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耳目一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7-02-07 维克多 广电时评


作者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专家

《中国诗词大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透过诗词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实现了社会效益和收视率的双赢。

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自2017年1月29日(正月初二)播出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扬。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为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本季《中国诗词大会》延续“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节目宗旨,通过现场一百余位诗词达人之间的比赛对抗,带领全国电视观众,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目共10期,在春节期间连续播出,其关注度在全国上星排名第1位,超过所有卫视节目,再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收视率的双赢。



坚持创新,内容形式改进、舞台样式让观众耳目一新。首先是诗词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入选节目的诗词从《诗经》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中国文学史。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节目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二是赛制升级。本季节目增设具有“一对一”对抗的“飞花令”环节。节目借鉴了古人的诗词之趣,每场比赛增设一个关键字,由场上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第一名,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三是舞美设计全面升级。3600平米演播室搭建绚丽水舞台,波光粼粼中倾听诗意人生。多种超炫大屏幕意境与诗词完美融合,视觉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百人团答题时大屏幕配合万箭齐发,营造紧张的竞赛氛围。四是百人选手团的构成更加多样化。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一百多位选手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各个行业,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还有在中国学习工作的外国留学生。一百多颗热爱诗词的心,一百种不同的人生。他们将通过比赛,绽放风华。节目邀请康震、王立群、蒙曼与郦波等四位观众喜爱的文化专家担任嘉宾,在与主持人董卿的交流中,为全国电视观众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真正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



兼顾趣味与普及,节目从始至终传播浓浓的正能量。创作组在诗词题目的甄选上注重“普及性和专业性并重”,邀请诗词领域的专家学者历时近一年组建诗词题库。入选节目的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题目中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亦有“雁字回头,月满西楼”的飘逸,以此激发观众的参与性,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精髓。节目不仅在诗词内容方面传播正能量,而且还通过参赛选手的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传递正能量。参赛选手中,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女孩武亦姝,在第一环节的个人追逐战中,9道题全部答对,战胜百人团中的308人,成为诗词大会第二季播出以来,在这个环节里的最高分的获得者;北京大学工科女博士陈更凭着深厚的古诗词功底和敏锐的思维,多次杀出百人团重围,成为攻擂者和擂主,她也落败过,但从不气馁;8岁上海四年级小学生冯子一热爱中华诗词,成为年龄最小的挑战者。百人团中,一位来自云南深山苗族乡爱心学校的支教教师扎根山乡教书育人的博爱精神与敬业态度感染着观众。在2月4日(第七期)的节目中,有个来自天津的挑战者王轶隆,他来北京参赛,母亲因患癌症,住进了医院。父亲不让把消息告诉儿子,但是董卿从人道主义出发还是告诉了他,最终他放弃了继续录制节目,回家尽孝,中华传统的孝亲爱友的美德得以彰显。参赛选手中还有卖菜的农民工,有来自非洲、欧洲等外国选手,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感人。



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批判“伪三观”。《中国诗词大会》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透过诗词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毛泽东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词,受到选手和观众的深度喜爱和嘉宾的高度评价,其中《七律·长征》《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雪》等,屡次在节目中出现。选手答题踊跃,嘉宾点评时情绪激动,认为毛主席的诗词胸怀博大,视野开阔,革命激情澎湃,诗词造诣超越古人,艺术感染力空前绝后。这样的点评激发了观众和选手对毛泽东诗词的欣赏和热爱。做诗先做人,从这一角度,嘉宾分析了陆游、辛弃疾、杜甫、岳飞、文天祥等爱国主义诗人的情怀,诠释了爱国主义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同时也批判了古代诗人中的“伪三观”。嘉宾点评道:“宋之问的《渡汉江》虽然诗歌写得好,但是宋之问做人有问题,人品非常不行,他的一个外甥叫刘希夷写《代悲白头翁》写得非常好,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成为名句,就想窃为己用,外甥不同意,宋之问就用麻袋装土,把外甥害死埋掉。尽管宋之问的诗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写得很好,但是人品不足道。”像这样全方位点评诗人诗作,在全国所有诗词欣赏节目中还是第一次,批判性地欣赏古诗词,巧妙地把每道题目引申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既有趣味性,又适当还原了诗词的独特意象,引导观众真正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精髓。在品味中华传统诗词精髓的同时,也强烈彰显着做诗先做人的深刻道理,感受着大美中华的文化自信。100位选手来自各行各业,覆盖各年龄段,每个人都是带着对诗词的独特感悟来到赛场。在重温优秀古诗词的同时,也把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开来。



新媒体深度融合,关注度全国第一,创造“万人空巷”的奇迹。自从春节期间开播以来,《中国诗词大会》就迅速受到全国观众的关注和喜爱。本季《中国诗词大会》新媒体互动更加深入融合。《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实现节目播出时电视观众利用手机与场上观众同步答题,观众可在网络互动社区讨论诗词,表达观点,增加节目的参与感。多媒体互动为全国观众奉献“全民的诗词文化盛宴”。最新统计显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累计吸引了4.49亿观众观看。节目微话题热议指数自开播后迅速攀升至上亿,多次冲入新浪微话题电视节目排行榜第一名,成为近期网络舆论热点。通过移动端参与网络同步答题、实时互动的人数上亿人次。创新推出的H5微信版互动游戏“定制你的私人诗词”受到网友喜爱。《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播出以来,话题热度直线上升。网友纷纷对节目的立意、内容、舞美、音乐、特色选手等进行讨论,对“中国原创节目”“中国文化节目”表达了强烈的认同感。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透过诗词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断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以及舞台样式,力求做到宏大主题微观表达,抽象主题具象展示。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传播正能量、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创新传播手段,线上线下互动,极大提升了节目的吸引力和期待度,创造了关注度全国第一、“万人空巷”的奇迹。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