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太华山记: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 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
供稿:飞行的书卷
游太华山记:
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
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
时间:2018年2月23日
虐人程度:
本人全程徒步并逛完所有景点,又走了不少冤枉路,导致路程为32公里以上。
危险指数:
本人评述:实际北段为土山并不危险;南段为石山,危险地段有两处:
1、罗汉峰峭壁上的“龙门石窟”只能带来视觉暴力冲击,实际有惊无险,除非人祸拥挤或者人为摆酷,才有可能发生坠崖。但在古代是很危险的,明嘉靖年间,在罗汉峰与挂榜山之间,削壁上由北向南原有4个岩洞,北面靠三清阁的一个岩洞已开发,建了“穴石小楼”,当年登这个洞需攀铁索过栈道危磴。
徐霞客评论:皆东向临海,嵌悬崖间。每上数十丈,得斗大平崖,辄代空架隙成之。故诸殿俱不巨,而点云缀石,互为披映,至此始扩然全收水海之胜。
2、本人认为最危险处,实际是最高峰罗汉峰巅的乱石攀爬。绝大部分游客都到过西山,但90%的人都没到过太华山巅及小石林。
徐霞客评论:此地崖崇石峻,非攀援可至耳。余辄从危崖历隙上,壁虽峭,石缝多棱,悬跃无不如意。
(估计徐霞客就是在下图这类地方悬跃,此类石灰岩缝隙很多且异常坚硬,可以悬跃自如)
案例1:记者从西山猫猫箐上山,绕至山顶一处悬崖时,看到一个年轻女子正被驻滇某部队战士和消防官兵们抬上山顶。女子脸部全是血,头部有明显擦伤,全身发抖,裸露的脚上有被树枝挂伤的血痕。据悉,单身女子因为没有来过西山,就想来玩玩,不慎失足从西山崖顶跌下。(来源:昆明信息港)。
案例2:新快报讯据《东陆时报》报道,7月14日下午,4名攀岩爱好者在昆明市西山主峰海拔2506米的美人峰实施山顶绳降时,因绳索不够长,从下午3时起就被困在了半山腰。武警消防官兵紧急营救,经过19小时,终于将4名被困人员安全救下。
观赏指数:
1、清朝彝族诗人那文凤:“凿石还超炼石才,竞追盘古辟天台。烟霞一破乾坤别,日月新分混沌开。世界壶中装得去,山河镜里照将来。休疑此地人间有,只许刘朗到这回。”
2、明嘉靖年间杨慎在《云南山川志》中赞美西山:“苍崖万丈,绿水千寻,月印澄波,云横绝顶,滇中一佳境也。”
3、陈毅同志曾赋三言长诗《昆明游西山》赞道:“昆明城,三月三,数万人,游西山。华亭怪,太华寒,龙门险,滇池宽。叹浩渺,嘉空阔……车如潮,人如海,清明游,相随攀……
4、昆明太华山是滇池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自古及今都是登山览海的胜地。在明代,昆明太华山(西山)与通海秀山、巍山巍宝山、宾川鸡足山,合称“云南四大风景名山”。徐霞客登临后写有《太华山记》(见文末,徐霞客《游太华山记》不仅是古代记西山最详尽的游记名篇,即使现代也没有这么详细的游记攻略,比如所记的滇池珍味“金线鱼”、西山“绝遘”野牡丹已不见踪迹;金线泉以及徐霞客担心火把熄灭退出的那个大石洞,本人也没去到);
本人认为西山最值得去的景观就两处:
1、龙门石窟:
2、太华山巅及小石林:
徐霞客评论:攀跻里余,遂蹑巅,则石萼鳞鳞,若出水青莲,乎散竟地。峰端践侧锷而南,惟西南一峰最高。行峰顶四里,凌其上,为碧鸡绝顶。顶南石萼骈丛,南坠又起一突兀峰,高少逊之,乃南尽海口山也。
太华山巅内侧小石林:
全山特色:
北段为层叠的土山,山深林密;南段为陡峭的石山,雄阔壮美。全山除岩石嶙峋的罗汉崖外,均为繁茂的原始次生林,随高度变化森林垂直带谱十分明显。在海拔2150米以上的石灰岩地带,分布有冲天柏林和多种落叶阔叶林。
简介:
西山,唐代称为碧鸡山;元明以来,称太华山;因其在城西,当地群众习惯称它为西山。魏然挺立在云南省昆明市滇池西岸,距市区15公里,隔滇池与金马山遥遥相对。北起碧鸡关,南至海口,山脉连绵40多公里,海拔2511米。古称碧鸡山,为碧蛲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四个山峰的总称,最高峰罗汉峰。最精华处是三清阁上开凿的龙门石窟,为昆明地区第一胜景。登龙门观日出,面对烟波浩淼的五百里滇池,令人心旷神怡,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山峦起伏,彤似卧佛,故也称卧佛山;
隔水相望又宛如—丰盈的女子躺卧滇池岸边,其脸、胸、腹、腿,以至下垂入水的头发,都历历在目,轮廓分明,又有“睡美人”山之美称:
(该图片来自网络。实际现在游人已无法清晰目睹睡美人山的芳容了,当地人为了开采金矿,从睡美人山的嘴开始开山采矿,把一座秀美的山峰挖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呀!)
