尔注》:怎样进入长生的境界?

太乙玄门 2021-08-07

采编:娄道长


天师秘传:《老子想尔注》中的养生法诀

《老子想尔注》是天师道的重要秘典。关于它的作者,世有二说。一说是张陵所作。唐玄宗制《道德真经疏外传》与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列古今笺注《道德经》几十家,于《想尔注》下皆云:“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唐释法琳《辩证论》说:“汉安元年(142),道士张陵分别《黄书》,故注《五千文》。”其后,宋谢守灏《老君实录》、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董思靖《道德经集解》,俱引杜光庭云:“注者有尹喜《内解》、汉张道陵《想尔》、河上公《章句》。”

祖天师像 清代彩绘 北京白云观藏(资料图 )


一说是张鲁所作。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说:“不详何人,一云张鲁,或云刘表。”《传授经戒仪注诀》中,《想尔注》作《想尔训》,列于大字本《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之后,并说:“系师得道,化道西蜀,蜀风浅末,末晓深言,托遘想尔,以训初回。初回之伦,多同蜀浅。辞说切近,因物赋通。三品要戒,济众大航。故次于《河上》。”系师即张陵之孙张鲁,明确认为《想尔注》为张鲁依托于想尔所作。


刘大彬《茅山志》卷9言:“登真隐诀》陶隐居云:老子《道德经》,有玄师杨真人手书张镇南古本,其所谓五千文者,有五千字也。”今敦煌残卷本《想尔注》亦作“卅辐”,经、注连书,字体不分大小,章节不别,保存着东汉晚期注书的形式。


又据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笺》,敦煌天宝十载写本卷末记有“道经卅七章”、“五千文上下二(卷)”、“系师定”等语。可见《想尔注》正是张鲁在其定本《老子五千文》的基础上作的。故饶宗颐说:“当是张陵之说而鲁述之,或鲁作所而托始于陵,要为天师道一家之说。”(《老子想尔注校笺》)



1


《想尔注》是对《老子》的解读


在《想尔注》中,作者通过对《老子》的解读,围绕着对“道”的信仰,神化老子,要求人们信行“真道”,奉守“道诫”,结合“积善”与“积精”,以致“仙寿天福”。并认为治国亦须“师道”,以教化民,才能获致“太平符瑞”。从而将老子的哲学神秘化与宗教化,并明确提出了存在着一个长生不死的境界和通往仙境的途径。


张鲁天师(资料图 )

首先,《想尔注》把老子的“道”改造为具有二重性的“神”。注文中所说的“道”是有人格、有意志的,虽然他无声无臭、无影无踪,然而又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并主宰着天地万物,至尊无上。


其“载营魄抱一能无离”句注云:“魄,白也,故精白,与元同色。身为精车,精落故当载营之。神成气来,载营人身,欲全此功无离一。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


这就是说,道是永恒不变的真体,他既是无法表像的自然神,又是可以显现的人格神。后来道教的三清圣祖等,均可如此理解。而太上老君之名号,当始见于此。

太上老君 宋代碑刻 苏州玄妙观藏(资料图 )


在注中,道是有“气”、有“精”、有“神”的。道散形为气,“道常上下,经营天地内外,所以不见,清微故也。”“道气归根,愈当清净矣。”“含血之类,莫不钦仰。”精源于气,是万物生成和人类生存的根本,故注曰:“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精源于气,是万物生成和人类生存的根本,故注曰:“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万物含道精,并作,初生起时也。吾,道也。观其精复时,皆归其根,故令人宝慎根也。”这样一来,便为天地万物的生成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本源“道精”,亦为道教的保精长生学说提供了本体论基础。


此外,作者还认为道中有“大神气”,即所谓“道神”,因此“不可以道不见故轻也”。足见《想尔注》的道不过是有机生命、人的投影而已。显然,这是一种泛生论的、拟人化的神学宇宙观。《想尔注》也十分重视神秘的“一”的作用,认为道存在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世界以至人身,都可以借“一”以相通的。


这里所说的“一”,也就是道、太上老君;“守一”就是信奉大道、老君,遵守道所规定的戒律。他说:“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并明确地否定了各种意守身神的方术,认为它属“世间伪伎”,并非真道。因此,专一守诫乃是《想尔注》最重要的思想线索,它贯穿于全书之中。

