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扎实讲好基层法治故事,这场颁奖典礼让法官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

2017-07-11 刘鑫 广电时评


对准基层法官群体,《我最喜爱的好法官》沾泥土、带露水、冒热气,扎实讲好基层法治故事。

提起法官,人们并不陌生,但似乎也没那么熟悉。印象中的法官手持象征权力的法锤,身穿庄严的法袍,正襟危坐。


他们处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第一线,站在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前沿,惩恶扬善、定分止争、捍卫正义、服务群众。他们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神圣使命,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征程中责任重大。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系列讲话精神,在法院系统营造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7月10日19:55,由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我最喜爱的好法官”颁奖典礼在CCTV-12播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523yt07if&width=500&height=375&auto=0


颁奖典礼开场,全场灯灭,舞台两侧6块浮雕墙逐一亮相,音乐渐强,地台亮起,象征公平正义的天平造型显现,肃穆威严的舞台让人肃然起敬。


可感可触,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法槌的画面在大屏幕出现,这是“人民法院第一槌”。2001年9月,法槌首次敲响。“一槌响,惊天下”,至此,在我国的人民法庭之上,它成为代表司法威仪、维护法庭秩序的神圣工具。法官制服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肩章和大檐帽的搭配,到笔挺的西装,再到黑色法袍,都承载着人民司法事业发展进步的印记。本次颁奖典礼的奖杯,也结合了这些元素,一位身穿法袍的法官,高举天平,象征着公平和正义,也表达了人们对法治社会的理想和信仰。



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法院成立,到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和华北人民法院建立,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办公……节目将这些历史画面再现,重温中国法院的发展、司法改革的历程,让这些成果以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呈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523r34vnt&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7年3月,“我最喜爱的好法官”推选活动启动,各省区市高级人民法院、军事法院通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推荐出33名代表当地法官精神风貌,并获得人民群众广泛认可的候选人。


据导演组介绍,评选活动经历了高院遴选推荐、媒体集中展示、推选确定人选、发布推选结果四个阶段。候选人的个人风采和办案故事均在最高人民法院官网、央视信息平台和其他协办媒体平台集中展示,经过网络投票和组织评审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十位基层法官荣获“我最喜爱的好法官”称号。



什么样的法官能称得上“我最喜爱的好法官”?据悉,此次推选范围是全国各级法院从事审判执行工作的法官,他们的推选要符合五大“过硬”标准,缺一不可。


一要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忠于党和人民的司法事业。


二要法治信仰坚定。热爱司法审判事业,长期坚守执法办案一线,始终将公平正义作为职业追求。


三要办案实绩突出。经受多年审判执行工作历练,职业素养好,办案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有一手适应社情、行之有效的办案“绝活儿”,所办案件数量多、质量高,社会效果好。无错案、重大过失以及引起重大涉诉信访事件。


四要司法作风优良。积极践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百姓排忧解难,执法办案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待人接物态度平和、举止得体,服务群众事迹朴实感人,具体事例“接地气”、贴近百姓生活。


五要社会公众认可。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恪守法官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为人正直、公正廉洁,在当地群众中享有良好口碑。


“这些人民法官代表了司法最高水平,体现了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法官形象。”在推选活动启动现场,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表示,当前正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司法改革的关键时期,希望通过开展此次活动,让社会各界看到法律人的信仰,看到他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厉行法治的坚守,对社会和谐的向往,以此引导构建良好融洽的法治环境,推动中国法治进程。



可亲可近,让人民法官走进群众

法官不都是在庄严的审判庭,也不总是刻板严肃不近人情,有了常年的在外奔走,才有法庭上的一锤定音。基层法官常带着生活的烟火气,他们为了化解矛盾纠纷,为了法治的普及和宣传,常走进村庄,走进社区,走进当事人家里。


让人民群众走进法院、走近法官,近距离感受人民法官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受人民法官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和辛勤付出,增进对法院工作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增强对法官的信任与信赖,也是此次颁奖典礼的一大目标。



印象中,法庭之上的法官,都身披法袍,脚穿黑色皮鞋。而胶鞋、草帽、自行车,却是法官邹来水工作时的三大法宝。清晨,他穿着胶鞋,戴上草帽,骑着自行车来到鄱阳湖畔,搭上老乡的渔船,两个多小时后,到达一处小岛。他把自行车扛下船,又骑行20分钟来到村里。村里的老张和亲兄弟家住对门,平日感情不错,可前一天,老张的兄弟却把他告上法庭。原来,老张前一年修房子,顺便把自家门前的小路垫高了,转年夏天一下雨,雨水就灌进了兄弟家……


在法官邹来水辖区内的案件中,婚姻纠纷、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的案子占大多数,这些看似是小打小闹,但解决不好就可能影响一家甚至几家人的感情。处理这些琐碎的案子,他一干就是27年。


扎根山区法庭十余年的钱继红、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的陈海仪、为农民工收取执行案款而遭人围攻的林蔚盈……这些基层司法践行者的努力和坚守,筑起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此次推选的十位“好法官”,多扎根基层,深入群众,解决了一大批社会关注度高、矛盾尖锐的案件。



“越贴近,越真实;越贴近,越温暖。”为了让法官的形象深入人心,导演组坚持以“贴近”为原则,关心群众关心的问题,急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准基层群体,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力图勾画出百姓心中最满意、最拥护、最喜爱的法官形象。


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此次颁奖典礼紧扣现实,从平民化的视角,用朴实的电视手法还原社会原貌,让法官走进观众内心,让公众了解法官、了解司法改革历程,展现法官刻板威严背后的真实,改变人们初触法官时头脑中的法官印象。


求新求变,让法制节目喜闻乐见

“这样一场责任重、任务繁的颁奖典礼通常要筹备半年多”,但导演组透露,这场颁奖典礼从筹备到播出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即使这样,我们也没有放松对节目品质的要求。了解观众想知道什么,是节目生产所有环节的目标,法制类节目更是如此,否则就没有了血肉。”


为了这次颁奖典礼,团队下了“苦功夫”。


“前期我们分几组到获奖法官所在地拍摄故事小片,最初法官们都当这是一项政治任务,认为采访不过是讲几句空话套话,但这样的采访是没有感染力的。”为了挖掘每一位法官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导演组干脆放下机器,与法官们聊天,拉家常、聊工作。“聊着聊着,法官心里就放松了,说话语气也不一样了,最终达到了节目想要的真实表达的效果。”




司法体制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论题,如何让观众听得懂、听进去,是导演组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展现手法上,节目既选择了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案件,也选择了百姓打官司的一些小事。为十位“我最喜爱的好法官”制作事迹短片,同时梳理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进程中的重要案例。


温暖的人物和典型的案例两条线索交织表现,强化了节目的主题。内容和形式的自然融合,也让节目既接地气、富有生活气息,又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引发观众共鸣。


这不只是一场严肃的颁奖典礼。颁奖过程中,导演组还设置多个文艺演出环节穿插其中,增加颁奖典礼看点。


有法治进程中的发人深省的重要案例,有充满力量与感染力的颁奖词,有朴实动人的文艺元素……在导演组看来,文艺晚会进行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明确主题,细化主题,并实现主体与内容、主题与受众的无限亲近。


“虽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尝试新思路、新方法,但我们的创作视角始终对准基层法官群体,让作品‘沾泥土、带露水、冒热气’,扎实讲好中国最基层的法治故事。”在导演组看来,许多的文化手段都可以在电视晚会中得到运用和体现,比如故事化、情绪化、情节化和悬念感等,这需要我们不断在电视实践中去收集、整理和探索。

作者:刘鑫


编辑:张月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