具体行程:
出发前一晚,
到市中心的翠湖走了几圈做个拉练:
第二天一早,
坐公交到达西山脚下的高晓,
由此步行上山:
整个景区路线图如下(未包括太华山巅及小石林):
前半段的景区路线图如下:
前半段景区主要游览景点,除去玉兰园之类的小景点,
实际就是太华古道及两端连接的两座寺庙而已。
以前这两座寺庙都要收费,
现在改成免费了,所以就顺便进去溜达一圈。
首先到达的是华亭寺:
华亭寺位于华亭山腰海拔2050米的山间,
后倚茂林,前临草海,左枕太华,右连碧峣。
我把华亭寺分为两大景观:
第一是寺内建筑及佛像:
华亭寺创建于14世纪,
寺内殿宇规模宏伟壮观,
是昆明著名的佛教圣地:
第二就是寺庙中四处绽放的茶花、梅花、玉兰花、木槿花等鲜花了。
很多人是奔着赏花来的。初春的华亭寺,花木繁盛,幽香袭人。
下图为玉兰花:
下图为茶花:
下图为梅花:
下图是一个老者告诉我花名,
依稀记得好像是木槿花:
出了华亭寺,就到了太华古道。
游西山,不去太华寺,游太华寺,不走太华古道,也算一种遗憾。
“太华古道”入口就在华亭寺侧门不远处的公路边,转过华亭寺山门百米就一眼看到。太华古道没有惊险,也没有奇景,是一条依山势顺地形而蜿蜒于林中的石径,全部由石条石板石块铺砌。
如下图,入口处有个牌坊。
牌坊正中,几个苍劲的隶书体大字“太华古道”跃然而出;
牌坊两侧的石柱上镌刻了一副对联:
松黄石卧疑无路
路转峰环别有天
这是清人徐敏句,刘昆生题。因年代久远,字迹斑驳,难以辨认,不过大体意思是清楚的,松黄石卧与路转峰环的意境,需要登山者去亲自去体会:
背面写的是“华亭云深”。
太华古道虽说没啥奇景,但绿荫蔽日,曲径通幽,竹木苍翠。途中有石凳供游人歇息,有亭榭供游人赏景。遮天蔽日的绿树翠竹,鸟啼蝉鸣的深山幽谷,如果在盛夏行走尤其舒爽,可以令人忘却时光。树梢筛下光斑螢瑩,静谧中传来细微风语,不时一两只调皮的松鼠从路边跃上树梢。峰回路转,透过参天树木可见蓝天白云或烟波浩渺的滇池。
连步掇级,
沿山循谷而上,
尽头就是太华寺了:
太华寺规模很小,没啥景色,和华亭寺实际不是一个档次的。
但历史也比较悠久,太华寺始建于元朝,至今已历经了七百年风雨驳蚀和兵燹的沧桑岁月。据说寺内的望海楼,是观赏滇池日出的好地方。
如果强行说太华寺有啥奇特之处,
我认为就是寺门口的这株古老银杏树了:
相传为明朝建文帝流亡云南时亲手所植。
推算下来已经有600年之多了,经历了沧桑风雨,至今依然苍劲挻拔:
后半段的景区路线图如下:
一直往前走,
经过聂耳墓等一些小景点,
最终就到达龙门了:
这是西山正式收费的入口。
以前太华山巅的小石林还没有被圈起来,
现在要去小石林必须买票进西山龙门石窟。
三清阁是构建在西山主峰罗汉山悬崖峭壁上的建筑群,
有九层十一阁之说。
路线图如下:
三清阁均建在峭壁处某些平缓的地方,
上下错落有序,得沿着陡峭石阶上下攀爬。
观赏范围可概括为二:
第一是道教建筑群、神像、石雕、牌坊、楹联:
太上老君:
真武大帝:
南极仙翁:
斗姆元君:
下图这两个石雕都很有名。
1、雕在石壁上的凤凰:
2、被说成女娲遗石的天然石雕
(像碧鸡还是啥来着?):
牌坊:
置身须向极高处,
举首还多在上人。
第二就是站在不同高度的峭壁石阶上远眺草海或滇池,
只可惜“高原明珠”被污染得太厉害了:
逛完三清阁建筑群后,
就将进入龙门石窟了。
这是西山最精华的部分。
特写:龙门石窟就建在下图罗汉崖间
龙门石窟位于三清阁南面,北由三清阁“别有洞天”石洞门起,南至达天阁止,整个在千仞削壁上凿出的石窟石道,两边都可以进出。
有游客写的游记,竟然将龙门石窟附会或误会为佛教徒开凿。
