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合于道的长生理念:大人含光藏辉,凝神宝气,神与道合

太乙玄门 2021-08-07

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

平素关注,以备急用。江湖险恶,防病克邪。

采编:长生证道


道教养生的智慧是综合的,立体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这在合于道的长生理念之中便能得以很好地体现。顾名思义,合于道的长生理念就是要与大道相合同。与道相合同的精髓在于大道至简,如果将其运用到养生中来就在于少用而不费。在《生神经》中说到:“用多则心劳,初得少慧,悦而多办,神气滿泄,无灵光润身,遂致早终。若大人含光藏辉,以期全备,凝神宝气,神与道合。故山有玉,草木以之不凋;人怀道,形骸与之永久。”可以观见,对于合于道的养生思想不仅要有道,还应懂得使用道的方法,也就是说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灵,能使术道相合,才能与道合真而久长。


如在《郝大通语录》日:“夫吾道以开通为基.以见性为体,以养命为用,以谦和为德,以卑退为行,以守分为功。久久积成,天光内发,真气冲融,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这种思想在道教的许多经书典籍中都有所展示,其归根结底也是在教人修道,人能修道则合道,合道则适养生之法而能长生。如在《河上公道德经注》中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认为“有天下必无为,守朴素,合道意矣。”《淮南子,原道训》中说:“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于德。”以合无为的方法去行事,就会与道相合。与道相合就是恐离道失自然。不失自然,与道合同,乃能长久。

在《庄子》中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駟然,莫不中音。”庖丁之所以对牛的结构了如指掌,是因为其明悟大道所以其进刀因顺于天理而深中肯紫。而多数的解牛者则不明通言而得养生之理?就在于庖丁对道的精通。因为其精通于道,所以能与道相合同。能与道相合同,就能做与道相符合的事,如此以来,也就具有了道的本质。具有了道的本质,也就能达到长生的目的。所以,能做与道相符合的事太重要了。要做与道相符合的事就要了解道的基本特性。


在《通玄真经》中,作者把道的特点有一个基本的归纳,其说:“故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此五者,道之形象也。虚无者道之舍也,平易者道之素也,清静者道之鉴也,柔弱者道之用也。反者道之常也,柔者道之刚也,弱者道之强也。纯粹素朴者道之干也。虚者中无载也,平者心无累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不与物杂,粹之至也,不忧不乐,德之至也。”明白道有上面的特点,就应该具有道的行为,做符合道的事情。

那如何做符合道的事呢?在《庄子,人间世》中说:“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也可以说,如果人不以道为欲,而是以道外之事为欲,那就背离于道而难以长生。的确如此,《混元妙真经》日:“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对于道的持守,要时时刻刻地持守,就如《丹阳修真语录》中所谈到的,其说:“道者行往坐卧,不可须臾不在道。


行则措足于坦途,住则宁神于太虚,坐则调息于绵绵,卧则沉神于幽谷。久久无有间断,终日如愚。”在《河上公章句》中说:“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也。治身则天降神明,往来于己。万民归往而不伤害,则国家安宁而致太平矣。治身不害神明,则身体安而大寿”。而在《胎息精微论》中说:“知道者天不杀,含德者地不害,道德相抱身不衰老。内食太和,元系为首,清净自炼,忘身放体,志无念虑,安定藏府,洞极太和,长生久视,诸然不动,意如流水,行之不休,得道真矣。”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求得长生或久视,非合于道而不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