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仙士实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秘典明确提出存在着一个长生不死的境界!
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
平素关注,以备急用。江湖险恶,防病克邪。小编微信2697944967
文/李远国、老阳、李黎鹤、长生证道
前言:“古仙士实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大信也。今但结精便可得生乎?不也。要诸行当备。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入人身中为根本,持其半,乃先言之。夫欲宝精,百行当修,万善当着,调和五行,喜怒悉去,天曹左契,算有余数,精乃宁之。恶人宝精,唐自苦,终不居,必自泄漏也。心应规,制万事,故号明堂正道,布阳邪阴害,以中正度道气。精并喻像池水,身为池堤封,善行为水源,若斯三备,池乃全坚。心不专善,无堤封,水必去。行善不积,源不通。水必糁干。决水溉野,渠如溪江,虽堤在,源流泄必亦空,行糁火斤裂,百病并生。斯三不慎,池为空坑也。”
《老子想尔注》是天师道的重要秘典,它主要借鉴了长生秘典《黄庭经》的思想。关于它的作者,世有二说。一说是张陵所作。唐玄宗制《道德真经疏外传》与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列古今笺注《道德经》几十家,于《想尔注》下皆云:“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唐释法琳《辩证论》说:“汉安元年(142),道士张陵分别《黄书》,故注《五千文》。”其后,宋谢守灏《老君实录》、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董思靖《道德经集解》,俱引杜光庭云:“注者有尹喜《内解》、汉张道陵《想尔》、河上公《章句》。”
祖天师像 清代彩绘 北京白云观藏(资料图 )
一说是张鲁所作。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说:“不详何人,一云张鲁,或云刘表。”《传授经戒仪注诀》中,《想尔注》作《想尔训》,列于大字本《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之后,并说:“系师得道,化道西蜀,蜀风浅末,末晓深言,托遘想尔,以训初回。初回之伦,多同蜀浅。辞说切近,因物赋通。三品要戒,济众大航。故次于《河上》。”系师即张陵之孙张鲁,明确认为《想尔注》为张鲁依托于想尔所作。刘大彬《茅山志》卷9言:“《登真隐诀》陶隐居云:老子《道德经》,有玄师杨真人手书张镇南古本,其所谓五千文者,有五千字也。”今敦煌残卷本《想尔注》亦作“卅辐”,经、注连书,字体不分大小,章节不别,保存着东汉晚期注书的形式。又据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笺》,敦煌天宝十载写本卷末记有“道经卅七章”、“五千文上下二(卷)”、“系师定”等语。可见《想尔注》正是张鲁在其定本《老子五千文》的基础上作的。故饶宗颐说:“当是张陵之说而鲁述之,或鲁作所而托始于陵,要为天师道一家之说。”(《老子想尔注校笺》)
《想尔注》是对《老子》的解读
在《想尔注》中,作者通过对《老子》的解读,围绕着对“道”的信仰,要求人们信行“真道”,奉守“道诫”,结合“积善”与“积精”,以致“仙寿天福”。并认为治国亦须“师道”,以教化民,才能获致“太平符瑞”。从而将老子的哲学正规化,并明确提出了存在着一个长生不死的境界和通往仙境的途径。
(图片来源:飞行的书卷)