今特还原历史如下: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六十年(1795年),生于下渔村的贫穷道士吴来清,历时14年,一锤一钻,先开凿由“别有洞天”至旧石室的通道,这条石道“径折路旋”,到旧石窒豁然开朗。吴来清在石室檐上浮雕彩凤衔书图,云腾凤舞,所以这个石室称凤凰岩。
凤凰岩石室偏南上方,有一小石洞,贴洞建有小阁,称老君殿。接着吴来清又由凤凰岩继续向南开凿石道。入口处,在岩洞口建“普陀胜景”坊,入坊“螺旋蛇行”,石道仅容一人通行,两人相遇需侧身相让。沿石道凿有临绝壁石窗,“凭以望湖”。石道达新石室慈云洞。
吴来清十四年茹苦含辛,呕心沥血。打开顽石,工程艰巨。清嘉庆辛酉年(1801年)彝族诗人那文凤写了二首《赠吴道士》诗,刻在慈云洞的石香炉上显示工程的艰险:“万钻千锤显巨才,悬岩陡处辟仙台”。
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杨汝兰继吴来清之后,为“俯瞰滇池,极山水之胜”,又从慈云洞向南开凿“云华洞”,“共历九载,始刻告成。”云华洞“规划之巧,刻凿之奇……均啧啧称赞焉。”杨汝兰组织打通云华洞以后,其子进士杨际泰,主持在险峻的悬崖石洞里,完成“达天阁”工程,直到清咸丰三年(1853年)竣工。打通云华洞,开辟达天阁,共历十三个春秋。
言归正传,具体游历如下:
从下图进入龙门石窟迂回磴道,
屹立崖前,见前方碧波万顷: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1336ifo01c&width=500&height=375&auto=0
先穿越彩云洞:
迂回磴道由达天阁石室南侧开口处,
名“穿云洞”:
穿云洞由东向西,
绕过悬崖断层,
折而在洞内凿石阶向南,
凿长近五十米的隧道:
出口处辟一平台,名“天台”,
石壁上有一副对联:
大禹凿龙门,
盘古辟天台。
门两侧又有一副对联:
洞狭壑深疑入梦 ,
峰回路转若登天。
达天阁包括龙门石坊、平台、石室、楹联、神像、天棚、室壁、神案、香炉、烛台、供果等,均在原生石上雕凿而成。
达天阁石室座西向东,窟内居中雕魁星踏鳌磴斗,北雕文昌,南雕关圣。魁星背后,是浮雕云山洞天福地神仙图,北壁刻《文昌帝君阴骘文》,南壁刻《关圣帝君觉世真经》。
魁星高一米多,左手横身擒龙,右手高悬执笔,右足踏鳌头、左足后蹬起斗,彩带飘逸,形象生动:
龙门、达天阁上接云霄,下临绝壁。整个龙门石雕、石室、崖壁上,历代文人留下不少题咏,是书法和摩崖石刻艺术珍品。
下图就是清末民初书法家赵鹤清在石阁两侧撰刻的对联:
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
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
一般游客不注意往上方看。
实际石室上方前岩檐上,
还凿成神龛,
龛内镌刻南极仙翁。
下图就是最著名的“鱼跃龙门”了。
“龙门”两个字下方那个半圆石刻小圆球,
是游客经过必摸之处:
龙门特写:
穿过龙门牌坊,
就要走一段最险的迂回磴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13365z27db&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条路上,如果人太挤,
不时有游客惊叫抱怨:
“太吓人了!以后再也不来了!”
