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骨花香大红袍:山是九龙窠,倚天独石,半壁之间,有岩层如线,由东向西斜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飞行的书卷 Author 飞行的书卷
作者:飞行的书卷
时间:2019年9月14日
心情语: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开篇语:茶王祭台石笋上石刻,值得玩味:
“山是九龙窠,倚天独石,半壁之间,有岩层如线,由东向西斜来,隐显渗滴。西边忽一石皱,款款下倾,变成臂状,如层线收握,落土为掌,长出六株茶树。茶树饮露沐风,日晒雾浸,枝干粗拙,叶形娥眉,芽色紫红,这就是大红袍。母树在此已经数百余年了,本是平常之物,坚持久了,使岩骨花香成为神灵。。。”
按民间传说,大红袍茶树为神仙吕洞宾亲手所栽,寺僧每于元旦焚香虔诚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能自顾,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育之勿能愈,盖以为神仙所栽。
观赏指数:
如果要说这片景区哪里最值得观赏?大概是我口味比较刁吧,从自然景观看,我感觉观赏价值一般
流香涧行走其间特别舒服,
恍然有一种世外桃源之感:
山风吹过峡谷,无花而自有天香,内心软若细流。
不过只有一小段:世间事就是这样无奈, 永远都是“好景不长”
当然,该景区不以自然景观取胜,而是以大红袍茶取胜。
武夷岩茶非常有名,宋代诗人范仲淹就写诗赞道:“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到元代时,这里已经设有御茶园,专门督造贡茶。经茶师评定,大红袍茶冲至9次,尚不脱原茶真味──桂花香。而其它名茶,冲至7次,味就极淡。从而夺得了“大红袍茶中之王”桂冠,名闻海内外。
另外,被徐霞客叹为“大观”的水帘洞,估计我去的季节没水了,在我看来平庸至极
徐霞客曾如此描述水帘洞:
“坐久之,下壁循竹间路,越岭三重,从山腰约行七里,乃下坞,穿石门而上,半里,即水帘洞。危崖千仞,上突下嵌,泉从岩顶堕下; 岩既雄扩,泉亦高散,千条万缕,悬空倾泻,亦大观也!其岩高矗上突,故岩下构室数重,而飞泉犹落槛外。”
也许徐霞客看到的是比下图更壮美的景观:
据说要下雨才能看到:
(上两图来自资深玩家阿辉的游记)
虐人指数:
如下图,本人是从大红袍景区穿越到水帘洞景区,整条路线没啥爬升,应该是武夷山几大景区中虐人指数最低的一个景区。这条路径被官方称为“岩骨花香漫游道”,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是一条休闲路线。但是,在全天37度酷热暴晒的前提下,同时已经暴穿了虎啸岩景区、武夷宫景区并攀爬大王峰的前提下,要走完这段路程,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简介:大红袍景区,位于武夷山风景区的中心部位,景区著名大峡谷“九龙窠”内。这是一条受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发育的深长谷地,谷地深切,两侧长条状单面山高耸、石骨嶙峋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对峙骈列、独特的节理发育,使峰脊高低起伏。举世闻名的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谷底靠北面的悬崖峭壁上。这里叠着一大一小两方盆景式的古茶园,六株古朴苍郁的茶树,枝繁叶茂。
大红袍景区和水帘洞景区可以连在一起穿越:主要景点包括:水帘洞、古崖居、鹰嘴岩、天心大佛、流香涧、九龙窠、大红袍茶树等;这两处属北片景区,从北入口乘车前往较为便捷。两地为武夷山最为有名的正岩茶产地,若对武夷岩茶有兴趣的游客可一定不能错过这两个景点哦,且两地的地势也较为平缓,非常适合亲子出游。
温馨提示:两地都属正岩核心产区,最著名的“三坑两涧”均分布在附近,有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用心感受武夷山上好岩茶的生长环境,去体验好山好水如何出好茶。
具体游历过程:
行程为:大红袍—流香涧—鹰嘴岩—天车架—古崖居—章堂涧—水帘洞
进入景区,拍了一张大红袍景区导游图:
如图所示,
这个景区被称为岩骨花香慢游道,
这是武夷山最贵的一条路了~
整个武夷山核心的茶产区几乎都在这条路上。
九龙窠是一条清泉渗流的峡谷,大红袍生长的地方海拔600多米。
溪涧飞流,阴雨天云雾缭绕。
路上是九龙窠茶园,为茶叶名丛原生地——“大红袍” 通往天心岩的一条深长峡谷,俗名大坑口。峡谷两侧峭壁连绵,逶迤起伏,形如九条龙。人们遂把峡谷喻之为游龙的窠穴,故名。九龙之间呈现一座顶部略呈圆形的小峰峦,称为龙珠,故又称九龙戏珠。沿着幽谷铺设了一条石径。两侧涧水长流,茶园碧绿,芬香沁人,景色幽美。
这里的土壤是由酸性岩石风化而成,
所以很适合茶树生长。
传说大红袍是仙鹤从蓬莱岛叼出来的种子,
遗落在武夷山上的这处悬崖上长成的。
“岩韵”——武夷岩茶的最大特点。
山谷两边都是岩石,在这样的环境生长,不想有岩韵也会有岩韵啊!