首先,《想尔注》把老子的“道”清晰化为具有二重性的“神”。注文中所说的“道”是有人格、有意志的,虽然他无声无臭、无影无踪,然而又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并主宰着天地万物,至尊无上。其“载营魄抱一能无离”句注云:“魄,白也,故精白,与元同色。身为精车,精落故当载营之。神成气来,载营人身,欲全此功无离一。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这就是说,道是永恒不变的真体,他既是无法表像的自然神,又是可以显现的人格神。后来道教的三清圣祖等,均可如此理解。而太上老君之名号,当始见于此。
在注中,道是有“气”、有“精”、有“神”的。道散形为气,“道常上下,经营天地内外,所以不见,清微故也。”“道气归根,愈当清净矣。”“含血之类,莫不钦仰。”精源于气,是万物生成和人类生存的根本,故注曰:“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精源于气,是万物生成和人类生存的根本,故注曰:“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万物含道精,并作,初生起时也。吾,道也。观其精复时,皆归其根,故令人宝慎根也。”这样一来,便为天地万物的生成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本源“道精”,亦为道教的保精长生学说提供了本体论基础。此外,作者还认为道中有“大神气”,即所谓“道神”,因此“不可以道不见故轻也”。足见《想尔注》的道不过是有机生命、人的投影而已。从现代科学看,可以归结为这是一种泛生论的、拟人化的神学宇宙观。
《想尔注》也十分重视神秘的“一”的作用,认为道存在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世界以至人身,都可以借“一”以相通的。这里所说的“一”,也就是道、太上老君;“守一”就是信奉大道、老君,遵守道所规定的戒律。他说:“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并明确地否定了各种意守身神的方术,认为它属“世间伪伎”,并非真道。因此,专一守诫乃是《想尔注》最重要的思想线索,它贯穿于全书之中。
换而言之,《想尔注》所说的“守一”,核心内容是守诫,守诫是将形而上做“道”落实到形而下的修道的桥梁,是理解《想尔注》的枢纽:道“渊兮似万物之宗”,故“人行道,不违诫,渊深似道”。“道贵中和”,故“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道为“真”,“乐质朴”“,故当至诚信道,“勉信道真,弃邪知,守本朴,无他思虑”。道乐清静,故“道人当自重精神,清静为本”。道乐“善”,故当“信道言善”,“至诚守善”。总之,守诫奉道是道教徒修行的第一要则。正如注中所曰:“诫为渊,道犹水,人犹鱼。鱼失渊去水则死,人不行诫守道,道去则死。”从这个形象的比喻,可见作者对守诫的重视。
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是道教的最高理想。《想尔注》也不例外。那么,人又怎样进入长生的境界呢?《想尔注》所指出的途径主要有“结精”、“炼气”、“养神”、“入静”等,这和后世内丹修炼的法门基本相同。
怎样进入长生的境界
结精,其“绵绵若存”句注云:“阴阳之道,以若结精为生。年以知命,当名自止。年少之时,虽有,当闲省之,绵绵者微也,从其微少,若少年则使存矣。今此乃为大害,道造之何?道重继祠,种类不绝,欲令合精产生,故教之。”