因为靠边的人担心石栏坍塌:
为了拍出不同效果的照片,
本人在此迂回磴道走了两遍。
下图为反方向拍摄:
到达云华洞(下图)。
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起,杨汝兰、杨际泰父子主持由慈云洞继续向南打通云华洞,开凿龙门、达天阁,到清咸丰三年(1853)竣工,共历十三个春秋。当时山下龙王庙村七十多户石工和安宁清水沟的石工,冒着生命危险,用铁索悬在空中开凿,历尽艰辛。
一旁雕刻八个大字:
“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回视龙门,
为百丈之悬崖峭壁,
海天一色:
继续往前:
崖前一株桃花正迎风绽放:
又过一个迂回磴道:
从石窗眺望滇池:
继续往上,
就走到出口,
回到三清阁了:
我后来才得知,不必出龙门石窟就可以登顶罗汉峰。我走了太多冤枉路,至少多走了六七公里:
具体捷径附在此:由于龙门石道狭窄,游人来往拥挤,异常危险,所以一九八四年又由龙门打通迂回隧道和傍崖磴道,可以通往罗汉山巅小石林。一九九三年又建设聂耳墓至小石林的龙门索道,体虚的游客可以乘索道凌空观赏滇池风光。三清阁北面的清风亭辟为出口。可以从天台折向西北,沿悬崖凿傍山磴道,上到比龙门高100米的“回峰台”。迂回磴道全长1076米,共有石阶1193级,就可以进入罗汉山巅千亩小石林。
以下是我出了三清阁后,
从另外的石径上山,
这段路很耗体力,
大部分游客逛完龙门就下山了:
中途经过一个亭,
忘了记名字了,
可能是两峰之间的“迎曦亭”。
这里估计是俯瞰草海的最佳位置:
如下图,
左侧是草海,右侧是滇池一角
中间即昆明城区:
继续沿着密林迂回穿行:
最终到达罗汉峰顶。
峰顶有新建的“凌虚阁”、“广寒亭”:
若爬上乱石,于崖前屹立,景色更佳。
此处视野开阔,滇池全貌、四周群山、昆明城景尽收眼底:
值得注意的是,
太华山巅小石林有些石头尖利光滑,
一旦摔倒可能洞穿内脏或脑颅,
或者瞬间扭断脚踝,
必须格外注意:
如果从边缘跌落,
估计会万劫不复:
于太华山顶迎风伫立,
观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1336xpojxg&width=500&height=375&auto=0
注意:不可过分装13,山巅风大,
有可能被吹下乱石崖:
又继续沿崖边乱石迤逦向上:
一直攀爬至乱石尽头:
太华山巅内侧即为小石林,
与太华山巅乱石连为一体:
实际沿着小石林继续往前走,
还能到达后山猫猫箐。
本人错走了一大段,
后来问人才原路折返了。
一路下山。。
快到山脚时,看到路边一个牌坊:
牌坊两侧写着:
文章杨状元,地理徐霞客。
于是从此路一直往下走,
走到一个纪念馆门口:
这个纪念馆是纪念杨升庵和徐霞客的。
杨状元就是杨升庵,升庵祠就是他的祠堂,明代三大才子之一,1511年考中状元;徐霞客也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
不过由于山上耽搁太久,
我到纪念馆门口时已经闭馆了:
至此行程结束。
附1:
游西山,观赏楹联是赏心悦目的乐事,文中未全部罗列。兹将部分佳联录下,以供同好分享:
龙门飞峙门楼前后对联:
万丈苍崖云横绝顶 千寻绿水月印澄波
极目将取无边风月 敬怀好作大块文章
遥骋亭楹联:
遥分双塔浮天影 静听孤钟出晚烟
浩然亭楹联:
放目有心追日月 开怀随意揽乾坤
天台对联:
朝雨潜龙轻出海 夕阳磴道莽盘空
穿云洞对联:
洞狭壑深疑入梦 峰回路转若登天
三清境门楼前后对联:
浮光耀金静影沉壁 层峦耸翠飞阁流丹
