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为科技“摆渡” 为人民抒怀,湖南卫视《我是未来》《为了人民》中的使命观

2017-09-08 杨晖 李越胜 广电时评


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9月8日,《我是未来》节目联合出品方、唯众传媒创始人兼CEO杨晖,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助理、《湖南新闻联播》负责人李越胜分别就原创科技秀《我是未来》和献礼十九大特别报道《为了人民》在总局例会上向全国广电同行介绍了经验。

《我是未来》

科普节目创作心得


这是一个非常难做的节目但的的确确是非常有意义必须要做的节目。怎么把科技节目做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是电视人的能力问题。《我是未来》作为科普节目对于年轻人而言意义不言自明。


——杨晖


《我是未来》节目联合出品方、唯众传媒创始人兼CEO

杨晖



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人工智能、AI技术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7月30日,由湖南卫视、唯众传媒联合出品,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特别支持的原创科技秀《我是未来》在湖南卫视首播。


作为湖南卫视倾力打造的大型原创科技秀,《我是未来》是一次肩负社会责任的创新突破。节目突破电视节目现有创意窠臼,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坚守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努力寻求突破创新,打造“有意思且有意义”的精神产品,以科普为主题、以综艺为形式、以致敬为情怀、以思考为内涵立意高远锐意创新。


数据显示,《我是未来》首播当期收视率破1,排名同时段全国省级卫视第一,在众多综艺娱乐真人秀节目中突围而出,赋予了科技节目综艺化、娱乐化、传播化的属性,让高冷科技能够“贴地飞行”,用丰富的电视语言和创新性的表现方式串联起科技与娱乐的内在逻辑。



科技混搭轻综艺 引领科普节目创新方向

今日中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我们更需要“赛先生”的指引。通过一档节目,让科学家们成为主角,对当下的观众进行科普是湖南卫视《我是未来》的最终立意。但如何将一档高冷科技类节目做到好玩有趣接地气,是最大的难题。现在,从观众的反馈和媒体的反响来看,我们做到了。


>>>节目题材大胆创新


作为一档文化节目,《我是未来》从动念之初就坚守责任、情怀与引领,不抄袭、不去买模式,而是踏踏实实、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坚持自主原创。因为,自主创新正是科技精神的体现,我们做的是文化类节目,更应该好好的把创新放在心里,只有这样,才会有无限的生命力。



同时,节目坚持“贴地飞行”,从选题上着眼于那些能和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紧密勾连,能和时代气息发生化学反应的科技产品,让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学术论文,而是亲切的未来生活指南。


>>>创新的人物设置


为了匹配节目的科技属性,《我是未来》邀请到“网红”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担任主持助理,组建跨物种主持搭档。小冰的创意加盟,成功打破二次元与三次元,屏幕里与屏幕外的物理壁垒,让科技成果变得柔软而性感,让电视观众了解到人工智能不是科幻作品里可怕的存在,而是每个人的好伙伴和好助手。同时,节目组还邀请在年轻人中广受欢迎、认知度较高的嘉宾担任未来体验官,拉近观众与科技的距离,让科学传播更具温暖和趣味。



>>>创新的视觉化呈现


为了呈现趣味化、新颖时尚的视觉表达,节目组不惜花费重金打造沉浸式舞美,邀请国内外知名舞美和视觉特技团队加盟,并首次采用“冰屏”代替传统的LED屏幕,同时运用AR技术帮助打造虚拟与现实完美融合的超次元空间。



在第五期节目中,当华大基因CEO尹烨讲到复活猛犸象时,节目通过AR技术,让真实比例的猛犸象从屏幕中走出来。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科技的酷炫之处。


在《我是未来》的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代表“中国速度”“中国力量”的最先端科技成果;这种科幻电影大片式的视觉效果,是节目组不断思考、尝试、突破的结果,更是对中国电视荧屏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创新。


>>>创新的节目模式


《我是未来》每期节目都会邀请2~4位全球顶级科学家来到节目现场,由主持人带领46位未来体验官和现场500位观众,通过酷炫牌、应用牌、情怀牌三轮卡牌的层层递进,达到立事、立言,从而立人的效果,让观众可以与科学家一起感受科技、体验科技、畅想未来。



