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城市内涝严重大V造谣德国排水恩惠青岛百年

2016-07-12 落魄书生 王中银

【民间观察】武汉城市内涝严重大V造谣德国排水恩惠青岛百年


三峡记录片——大三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304uhp9zt&width=500&height=375&auto=0

超大建筑狂想曲:三峡水坝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013hrqmds&width=500&height=375&auto=0

九八抗洪纪实片 决战三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302qvb3se&width=500&height=375&auto=0

文/落魄书生-王中银




2016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武汉内涝严重,遭遇多轮暴雨袭击,成为洪涝重灾区。湖北省会武汉,中国内陆最繁华城市,副省级设置,地处江汉平原东部,总面积8594平民公里,常驻人口上千万。江汉平原自古就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由长江、汉江及其支流交汇的三角洲冲积平原,是一凹陷盆地,总面积5万平方公里。江汉平原,土地肥沃,河流纵横,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期,适宜水稻、小麦、棉花、油料作物生长,是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





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汛期(5-9月),江水高于地面十几米,内水难以排入长江,外洪内涝是常态。作为典型冲积平原,海拔24-35米,连洞庭湖底部都相对高于江汉平原,历史上此地为云梦泽,乃湖泊三角洲,在堤防未修建时,夏季洪水泛滥,江汉平原都是一片汪洋。本身降水量年均1150毫米,厄尔尼诺年份可能增加几倍,长江过境流量过5000亿立方米,本地产生上千亿流量,江汉平原的水约有90%是客水,尤其是汛期,短短几个月,几千亿水量通过江汉平原,一旦雨量偏多,就爆发洪涝灾难。






江汉平原已开发上千年,荆江和汉水两岸建设有堤防,在围垦中又修建诸多堤防,河流密如蛛网,荆江大堤、黄广大堤、汉江遥堤都乃关乎千万百姓的安全屏障。江汉平原诸多湖泊,随着围湖造田,消失了大半,地下水位尤其高,暴雨明显且量大,汛期江水比平原高,整个江汉平原如同锅底,自身雨水无法排出,必然发生洪涝灾难。






武汉在此次洪涝灾难中,城市内涝尤其明显,中国其他城市,每到夏季,城区内涝成为和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一样的城市病。城区雨水超过排水能力,这几年,中国各地城市发生类似问题越来越突出,群众愤怒声大。城区内涝对市民生命财产造成明显危害,洪涝灾难发生在繁华都市,让中产阶级心有余悸。武汉地方政府面对责难,振振有词举出各种理由推卸责任,虽然理由有客观的,但城区内涝这种复杂现象,城市管理者们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大水把市民淹的死去活来不是政绩!







城市快速发展,不透水地面迅速增多,主要还是城市管理者理念滞后,对城市复杂空间和公共安全重视不够,目前的市政工程设施标准偏低,目前武汉投入多个大功率水泵抽水效果明显,海绵城市建设需提速。目前,中国大多数城市排水管道布局及雨污分流滞后,中国城市受苏联标准影响深,苏联地理位置,水量小。目前,城市管渠、排涝泵站建设滞后,业主体制下,开发商节约成本,频繁牺牲质量和安全,排水设施建设不到位,大量沥青、混凝土使用,导致雨水下渗量少,城市建设侵占了大量天然河道和低洼地带,导致城市雨水调蓄能力和河道泄洪能力显著降低。






市政管理是项系统工程,规划、市政、水利、防洪多个部门协调配合,任何环节滞后都会诱发城市洪水。目前,城市建设信息封锁,民众缺乏话语权,城市管理者不想让民众监督,城市排水效率低下,大城市管网设置传统,应急管理不健全,新技术无法有效应用,屋顶绿化,滞留洪水,不注重人工湿地和雨水收集,武汉内涝严重根源还是城市生态系统失调。武汉这种城区洪水大风险城市,更应该枕戈待旦,局部增减排涝站,预留排水通道,城市越大,洪涝灾难风险越大。下水道是执政者的良心,中国城镇化速度迅猛,城市不透水面积越来越多,内涝非但是武汉,几乎所有城市都遭遇的挑战。







