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阳系即将穿越银河高危区?

太乙玄门 2021-08-07

采编:欣奇博士


太阳系即将穿越银河高危区,生物大灭绝周期真的会发生吗?

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处于太阳系中,而我们的太阳系处于银河系中。虽然太阳系和银河系这两个概念看起来距离我们都非常遥远,但其实它们和我们地球生命的诞生、进化,以及我们人类作为智慧生命的产生,具有着不可分割的意义。


从太阳系的角度来说,我们地球首先位于太阳这颗恒星的“宜居带”上,这里的光和热刚好能造成地球温暖适宜的环境,有利于碳基生命的生长繁衍,而过远和过近都是难以产生生命的。不仅如此,在地球轨道的外侧,还有木星等4个巨型气态行星的存在,它们强大的引力提供了较高的概率吸引那些闯入太阳系内侧的小型天体,从而降低了地球遭受天体撞击的概率,而地球的巨大卫星:月球(它与地球的不论体积还是质量比例,都远高于宇宙间绝大多数卫星与自己母星的比例),又继续把这层概率降低。与此同时,在太阳系边缘,阳光与来自宇宙间辐射冲击形成的日光层,抵消了那些会伤害生命的强烈辐射,保证了地球生命拥有被“净化过”的太空环境。在这些“层层保护”的叠加之下,太阳系才有幸得到一个适合生命进化的环境。


然而如果你认为地球生命的繁荣,仅仅来自太阳系的“机缘巧合”,那可就错了,因为这和银河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银河系非常辽阔,据天文学家得到的观测结果,它的直径在10万到18万光年之间,包含了的恒星数量在1000亿~4000亿之间。然而并不是所有这些恒星系都如太阳系一般幸运:根据科学家的统计显示,在所有这些恒星里,具备“曾经或未来或现在可繁衍生命”条件的恒星,仅仅在10亿颗左右。而这10亿颗恒星里,现在能够拥有生命的就更少了,大部分要么是“曾经可能存在过生命”,要么是“具备生命存活条件,却未能诞生生命”等等尴尬境地之中。而在这部分少数拥有生命的恒星系里,能够诞生智慧生命的就更少了,因为这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进化周期,而绝大部分恒星系不具备这样长期的稳定。反过来说,我们太阳系拥有了这样极其苛刻的美好条件,才有幸诞生了人类。


银河系宜居带中的太阳系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看起来相互之间处于“静止”状态的星空,其实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高速的运动。比如太阳系就以每秒210-230公里的速度,围绕银河系中心转动。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身处太阳系恒心密集的区域,那么就身处非常不安全的太空环境中了。而太阳系非常幸运地处于银河系的“宜居带”中:既远离了银河系中心密集的恒星区,也远离银河系边缘密集的“旋臂”区域。我们处于一个距离银河系最近的外边缘距离为1万光年左右的“物质稀薄”地带。正是因为这样,太阳系在较长的时间内都稳定安全,不会受到什么“巨型天体事件”的威胁。



然而这种“安宁”并不是永恒的。过去就有科学家根据古生物资料做出过统计:我们地球每3000-5000万年就会迎来一次生物大灭绝。在地球所有生物历史当中,生命灭绝一共发生过20次。而最近也是最有名的一次便是恐龙灭绝,它们在地球上统治了上亿年,远远超过了人类存在的时间。许多科学家认为,这种生物灭绝的上千万年的周期性规律,说明它的根本原因来自银河系,而非太阳系。


起初科学家认为,这种周期规律可能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银河系里物质运动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些快,有些慢。这种差异导致太阳系会周期性地穿过银河系的“旋臂”区域,也就是那些恒星密度非常高的地方,带来了很高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导致地球的生物大灭绝。而另一种可能是,太阳与距离它最近的一条银河系“旋臂”在做某种周期性相对运动,这种运动导致太阳系每个几千万年就会接近恒星密集区域一次,从而导致灾难的发生。