老君传道图 明代彩绘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资料图 )


换而言之,《想尔注》所说的“守一”,核心内容是守诫,守诫是将形而上做“道”落实到形而下的修道的桥梁,是理解《想尔注》的枢纽:道“渊兮似万物之宗”,故“人行道,不违诫,渊深似道”。“道贵中和”,故“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道为“真”,“乐质朴”“,故当至诚信道,“勉信道真,弃邪知,守本朴,无他思虑”。道乐清静,故“道人当自重精神,清静为本”。道乐“善”,故当“信道言善”,“至诚守善”。


总之,守诫奉道是道教徒修行的第一要则。正如注中所曰:“诫为渊,道犹水,人犹鱼。鱼失渊去水则死,人不行诫守道,道去则死。”从这个形象的比喻,可见作者对守诫的重视。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是道教的最高理想。《想尔注》也不例外。那么,人又怎样进入长生的境界呢?《想尔注》所指出的途径主要有“结精”、“炼气”、“养神”、“入静”等,这和后世内丹修炼的法门基本相同。



2


怎样进入长生的境界



结精,即为房中卫生之术。其“绵绵若存”句注云:“阴阳之道,以若结精为生。年以知命,当名自止。年少之时,虽有,当闲省之,绵绵者微也,从其微少,若少年则使存矣。今此乃为大害,道造之何?道重继祠,种类不绝,欲令合精产生,故教之。


这里讲述了两个问题。道重生生不息,种类不绝,所谓“继祠”,即指子孙代代相承,故教以房中之术,以延续种族的发展。但若持术宣淫,不知节度,则为伤生之大害。因此,虽年少之时精满气壮,亦当节制两性生活,这是养生的一大要点。祖国医学理论认为,精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是指一切精微有用的物质。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精包含着多种激素和其它未明因子及细胞遗传的基础物质DNA和RNA等等。可见,精是人体生产发育和维持各种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素。精耗费甚易而聚固颇难,如不加节制保养,耗蚀过甚,就会影响人体的各种机能,令人羸弱早衰甚至夭折。从养生学观点看,人体的精更是内炼至宝,所谓“人身精实则气充,气充则神旺,”此相因而保其生者。


结精为养生要法,故《想尔注》中进一步强调说:“古仙士实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大信也。今但结精便可得生乎?不也。要诸行当备。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入人身中为根本,持其半,乃先言之。夫欲宝精,百行当修,万善当着,调和五行,喜怒悉去,天曹左契,算有余数,精乃宁之。恶人宝精,唐自苦,终不居,必自泄漏也。心应规,制万事,故号明堂正道,布阳邪阴害,以中正度道气。精并喻像池水,身为池堤封,善行为水源,若斯三备,池乃全坚。心不专善,无堤封,水必去。行善不积,源不通。水必糁干。决水溉野,渠如溪江,虽堤在,源流泄必亦空,行糁火斤裂,百病并生。斯三不慎,池为空坑也。”这就告诉我们,结精并不是一种孤立的方法,而涉及到道德修养、情绪涵养诸方面。

孙思邈採自明洪自存《仙佛奇踪》(资料图 )


首先,“夫欲宝精,百行当修,万善当着。”也就是说,修行积善为宝精的先决条件。通过道德品行上的修养,求得心理和精神上的平衡,避免破杯这一平衡给人躯体健康带来的影响。


照书中的说法就是:“至诚守善,勿伐身也。”因为宝精是关系到一个人的社会心理、道德品质和自我克制能力的复杂过程,因此较之其它养生方法更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心理与社会关系意识。


其次,要求“调和五行,喜怒悉去。”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调顺,五脏六腑气血冲和,是保养精气的重要因素。书中说:“五脏所以伤者,皆金木水火土气不和也,和则相生,战则相克。”又说:“喜怒五行战伤者,人病死,不复待罪满也。今当和五行,令各安其位勿相犯。”此外,精绪稳定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宝精,养生者亦当加以重视。


故曰:“心欲为恶,挫还之;怒欲发,宽解之,勿使五藏愤怒也。自威以道诫,自劝以长生,于此致当。愤争激。急弦声,所以者过。积死迟怒。伤死以疾,五藏以伤,道不能治,故道诫之,重教之丁宁。”在修行窒欲的基础上,即可“结精成神”。