中国特大城市排水管道建设还需向发达国家取经,青岛建设在山坡上,城区道路、依山傍海,不怕淹恐怕和德国的“良心”下水道关系不大。德国人百年前建设的排水系统目前在青岛总体管网中所站比例不足1%,一些市场化媒体脑海进水,对海滨山城青岛强大的排水能力讴歌到德国头上,青岛曾经是德国殖民地,美化德国排水系统造福青岛,这种崇洋媚外格调是明显坑骗缺乏思考能力国人,这种自卑心理逻辑下的网络谣言,谎言重复几百遍就和真的一样。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武汉这种头顶大澡盆的城市作为自古多灾的湖北枢纽,历史上洪涝灾难就是常态。武汉这种低洼之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汇集,上万亿立方客水过境,不发生洪涝灾难就是反常。2016年气候异常,暴雨集中,每当厄尔尼诺次年长江流域降水就是往年几倍,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中游围垦,湖泊萎缩,假如没三峡大坝,现在武汉就是一片泽国。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长江取得巨大成就,这些都是保卫大武汉的基础。荆江分洪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葛洲坝水利枢纽、三峡工程、长江航道建设、支流开发,98年洪水后投入巨资,对长江2600多公里的堤防工程重点投资,完善蓄洪区,生态工程强势推进,恩惠长江流域、重庆、武汉、南京、上海这些中国经济明珠。治国先治水,这是古训,武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防洪成为其每年夏季中心任务,中国季风气候导致容易出现洪灾,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冰雪融化,洪涝灾难变量太多。防洪减灾是最大的社会公益事业,每次特大洪水都举国震动,希望武汉挺住,度过这个灾年。


德媒否认青岛不怕淹因下水道德国造:这是神话

  • 字号




  

2015-01-11 14:45:37 来源: 

  中国日报网1月11日消息,《南德意志报》2015年1月1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完美的神话》,配以两个穿德国传统巴伐利亚服装的年轻女孩在中国山寨“啤酒节”上的照片。全文内容皆在指出目前流传在中国网络上的各种“德吹”文章的不真实性。

青岛德建下水道资料照片

  文章指出,中国人将青岛下水道神话的故事,是不准确的。相信大家都看到过关于中国北部连降暴雨,,等地都有多处积水,而青岛由于约100年前德国人承建的下水管道,全城无一处积水,并且下水管道附近还发现替换零件。其实,这个完美的神话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对于1914年的青岛,全城只有五万多居民,而今天青岛市民超过450万,当年德国人所修缮的下水管道只占全城管道的3%,所以这些下水管道与“青岛的德国奇迹”并无关联。

  此前,中国青年报发文称,青岛市图书馆原馆长鲁海介绍说,“青岛后来采用的雨污分流模式深受遍布青岛老城区的德国排水系统的启发。”鲁海解释,当时铺设下水管道所用的水泥、钢筋均来自德国,而铺设的下水管道尺寸之大甚至被德国人称为“怪物”。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鲁海的童年记忆中,德国排水系统主干道甚至宽阔得“可以跑解放牌汽车”;当时青岛是中国唯一一个雨污分流的城市。

  中青报的这篇文章还刊登了对青岛市中德关系研究会秘书长、青岛市档案馆客座研究员夏树忱的访谈,“青岛目前这套系统所占全市管道长度的比例不足三十分之一。”但据夏树忱估计,至今老城区内仍有几十万人受益于这套系统,直至今日,雨后老城区的街道仍然十分干净,甚少积水,百年前德国人铺设的下水道井盖已融为这座城市的一道风景。