>>>创新的节目形态


《我是未来》是一场科技与综艺的跨界混搭,酷炫的科技秀,精彩纷呈的演讲秀、妙趣横生的脱口秀、感人肺腑的真人秀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在电视荧屏上迸发出惊人的收视能量。


>>>创新的评判方式


在投票环节,《我是未来》创意打造了“心动值”投票方式。通过500名现场观众佩戴的手环,收集心跳值作为评判依据。每期来到《我是未来》节目中的顶级科学家,谁的科技更让人心动,完全由现场500位观众的心率决定。这样独到且巧妙的设计,既使节目有科技范儿的“高大上”,又保证了评判结果的真实客观。



综上所述,《我是未来》正是用原创节目设计,结合“高科技”与“轻娱乐”,抢占科技内容高地,形成观众喜闻乐见的优质精神产品。


一场科学家的“造星运动”

对于这档非娱乐类电视节目,湖南卫视把播出时间安排在每周日晚8:30的黄金档,看重的正是它的社会意义。可以说,《我是未来》的播出,正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科学家“造星运动”。


作为一档兼具权威性、真实性、趣味性的原创节目,《我是未来》让科学家成为舞台主角,让科技成为荧屏最强音,更展现出全球视野下的科学交流。



>>>呈现科学家的人文情怀


节目中可以听到众多科学家振聋发聩、触及灵魂的演讲;感受到科技工作者独特的魅力,体会到他们领时代之先、正时代之风的风采。“做未来的野心家”“用人工智能摆渡幸福”“真正的科学不应该高高在上,而应该在我们身边”。


科学家们在这个舞台上讲出的金句,正如科学宇宙中熠熠闪耀的星辉,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众多的优秀大脑和顶尖智慧,在《我是未来》的舞台上碰撞、互动、交锋、贯通,这些科学家们,用自己的风采让爱科学、崇尚科学成为社会新时尚。



在《我是未来》节目中,时时上演着科学家与未来跨越时空的对话,体现着“科技改变生活”的节目初衷。


硬知识、软着陆 科技改变生活

节目赋予科技以“硬知识、软着陆”的创意表达,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展示科技改变生活,在科学知识普及与年轻趣味化表达间觅得平衡。


>>>重题材、轻综艺的形式


26岁的王先贺和29岁的于兹娇,是一对听障舞者。在参与《我是未来》第二期节目之前,他们排练舞蹈,主要依靠手语老师孙莹的手势指挥,为了帮助他们更好的排练,来自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宋继强院长为他们带来了内嵌芯片的“超感律动服”。灯光熄灭,音乐响起,在智能舞蹈服的引领下,王先贺与于兹娇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段律动优美的现代舞。嘉宾李锐点评道:“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说科技是有温度的。因为今天两位舞者,为我们展示的不仅仅只是一项技术,而是科技是怎么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命运。”



>>>冷科技、暖传播的观看体验


在第四期节目中,哈佛大学脑科学博士韩璧丞研发的“意念手臂”,首次在节目当中试验。失去双手20年的运动员倪敏成在韩璧丞的耐心指导下,慢慢找到了感觉,手指缓慢动起来,像婴儿的小手轻轻地握住了韩璧丞的手。在这温馨感人的时刻,韩壁丞忍不住擦去眼角的泪水,全场观众也纷纷“泪奔”。


这是科技的力量,更是人文关怀带来的震撼。



>>>让科技照进现实,让未来可以触摸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 42 36428 42 15288 0 0 2922 0 0:00:12 0:00:05 0:00:07 3029继强带来的机械臂,十天内学成皮影戏,与皮影戏传承人秦致礼配合演绎了精彩皮影戏“武松打虎”。无论是翻滚、打斗这样的大动作,还是苦苦挣扎这样的小细节,机械臂都应对自如,丝毫不逊色于人类。当皮影戏传承人用颤抖的手接过机械臂递来的拜师茶时,他感慨:“以后我还要收第二位这样的徒弟”。