置身须向极高处 举目还多在上人
绿水千寻门楼对联:
龙门一啸惊沧海 仙阁三呼应碧天
附2:山腰以下为土山、山顶为乱石丛生的石灰岩这种特色的山,本人见过两处,一处就是上文的昆明西山,另一处为普洱的西门崖子:
附3:徐霞客《游太华山记》
段落一
【原文】
出省城①,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十里田尽,萑苇②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草间舟道甚狭,遥望西山绕臂东出,削崖排空,则罗汉寺也。又西十五里抵高峣③,乃舍舟登陆。高峣者,西山中逊处也。南北山皆环而东出,中独西逊,水亦西逼之,有数百家倚山临水,为迤西④大道。北上有傅园;园西上五里,为碧鸡关,即大道达安宁州者。由高峣南上,为杨太史⑤祠,祠南至华亭、太华,尽于罗汉,即碧鸡山南突为重崖者。盖碧鸡山自西北亘东南,进耳诸峰由西南亘东北,两山相接,即西山中逊处,故大道从之,上置关,高峣实当水埠焉。
【注释】
①省城:指明代云南布政司治所云南府城,附郭县昆明,即今昆明市区。
②萑(huán)苇(wěi):长成后的芦苇。
③高峣:旧称高蛲渡。今名同,在滇池西岸西山脚下,但如今滇池大面积缩小,已失去水陆交通码头的作用。从昆明到滇西的公路从旁边经过。
④迤(yǐ)西:明时云南有迤东和迤西之分,为地区名。
⑤杨太史:即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
【译文】
从省城昆明出发,往西南走二里后上船。两岸耕地平整,夹水延伸。船行十里就看不到农田。水中长满芦苇,船航行在芦苇丛中,还感觉不到滇池这个大湖,这就是草海。芦苇之间的航道十分狭窄,遥望西山,像张开的手臂绕向东边伸出去,陡峭的崖壁排空耸立,那是罗汉寺。又往西航行十五里抵达高峣,于是离开船上岸。高峣是西山中部的低凹处。
南部、北部的山都绕向东边伸出去,只有中部往西收缩,水也向西紧逼,有数百家人靠山临水而居,是去滇西大路的必经之地。从高峣往北上为傅园,从傅园往西上五里,为碧鸡关,是通到安宁州的大路。从高峣往南上,有杨太史祠,从杨太史祠往南到华亭寺、太华寺,最后到罗汉寺,就是碧鸡山向南突出、山崖重叠的地方。大致碧鸡山从西北横贯东南,进耳等山峰从西南横贯东北,两道山交接的地方,就是西山中部低凹处,所以大路从这里经过,在上面设置关卡,高峣实际上是水陆码头。[2]
段落二
【原文】
余南一里,饭太史祠。又南过一村,乃西南上山,共三里,山半得华亭寺①。寺东向,后倚危峰,草海临其前。由寺南侧门出,循寺南西上,南逾支陇入腋,共二里,东南升岭,岭界华亭、太华两寺中而东突者。南逾岭,西折入腋凑间,上为危峰,下盘深谷,太华则高峙谷东,与行处平对。然路必穷极西腋,后乃东转出。腋中悬流两派坠石窟,幽峭险仄,不行此径不见也。转峡,又东盘山嘴,共一里,俯瞰一寺在下壑,乃太平寺也。又南一里,抵太华寺②。寺亦东向,殿前夹墀③皆山茶,南一株尤巨异。前廊南穿庑入阁,东向瞰海。然此处所望犹止及草海,若潆潆浩荡观,当更在罗汉寺南也。
【注释】
①华亭寺:相传大理时善阐侯高家曾在华亭寺原址修建别墅,高家的后人给此山取名华亭山,名称沿用到现在。元代修建了圆觉寺,明代即称华亭寺。
②太华寺:《大明一统志》云南府寺观:“太华寺,在太华山顶,元赛典赤建,俯瞰滇池。僧佛财于寺中建为高阁,本朝都督沐昂为匾曰‘一碧万顷’。”太华寺在明代为西山最大的寺院,此阁即指一碧万顷阁。该寺环境清幽,至今仍以茶花、玉兰、桂花等名花取胜。
③墀(chí):台阶。
【译文】
