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坊】切勿用拖鞋打爆蟑螂,太恐怖了!!!人类在地球上最大的天敌
采编:张元
切勿用拖鞋打爆蟑螂,太恐怖了!!!
蟑螂真的很让人恶心,生活中无处不在。黑黑的颜色,丑陋的身体,尤其还能飞起来的蟑螂,令人毛骨悚然。
据说牠的生命力很强,早在恐龙时代便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如今牠侵占我们的空间,大肆的传染着病毒。生活中为了逞一时之快,往往有人会拿起拖鞋将牠打得稀烂。可是你想到将牠打得开膛破肚后会带来什么后果?
生活中,最常见的打蟑螂法
蟑螂是筒线虫的中间宿主,蟑螂吃下寄生虫卵后,孵化的幼虫就在体腔内大量繁殖。
筒线虫幼虫在蟑螂体腔内大量繁殖
把蟑螂打得稀烂后,其内的筒线虫就会趁机外窜,污染居家环境、餐具及食物,进而导致人类的感染。
筒线虫进入人体后,会寄生在舌头,牙床,气管及食道等口腔周围组织及器官,不仅牙床会溃烂穿孔,舌头可能被鉆来鉆去的成虫搞得不成舌形。
筒线虫进入人体后,会寄生在舌头、牙床、气管及食道等口腔周围组织及器官
寄生人体的筒线虫,成虫可长大到3、4公分左右
那我们怎么处理牠呢?不能任之横行在你的厨房、居室、和卫生间而不管不顾吧?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系寄生虫学科主任钟文政教授告诉大家:若看到蟑螂,可用热水烫它,可以杀虫剂喷它,就是别拿拖鞋等砸它,否则后果堪虑。
提供一个妙招:任何时候及地点,看到蟑螂时才可利用能发泡的东西,将泡泡倒在蟑螂身上过不久,蟑螂就一命呜呼,浴室里面如:沐浴乳,洗发精,洗面乳,清洁剂,加水起泡,把泡沫倒在蟑螂身上,即可生效;买有喷头的喷灌,将蟑螂全身淹没在泡末中,即可将蟑螂消灭。
总之,千万别拿拖鞋等东西砸蟑螂。
延伸阅读:
这部高分美剧揭示了人类在地球上最大的天敌
前段时间HBO出品的高分美剧《切尔诺贝利》获得了不少人的一致好评。
《切尔诺贝利》讲得是人类在利用核能量时产生意外引起的灾难。该剧无论是从拍摄角度还是历史的还原的角度都比较接近真实的情况。
由核能产生的生化威胁的标志是这样的
除了这个标志之外,我们能经常在电影中看到还有一个类似它的标志
这个标志代表着具有生物性威胁。
指的是会对人类及环境有危害的生物或生物性物质。
这些物质包括但不限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病毒及含有病原体的组织切片、体液、固体废弃物和呼出气等。
我们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美剧就是与生物威胁息息相关的,这就是由美国国家地理拍摄并出品的美剧《血疫》(《HOT ZONE》)
如果说核能量的发现和使用是人类为自我的毁灭制造了武器的话,那么病毒这种物种则是人类在自然界唯一的天敌,是生态环境为了平衡而催生出的武器。
尤其是大面积的瘟疫。
“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
《血疫》是根据理查德·普雷斯顿的非虚构小说《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改编而成,而且同《切尔诺贝利》一样,该剧中叙述的事情都是在美国真实发生过的。
剧情一开始是在一个航班上,一位法国人突然身体不适,在飞机落地后便被送往医院。
在医治过程中他一口血意外喷在了帮他治疗的医生身上,不久后法国人和他的主治医生相继去世。
该剧用这种方式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叫做马尔堡病毒的东西,传染性极强且致死率高,是被定性为生物安全等级为4的病毒。
在此向大家简单普及一下有关生物安全等级的小知识。
世界通用生物安全水平标准是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建立的,一共有四个等级,等级越高代表对人类社会越危险。
Ⅰ级涉及非致病生物物质,比如 麻疹病毒 、 腮腺炎病毒;
Ⅱ级涉及致病生物物质,但无传染性或者致死率低,是人类常年流行病,比如流感病毒、HIV;
Ⅲ级涉及本土或者外来的有通过呼吸传染使人们致病或者有生命危险可能的物质,或者虽然病毒致死率较高但已经有疫苗,比如鼠疫、狂犬病、SARS;