这里讲述了两个问题。道重生生不息,种类不绝,所谓“继祠”,即指子孙代代相承,以延续种族的发展。但若宣淫,不知节度,则为伤生之大害。因此,虽年少之时精满气壮,亦当节制两性生活,这是养生的一大要点。祖国医学理论认为,精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是指一切精微有用的物质。《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精包含着多种激素和其它未明因子及细胞遗传的基础物质DNA和RNA等等。可见,精是人体生产发育和维持各种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素。精耗费甚易而聚固颇难,如不加节制保养,耗蚀过甚,就会影响人体的各种机能,令人羸弱早衰甚至夭折。从养生学观点看,人体的精更是内炼至宝,所谓“人身精实则气充,气充则神旺,”此相因而保其生者。
结精为养生要法,故《想尔注》中进一步强调说:“古仙士实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大信也。今但结精便可得生乎?不也。要诸行当备。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入人身中为根本,持其半,乃先言之。夫欲宝精,百行当修,万善当着,调和五行,喜怒悉去,天曹左契,算有余数,精乃宁之。恶人宝精,唐自苦,终不居,必自泄漏也。心应规,制万事,故号明堂正道,布阳邪阴害,以中正度道气。精并喻像池水,身为池堤封,善行为水源,若斯三备,池乃全坚。心不专善,无堤封,水必去。行善不积,源不通。水必糁干。决水溉野,渠如溪江,虽堤在,源流泄必亦空,行糁火斤裂,百病并生。斯三不慎,池为空坑也。”这就告诉我们,结精并不是一种孤立的方法,而涉及到道德修养、情绪涵养诸方面。
首先,“夫欲宝精,百行当修,万善当着。”也就是说,修行积善为宝精的先决条件。通过道德品行上的修养,求得心理和精神上的平衡,避免破杯这一平衡给人躯体健康带来的影响。照书中的说法就是:“至诚守善,勿伐身也。”因为宝精是关系到一个人的社会心理、道德品质和自我克制能力的复杂过程,因此较之其它养生方法更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心理与社会关系意识。
其次,要求“调和五行,喜怒悉去。”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调顺,五脏六腑气血冲和,是保养精气的重要因素。书中说:“五脏所以伤者,皆金木水火土气不和也,和则相生,战则相克。”又说:“喜怒五行战伤者,人病死,不复待罪满也。今当和五行,令各安其位勿相犯。”此外,精绪稳定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宝精,养生者亦当加以重视。故曰:“心欲为恶,挫还之;怒欲发,宽解之,勿使五藏愤怒也。自威以道诫,自劝以长生,于此致当。愤争激。急弦声,所以者过。积死迟怒。伤死以疾,五藏以伤,道不能治,故道诫之,重教之丁宁。”
在修行窒欲的基础上,即可“结精成神”。书中说:“人之精气满藏中,苦无爱宁之者,不肯自然闭心而揣挩之。”这里所说的“藏”即肾藏。故结精成神,就是在爱精固精、精气旺盛的基础上,将意念作用于腹部下丹田,凝神入气穴,“自然闭心而揣悦之”,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效果。诚如书中所说:“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
总结《想尔注》中有关房中的论述,其大要在于“实髓爱精”,“还精补脑”,故注中多处言之。这种主张与历代养生家言是一致的。《老子河上公章句》说。“爱精重施,髓溉骨坚。”“人能以气为根,以精为蒂,如树根不深则拔,蒂不坚则落。言当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黄庭内景经》说:“三神还精老方壮。”“结精育包化生身,留胎止精可长生。”《抱朴子内篇·微旨》亦云:“善其术者,则能却走马以补脑。”所谓“走马”,比喻泄精,却走马即谓固精而不泄,如此则筋肉坚强,骨髓充盈。这些均为神仙家言,亦张陵天师道要谛,与《想尔注》之说,正同出一源。诚如法琳《辩证论》所评述的那样:“实髓重精,仙家之奥旨。”
