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主创新系列采访 | 北京卫视马宏:自主创新应是基因、动力与标配

2016-07-25 霍驰、孟照倩 广电时评

节目生产一方面应当立足原创和自制,通过创新寻求突破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应当回归理性,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编者按

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通知》就加强自主创新、引进模式管理、920时段编排、总局扶持政策等做了进一步明确。6月17日,《广电时评》杂志微信订阅号首发《通知》,引发业界极大关注。为此,本刊策划推出“自主创新系列采访”,关注《通知》对卫视及制作公司创新工作的推动和影响。此文为系列采访之一,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主任马宏向《广电时评》介绍了北京卫视的自主创新策略。 


“它(自主创新)就像我们的呼吸一样,每天都存在着。”


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主任马宏接受《广电时评》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2016年,北京卫视在节目内容及编排方面体现了多种创新思路,新一季《我是演说家》等相继播出,新编排如920栏目季播、周末综艺叠播等逐步推行。对北京卫视来说,新政策的实施带来的更多是机遇。

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主任

马宏


不创新,毋宁死

记者采访时,恰逢北京卫视全台召开半年总结会,马宏向记者透露了最新统计的一批数据:在排名前五的省级卫视当中,北京卫视周间自制节目的播出比重和收视比重都是最高的,与周末综艺季播节目形成了良好的联动。


“再看综艺方面的数据,纵观全国卫视频道,综艺季播节目仍然是频道竞争力最强劲的发动机。播出比重大,收视影响也大,但是大部分平台选择将着力点集中在周末,北京卫视则比较均衡,形成周末综艺季播持续发力、周间自制节目稳中有升的格局。因此,北京卫视的节目自主创新比重才会比较靠前。”


当记者问到北京卫视如何建立促进节目自主创新的配套制度时,马宏表示,自主创新这个课题“就像我们的呼吸一样,每天都存在着”,而不是用某种制度来规范的。以播出多年的常规节目《养生堂》为例,其表达方式、呈现方式、选题等方面都在不断创新。节目单是关于心脏病的内容,就制作播出了上百期。根据季节不同、观众不同,同一个主题必须做出新鲜感和差异性。在省级卫视的框架下,如果没有创新力的推动,节目就无从发展延续。



“不创新,毋宁死。我们已经不用和编导强调创新,因为创新已经变成他们身上的一种原发动力了。”马宏说,在日常的节目审查工作中,北京卫视遵循的标准就是“节目有哪些创新点,这是我们的工作规范和标配。”


北京卫视节目生产既有内部团队自制,也有与制作公司联合打造,但无论用哪种方式,作为奋战在一线的电视人,对节目之“新”(新样态、新内容等)都有着敏锐的判断能力。“尤其是针对周末的季播节目,在讨论、提案乃至制作过程中,它都必须是新的。有的新节目虽然还有不少成长空间,但已经引发了现象级关注。”


可以说,自主创新如同根植于北京卫视的基因,既是人才团队自身的动力,也是北京卫视的节目体系标配。


立足原创和自制,周末档与周间档均衡发展

920时段是北京卫视节目编排中最核心的部分,今年开始,北京卫视所有920栏目除王牌自制节目《我是大医生》外都实行了季播化,有助于推进北京卫视实行的均衡战略,同时在周末档寻求突破,使周间档稳中有升。


相较而言,北京卫视在周末综艺大战中并不占据优势(周末三档季播节目平均排名第五)。因此,北京卫视有意加强周末综艺节目的布局,或将在第三季度推出周末综艺叠播版面,并将已经公开征集、筛选出的一批节目创意方案落地。“更准确一点来说,我们做的是周末大型季播节目。它的表现形式不一定是综艺,内容也未必是娱乐的,但整体更具竞争力。” 马宏强调。



7月8日开播的《我是演说家》第三季,第一季度播出的《音乐大师课》第二季,以及获得总局2016第一季度创新创优节目表彰的《传承者》,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娱乐节目,它们以走心的方式,或传递新时代的价值观,或传承宝贵的中华文化,在收视率、收入和口碑各方面都取得多赢。