Ⅳ级涉及的是极高危险性并且可以致命的有毒物质,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并且现今并没有有效的疫苗或者治疗方法来处理。
当然,后来也有传言一些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特殊病毒被许多人称之为第五级别的威胁,比如说很多主机游戏玩家都熟知的T病毒。
虽然本剧是以马尔堡病毒为契机开篇的,但是这种病毒并不是剧集的主角,马尔堡病毒虽然生物威胁也是第四级别,但是它的致死率只有30%。
而剧集的主角不仅传染性高,致死率更是高达90%。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埃博拉病毒。
针对研究埃博拉这种第四级别病毒的实验室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为数不多,中国大陆更是只有武汉才有唯一一所,这也是亚洲首个P4实验室。
由于存放有当今世界上最致命且最具危险性的病毒,为了防止这些病毒对实验人员或者经由实验人员携带出去,进入整个实验室的过程极其谨慎。
首先要用通行卡和个人密码打开实验区的第一道门,进入房间脱衣、进行清洁淋浴、穿上类似潜水员的密封服;
进入另一室检查服装的密封性;再开一道门,才能进入动物实验室;
此外,还有两道门将存放病菌的恒温箱和实验厅分开。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入动物实验室之前的每一个房间都是逐步减压的,房间的门上都安装充气密封垫,以防止病菌往外扩散。
1989年,在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工作的南希收到一份猿猴的组织。
她以为这只猴子应该是死于猿猴出血热病毒。
但在显微镜下,南希却发现这种病毒具有的攻击性远远超出了自己所料,而病毒的本体更像是一种类似马尔堡或者埃博拉的丝状病毒。
在进入第四级别实验室严格筛查后,她们发现这种病毒确认是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首次被国际社会关注是在1976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河流域。
该病毒将埃博拉河沿岸的几个小村庄变成了荒无人烟的地方,患者的表现主要是发热、休克,然后七窍流血而亡。
最终南希证实了这种病毒就是埃博拉病毒。
然而,直到待南希发现这件事情的时候,已经有包括灵长类检疫中心和相关工作人员等近百名市民被证实暴露在病毒之下,有感染的风险。
于是南希找到了曾经在非洲与埃博拉病毒有过近距离接触的导师卡特。
他们开始分工合作,一部分人负责将有可能涉及到病毒感染的市民隔离起来统一检查,另外一部分人带队前往灵长类检疫中心消灭所有猴子。
剧集还加入了一些当年卡特在非洲的经历,充分向观众展示了埃博拉的可怕之处。
最终,经过层层筛查,大家发现虽然有部分市民感染了这种病毒,但是并没有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算是虚惊一场。
当然,事后研究人员才发现这次事件中的病毒只是埃博拉病毒的一个亚种,被命名为莱斯顿型。
它只在猴子身上发病,对人类没有危害。
但也不算白忙活,这一次的经历为当时美国社会敲响了警钟,之后政府针对高致病性的传染病才开始有了一整套的应急措施。
而南希的导师卡特则回到了非洲想要继续研究这种病毒。
在这里,一个当地人带着他到了某个小岛上,美国人在当地购买的那些用于实验的猴子一旦生病就会直接丢弃在岛上。
此时,这个岛就是灵长类病毒的集合体。
无论是原著也好,还是剧集也好,其实讨论的不仅仅只是人类针对病毒的应对。
还涉及到了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开发和对于其它生物栖息地的蚕食带来的一些问题。
无论是SARS也好,艾滋病也好,也许还有埃博拉,最初的时候都只在一些动物身上携带。
正是人类的活动严重入侵了许多其它动物的领地,导致这些原本只会生活在动物身上的病毒也逐步开始寻找人类宿主。
也许这只是地球对于人口爆炸的一种应对措施,因为对于地球来说,人类何尝不像是病毒一样的存在呢?