书中说:“人之精气满藏中,苦无爱宁之者,不肯自然闭心而揣挩之。”这里所说的“藏”即肾藏。故结精成神,就是在爱精固精、精气旺盛的基础上,将意念作用于腹部下丹田,凝神入气穴,“自然闭心而揣悦之”,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效果。诚如书中所说:“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


总结《想尔注》中有关房中的论述,其大要在于“实髓爱精”,“还精补脑”,故注中多处言之。这种主张与历代养生家言是一致的。《老子河上公章句》说。“爱精重施,髓溉骨坚。”“人能以气为根,以精为蒂,如树根不深则拔,蒂不坚则落。言当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黄庭内景经》说:“三神还精老方壮。”“结精育包化生身,留胎止精可长生。”《抱朴子内篇·微旨》亦云:“善其术者,则能却走马以补脑。”


所谓“走马”,比喻泄精,却走马即谓固精而不泄,如此则筋肉坚强,骨髓充盈。这些均为神仙家言,亦张陵天师道要谛,与《想尔注》之说,正同出一源。诚如法琳《辩证论》所评述的那样:“实髓重精,仙家之奥旨。”炼气亦为修炼的重要手段。这个气在注中叫作“道气”,“道气在间,清微不见,含血之类,莫不钦仰。”或谓“清气”,“清气不见,像如虚也,然呼吸不屈竭也,动之愈益出。”故修炼者应当弱志守静,专气致柔。


三宝成丹图 明代彩绘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资料图 )


具体的方法是,在练功下手之际,首先要求清心正定,排除邪想杂念,气沈丹田,即注中所谓“弱其恶气,气归髓满。”呼吸行气,作到深、长、匀、细,绵绵若若,“为柔致气,法儿小时”,如胎儿一样的行内呼吸(胎息)。澄神安体,意念守中,求得松、定、静的入静效果。


照注中的说法是:“真思志道,学知清静。当时如痴浊也,以能痴浊,朴且欲就矣。”即诚心立志,勤学苦炼,明晓清静无为大道。这与后世丹法炼己炼意的功夫大致相同。在高度人静中,人自能进入一种似睡非睡,如痴如醉,万念俱泯,一灵独存的境地:“然后清静能睹众微,内自清明,不欲于俗。”即能内视返听,外察秋毫,明了人身与宇宙唯妙唯徼的千变万化。


这时人之心息相依,神气交合,自觉丹田真气萌动,暖意湛然,恰如注中所说“微气归之,为气渊渊深也。”又说:“清静大要,道微所乐。天地湛然,则云起露吐,万物滋润。”这相当于内丹修炼的“产药”阶段。此外,行气应当选择时间。注文说:人法天地,“常清静为务,晨暮露上下,人身气亦布至,师设晨暮,清静为大要。”主张在早上大地清新、阳气上升之时、或晚上万簌寂静、阴气退符之时炼功,效果最好。


慧灯图明代彩绘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资料图 )


除了结精、炼气以外,还有“养神”。养神是在宝精爱气的基础上进行的。《想尔注》以清静无为作为养神的基本法则,要求心不烦劳,情绪稳定,恬淡寡欲,从而使气血归藏,阴平阳秘,百骸无病,再配合以结精炼气,使人延年益寿。


注中说:“道人当自重精神,清静为本。”又云:“重精神清净,君子辎重也,终日行之不可离也。”在具体的行持上,首先要求情绪和心理上的自我控制和解脱,“情性不动,喜怒不发,五藏皆和同相生,与道同光尘也。”在高度人静的状态中,“志欲无身,但欲养神耳”。所谓“无身”,即忘物忘我,万物皆空的意境。显然,这是脱胎于庄子的坐忘。

龙呤虎啸图明代彩绘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资料图 )


注中把清静法则提高到效法天地的高度,指出道的本体即为清静。说:“自然,道也,乐清静。”“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下常正。”因此,效法道的清静,成为养生修道必须遵循的原则,贯穿于全部修炼进程中。如行气之时,“用气喘息,不合清静,不可久也。”相反,“大清静,合自然,可久也。”


从养生的实践上看,心理、情绪乃至环境上的清静,确实是需要的。不如此,就无法做到排除各种干扰,专诚至一的进行气功养生的锻炼。从这个意义上讲,《想尔注》清静养生的学说是符合古代养生理论的,至今仍有合理的科学价值。《想尔注》中这些内炼功法和理论,是在当时社会的养生实践上提炼出来的。


据葛洪《神仙传》所载,张天师本人就是一名虔诚的体验者,并卓有成效。“其治病事,皆采取玄、素,但改易其大较,转其首尾,而大途同归也。行气、服食,故用仙法,亦无以易。”即师承先秦三派仙道,而开道教炼养门户。


(编辑:西铭)







南岳衡山竟有如此多的修仙好去处?