九龙窠到处都是丛丛簇簇的名丛,号称为茶树的王国。
途径晚甘亭:
九龙名丛园:散布于九龙窠的峡谷两侧。茗园就山势开垦,或依幽谷,或傍山崖,遍植集观赏和饮用于一体的武夷奇茗二十七种,寓有三九吉庆之道。
九龙窠还立有九龙名丛园的石碑,镌刻名丛植株名,最著名的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金观音、铁罗汉、白牡丹、白瑞香等。武夷山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代表,武夷岩茶的茶王,只有武夷山才有大红袍。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
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武夷名丛中数大红袍享有最高声誉,名居武夷岩茶“五大名丛”之首,素有“岩茶之王”的美称。
水仙:
佛手:
白芽奇兰:
半天妖:
不见天:
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长在石壁上的那六棵大红袍母树的地方——举世闻名的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谷底靠北面的悬崖峭壁上。
它生长于岩腰,共6株,外砌石堰加以护卫,因而倍显珍贵。围堰分为三层:最高层4株,第二层1株,底层1株。该处山壁有“大红袍”三个朱红大字。大红袍枝叶密集,叶梢向上斜着伸展开去,叶子是宽椭圆形的,尖端向下垂,边缘则往里翻卷,叶子颜色深绿有光泽,若是新芽则带紫红色。据说每年早春茶树发芽的时候,从远处望去,整棵树艳红似火,仿佛披着红色的袍子。
武夷山六棵“大红袍母树”成为珍稀胜景:岩缝中渗出的泉水滋养着它们,因而不用施肥它们也生长茂盛。
说是六棵,实际放眼望去,就是一丛
武夷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叶,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立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6株为正宗大红袍母树,据载它们的树龄已逾360多年。
说点题外话:看到大红袍的处境,我暗暗担忧,会不会有无良人爬上去采摘或者直接捣毁呢?所谓架云梯上去采摘或者让猴子上去采摘,我认为都是夸张了!因为实地考察后,我认为完全可以跑上去或爬上去采摘!
另外,比起太姥山对镇山之宝的保护措施,武夷山的保护措施真的相形见绌:
下图栅栏围起来周边有摄像头和工作人员监控的,就是太姥山镇山之宝——福鼎大白茶始祖:“绿雪芽”古茶树
回归正题:2007年7月,最后一次采摘自350年母树的20克大红袍茶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这也是现代茶叶第一次被藏入国博。从此以后,武夷山将不再制作母树大红袍茶叶。
在祭台,有一石笋,上刻《大红袍记》:
“山是九龙窠 倚天独石 半壁之间 有岩层如线 由东向西斜来 隐显渗滴 西边忽一石皱 款款下倾 变成臂状 如层线收握 落土为掌 长出六株茶树 茶树饮露沐风 日晒雾侵 枝干粗拙 叶形娥眉 芽色紫红 这就是大红袍母树 在此已经数百年了 本是平常之物 坚持得久了 使岩骨花香 成为神灵 今母株高在石台 如同佛龛 六株分列 坐若圣贤 而无性培植的茶丛已遍万山间 其独特的自然环境 独特的制作工艺 使茶品活甘清香 名威天下 大红袍成了武夷岩茶的象征 是武夷茶人的精神”。
朴素的语言,言简意赅,道出了武夷岩茶的由来,虽名威天下却没有丝毫张扬,由此想到,如果我们平时做事也如大红袍一样,默默坚持,恒久不惴,那无论做什么都会成功的。
盆式茶园下有亭子,称九龙茶室,还有小卖部,可以边品名茶边赏佳景,边听有关“大红袍”的动人民间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有一位勤劳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灾年间,有一天遇见一位病危的白发老人……急忙扶着老人进屋,把自己当饭吃的野菜汤送到老人手里……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遂送了一龙头拐杖给老婆婆,又从口袋摸出二粒种子,交代用拐杖在地里挖个坑,种下种子盖好土,落些水……而后老人飘然腾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话,把种子种好,不久果真长出了茶树,人们惊叹为神仙所赐的神茶。后来却被当官的知道,可因没能采到、喝到神仙茶恼羞成怒,把茶树连根铲除……老婆婆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着拐杖刚出门,就看见几个男人正扛着·树根走过来,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树根上,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载着那树根在空中打了三个圈,冉冉飞去,飞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长出了茶树……以后茶树发了,长成三株。这就是最早的三株大红袍的来历。