延伸阅读:
病毒的真实作用,远大于你想象
提到病毒,很多人闻之色变,认为病毒是坏的,不好的,是传染性病原体。
其实病毒并不都是坏的,它们的真实作用也绝对不止于此。
很多病毒对研究生命进化,治疗各种疾病是有好处的。
病毒对我们的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物群、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气候调节和所有物种的演化都至关重要。
它包含超级多样化的未知基因,并将它们传播给其他物种。
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
它们虽然是微生物世界的捕食者,但它们缺乏生物的“繁殖能力”,那它们是怎么“繁衍”后代的呢?
众所周知,病毒是通过占领宿主细胞来利用宿主细胞器进行复制的。
它们将DNA注入宿主,有时合成的新基因对宿主有益并成为其基因组的一部分。
也可以这样理解:病毒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
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
也就是说,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一旦离开了宿主细胞,它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
有研究人员最新发现,一种古老的病毒曾将其DNA插入到一类四肢动物的基因组中 ,这类动物曾是我们的祖先。
该段名为ARC的遗传密码是现代人类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在人类意识中发挥重要作用——
包括神经传递、记忆形成和高阶思维。据估计,40%~80%的人类基因组可能与古老病毒的侵袭有关。
研究者萨特尔博士说,“如果你能给海洋里的所有生命物质称重,其中95%是你看不到的,它们负责供应地球上一半的氧气。”
在实验室中,萨特尔博士过滤掉海水中的病毒、留下他们的猎物——细菌。
在这种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会停止生长。
因为病毒是非常特殊的捕食者,当正在捕食的病毒感染并消灭一种微生物时,它们会释放体内的营养物质。
比如氮,从而为其他细菌提供食物。这就和被狼杀死的麋鹿成为渡鸦、郊狼等动物的食物一样。
浮游生物生长的同时,会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
一项研究估计,海洋里的病毒每秒会造成1024次感染,每天破坏海洋中大约20%的细菌细胞。
由此也可以说明,病毒及其猎物也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参与者。
大家都知道病毒的结构是非常简单的,而且个体超级超级小,肉眼是看不到的,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那么这么“微乎其微”的一个小东西,它们是如何有能力重塑地球生态系统的呢?
蝴蝶尚可通过扇动翅膀,通过微弱的气流,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病毒通过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例如,当有毒的水藻爆发形成水华时,病毒可以攻击水藻、致其分解并死亡,从而在一天之内结束水华。
随着病毒已经和其他生命体的共同演化,它们之间也达成了某种平衡的共识。
但很多情况下,病毒的入侵更猛,更迅速,更令人恐惧,它们广泛的破坏甚至会令物种灭绝。
而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极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大自然的生态系统。
历史上,牛瘟的病毒性疾病就是很经典的案例。19世纪,意大利军队将几头牛带入北非。
1887年,牛瘟在非洲大陆蔓延,杀死了从厄立特里亚到南非大片区域的偶蹄类动物,在某些地区,甚至消灭了95%的兽群。
19世纪的英国伦敦,出现牛瘟疫情时,检查公牛健康的场景。(图源:百度)
“病毒不仅仅只对动物有影响。因为它们是食草动物,大量死亡后植被会受到影响,树木得以在原先放牧的地方生长,”国际非盈利机构生态健康联盟的主席彼得·达斯扎克说,“这些生态变化可以持续几个世纪甚至数千年。”
随着牛瘟的传播,再加上干旱,大量的人死于饥饿。
在1891年,一位探险家估计有三分之二依靠牛生存的马赛族人死去。
“牛瘟几乎瞬间将热带非洲的财富一扫而空。”约翰·里德在他的书《非洲:一个大陆的传记》中写道。
直到2011年,通过接种疫苗,全球的牛瘟都被彻底消灭。
病毒并不一定是“敌人”,尽管它很多时候都比较讨厌,但它在世界上扮演的中心角色又如此重要。
我们也需要意识到,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对整个生态系统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