洞天福地,供人们修道安养的一个祥和世界,道教理想的太平至乐的人间仙境。

杜光庭说:“大天之内,有洞天三十六,另有日月星辰、灵官宫阙,主御罪福,典录死生,有高真所居,仙王所理。又有海外五岳,三岛十洲,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二十四化,四镇诸山。”把散处于中华大地的洞天福地,描绘得非常的美好。

洞天福地(资料图)


湖南道教文化深远


湖南地处华中,道教文化渊远流长。全国三十六小洞天,湖南境内就有六处,即南岳衡山洞天、醴陵小沩山洞天、宁远九疑山洞天、望城洞阳山洞天、辰溪大酉山洞天、桃源桃源山洞天;全国七十二福地中,湖南境内就有十二处,即岳阳君山福地、郴州苏仙岭福地、长沙鹅羊山福地、岳麓山洞真墟福地、南岳青玉坛福地、南岳光天坛福地、南岳洞灵源福地、桃源绿萝山福地、津市彰龙山福地、常德德山福地、新宁金城山福地、武冈云山福地。


全省洞天福地共约十八处,这里首先讲讲南岳衡山,管辖的洞天福地有四处,即第三洞天朱陵太虚洞天;第十二福地光天坛,在衡岳西源头,凤真人所治之处;第二十四福地青玉坛,在南岳祝融峰西,青鸟公治之;第二十六福地洞灵源,在南岳招仙观西,邓先生所隐地。

南岳衡山(资料图)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衡阳市中北部。南起衡阳市区回雁峰,北至长沙岳麓山,绵延八百余里,号称有七十二峰。山巅祝融峰,海拔1300.2米,登衡山必登祝融。


登临其上,可见北面洞庭湖烟波渺渺,若隐若现,南面群峰罗列,如障如屏,东面湘江逶迤,宛如玉带,西面雪峰山顶,银涛翻腾,万千景象,尽收眼底。衡山植被茂盛,风景秀丽,连绵飘逸的山势和满山茂密的森林,四季长青,一个天然的森林公园。


据统计,南岳现有的风景林等各种植物,有1700多种。其中许多是奇珍异宝,金钱松、红豆杉、伯乐树、银鹊树、香果、白擅、青铜以及常绿的香樟、神奇的梭罗、火红的枫林、古老的藤萝。


福严寺的银杏相传受戒于六朝时的慧思禅师,树龄至少也有1400多年。藏经殿后的白玉兰,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至今仍然逢春开花,香飘满山。半山亭的古松,三四百岁的年龄。上封寺后的原始森林,许多树都是老态龙钟,遍身青苔。

福严寺的银杏(资料图)


衡山自古享誉海内外


自古以来,衡山享誉海内外。“衡山”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禹导水疏河,从“岷山之阳,至于衡山”。


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海之内,有衡山。”据史籍所载,衡山又称岣嵝山。《广雅》曰:“岣嵝谓之衡山。”《西征记》谓:“禹治水,登而祀之,因梦元夷使者,遂获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


荆州志》亦说:“南岳衡山,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上承冥宿,铨德钧物,故名衡山。下踞离宫,摄位火乡,故号南岳。赤帝馆其岭,祝融寄其阳,威神堂堂,荫瑛峨峨,是以宅薮神灵,室宇仙罗。”

徐坚《初学记》卷五曰:“衡山者,五岳之南岳也。其来尚矣,至于轩辕,乃以潜、霍之山为其副焉。


故《尔雅》云:霍山为南岳,盖因其副焉。至汉武南巡,又以衡山南远,道隔江汉,于是乃徒南岳之祭于庐江潜山,此亦承轩辕副义也。故南岳衡山,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上承冥宿,铨德钧物,故名衡山。