  除了“青岛案例”,《南德意志报》还称,新浪网站刊登出关于德国厨房的文章指出,德国人的厨房配备有完善的机器,如称,温度计,量杯等,每天家庭主妇下厨房都由同一场精密的“化学实验”,其实这个也是夸大的说法。报道甚至指出,德国现在小偷也是杠杠的多,火车从不晚点更是无稽之谈。类似的德国神话还有很多,比如德式阅读,德国立法禁止学前教育,小学没有作业等。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近些年随着媒体互联网的开放,要想博眼球就必须夸大事实,胡编乱造,断章取义。完全没有经过调查就凭着看热闹不嫌事大,食品安全问题被各大媒体一遍一遍的报道,网上流言四起,什么地热辐射会导致婴儿畸形,蘑菇中含有重金属,自来水里全是毒,等各种为了抓眼球而生成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飞速传播。而揭露真想的文章往往却得不到应4有的关注。这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德吹文章会在网络上流传至今。

  另一方面,德国确实是一个优秀的国家,无论是制造业,科研,教育产业,都体现出其民族认真,勤奋的特点。但是在德国生活久了,也会被德国人固有的固执,繁琐的程序累的够呛。这个民族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但学习也不是盲目的崇拜,只有去伪存真,了解那些真正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优点,才能够成长。

  要知道,德国也存在食品丑闻。德国一样也会大型活动后垃圾满地,2010年也发生过踩踏事件,年轻人天天坐车捧得大多数也都是手机,上各种培训班的孩子也多的是,初高中的课本毫不夸张的说,知识点比中国教程多几倍。不过这类消息往往抓不住人的眼球,当然也没有人会报道。在这里我提倡的并不是,中国媒体从此以后要天天盯着西方的缺点报道,而是更要关心西方社会在事情发生后的迅速反应以及弥补措施,如踩踏事件后现在德国对于大型活动的人流控制方法,如猥亵少年案发生后,,对于曾经有过猥亵行为分子的监管,对于漏洞弥补的速度。如德国对于孩子的因材施教,而不是所有人都必须上大学。

  很多欧洲人对中国的雾霾“指手画脚”,殊不知,当年德国鲁尔区也是污染重灾区,1962年12月,鲁尔区首次遭遇雾霾危机。当时部分地区空气二氧化硫浓度高达每立方米5000微克。当地居民呼吸道疾病、心脏疾病和癌症等发病率明显上升。据统计,当月死亡人数同比猛增了156人。

  中国固然需要自我批判精神,但是媒体不应该继续编造西方神话来挑起民众对于自己国家的仇恨。任何人都觉得一定要出国,连小学都要去国外上,所有的父母都要孩子只吃“爱他美“。重建对Made in China的信任,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才是我们应该从南德意志报这篇“完美的德国神话”中领悟到的。  


德国设计与制造——青岛下水道的故事

  作者:   发布日期: 2016-06-13 11:31  来源: 字体:     点击次数:

每当某个城市被暴雨冲击,积水横流时,人们总会想到青岛,拥有令其他城市羡慕的排水系统。100多年前出自德国人的手笔,上世纪初德国人设计建造的下水道,100年后的今天仍在发挥着功效,不禁令人称奇。

在青岛市博物馆,一段水泥管材安然耸立,这是当时德国人设计的排水管道,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截面呈上宽下窄的鹅蛋型,下面较窄的半部分被贴上了瓷片。这样的设计独具匠心:下端较窄的设计,使得水流较少时保持流速和动力,底部刷上的陶瓷非常光滑,使得水流能够快速流过,淤泥也能被一起冲走。而上端宽阔的设计则是为了水流较多时,能够实现快速流过,迅速排水的。

1900年德国首先提出雨污分流的概念,雨污分流的工程从论证到完工持续了5年之久,德国人显示了特有的耐心。青岛成为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的城市。到1905年青岛铺设的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此前无论雨水和污水,德国是直排式的,直接加压排放到远海。随着污水的积累,德国开始建立污水收集,并且建立了排水泵站。当年德国市政当局在青岛西部城区共建立了5座泵站。