我往南上一里,在杨太史祠吃饭。又往南走过一个村庄,就往西南上山,一共走了三里,来到山腰的华亭寺。华亭寺正面朝东,背靠陡峰,前方对着草海。从寺南边的侧门出去,沿着寺南往西上,往南越过分支陇冈进入山谷,一共二里,往东南登岭,这就是在华亭寺、太华寺之间而向东突出的山岭。往南越过岭,转西进入山腋会聚处,路上面是陡峰,路下面盘绕深谷,太华寺高高峙立在山谷东边,和路平行相对。然而必须走完山谷西侧,然后才往东转出山谷。山谷中悬挂着两股飞流,坠入石窟,幽深、峻峭、惊险、狭窄,不走此路是见不到的啊。转出峡谷,又往东绕过山口,一共走了一里,往下看到一座寺庙在下面的壑谷中,是太平寺。又往南走一里,到太华寺。太华寺也是正面朝东,殿前的石阶两旁都是山茶花树,靠南的一棵特别大得出奇。从前廊往南穿过厢房进入一碧万顷阁,阁向东俯瞰滇池;但这里还只能看到草海,如果要领略浩浩荡荡的滇池大观,应当还要去到罗汉寺南面。[3]
段落三
【原文】
遂出南侧门,稍南下,循坞西入。又东转一里半,南逾岭。岭自西峰最高处东垂下,有大道直上,为登顶道。截之东南下,复南转,遇石峰嶙峋南拥。辄从其北,东向坠土坑下,共一里,又西行石丛中。一里,复上蹑崖端,盘崖而南,见南崖上下,如蜂房燕窝,累累欲堕者,皆罗汉寺①南北庵也。披石隙稍下,一里,抵北庵,已出文殊岩上,始得正道。由此南下,为罗汉寺正殿;由此南上,为朝天桥。桥架断崖间,上下皆嵌崖,此复崭崖中坠。桥度而南,即为灵宫殿,殿门北向临桥。由殿东侧门下,攀崖蹑峻,愈上愈奇,而楼供纯阳。而殿供元帝。而阁供玉皇。而宫名抱一。
皆东向临海,嵌悬崖间。每上数十丈,得斗大平崖,辄代空架隙成之。故诸殿俱不巨,而点云缀石,互为披映,至此始扩然全收水海②之胜。南崖有亭前突,北崖横倚楼,楼前高柏一株,浮空漾翠。并楼而坐,如倚危樯上,不复知有崖石下藉也。抱一宫南削崖上,代木栈,穿石穴,栈悬崖树,穴透崖隙,皆极险峭。度隙,有小楼粘石端,寝龛炊灶皆具。北庵景至此而极。返下朝天桥,谒罗汉正殿。殿后崖高百仞③。崖南转折间,泉一方淳崖麓,乃朝天桥进缝而下者,曰勺冷泉。南逾泉,即东南折,其上崖更崇列,中止潆坪一缕若腰带,下悉陨阪崩崖,直插海底,坪间梵宇仙宫,雷神庙、三佛殿、寿佛殿、关帝殿、张仙祠、真武宫。次第连缀。真武宫之上,崖愈杰竦,昔梁王④避暑于此,又名避暑台,为南庵尽处,上即穴石小楼也。更南,则庵尽而崖不尽,穹壁覆云,重崖拓而更合。南绝壁下,有猗兰阁址。
【注释】
①罗汉寺:即今三清阁建筑群。
②水海:滇池被海埂分为两部分。北部即草海,明时又称西湖,湖水较浅,湖面较小。南部即水海,又称外海或昆阳海,湖水较深,湖面宽广。
③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各时期标准有变化,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东汉末则为五尺六寸。
④梁王:元代封在云南地区的皇族,他们经常以皇帝的代理人身份在云南进行统治,甚至干预和监督行省的一切事务,在王府管辖范围内享有绝对权力。
【译文】
于是从南边的侧门出寺,稍稍往南下,顺着山坞往西进去。又转东走一里半,往南越岭。岭从西部山峰最高处向东垂下来,有大路一直上去,是登上峰顶的路。横穿大路往东南下,再转南,遇见石峰嶙峋、往南簇拥。于是从石峰北面,向东坠下土坑,一共走了一里,又往西走进石头丛中。一里,又往上从崖边攀登,盘绕着崖往南走。看见南边的崖上崖下,蜂房燕窝般的建筑,层层叠叠,像要坠落,那都是罗汉寺的南庵和北庵。穿过石缝逐渐下,一里,到北庵,不久出到文殊岩上,才走上正路。从这里往南下去,是罗汉寺正殿;从这里往南上,是朝天桥。桥架在断崖之间,上下都是险崖,这里又山崖断开、中部下坠。