下踞离宫,摄位火乡,赤帝馆其岭,祝融托其阳,故号南岳。周旋数百里,高四千一十丈,东南临湘川,自湘川至长沙七百里,九向九背,然后不见。禹治水,登而祭之,因梦玄夷使者,遂获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

朝山香客(资料图)


道教谓衡山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天,号“朱陵太虚洞天”。李思聪《洞渊集》卷二曰:“南岳衡山,高四千一十丈,洞周迥二千里,名朱陵太虚之天,即神农赤帝治南岳。昔上帝降玉册宝印,赐生真君,永镇灵岳,即吾皇比寿之山。上应翼、轸,机衡之精。故为之衡,下镇楚地之分。

陈田夫《南岳小录》曰:“朱陵之天,周环七百里,七十大峰,有五小峰,有二坛,露光、青玉,学道居此,度世上升。又青玉坛、洞灵源、光天观,悉是福地。五岳作镇,皆有高真统治。盖以导云雨,养万物,惠群生者也。”山脉中奇峰突兀,尤以祝融、紫盖、天柱、石廪、芙蓉五座最有名。


祝融峰,传说为祝融君游息之所,因而名焉。祝融顶形似朱雀头,元气上连,荧星太阳炎老君所治。


其中主夏气。长养万物,万神常以立夏之日登此峰,入赤石玉阙,谒炎老君,受天玄符,各还四方,召使百神,斩杀恶鬼,所以佐天地长人物也。融顶西南昆池有甘泉神津之水,饮之长生升仙。

祝融庙(资料图)


南有祝融庙,基址在焉。旧有光天观,系二十二光天坛福地。东有息庵,乃白云先生延何尊师问道处。又有上清院,昔有隐者号懒翁,惟吞符饵茶,隐显不常。西有青玉坛,系二十一福地。


第二十三福地洞真坛、第二十六福地洞灵源,均在衡山。紫盖峰,有紫霞华笼之状,其形如盖,亦谓之华盖峰。诸峰并朝祝融,如拱揖之状。独此峰面南,乃朱陵洞天之源向南故也。祝融位配火德,虽为五峰之尊,上有青玉、白璧二福地,以掌地仙之司。


《湘中记云,每天气澄明,有双鹤徊翔其上。有鹤鸣台、仙茶灶、白鹤泉、宝露台。夏禹埋宝露瓮于此台下,中贮紫金玉膏,人得服之长生。东有天宝台,西有紫盖院,昔傅待仙得道处。五代时谭峭于此炼丹。


天柱峰,其形如双柱,两头端耸百丈。山下有天柱寺,山西北有石室。吴太和年,有李洞岩居之。言昔魏夫人植香白芷于此山,若人以菖蒲制而服之,可以寿同天地。


我于此五十余年,今一百一十七岁。夜望其居处,炎火腾空凌晨。北有庵址石穴,但见乱草冷灰。时复有道人采药于绝顶,竟不知居处。昔西晋陈兴明遇二神人,传道于此峰顶。石廪峰,其峰耸峙,远望如仓廪之形,有石像立门两傍。传云,是朱陵洞天之便门。晋时毛景为衡阳令,蛮民告曰,廪中有石蜜。毛景致斋虔祷,亲往视之果见,遂拜而取,饵之升仙。又有余粮石,昔禹王之遗粮所化。


宋朝至和年间,道人李混融于此采茯苓,饵之成仙。上有玉清观,顶有陈真人炼丹台、鬼栽石、雷泓风穴、诵经坛、浴丹泉。东南太清观基,西有洞阳宫基,正东有太初观基。

夏禹(资料图)


云密峰,南下有云峰寺,西有大禹岩,昔禹王致斋祈真处。又有丹霍仙人石室,在峰之西北。或云,昔周紫阳曾窖丹于此。


西北有隐真平,上有会仙坛,在乱峰之中,坦然而平,周回五七里,乃洞天福地,掌职众真皆较功游息之所。峰半有禹碑,皆蝌蚪之书,无人能识。北有流洲,岸有白玉床榻,几下有玉沙泉,色如丹得,饮之升天。


对衡山的崇拜与祭祀起源

对衡山的崇拜与祭祀起源甚古。《书经》载帝舜五月南巡至衡山,如祀泰山礼以祭南岳。其后秦始皇、汉武帝、魏文帝及历代帝王,多沿袭古制,以大礼祭之,并屡加敕封。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封南岳神为“司天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加尊号为“司天昭圣帝”,其帝后为“景明皇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诏加“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

