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续拍剧难破“魔咒”?“全局思维”可资借鉴

2017-07-15 于安琪 张榆泽 广电时评


热播剧续拍,总是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但近年出现的续拍剧大多“拍前期待、播后唱衰”,续拍剧如何延续前作影响力?又该走向何方?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加入到续拍剧拍摄的行列。此前《琅琊榜》《轩辕剑》《翻译官》等作品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和影响力,其续拍剧也都处于在拍或待播的状态。


续拍剧越来越热,但真正被观众叫好的作品却只有寥寥几部。如何不失前作精髓,打造更优秀的口碑新作,近期在行业内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


续拍剧需“全盘考虑”

为什么在市场里稍火的作品都争相开拍续集?


这与热门小说IP的“翻拍潮”类似。首先,在行业原创能力有待提升的背景下,仅把续拍剧冠上原作之名,就能将一大批前作观众延续下来;其次,前作积累的资本、演员等诸种资源,让续拍剧的开展更加便捷。


某种程度上,中国电视剧的生产如同农作物的种植。如果今年花生收成好,明年地里都会种上花生,即便并不清楚明年的气候、土壤是否适宜花生的生长。与之相较,美剧生产的“耕种策略”有所不同,哪块地适合种什么,什么时间去种,几年前都规划好了。美剧最显著的特征是人物多、体量大,整个故事有众多可以被突破或被拓展的地方,这与其整体化的运营模式是分不开的。



相比之下,国剧续拍的创作就显得匆促不少。它的创作更接近是原作的“番外”,有编剧认为,“一部电视剧的体量是最初设计好的,故事所有的梗用完后,人物已经完成了成长。此时若要加出一部续拍剧,除了把所有的设定击垮重来别无他法”。


事实上,续拍剧的走向更该在原作基础上发展故事,但如今国内更常见的续拍剧生产模式建立在单部剧的基础之上,相对独立。报送选题、搭建主创班底、投入资金等都以单部剧的生产制作为周期。所谓的“续”只是临时之策,并非长久之计。


可见,续拍剧并非是前作大火就要展开拍摄的“临时动作”,而是需要多方匹配和吻合的“长久考量”,包括制作水准、故事成色、演员演技、传播环境等在内的诸种因素,都是成就一部好的续拍作品必要的条件。



“原班人马”并非灵丹妙药

续拍剧中还存在“借名”的现象。虽然打着续拍的旗号,但内容在独立于前作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故事。《步步惊情》之于《步步惊心》就是这样的例子,前作以现代白领张晓穿越到清朝的故事展开,最后卷入“九子夺嫡”纷争;其续拍剧作为姊妹篇,内容与前作几乎无关,围绕大家族集团斗争讲了一个新故事。相较之下,续拍剧中的人物关系更为陌生,为了让观众能在短时间内对新剧产生共鸣,用“原班人马”解决,是制作方比较稳妥的生产路径。


采用原班人马,不仅是常见的续拍剧制作方法,也是受众关注续拍剧时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受众心理看,观众对续拍剧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夹杂着对前作的“意犹未尽”。诸如《还珠格格2》《欢乐颂2》这样的作品,至少在收视表现上没有出现显著的滑坡,可见“原班人马”解决了部分续拍剧与前作风格统一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续拍剧能取得与前作相一致的口碑和影响力。事实上,“原班人马”只是一个光鲜的外壳,续拍剧的生命力还由其本身能否较好地延续前作的内核决定。


“原班人马”能确保在一定规模的资本体量下,生产出一部内容风格相似的作品,但创作者应更进一步地思索,“原班人马”不应该成为创作的枷锁,新鲜而动人的故事、与角色相贴合的表演才是续拍剧品质的保障。



传承方可出新

在“续拍热”逐渐升温的今天,“剧二代”想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保证前作与续拍剧之间顺承的风格是关键。然而,多数续拍剧是在前作大火之后,制作方临时起意决定的,往往导致续拍剧的情节与前作难以衔接。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影视工业体系的不成熟,“热”一部便临时决定拍摄续集,但时过境迁,演员档期、片酬等都不见得谈得拢。相比之下,《琅琊榜》在第一部结尾处埋下伏笔,《欢乐颂》自系列小说改编,更显稳妥,为续拍剧的情节设计也留下了发挥的余地。


纵观美剧市场,优质系列作品往往会在第一部时投入更高额的成本来锻造口碑。往后的剧集都处于累积口碑的过程中,并逐步吸引更多资本的进入。倘若该剧集品牌的地位得以稳固,旋即会打开一个巨大的衍生品市场,为之带来可期的利润空间。



事实上,续拍剧与前作的关系,应该是在传承之中觅得创新。目前续拍剧中有两种常见的极端状况:有的续拍剧与原作脱离太远,名不副实,更像一部新剧;有的续拍剧又矫枉过正,刻意放大前作的优势,过犹不及,效果适得其反。


总体上,注重起点品质、兼顾叙事体量,回到内容本身,才能有效规避当前续拍剧创作的若干问题,为今后的电视剧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照。

作者:于安琪 张榆泽


编辑:刘鑫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