在此停留半小时左右,我离开六棵大红袍母树,翻上一座小山坡,继续往前,沿途两旁都是茶树,一路采了些茶叶尖咀嚼,降降高温:
一直走了很久,
就到流香涧了:
流香涧周边导游图,
迫于时间关系,不少地方去不了了:
记得当时走到这里,顿时感觉时间变慢,溪水缓流,隐隐有一股天香,但四周并无花卉。
看到指示牌,原来这里叫“流香涧”
看来古人取名确实贴切啊:
当时游客稀少,
恍惚走在此间,如同进入桃花源:
溪水清澈,微风送香:
回视峡谷:
依依不舍离开流香涧。
继续往前,沿途偶有怪石:
或见石峰高耸:
途径慧苑禅寺:
大门紧闭。一旁有石刻:
慧苑寺介绍:
旁边还有指示图,再经过天车架,就可以到达水帘洞啦(后来才知道水帘洞实际很远,还偏离正道
慧苑寺往前的一段路,
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蕴:
继续往前,
途径鹰嘴岩:
实拍鹰嘴岩,
确实很神似哈
一旁有鹰嘴岩的介绍:
我发现武夷山的指示牌比较错综复杂,前面说再经过天车架,就可以到达水帘洞啦,结果,此处的指示牌又多出两个陌生地名——古崖居、章堂涧,然后才到水帘洞:
一直不断往前走,路上遇到一个背镰刀的农民。
路上行人很少,莫名惊恐
然后,就到达天车架了:
天车架位于水帘洞西南,在一片雄峙如城的丹霞嶂半壁有几个毗 连的岩洞,洞中钉几幢小木楼就崖构架,俨然空中楼阁。
据载,这是清 咸丰年间,崇安的土豪为躲避太平军而营造的。悬架在洞外的几根杉木, 便足当时安装天车---一种起重机械的架子。故当地人称为“天车架”。此景观只可抬头仰望,景区规定不可攀登。而我后来查攻略,实际确实有两条道路能进入,一条是要从山后到火焰峰而上丹霞嶂顶,在山顶的岩洞口顺梯而下,便可到达其中;另外一条便是暗道,先攀上丹霞岩西面,从丹霞嶂隘口进入,经过一座土山寨门,便可盘旋进入。不过,当时我是没时间去了
继续往前,沿途仍然是小桥流水的寂静感
途径一座石拱桥:
一直不断的走啊走,始终和背刀的农民保持距离。不过这个农民走得太快,每次我照相,他就很快赶上来了。好吧,让他走在前面。。但是走在前面他又变慢了速度。。
最终走到景区摆渡车公路,终于脱离了那个农民
公路旁有水帘洞指示图及介绍:
有一两个人跟着我往上走,
但貌似路程遥遥无期,结果精疲力竭,几乎全部掉头回去了。
试想,一天内走遍一个景区就很困难了,何况我今天走了那么多景区,还攀登了大王峰啊
我问下来的游客,回复路程很远,我只能充耳不闻,继续往上。
终于,看到了下面一堵丹霞山:
这里就是所谓的水帘洞了,但是却没有水。。我问旁边一个帅哥,怎么没水?水帘洞不是应该有水吗?帅哥茫然回复:我也不知水帘在哪里呢?实际这就是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的水帘洞。
崖壁下方有建筑物:
崖壁上有各种题字:
其中有撷取朱熹七绝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篆体字。有明代景点题刻“水帘洞”以及楹联石刻“今古晴檐终日雨,春秋花月一联珠”:
那个建筑物,原来叫“三贤祠”:
三贤祠正门及雕塑:
我从水帘洞崖壁左上方出去,
回视崖壁,干枯无水啊,无限怅然:
据说,雨季时,本应该是这样的
大部分人是沿着来时路回去了。我从水帘洞左侧上山肩,不走重复路线。上到山肩,四顾茫然,唯见山峰壁立,一个人都没有,怀疑是不是走错路了
因为已经快六点了,走不出去就坐不到景区摆渡车了
最后终于从另外一条路下到公路边,沿着公路走到景区内摆渡车停车场,坐摆渡车直驱景区门口,奔赴火车站。
大红袍景区是本人游历的最后一个武夷山景区,至此武夷山旅程全部结束(但最初第一站云河漂流还没写
事后觉得脚掌有些不适,脱了袜子一看,竟然走出一个大水泡
又记:写完全部武夷山游记后,只能说我游历了景区主要景点,实际上武夷山太大了,还包括很多非景区景点,如果要全部游历,独闯迷路、坠崖、遭遇毒蛇的危险很大,估计得有向导或当地驴友带路,十天半月也游不完。
即使景区内,部分路线由于是非环穿路线,也只能错过。比如,游历完后看别人游记查地图,发现我没去莲花峰附近
延伸阅读:
武夷山是中国最美十大茶山之一,
目前我去了五座:
4、崂山(未写游记);
5、武夷山。
相关游记链接:
再记:
闽人称"太姥"、武夷为"双绝",至此就踏遍了福建的双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