类似这样的人性光芒,《我是未来》中俯拾皆是。这些感人的场面,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于科技的固有印象,更让科技的温度变得触手可及,兼具了权威性和趣味性,让科技生出质感和温度。



有价值、有营养是节目具有传播引爆力的核心

第一期节目开播之后,《我是未来》官方微博、微信收到许多家长的私信,主动要求带着孩子参加录制节目。家长们认为,这个节目对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兴趣有极大的作用,舞台上的科学家们吸引了无数的青少年。正是听到这样的呼声,在之后的录制现场,节目组开辟“问答时间”,让科学家解释小朋友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还会邀请小朋友上台亲身体验科学家的最新科研成果,感受科技独特的魅力。


第五期的节目中,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将生物实验室搬到舞台上,一位10岁的小男孩勇敢举手,被邀请上台和科学家一起做实验,面对镜头他骄傲地说“长大了要完成爱因斯坦的梦想,统一微观力学和宏观力学。”。



正是因为我们让科学家走到了幕前,成为全民追捧的偶像,才吸引到青少年的关注,从而引导青少年培养积极向上、热爱科学的良好兴趣。


《我是未来》已播出六期,收视保持较高热度,节目优质内容、创意形式、嘉宾阵容以及引发的社会热议也引发众多中央、地方、网络媒体关注并作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点评。


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我是未来》以零差评的口碑,不仅成为科技节目的新标杆,更以高远立意和独树一帜的表现力区别于其他科技节目,彰显科技自信,畅想未来可能。成为科普顶尖科技的“摆渡人”,是《我是未来》的担当,更是我们每一个创作者的幸运。让我们一起在接下来播出的节目中,继续感受科技带来的温度与性感。

《为了人民》

系列报道创作心得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声承诺庄严,把对人民的爱洒向我们每一寸土地;这一种信念坚强,激起无数共产党人用奉献抒写忠诚。


——献礼十九大系列报道《为了人民》


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助理、《湖南新闻联播》负责人、《为了人民》总编导

李越胜



做新闻大片 传播主流价值观

2017年7月11日至18日,湖南卫视献礼十九大系列报道《为了人民》在《湖南新闻联播》连续播出。这是湖南卫视2013年以来连续第五年推出年度新闻大片,它与《县委大院》《绝对忠诚》《湖南好人》和《初心璀璨》一起,构成了湖南卫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部曲。


截至目前,《为了人民》节目视频在人民网、光明网、芒果TV、红网、时刻新闻、新湖南、凤凰网、腾讯网等各互联网端口的累计点击量已超1亿次,创湖南卫视新闻大片在互联网二次传播的新纪录。


近年来,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做好新闻舆论工作“48字要求”,按照省委宣传部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湖南故事的宣传要求,沿着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设定的新闻立台方向和路径,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以《县委大院》打响第一枪,闯出了一条做新闻大片、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发展之路。《为了人民》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部曲作品,是湖南广播电视台多年来坚持新闻立台、坚持“导向金不换”、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的果。



今年5月,经过多次调研、座谈,湖南台新闻中心将今年的新闻大片锁定精准扶贫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号带领新一届政治局常委与中外媒体记者见面时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组报道的呼号也由此确定为《为了人民》。


记者沉下去 好新闻浮上来

2017年5月底,湖南广播电视台八个摄制组奔赴湖南各地踩点、拍摄,最终播出的《为了人民》八集系列报道,分别讲述了八个 “扶贫战士”的感人故事:《胡丕宇:不落下一户》《吴正平:红军的传人》《陶品儒:下乡新青年》《李世栋:老将来“绣花”》《王婷:“花木兰”扶贫》《陈勇:引得活水来》《彭小平:上校当“新兵”》《龙书伍:向幸福前进》。



这八个故事分别发生在武陵山脉片区和罗霄山脉片区两大湖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涵盖了青年、中年、扶贫队长、海归、志愿者、村支书等不同群体。


这些报道的主人公都扎根乡村,不管记者去还是不去,他们都在那里,在老百姓的板凳上,在田间地头,他们的故事埋在土里、长在老百姓心里,只等待一双发现的眼睛。

 