在青岛老城区,光滑的马牙石铺成的道路旁,被踩得斑驳的“古力盖”,乌黑发亮。我们仍然能看到德国人留下的“古力”。古力是德语”Gully”的音译,意思是可供人出入的带井盖儿的地下雨污水坑道。曾有一种说法,青岛的下水道里可以开汽车,据考证,下水道出口的拱形下水道又宽又高,一辆轿车进出是没有问题的。在雨水管道中,还有一种被称为“雨水斗”的机关。从横截面来看,这种雨水斗呈H形。雨水进入雨水斗后,脏污被沉淀到左边的“斗”中,质量较轻的雨水则顺着右边的管道排走。如此的设计,杂物容易清理,也不会造成整个排水管道的堵塞。与“雨水斗”所匹配的,还有一种特制的清除器,形如苍蝇拍。

正是这样良心的设计和建设,使得经过100年的洗礼,青岛下水道仍然可以运行,甚至在别的城市在饱受“城市内涝”,城市里看海的时候,依然保持着畅通与优雅。一座城市的下水道,看到当年德国人的良心设计,难怪当下德国的工业,汽车制造业,医药仍然能一枝独秀,屹立于制造世界工业工厂的顶峰。他们的严谨与认真,更像是与生俱来的,将德国制造和设计,传播于世界。


马平:不是三峡没用,是手机太给力

    • 媒体人,前工程师

发表时间:2016-07-11 08:48:50

字号:


关键字: 武汉特大洪水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三峡洪水影响三峡水电站2016三峡大坝洪水

微信和微博被洪水话题刷屏了,到处都在调侃“看海”、“在家钓鱼”、“五十年一遇年年遇”……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手机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水。随着一号台风深入内陆,被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三峡工程这个职业“靶子”又被拎出来吐槽。无数网民抱怨:“三峡为什么挡不住洪水?”“怎么有了三峡,洪水反而越来越大了?”某些人更是愤怒地指责三峡工程“制造”了2016年的洪灾,把湖北、安徽乃至江苏的洪涝都归结于修了三峡大坝。

抛开某些人缺乏地理常识,无法辨别下游内涝和干流破堤的老问题,今年洪灾的影响似乎的确很要命,在媒体上占据的篇幅已经和1998年相当,国家领导人再次站到了长江大堤上,抢占新闻头条。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产生了好奇心:到底这场灾害在气候上是什么概念?影响有多大?和三峡有什么关系?

要准确回答这几个问题,“感觉”靠不住、朋友圈和微博也只能渲染局部的新闻噱头,还是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下面我来尝试给出几个对比数据:

一、天灾还是人祸?

最基本的问题是洪水的来源——如果今年的降水的确不同于一般年份,那显然洪水应该解释为天灾;反过来说,如果今年的气候接近于往年的平均水平,那么洪灾当然是人祸。1998年的洪水原因主要被归结为天灾,原因就在于当年惊人的降水量。

回溯一下年初的新闻报道,可以发现从春天开始,各个部门就在惊呼今年的天气不寻常。强大的厄尔尼诺现象将给今年的汛期带来可怕的考验。很多指标都相当或者超过了1998年。

2016-05-23根据历史统计,在厄尔尼诺次年,台风受其影响的表现更为明显,主要特征是较常年生成的时间偏晚、总数偏少、强度略偏弱。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高拴柱表示,常年首个台风生成的平均日期是3月下旬,而在厄尔尼诺次年,日期会明显偏晚,如1983年首个台风生成日期是6月25日,最晚的是1998年,一直到7月9日才生成首个台风,较常年偏晚了3个多月。

今年的台风季已经打破一个纪录——2015年12月17日,第27号台风“茉莉”消失,自那以后,西北太平洋上就再没有出现过台风。到今天,“台风空窗期”正好满200天,成为史上最长。原先的前三名分别是1998年的199天、1973年的198天和1982年的197天。