炼气亦为修炼的重要手段。这个气在注中叫作“道气”,“道气在间,清微不见,含血之类,莫不钦仰。”或谓“清气”,“清气不见,像如虚也,然呼吸不屈竭也,动之愈益出。”故修炼者应当弱志守静,专气致柔。
具体的方法是,在练功下手之际,首先要求清心正定,排除邪想杂念,气沈丹田,即注中所谓“弱其恶气,气归髓满。”呼吸行气,作到深、长、匀、细,绵绵若若,“为柔致气,法儿小时”,如胎儿一样的行内呼吸(胎息)。澄神安体,意念守中,求得松、定、静的入静效果。照注中的说法是:“真思志道,学知清静。当时如痴浊也,以能痴浊,朴且欲就矣。”即诚心立志,勤学苦炼,明晓清静无为大道。这与后世丹法炼己炼意的功夫大致相同。在高度入静中,人自能进入一种似睡非睡,如痴如醉,万念俱泯,一灵独存的境地:“然后清静能睹众微,内自清明,不欲于俗。”即能内视返听,外察秋毫,明了人身与宇宙唯妙唯徼的千变万化。这时人之心息相依,神气交合,自觉丹田真气萌动,暖意湛然,恰如注中所说“微气归之,为气渊渊深也。”又说:“清静大要,道微所乐。天地湛然,则云起露吐,万物滋润。”这相当于内丹修炼的“产药”阶段。
此外,行气应当选择时间。注文说:人法天地,“常清静为务,晨暮露上下,人身气亦布至,师设晨暮,清静为大要。”主张在早上大地清新、阳气上升之时、或晚上万簌寂静、阴气退符之时炼功,效果最好。
除了结精、炼气以外,还有“养神”。养神是在宝精爱气的基础上进行的。《想尔注》以清静无为作为养神的基本法则,要求心不烦劳,情绪稳定,恬淡寡欲,从而使气血归藏,阴平阳秘,百骸无病,再配合以结精炼气,使人延年益寿。注中说:“道人当自重精神,清静为本。”又云:“重精神清净,君子辎重也,终日行之不可离也。”在具体的行持上,首先要求情绪和心理上的自我控制和解脱,“情性不动,喜怒不发,五藏皆和同相生,与道同光尘也。”在高度入静的状态中,“志欲无身,但欲养神耳”。所谓“无身”,即忘物忘我,万物皆空的意境。显然,这是脱胎于庄子的坐忘。
注中把清静法则提高到效法天地的高度,指出道的本体即为清静。说:“自然,道也,乐清静。”“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下常正。”因此,效法道的清静,成为养生修道必须遵循的原则,贯穿于全部修炼进程中。如行气之时,“用气喘息,不合清静,不可久也。”相反,“大清静,合自然,可久也。”从养生的实践上看,心理、情绪乃至环境上的清静,确实是需要的。不如此,就无法做到排除各种干扰,专诚至一的进行气功养生的锻炼。
《想尔注》中这些内炼功法和理论,是在当时社会的养生实践上提炼出来的。据葛洪《神仙传》所载,张天师本人就是一名虔诚的体验者,并卓有成效,即师承先秦三派仙道,部分学习了黄庭经,而开道教炼养门户。
长生妙典黄庭经:修仙修道最宜戒慎者
采编:长生证道
断 欲
修持初步功夫贵在返老还童。若身中精气亏损,肌髓不充,必渐用功修炼培补,使其回复原状。培补之道有三:一、饮食滋养从口入;二、空气呼吸从鼻入;三、元气开闔从毛孔入。三者会萃积蓄,蕴酿于一身,渐采渐炼,渐燥渐结,内实骨髓,外华肌肤,灵府神清,丹田气满,至此方证长生之果,远离老病之乡。然欲得如是功效者,不仅禁男女之合,而且用法闭精窍之门,待其永无漏泄而已。
引证《黄庭经》本文:
“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忽之祸乡三灵灭[歿],但当吸气炼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若为海决百渎倾,叶落[去]树枯失青青,气亡液漏非已行,专闭御景乃长宁,保我泥丸三奇灵。”(《内景经》第二十一章)
“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内景经》第二十二章)