过桥往南走,就到灵官殿,殿门朝北对着桥。从殿东的侧门下去,攀崖壁登峻道,越往上越奇妙,又有楼供奉纯阳祖师,又有殿供奉元始天尊,又有阁供奉玉皇大帝,又有宫名抱一宫,都朝东正对滇池,镶嵌在悬崖之中。每向上攀登几十丈,便有一块斗大的平台在崖间,于是就在这空间架木建成庙宇。所以各个殿都不大,但白云崖石点缀,彼此映衬,到这里才地势开阔,观览到了整个滇池外海的胜境。南崖边有间亭子向前突出去,北崖边有楼房横列,楼前有一棵高大的柏树,碧绿的枝叶飘浮在空中。傍楼而坐,如同乘坐在高悬的船上,再也感觉不出还有崖石在下面支撑着呢。抱一宫南面陡峭的崖壁上,钉有木桩,铺成栈道,穿通石洞,栈道悬在崖上的树木中,石洞穿透崖间的缝隙,都极其险阻峻峭。
穿过缝隙,有座小楼像粘在石崖边,住处、神龛、炊具都有。北庵的景物到这里才结束。往回走,下朝天桥,到罗汉寺正殿拜佛。殿后的山崖有百仞高。山崖南面的转折处,有方方的一汪泉水汇聚在崖脚,是从朝天桥山缝中涌出后流下来的,名勺冷泉。往南越过泉水,立即转向东南,从这里往上山崖更加高耸,只有一缕像腰带一样的平地绕在半山中,往下全是坍塌的斜坡、崩裂的崖壁,直插入滇池底,小平地上的佛寺神宇、仙人宫殿,雷神庙、三佛殿、寿佛殿、关帝殿、张仙祠、真武官依次连着排列。真武官之上,山崖愈加耸立奇特,从前梁王在这里避暑,又名避暑台,是南庵的尽头,上面是辟石而建的小楼。再往南,则庵尽而崖不尽,崖壁高耸,白云覆盖,重重的山崖分开后又合拢。南头绝壁下,有猗兰阁旧址。[4]
段落四
【原文】
还至正殿,东向出山门,凡八折,下二里抵山麓,有村氓数十家①,俱网罟为业。村南即龙王堂,前临水海。由其后南循南崖麓,村尽波连,崖势愈出,上已过猗兰旧址。南壁愈拓削,一去五里,黄石痕挂壁下,土人名为挂榜山。再南则崖回嘴突,巨石垒空嵌水折成璺②,南复分接屏壁,雄峭不若前,而兀突离奇,又开异境。三里,下瞰海涯,舟出没石隙中,有结茅南涯侧者,亟悬仄径下,得金线泉。泉自西山透腹出,外分三门,大仅如盎③,中崆峒,悉巨石欹侧,不可入。水由盎门出,分注海。海中细鱼溯流入洞,是名“金线鱼”。鱼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金一缕如线,为滇池珍味。泉北半里,有大石洞,洞门东瞰大海,即在大道下,崖倾莫可坠,必迂其南,始得逶迤入,即前所望石中小舟出没处也。门内石质玲透,裂隙森柱,俱当明处。南入数丈辄暗,觅炬更南,洞愈崇拓。共一里,始转而分东西向,东上三丈止,西入窈窕莫极。惧火炬不给,乃出。
【注释】
①“有村氓”句:此即今山邑村,又称龙门村。从三清阁门口到龙门村足有石阶千级,此路称为千步崖。
②璺(wèn):裂罅,破而未离称为璺。
③盎(ànɡ):古代的一种腹大口小的器皿。
【译文】
回到正殿,往东从山门出去,共转八道弯,向下走了二里抵达山麓,有数十家村民居住在这里,都以捕鱼为业。村南是龙王堂,堂前正对滇池外海。从龙王堂背后往南顺着南崖麓过去,村庄尽头处水波连接山崖,山崖的气势更加突出,上面已经过了猗兰阁旧址。南壁更加宽大、陡峭,一直延伸五里,黄色的石痕悬挂在崖壁下部,当地人称为挂榜山。再往南则崖壁曲折环绕,山嘴突出,巨石凌空垒起,嵌入水中,断开裂缝。往南和屏风般的崖壁忽分忽接,雄伟、峻峭比不上前面,但高耸离奇,又别开异境。走三里,往下俯瞰滇池岸边,船只在石缝中出没,南岸旁边建有茅草房,赶快从又陡又窄的小路下去,找到了金线泉。