到底是哪一种原因,也许我们人类在短时间内无法考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最近的一次“接近银河系物质密集区域”事件又要上演了。根据欧洲空间局的盖尔探测器对距离太阳系最近的30万颗恒星的追踪研究显示,我们人类目前所处的时间段,正好站在这种“周期性灾难”的边缘地带。


天文学家介绍道,根据对这30万颗恒星运动建立的计算机模型显示,我们太阳系正在再次进入恒心密集区域,在100万-500万年的时间内,太阳系周围的恒星密集度会迎来高峰。而这个结果与古生物学家从化石中得到的,地球生命“周期规律”结果是高度一致的。



模型显示,在500万年内,会有600-1000颗恒星进入“对太阳系产生作用”区域。那时候它们的巨大引力会对太阳系天体的运动产生明显的干扰,而不像现在这样安宁。其中,有15-24颗恒星会进入太阳系4光年以内的范围。我们都知道,目前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刚好就是4万光年距离,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比邻星。而在高峰期来临时,4万光年内将远不止这一颗恒星了。比如受到Hipparcos卫星高度关注的Glise710恒星 ,它目前虽然在64光年之外的地方,但是在140万年后距离地球距离将会只有1.1光年,也就是我们太阳系外层奥尔特云的范围了。那时,作为拥有太阳质量0.6倍的这颗红矮星,将会对太阳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科学家分析道,虽然这些恒星直接撞击太阳或者地球的概率非常小,但并不代表它们无法毁灭人类。因为它们的破坏主要靠扰乱太阳系引力系统而产生。在这些恒星的逼近之下,太阳系的小行星带、柯伊伯带、奥尔特云里面的大量小行星将会离开自己的轨道,对太阳系内侧行星进行高频率的冲撞。另一方面,这些恒星系自带的“小行星带”将会是另一个强烈的危险源,它们对地球的威胁,或许远比太阳系自身小行星的威胁要高。


“地球生命灭绝事件的周期性发生是可以肯定的,但这并不代表人类会面临灭绝”剑桥大学的George Efstathiou教授,在欧洲空间局的巴黎总部公布预测结果时表示:“我们人类在100万年后是什么情况,没人能给出答案。但是至少可以确定,那时对付威胁地球的小行星手段,将远不止核弹这一种。也许人类那时已经可以在数颗星球上生活了,我们完全可以保持乐观态度。”


延伸阅读:


太阳即将休眠 2030年地球重回冰河时代?


    “在41000的冰河时期,地球曾遭遇了一场磁场逆转所导致的全球性灾难。”德国科学家发现的惊人事实。一项新研究称,2020到2030年间,太阳周期会相互抵消。研究人员警告,地球可能会进入一个“小冰河时代”。


    科学家说,这使一个叫“蒙德极小期”的现象出现。1646到1715年出现时,它被描述为小冰河时代。当时,它使伦敦的泰晤士河结了冰。


地球可能会进入一个“小冰河时代”


    太阳周期的新模型对太阳11年“心跳”内的不规则活动作出空前准确的预测。它充分利用了两层太阳区域的“发电机效应”。一层接近太阳表面,另一层在太阳对流区的深处。


    根据万伦蒂娜-扎科娃教授在兰迪德诺市举行的国家天文学会议上提出的结果,太阳周期新模型的预测显示,相比上一次开始于1645年的小冰河时代,21世纪30年代的太阳活动将减少60%。


  

    太阳周期的新模型对太阳11年“心跳”内的不规则活动作出空前准确的预测


    这个模型预测,两个磁波会在2022年进入顶峰的第25个太阳周期渐渐抵消。


    扎科娃表示:“在第26个太阳周期,这两个磁波将成镜像。它们同时出现,却分布在太阳对立的两个半球上。它们的相互作用会带来破坏性影响。它们或许会相互抵消。


    我们预测,这会使太阳出现蒙德极小期的特性。



    实际上,这些磁波大致同步时,它们就有更强的相互作用,太阳会出现更强烈的活动。它们不同步时,太阳活动最少。它们完全不同步时,就会出现上一次于370年前发生的蒙德极小期的情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