修持之道最宜戒慎者房中之事也。奈何世人冒生而作,致令精枯气竭,神无所依,能勿泣乎。精、气、神乃人身三灵物,彼此有连带之关系。试以油灯为喻,人身所藏之精,譬如盏中所貯之油,油量充足则火焰炽盛,火焰炽盛则光亮倍明,反之则油乾火息而光灭矣。火譬如人之气,光譬如人之神,精满则气旺,气旺则神全。今因贪欲之故,使精枯竭,精枯则气散,气散则神亡,而祸不旋踵矣,苟能断绝淫欲,加以、吸气炼精之术,则事尚可为。若夫房中之事气亡液漏,其趋势如海决渎倾,其现象如树枯叶落,大非吾辈所宜行也。必使专闭交接之路,乃可享康宁之福。泥丸得养,则脑髓盈,精气常凝,则神魂定。闭精勿泄,则生命可长存矣。
道家修行的最高秘密,如果掌握自身活子时
采编:天河
道家有一本重要的书,名叫《黄庭经》。晋朝的王羲之,是有名的书法大家,他曾亲写《黄庭经》,可见《黄庭经》在人心目中的份量。
《黄庭经》内提到了上药三品,就是精、气、神。究竟什么是精气神?什么是精?什么是气?什么又是神?这个精又到底是不是精神的精呢?这似乎愈说愈复杂了,就好像奇经八脉中的气血问题,也是语焉不详,互相借用,怪只怪那时候的字汇太少了,因此显得暧昧不明。
如果用今天的复杂词汇,勉强借来描写一下,那么所谓的“精气神”就好像现在人们心中的“光热力”。把一个死去的人作解剖,既无精,又无气,更无神。当然光、热、力也不存在。所谓气,是一种生命能。所谓精,是一种生命力。所谓神,就是一种生命之光了。但请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这种说法只不过是一种比喻的解释,使我们比较接近明了而已。
道家所谓的后天生命是从“子”时开始,懂得了精气神的道理,能够灵活运用个人的活子时,则把握自己的健康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这一点几乎可以绝对保证。
你以为知道了活子时就可以容易地握住了吗?如果你真如此想,那就未免太轻率了,因为把握活子时是极难的一桩功夫。基本的困难在于我们难于控制自己的心念,在前面提到坎水时,曾经提到平静心念,但是心念是最难平静的一件事,不能平静心念,如何在活子时上努力呢!
道家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这一套功夫,说要十二三年完成,事实上二十年也没有人完成,基本的原因,是我们的心猿意马,不能平静下来。把握活子时诚属不易。先说一说活子时在什么时候,让我们都找到自己的活子时再说。
如果是个幼儿,很容易看到,我们前面已提到过,当他的性器官膨胀时,就是活子时外露的现象。那时如果测验一下他的脑波,一定会有不同的变化。
如果是青年人,在活子时,一定向异性情爱方面发展。这些都是容易知道的。那时,不把握活子时的生命力,来震动任督的气脉上升,生命力即转进入十二经脉,化成后天的欲了。
但是一个老年人,他们已经没有性的冲动,难道就没有活子时了吗?只要一息尚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子时的,当一个老人,在将醒未醒的一刻,似乎要睁开眼睛时,那正是他的活子时。在这个时候,不要睁眼,继续保持那朦胧混沌的恍恍惚惚的状态,好似焖了一锅红烧肉,再多焖一会儿,那个肉味就会更浓厚了。
这就是把握老年人活子时的方法,老朋友们,快点试一试吧!
说了许多的道话及医话,使我想起少年时代的一桩事,那时我们看到了许多剑仙侠客的故事,一心想学剑。后来听说杭州西湖城隍山有一个道人是剑仙,就万分决心地去求道学剑了。经过多次拜访,终于见到了这位仙风道骨的长者。
但是他不承认有道,更不承认是剑仙,又经过许久的谈话,他对我说:欲要学剑,先回家去练手腕劈刺一百天,练好后再在一间黑屋中,点一支香,用手执剑用腕力将香劈开成两片,香头不熄,然后再……听他如此说来,心想劈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学会剑,至于剑仙,更加当不成了,只好放弃不学。
道人反问会不会看花,当然会看,这不是多余一问吗?“不然”,道人说,“普通人看花,聚精会神,将自己的精气神,都倾泻到花上去了,会看花的人,只是半虚着眼,似似乎乎的,反将花的精气神,吸收到自己身中来了。”吸收了一切的植物花草的生力,借着练神成气,还精返本,这就是道人语重心长的修道法。
朋友们,快学看花吧!