台风过少绝不能算是好消息,因为这往往意味着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异常。正常情况下,每年夏季,副高会按一定节律自南向北移动,从而带动聚集在副高北侧边缘的大片降水云系一步步扫过我国东部地区。但假如副高一直盘踞在南方,它既会压制台风,也会让南方无法摆脱雨带。

徐明说,1998年的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就是在这一天气背景下形成的。那年直到9月,台风只出现了4个,不到常年平均的三分之一;全年一共只有14个,是历史上台风最少的一年。

4月11日,2016年全市防办主任会议召开,通报了我市汛期的相关情况。据悉,受历史上最长、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今年汛期降雨量偏多,持续时间较长。根据国家防总、长江水利委员会预测,2016年汛期长江流域防汛形势不容乐观,发生1998年量级大洪水可能性很大,南京要未雨绸缪做好防大汛、抢大险、抗大灾的准备,确保城市平安度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月31日8时至6月2日13时,西南东部、黄淮南部、江淮、江南北部和东部及湖北、陕西南部等地出现较强降雨,部分河流水位超警。从6月1日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式进入主汛期,目前多条江河水位已经超过1998年同期水位。各地的防汛行动进入到战时状态。

与1998年一样,今年同是厄尔尼诺次年,我国的气候背景和气候条件与1998年有许多类似之处,所以,今年的雨情和汛情与1998年有一定可比性。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首席专家叶殿秀表示,研究表明,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气候将产生明显影响;与1998年相似,今年长江流域降水明显偏多也是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的结果。1998年6月至8月,长江流域发生了继1954年之后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嫩江、松花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有的重涝年份。

今年入汛以来,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和平均暴雨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松花江流域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二多,辽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五多,而且以上两个流域的平均暴雨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不过与1998年不同的是,今年雨带位置南北摆动大,暴雨过程比1998年偏多6次,但最长持续时间不如1998年。

这些4-5月的报道和最近的降雨统计说明,“汛情比1998年严峻”绝不是洪水发生后编造的借口,而是在几个月前就已经被预测的警告。作为超强厄尔尼诺的次年,中国的确要迎战一个将被记入历史的雨季。

二、最终破坏力有多大?

第二个问题是洪灾到底对普通人造成了什么样的威胁?是不是比历史上同样级别的降水更严重?如果仅从朋友圈来了解事实,那么似乎一半中国人都泡在水里发微信。但我们还是要靠数据来说话:

最直观的数据就是洪水死亡人数。我查阅了历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民政部的工作总结,把25年来的洪涝死亡数据做了个简单表格:

这张表格很粗糙,许多年份的死亡人数可能未包括失踪人数。不过从有统计的年份来看,失踪数量一般是死亡数量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即便把最后几年的数字都加上三分之一,总的趋势也非常明显——死亡数字在迅速下降,从每年数千缩减为数百人(2010年数据计入了舟曲等地的泥石流死亡)。这显然是一个了不得的进步。今年的数据呢?

据国家防总消息,截至昨日(2016年7月3日),全国已有26省(区、市)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3282万人,因灾死亡186人、失踪45人,倒塌房屋5.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506亿元。

这和2015年上半年相比,的确上升了很多。

2015年06月26日 记者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获悉,今年以来全国共有21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截至26日,全国洪涝受灾人口204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695千公顷,因灾死亡99人、失踪20人。

总的来说,死亡人数比2015年翻了一番,今年的灾情不一般。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恐怕全年死亡人数要在700左右。但无论如何,死于洪涝灾害的人数不太可能超过1000人——在2008年之前,从未有任何风调雨顺的年头淹死人少于一千,1996和1998年更是多达四五千。从灾害的最终威胁来说,应该承认水利设施和救灾措施还是比较给力的。

三、三峡发挥了什么作用?

