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需要知背景

2016-11-06 舒扬 e读书测评

如今不少标题党在介绍某部畅销的电影时,通常会用“看《xxx》之前,你必须知道的xx件事”“不知道这些,看不懂《xxx》”等标题来吸引眼球。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好像人们往往只会对电影、娱乐信息背后的故事格外关注。但对于阅读这件事,真正愿意刨根问底的人却没有多少。个中原因,我们并不深究,今天只来谈谈如果刨根问底阅读,应该“刨”些什么呢?



阅读需要刨根问底,最重要的是“刨”背景。学过历史课、上过语文课的人们,通常对“社会背景”这个词很敏感。分析某个历史问题的症结,总逃不出社会背景的种种。分析某位作家的写作缘由,也总逃不出社会背景的影响。由此看来,背景问题是阅读的重要突破口。所谓背景,不只有社会背景,写作背景、作家生平经历等都是背景的范畴。那么,我们何不“反其道而行”,在阅读前先了解一下背景,岂不是会对阅读产生助力?答案是肯定的。用一句不恰当的俗语来形容阅读与背景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应该是“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把阅读看成一个需要攻克的堡垒,那么就要先对“敌人”有所了解。



仅以杜甫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举例,看看从社会背景、写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经历角度,能“问”出怎样的背后故事。



社会背景

社会背景包括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状况,通常是根源所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公元761年,此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对于百姓来说是一场浩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可见,此次战乱致使广大人民无家可归,格外凄凉。这样看来,杜甫还能有“茅屋”为其定所,岂不是已优于他人?这也算是一个疑问,我们可以带着疑问继续刨根问底。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是以作家为中心,标示着作品创作时的情况。本诗的写作背景是杜甫在亲友的资助下,在成都西城外的畔盖了一座草堂,来安顿自家。没料想,第二年,草堂“为秋风所破”。这其实就解决了上面的疑问,也就是说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躲避了战乱所带来的影响,但直至草堂被“秋风所破”,终于让杜甫从“隐居生活”中清醒过来,发出了“,大庇天下”的高喊。


作家生平经历

作家生平经历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作家的性格特点、精神情结等。如果纵观杜甫的整个生平经历,不难发现他拥有一种现实主义情怀,始终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其中就饱含了杜甫对民生疾苦、世间冷暖的感悟与沉郁的忧国忧民之情。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杜甫的茅屋未被“秋风所破”,他始终都会拥有“,大庇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这样的“曲折”分析,这样的刨根问底,是否会比仅仅分析“卷”、“ 飞”、“ 渡”、“ 洒”几个字,要更生动些呢?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小学生如何读小说 

《边注式阅读,你知道吗? 》

《“碎片化”的读百本,不如“全面化”的读一本  》

检测阅读结果的简易方法 

《小学阅读能力提升,从“2+2+2”开始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