我们讲到精气神的问题,精气神与奇经八脉有关,年纪大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达到自救、健康、返老还童的状态。关于这方面,我们又要提到道家的修法。
宋明时代有两位道家的权威,宋代的张紫阳,元末明初的张三丰。另有一位是张三峰,字音相同,但张三丰在丹道和太极拳上有伟大的成就,并且有一系列《无根树》词的名作。
中国有历史性两个最大的道家寺院,一为北京的白云观,一为四川成都的青羊宫。青羊宫有张三丰亲自写的《无根树》词之石碑,字体都作圆形,别有仙气,事实上那是否真为张三丰所写,当然无法考证,不过《无根树》词确实为道家修炼的方法,其中涉及老人的修法如下:
无根树,花正微,树老重新接嫩枝。
梅寄柳,桑接梨,传与修真作样儿。
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来有药医。
许多左道旁门,不深究此词的真意,都将这阕词的意思,解释为男女双修,这是很错误的。
人老了等于树老了,所谓用栽接法恢复活力,是借着宇宙间其他的力量,来培养衰微的活力,而达到充实自己生命力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精气神的利用,也就是利用宇宙间的光能,将神转回为气。
上次我们曾经提到看花的故事。不要以为这是一个笑话,实际上也是树者重新接嫩枝的意思。一个人在看花的时候,将眼中的光能,向后脑收回,这种力量,可以刺激脑下垂体的均衡。保持着这种均衡休息的状态,一个人可以感觉到自己的呼吸渐渐由粗而细,最后达到似乎停止的状态。这时,抓住了活子时,也就可达一阳来复之境,自身生命的元气,就在发动了。
所谓“梅寄柳”、“桑接梨”,也就是由宇宙间借来的一种力量,制造成了活子时的生命生发之力。近代的医学证明,肾上腺、性腺荷尔蒙与精有关联,但与脑下垂体也有绝对的关系。借用宇宙的光能,燃起了自己生命的活力,这不就是栽接法吗?《庄子》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何必斤斤计较于看花呢?看树、看草、看虚无的天空,甚至看一堆牛粪,不都是借以接到天地间的光能吗?重要的关键不是看什么东西,而是怎么样看才能收到栽接的效果。
借着天地间的光能,可以引发一个人的活子时,这个光能,具有特殊意义,与精气神的“神”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庭》、《内经》中关于“神”的问题,绝不是宗教上的神。目前的西方医学,都致力在研究,如何用光能来治疗疾病。但是所谓“神”的问题,却仍在灵魂学及神秘学的范围之中打转。如果有一天,西方灵魂学的研究,能借科学试验而得到成功与证实,则科学也将进入新的纪元。那一天如果到来,哲学以及所谓各派宗教的定义,也必将面临重新改写的局势。
人的身体分为三部,分别代表了精气神。神的主要在头部,气的主要在胸部,精的主要在下部。按照《无根树》的说法,人是无根的。人真是无根吗?不,人的根在上面,在人身所代表的,脑部是神,人的根却从脑部上行,入于虚空。所以人的根是在虚空之中,也是神识的根。在针灸的原理上来说,头为诸阳之首,是最重要的地方,也代表了“神”。
赵松雪临黄庭经真迹
《黄庭经》,又名《老子黄庭经》,道教养生修仙专著。
内容包括《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内景玉经》两晋年间,新增《中景经》。
作者为老子,由天师道魏华存自创门户而普传于世。
赵孟頫(fǔ),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 ,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图片来源:飞行的书卷)
诵读黄庭经是否有效?
董其昌养生方法:每日诵写《黄庭经》(圣教序笔法)
董其昌行书黄庭内景经卷,纵25.1厘米 横321.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卷节录《黄庭内景经》第八至十三章,然字句多有出入。“心部”少最后一句;“肾部”少半章,并有残破。镜面笺,光洁宜书,墨华滋润。仿《圣教序》笔法,兼有米芾风格。卷无年款,从书风判断应是董75岁后晚年作品。经清缪曰藻等递藏。
董其昌于道藏中喜爱《黄庭经》,曾多次书写。其题识云:“此篇日诵数过,不必入圜打坐,亦长生之助也。”将诵读经文视为养生的途径,其内容亦深受董氏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