岳麓总图


道教始立,便有众多高真隐修衡山,炼丹诸峰。如梅福、华盖君、徐灵期、邓郁之、魏华存、麻姑、缑仙姑、陈兴明、王灵舆、蔡法寿、李法超、田虚应、徐炼师、石英夫人、张玄和、张惠明、叶法善、邓紫阳、吴涵虚、李泌、刘元靖、吕志真、张坚白、殷景童、萧灵护、李思慕、何尊师、薛季昌、王仙乔、傅侍仙、董泰仙、张太空、李德琳、田良逸、刘玄静、周混污、韩威仪、许碏、聂师道、吕洞宾、谭峭、李皓等。

黄庭观(资料图)


并留下了众多道教遗迹,古观灵宫。如黄庭观、斗母阁、吕祖阁、先天观、衡岳观、南岳观、洞真观、静真观、兜率观、朱陵观、东真观、涌泉观、玉清观、龙兴观、紫霄观、九灵观、天书观、真君观、九仙宫、九真观、招仙观、降圣观、黄华观、万寿宫、玉清宫、上清宫、元阳宫、凌虚宫、洞灵宫、寿宁宫、洞阳宫、隐真宫、紫盖院、华盖院、田真院、北帝院等。司马承祯云:“南岳祠宇庵岩,仅三百余所。超越于汉武之朝,盛隆在唐皇之代,他山无可拟者。岂不以万古灵踪,千真遗化,并协壬辰之运。”

万古灵踪(资料图)

宋廖倪《南岳九真人传》中记载了南岳历史最为著名的九位高道,他们生活在晋宋齐梁时期,深受民众的崇拜,济世度人,转祸为福。南岳九仙石坛,建有庙宇,供奉九真神像。


陈兴明真人,颖川人。少游名山,于南岳天柱峰遇二真人,遂授明镜玄真之道。修之十八年,二仙复降以告之曰:“昔我授汝至道,果能勤行,今则登蹑九天,游宴八海,积功之报也。”以晋太始元年三月一日,於元阳宫升举。


施存真人,号胡浮先生。师黄卢子,得三皇内文驱策虎豹之术。居衡岳西峰洞门观石室,或跨白豹而出,爱慕者罕得亲近。晋永康元年四月七日升举。


白日升腾(资料图)


尹道全真人,天水人。於衡岳观后峰修洞真还神彻视之道,兼佩五帝六甲左右灵乘之符。天真降焉,谓曰:“白日升腾者,当有其才而后成其道。昔汉武帝感太真金母授五岳真形灵飞十二事,才得尸解之道,而不能使形骨俱飞。汝受其一事而有冲举之望,斯乃勤苦所资,亦宿分所值矣。”


“及五岳真形,取其山之向背,泉液之所出,金宝之所藏,隧脉之所通而为之图也。况主符图吏兵仙曹,职宰者众矣。汝得灵符及受列岳真形,能自信奉而获感通,乃知文始之裔,太和之族,世有神仙矣。”


永嘉九年正月九日白日升举。别名禹王碑、大禹功德碑,原刻于湖南省境内南岳衡山岣嵝峰,故称岣嵝碑,原迹曾消失千年。字似缪篆,又似符箓。2007年7月上旬重新被发现,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关于岣嵝碑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罗含《湘中记》、赵晔《吴越春秋》;其后,郦道元《水经注》、徐灵期《南岳记》、王象之《舆地记胜》均有记述。

禹碑释文(资料图)


徐灵期真人,刘宋时人。修道於南岳,岁久,遍游岳之岩洞及诸山谷,无不周览。能制伏虎豹,役使鬼神,作《衡山记》云:天柱峰高四千一百丈,有夏禹治水碑铭,皆蝌斗文字。紫盖峰常有白鹤翔集其顶,而神芝灵草生焉。又言有石室在其下,香炉、臼杵、丹灶具存。祝融峰上有碧玉坛,傍生紫梨木,虽子熟,人莫得而食之。以元徽二年九月九日白日升举。


陈慧度真人。修道炼丹於玉清观,早暮为山精所试,三结丹炉,其志愈勤。及丹成,服之。以晋永明二年五月十三日升举。张昙要真人。居招仙观精思,感通天真,密降授其内养元和默朝大帝之道。行之十三年,神游太空,面朝皇极大帝,赐以琼实琅膏混神合景之液。受而服之,变化不测,神用无方。以齐延兴元年七月十三日升举。