泉水从西山腹部穿出,外面分为三道门,每道门只有盎那么大,中间是空洞,但全是倾斜的巨石,不能进去。泉水从盎大的门流出,分别注入滇池。滇池中的一种小鱼溯流进入洞中,名叫金线鱼。金线鱼的大小不超过四寸,体形略胖,首尾之间有一缕金线,是滇池的珍贵美味。金线泉北部半里处,有个大石洞,洞口向东俯瞰滇池外海,就在大路下面,石崖倾覆而没有地方能够下去,必须绕到洞南,才得以迂回进入,就是先前所看到的小船在石缝中出没的地方。洞内石质玲珑剔透,裂隙和石柱森列,都在亮处。往南进数丈就黑暗了,寻到火把后再往南进去,洞更高、更开阔。共进去一里,才转而分成朝东朝西方向,往东上去三丈就到底了,往西进则很幽深而无法穷尽。担心火把不够,于是出洞。[5]
段落五
【原文】
上山返抱一宫。问山顶黑龙池道,须北向太华中,乃南转。然池实在山南金线泉绝顶,以此地崖崇石峻,非攀援可至耳。余辄从危崖历隙上,壁虽峭,石缝多棱,悬跃无不如意。壁纹琼葩瑶茎,千容万变,皆目所未收。素习者惟牡丹,枝叶离披,布满石隙,为此地绝遘①,乃结子垂垂,外绿中红,又余地所未见。土人以高远莫知采鉴,第曰山间野药,不辨何物也。攀跻里余,遂蹑巅,则石萼鳞鳞,若出水青莲,乎散竟地。峰端践侧锷而南,惟西南一峰最高。行峰顶四里,凌其上,为碧鸡绝顶②。顶南石萼骈丛,南坠又起一突兀峰,高少逊之③,乃南尽海口山也。绝顶东下二里,已临金线泉之上,乃于耸崖间观黑龙池而下。
【注释】
①绝遘(ɡòu):绝难遇见的。
②碧鸡绝顶:西山绝顶美女峰海拔2511米,比滇池水面高出625.5米,为昆明周围诸山的最高点。绝顶周围一片石萼,今俗称小石林。
③逊(xùn):差,不如。
【译文】
上山回到抱一宫。询问去山顶黑龙池的路,必须向北去到太华山中部,才往南转。而黑龙池其实在山南金线泉的最高顶上,因为这里山崖崇高、石壁陡峻,不是攀援能够到达的。我于是从陡直的崖壁间踩着裂隙往上爬,崖壁虽然陡峭,但石缝棱角突出,悬空着往上跃没有不如意的时候。崖壁缝隙中有一种花,如同琼花玉茎,形态千变万化,都是前所未见的。我一向熟悉的只有牡丹,枝叶散乱,布满石缝,在这里是绝难遇见的,而此花结子下垂,外绿中红,又是我家乡所见不到的。
当地人因为山高路远而不知道采摘鉴赏,只认为是山间野药,分不清是什么品种。往上攀爬一里多,就登上了山顶,于是鱼鳞状的石萼,像出水的青莲花,均匀地撒得满地都是。踩着峰头侧边的石头往南,唯有西南的一峰最高。在峰顶上走了四里,登上最高处,是碧鸡山绝顶。顶南石萼丛丛排排,南边坠下去的地方又突起一座陡峰,比碧鸡山绝顶稍低,是南边尽头处海口的山。从绝顶上往东下二里,已经到达金线泉的上面了,于是在高耸的山崖间观看黑龙池后下山。[6]
评析:
崇祯十一年(1638)五月初十日,徐霞客从滇南胜境关进入云南,驻足昆明,以后在滇东、滇南追踪南盘江转了一圈。《游太华山记》是徐霞客游昆明西山的游记,见《滇游日记一》。徐霞客游太华山的时间约在这一年的六月。
明代的通达条件与今不同。徐霞客乘小船横渡草海,在高峣登陆,谒太史祠,以后游山腰的华亭寺、太华寺、罗汉崖;从千步崖下到龙门村,沿湖岸往南考察金线泉;又攀上小石林,寻黑龙池,登绝顶美女峰。徐霞客搜寻之广,游屐之全,令后来者叹为观止,《游太华山记》成为古代记西山最详尽的游记名篇。“如蜂房燕窝,累之欲堕”的建筑群,“到此始扩然全收水海之胜”的景致,至今依然在目。但所记的滇池珍味“金线鱼”、西山“绝遘”野牡丹已不见踪迹。徐霞客的旅游考察,启发后世扩大了西山旅游开发的范围。近年,昆明市园林局从龙门附近打隧道通到山顶,人们可以追寻徐霞客的足迹,游览“石萼骈丛”的小石林,登临绝顶美女峰。[7]
太乙玄门
公众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