在北京卫视的节目编排中,《音乐大师课》算是一个吸收消化再创新的成功范例,代表了北京卫视对外来内容的改造与集成创新。为了使这档节目符合我国现行的节目政策及主流价值观,从节目第一季开始,北京卫视与栏目组及制作公司就多次讨论模式的本土化方案,剔除了原版节目中的竞技和淘汰元素,以呈现小选手的纯真歌声和真情实感为主。在导师点评环节,孩子们学到的不是应该运用哪些技巧,而是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使得孩子们的歌声饱含了唱给亲人的爱。在今年4月份的春季戛纳电视节上,北京卫视《音乐大师课》还作为国际收视潮流的代表性节目,受到欧洲全球电视数据公司的特别推荐,被称作音乐教育公益节目的成功案例,并现场放映了《音乐大师课》的片段,引起国际同行的极大关注。



在此之外,北京卫视甚少有引进模式。对北京卫视而言,模式来自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平台挑选制作更合适、更优质的内容,并在对外的学习中,产生出立足自身的原创内容。


“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清晰我们要什么,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马宏说,“不管别人怎么样,我们还是潜心去做适合我们平台的和我们认为优质的节目。”


至于周间节目,一直是北京卫视的强项。它们大多从与观众息息相关的生活切入,具备持续的影响力,并且在不断进化。首先在生活服务类节目中,大型家装改造真人纪实节目《暖暖的新家》已经播出到第三季,每季节目邀请12位设计师为12个具有代表性的普通家庭进行私人定制式的家装改造,呈现从老宅到新家的蜕变,旨在帮助普通人实现平凡的家装梦想。因为这档节目,很多老式住宅,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有时,节目也要承担一部分市政功能。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希望我们能够更多参与北京市老城区的胡同和四合院的改造,让它们变得更宜居。能有这样的使命与认可,让我们觉得很光荣。”马宏说。


其次在新闻纪实节目中,北京卫视原创品牌节目《生命缘》的故事主题,已经从医患问题拓展到所有和生命相关的内容,包括今夏在南方多个城市发生的洪灾、天津港爆炸事件等,也是节目组关注的方向。凭借真实的纪录、闪烁人性光辉的精神画卷,《生命缘》在去年还获得了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卫视的周间节目现在很少出现“裸奔”的情况。虽然体量小、价值不及周末档,但市场和观众都开始认可周间节目。“所以,北京卫视在内容生产上还是要和以前一样,坚持立足于原创和自制两方面。” 


同时,北京卫视的人文纪录片优势也将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挥。从2009年起开播的品牌纪实栏目《档案》继续在题材和呈现方式上寻求创新点。五集大型纪录片《解放——人民的选择》制作历时8个月,带领观众重新触摸那段历史。其中,第五集的收视率在与同时段其他省级卫视综艺节目的竞争中排名第六。“高收视也说明这档节目的制作水准较高,以及观众对优质纪录片的需求仍然存在。”


北京卫视正在拍摄制作的另一档大型纪录片《长征》共策划3年,由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编导团队完成创作,他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以史学研究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历史细节,用他们的青春向80年前红军先辈的青春致敬。为了更真实地还原细节,制作团队还前后翻越了当年红军长征时的四座雪山。


虽然相较于排名前五的其他卫视,北京卫视的资金并不充裕,但与往年不同的是,北京卫视从今年开始涉足节目投资领域。马宏表示:“投资以后,我们在节目中掌握的话语权更大,可以让更多年轻编导进入不同项目学习、成长、锻炼,这也是一个新的变化。”


行业竞争压力大,仍要不忘初心

整个电视节目行业的竞争已经从“残酷”上升到“绞杀”,压力日益增大,形势日益复杂。但另一方面,市场对于一个好节目的标准已经有了越来越成熟的认识。收视率已经不是唯一的判断参数,其他方面的数据也有多种渠道和体系去衡量。


“了解节目背后真正的价值变得更为重要。”马宏指出,“我特别希望节目生产能回归理性,为观众提供有营养、有价值的优质内容,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这恰好也是北京卫视骨子里一直坚守的东西。”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