(资料图)


张始珍真人,南阳人也。居南岳,遇神仙降授明镜之道,使其修之。谓曰:“夫照物理者,天也。照物形者,镜也。天之道以清,镜之体以明。人能存天清镜明、澄心静神而内外洞朗,则至道成矣。若以内役其智,外劳其形,心不澄,神不清者,去道远矣。


吾昔受之於长桑公子云:此道要秘於太微中天帝所,得之能洞达玄通,遐照八极。夫洞真法中有四规之道,依四时而行之,亦与此同体尔。古人所谓虚其室则白自生,定其心则道自至。信哉,言乎。”始珍修之九年而成,洞视千里,无一物可隐。以梁天监三年十一月十三日於九仙宫白日升举。

照物理者,天也(资料图)


王灵舆真人,九江道士,勤志於道。初居五老峰,神人夜中谓曰:“得道者若非其地,如植五谷於砂石之问,则不能成矣,虽有升飞之骨,当得福地灵墟,尔后可以变化。虽累德以为土地,积功以为羽翼,苟非其所,魔坏其功,兹道无由成矣。”灵舆问何地可以栖止,曰:“朱陵之上峰,紫盖之邻岫,可以冲天矣。”遂自庐阜,迁居南岳中宫。一十二年,群真下迎,以梁天监十一年七月十三日就坛升举。


邓郁之真人,与徐灵期为友,周游灵山。宋元徽年中,徐君於上清官升天,郁之徘徊仙山。岁久,梁帝闻其修道而阙丹石之备,诏赐物力,许於岳麓山,置上中下三观,为修炼之所。


有神人告语曰:“洞门之中是招福之乡,延生之地,善记勿忘。”丹成,复回居紫盖峰东。以梁天监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有八真人乘云车羽盖降于室中,是日郁之就石坛同升。

魏华存 元代泥塑彩绘 武当山南岩宫皇经堂


魏晋时高道魏华存,晋司徒魏舒之女,在南岳静修十六年,“感龟台金母、三元夫人、冯双礼、朱紫阳来降,教以玉诀”,得《太上黄庭内景经》,于东晋咸和九年(334)仙化,世称南岳魏夫人,为上清派之祖师。今南岳所存黄庭观,即魏夫人修真得道处。


在衡山集贤峰下,距南岳大庙约1公里。据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载,观在天柱峰下,唐建。清乾隆年间移建于此。有正殿、过殿、左厢房等,都为清代砖木结构。门外有飞仙石,又名魏夫人飞升石。由南岳镇至此,公路平坦,林木婆娑,风景颇佳。

唐初,江西临川人邓紫阳入南岳,谒青玉、光天二坛,礼邓真人为师,精北帝天蓬大法,北帝便派神人下凡,将剑法传授给他。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召他至京城,斋于太一宫。为了弘扬道教,唐玄宗派邓紫阳巡察江南三十六郡的道观和各地的道教情况。

天蓬元帅 明代铜铸 北京白云观


邓紫阳在江南巡视了一年,开元十四年回京城复旨。玄宗赐他道号“紫阳”,并赐他紫罗法衣一副,绢一百匹,赐东京的福唐观和他家乡的龙兴观给他安居修道。开元二十七年,敕诣中岳、王屋山、函谷、宗圣观及各名山修功德,开元二十九年定居于太玄观。


同年邓紫阳忽见空中有虎驾龙车,他知道这是上天来迎接了。便斋戒沐浴,不久羽化仙去。世人称他为邓天师。后人常常看见他在南岳山上云游。


自邓紫阳之后,承其法脉的为其侄子邓德诚、侄孙邓延康及后裔邓道才、邓道苗、邓启霞数代,再加众多弟子谭仙岩、史玄洞、左通玄、邹郁华、何元通、王栖霞、黄洞元、瞿童等人的推衍,并得于唐代皇室如武则天、玄宗、德宗、宪宗、武宗、宣宗、懿宗的大力支持,北帝大法便很快在全国范围内传播,还修建了一批北帝、四圣专祠。


《南岳总胜集》曰:“北帝院在铨德观后半里,修竹长松,前后茂密。”


(编辑:景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