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中华美食》寻根文化 致敬坚守

2017-06-02 刘玮 广电时评


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  

时代在发展,民俗在流变,不变的是中国人对美食文化的执着和坚守,折射出的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于有着几千年文化的中国而言,饮食从来不是为了简单地果腹,对于可以充分调动听觉感知的广播而言,美食也绝不仅限于舌尖上的艺术。

时代在发展,民俗在流变,不变的是中国人对美食文化的执着和坚守,折射出的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于有着几千年文化的中国而言,饮食从来不是为了简单地果腹,对于可以充分调动听觉感知的广播而言,美食也绝不仅限于舌尖上的艺术。近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制作特别报道《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中华美食》,在《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央广夜新闻》及央广多媒体、手机客户端连续推出。节目以声音纪录片的形式,带领听众了解中华菜品的传承创新,记录传承人的自觉坚守,挖掘深蕴其中的文化内涵,述说饮食民俗的岁月流变。节目制作精致考究,内容充实饱满,娓娓道来,入耳入心。



鲜活生动讲传承故事。《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中华美食》选取了洛阳水席、满汉全席、扬中河豚、广东盆菜、徽州糕饼、福建客家“九门头”、陕西合阳花馍等七种中华特色美食,充分运用音效、音乐、同期声、解说等多种表现手法,从食材获取到烹饪过程再到菜品由来,一个个关于美食和传承的故事绘声绘色、娓娓动听。比如《巧手花馍传周礼》节目中,陕西合阳县的70岁老人行俊肖,手把手教会晚辈给花馍造型和染色。行俊肖的徒弟一边捏制一边求教,“师父,你看,这个肚子肥的程度怎么样啊?”行俊肖则亲手操作指导,“头没捏起来,头捏起来了就精神了。”由于承载着千百年来的独特民俗,花馍已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人的行俊肖,不仅收了二十多个徒弟,每年还要在县里举办几次讲座。老人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还有人在传承这门手艺,“七十岁了,再能做几年呢?我死的时候只要把手艺留下就好了,我再不求什么。”



引经据典溯文化渊源。《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中华美食》聚焦了源自我国不同时代、不同空间地域和不同文化传统的七种美食,并给听众解析了承载这七种美食的一方水土、一个族群和一脉文化的前世今生,由此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变迁。《草里藏珠九门头》节目讲述了“九门头”这道绝佳美味的由来:明清时期的福建连城因水运发达,船员众多,为祛除体内湿气,船工们将便宜的牛杂加入草药汤和米酒涮煮,制成药膳,由此成就了“九门头”这道传世美味。据介绍,“九门头”要选取“倒地牛”九个精华部位进行烹制,意喻一台汉戏中的旦、花、丑等九种角色。在几百年前,福建名儒张鹏翼品尝了“九门头”后曾写下“草里藏珠少人问,脆声嗦嗦隔山闻”的诗文,感叹它鲜美脆嫩的口感。如今,张光裕作为“九门头”的传承人,不但继承了它的手艺和味道,更光大了客家人简朴、本真的生活追求。



深入采访谈创新发展。节目中采访播出的七种美食,虽因各种原因或多或少在面临文化内涵降低、技艺传承乏人的尴尬,但是节目中所透露出的政府鼓励、社会关注、市场欢迎、传承创新等众多因素,正在形成一股无形的合力,为中华传统美食文化重获新生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正是河豚欲上时》节目中,在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共同支持下,苏东坡笔下“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胜景将得以重现,人们也随时可以品尝到更多更安全的河豚美味。《一生一世徽州饼》节目中,徽州糕饼老字号胡兴堂改良糕饼制作工艺,用清淡的味道和现代的烘焙手法,改良传统工艺,努力适应现代人健康养生的生活理念。


中国之声《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中华美食》以美食为载体,以文化为内核,通过节目不断剖析和破解美食文化继承发展的外在环境和内生动力,深入关注社会各方传承创新美食文化的不懈努力,展现了中华美食文化的生生不息,寓示着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必将在中华大地薪火相传。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