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鼠疫和清末鼠疫的恐怖程度有多可怕?
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
是斯人速临斯地,非吾道莫入吾门!
随缘转发,功德无量!欢迎各路大神分享好文章
采编:张元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连年灾荒,颗粒无收,官场腐败,瘟疫横行,各路义军揭竿而起。强盛一时的明帝国在各种因素的冲击下摇摇欲坠。那么,这场瘟疫是如何成为压垮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这场瘟疫所造成的景象有多么的恐怖和可怕。
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鼠疫开始在明朝规模性爆发。山西突然很多地方出现瘟疫,根据《山西通志》记载“岁荒,斗米钱半千,夏遭瘟疫,死者不计其数。”崇祯七年、八年,社会不安定,自然灾害交加,致使“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一家尽死孑遗。百姓惊逃,城之为空。”随着逃难人口的增加,瘟疫开始向山西的周边地区蔓延。
...............55.........................................55.........................................55......................
患此病者身体肢节间会突然生出赘肉突起,故当时将此疫叫做疙瘩病,人不论贵贱长幼,得此病者很快死亡,甚至一呼病来,病就来了,不留片刻,人就死亡。患者胸腹稍满,生白毛如羊,接着“饮食不进,目眩作热”,还会呕吐出“如西瓜败肉”的东西。一人感染,全家都会传染,甚至有的“阖门皆殁”,全家死绝。
一旦人感染上这种瘟疫,就会急性发病,症状多为剧烈的头痛、呕吐、呼吸急促,严重的会出现意识不清;或者出现剧烈胸痛、咳大量的粉红色泡沫样痰。有些人还会出现全身的淋巴结肿大。这种疾病致死率非常高且发病时间快,正与客人对谈,举茶打恭行礼,人站不起就死去了的可怕景象。
崇祯十年后,华北地区连续四年大旱,中原大地疫病四起,全国瘟疫蔓延。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间益盛。“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崇祯十四年,疫病传进了京师,死的人实在太多,很多人连棺木都没有,棺材店根本来不及赶制。
根据官方统计,京城九扇门抬出的死者有20余万人,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人心惊畏,吊问之礼几废,街道上空空如也,没有人在闲谈散步了。
明朝末年全球进入“小冰河期”,温度骤降,空前少雨,农作物大面积死亡,人畜无存。就连老鼠也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携带病毒的鼠群为了生存,浩浩荡荡从蒙古草原往更南的地方杀去,很快整个华北都成了老鼠的天下,干旱缺水也导致了鼠疫菌以更快的速度繁殖。
中原和华北是明王朝的政治军事中心,鼠疫的流行使明朝损失了大量人口,明军的战斗力被严重削弱。保卫京师的三大营已经丧失了野战能力,营中的2.7万匹战马能参战的只剩1千匹,士兵更是被鼠疫折磨的疲惫不堪,严重削弱了明朝的有生战斗力量。
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占太原后兵锋直指北京,当年4月,李自成兵不血刃拿下大明帝国的都城北京,当时他所面对的,已经是一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了。
126年前死亡10万人的广州鼠疫
鼠疫初现,让人闻风丧胆
1894年(光绪二十年),正值清朝末期。那一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最终清朝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款白银2亿两。也就在那年春天,香港和广州爆发骇人听闻的鼠疫,至少死亡10万人。那时候,提到鼠疫,人人胆战心惊。▲鼠疫杆菌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在39种法定传染病中位居第一。作为甲类传染病,它的危险程度远胜非典、艾滋病、疟疾,以及如今的新型肺炎。在以往没有抗生素的年代,鼠疫一旦出现,人类付出的代价几乎就是“屠城”。一千多年来,它已累计夺走3亿多人的生命,远超全球所有战争死亡人口的总和。
西关内小小一条连登巷,几乎家家都在办丧事,人人披麻戴孝,个个哭声震天; 官府也不能幸免,保甲总局内,一主要官员去世后,八旗驻地、各个衙门,不停有人死去; 当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也比以往少了三分之一......
打发兵丁多扫几遍大街,在公务场所乃至监狱里点点香,去去秽气; 命令军队暂时停止操练,避避疫气; 自立病院,拒用西药,聘请中医用针灸等法防疫; 拒不采取起码的隔离措施,导致疫区的人擅入周边其他乡村......
第一,封锁山海关,并在山海关外设立三道军事防线; 第二,停止运行南满铁路与东清铁路,减少春节期间人员跨区域流动; 第三,所有人都配发口罩(伍连德发明了一种棉纱口罩,用来防止传染,被称为“伍氏口罩”); 第四,严格控制串门现象,控制人员流动; 第五,医院收治的传染病人,按照病情轻重,分到不同区域,分别治疗; 第六,集中焚烧处理带有病菌的尸体,消灭传染源。
3、<道教故事>贪恋红尘还想得道成仙?反认荒冢是故乡的人类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