第三个问题要分析一下三峡工程的功过。不过国家防总的数据太粗糙了,很难从中分析出长江中下游洪水的伤亡。但我们可以尝试复习一下1994年三峡开工以来的全国伤亡数据

从这个数据来看,如果剥离其他流域洪水伤亡(显然不关三峡的事)和三峡上游流域的伤亡(舟曲泥石流在三峡上游几千公里的白龙江),总的来说,三峡工程的进展和死亡人数的下降同步,尤其是三峡两次提高蓄水位都在死亡人数下跌阶梯附近。考虑到20年来总人口增加了1/6(2亿),长江干流中下游两侧的城市人口差不多翻了一番,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洪灾对中国人的影响下降幅度比这张表反映的还要大。或许我还不能具体数出三峡救了多少人,但至少不能对着数据说三峡把问题搞的越来越严重。

四、谁制造了错觉?

尽管前面有事实有数据,但洪水新闻占据了朋友圈也是事实。为什么上次大洪水没有这样的声势呢?

因为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啊!

上次长江流域大洪水是2010年。那一年中国有舟曲泥石流,全世界也是一个灾害多发年:

2010年是近20年来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最多的年份之一。

灾害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共发生自然灾害373起,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100亿美元,受灾人数2亿多人,因灾死亡人数达到了29.68万人,其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灾难为海地大地震,共造成超过22万人死亡。

研究中心还指出,2010年共出现了182起洪水灾害,所造成的受灾人数也比往年增加了近一倍,而这一趋势也延续至了2011年,澳大利亚、巴西、斯里兰卡等地最近都遭到了洪水袭击。

但是,2010年的时候,大多数人的手机功能还仅限于打电话,2008年下半年发售的iPhone 3G在中国是绝对的奢侈品。实际上,2009年中国才发放了第一批3g牌照。即便你是一个引领潮流的潮人,买了最新的智能机和3g服务,用手机拍照上传也是昂贵而低效的传播行为——自媒体网站还处于婴儿期。2009年下半年,新浪微博内测,2010年10月,微信开发团队第一次开会,2011年1月微信才发布试用版。这意味着对于网络自媒体来说,2010年的洪水就像大禹治水那样遥远,至于1998年的大洪水,和砸死恐龙的小行星一样处于史前时代。这2016年的洪水对网民的威胁虽然远小于当年,但对于习惯于睡前刷手机了解世界的中国人来说,这是“史上”第一次洪水,当然会有“史无前例”的网络影响。

然而,细想一下,那么多网民悠闲地坐在窗前拍楼下的一片汪洋,抱怨三峡工程的“错误”,恰恰说明他们觉得洪水没什么实质性威胁。而即时的洪水现场照片不断刷屏,反而证实了网络基站畅通,大多数基础设施未受破坏。这些多视角的照片和即时传递的灾区照片当然比过去的报纸头条更有冲击力,更能渲染洪水的威胁,让网民觉得这个国家在天灾人祸之下遭到了惊人的破坏,但如果要对洪水的实际影响做有效评估,最好用二战时期的老段子来衡量一下自己接收到的信息:

1943年,美国空军向美国统计学家亚伯拉罕•沃尔德(Abraham Wald)寻求加固飞机的建议。飞机只能搭载有限重量的护甲,当时已有的建议是将护甲装在机翼、机身中央和尾部。为何选择这些部位?因为完成任务返航的那些轰炸机在这些部位布满了弹孔。

沃尔德解释称,这样做是错误的。空军之所以见到完成任务返航的那些轰炸机在这些部位布满弹孔,是因为当飞机被击中机翼、尾部或机身中央时,它仍然能返航。沃尔德当时问道,那些被击中其他部位的飞机哪里去了?它们始终没有返航。瓦尔德的建议是,将护甲装在返航的飞机毫无损伤的那些部位。

参照这个老段子。如果你认为三峡工程增加了网络上对洪水的抱怨(进而认为洪水比往年更严重),首先要考虑是不是因为三峡工程保住了下游干流大堤的安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