记者沉下去,好新闻浮上来。为了拍好《胡丕宇:不落下一户》,记者李特生在湘西凤凰县腊尔山雷公潭峡谷搭起帐篷,与虫鸣和繁星作伴,见证夯卡村最后一户特殊困难户的搬迁。在只剩下一户村民的雷公潭峡谷,前往腊尔山台地的同福苗寨要步行五公里的天梯路,李特生他们七上、七下。在拍摄《吴正平:红军的传人》期间,记者邓皎碰上一场大雨,他们连夜跟着吴正平一起去劝返一位悄悄跑到山上危房去住的老人。



创作“五美”动人心

很多观众说,看《为了人民》“泪奔”了。


《为了人民》凭什么感染人、影响人、鼓舞人?


好的作品必须是美的。打动人的美,肯定不是靠涂脂抹粉、整容美容争来的,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们要寻找的是一块璞玉,以镜头和笔为刻刀,一刀刀把它的美发掘刻画出来,这是一个创作的过程,而不是PS的过程。



在主题上,《为了人民》契合了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时代主题。在人物刻画上,报道通过标题、评论等手段,对人物进行精准画像、特色定位。


王婷定位为“花木兰”扶贫,一个扶贫女英雄的形象树立起来;李世栋定位为老将来“绣花”,点明他是老将下的是精准扶贫的绣花功夫。


《为了人民》在创作上努力追求“五美”,即:情感美、思想美、语言美、画面美、细节美。



情感要美,好作品必须感染人,才能影响人、鼓舞人。《为了人民》里有主人公无私的百姓情,第一集《胡丕宇:不落下一户》中,胡丕宇一个月内六下峡谷,又第一个抬着担架,帮助有两个瘫痪病人的吴玉发一家顺利搬进“同福苗寨”。


思想要美,好作品要有含氧量,“负氧离子”要很高,才能有益于社会和人民。《为了人民》着重表达的是“一切为了人民,用奉献抒写忠诚”的思想之美。吴正平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自己的事却不当一回事”。海归青年陶品儒“向着泥泞跋涉,为改变同胞的命运而奋斗。”王婷和父亲王新法一样,把“被人民需要的地方,当做自己的家”。龙书伍当选十八大洞村支书后,不谋小家谋大家,转让自家农家乐,让妻子从老板娘变成别人家帮工,尽管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他自己家的存折数字却越来越少。



没有情怀、没有信仰,干不好为人民服务这件事。《为了人民》每集报道之后,都配发电视短评《胡湘平》,对主人公的风骨、精神进行点睛升华。如《胡湘平:没有一个理由让贫困群众掉队》中写道:“那条从雷公潭峡谷到腊尔山台地的天梯路,留下了共产党员用脚步丈量的大爱,用奉献抒写的忠诚。”铿锵有力,直击人心。


语言要美,才更有传播的穿透力。《为了人民》没有使用材料语言、网络语言,而是大量使用群众语言、文学语言,留下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金句。



“或许,我们可以为那些暂时掉队的贫困群众找出一千个理由,但,我们没有一个理由让他们永远掉队”“让群众的信心从地里一寸一寸长出来”“只有你愿意改变,愿意为改变而行动,你才能得到改变”“被人民需要,是一种幸福,更是一份担当”“古有花木兰代父从军,今有王婷替父扶贫。不一样的故事,一样的家国情怀”等都是让人心“燃”起来的句子。


画面要美,才有视觉冲击力。《为了人民》大量使用了延时拍摄、高速摄像机、航拍等,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摄像龚文彬用数天等待和4小时左右坚守,在桑植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前拍下一组漂亮的星轨镜头。



文字的功能是传递信息和情绪,而画面有时能传递文字之外的信息和情绪,或者说比画面更直接、更丰富、更有冲击力地传递那些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内容,这就是视频存在的价值。


每个镜头的剪辑都要有丰富的画面语言,要讲究画面的规律。


细节要美,节目成败看细节。《为了人民》每集报道里都有密集的细节呈现,用细节来讲好生动的故事。记者魏波在郴州安仁拍摄《李世栋:老将来“绣花”》,捕捉到李世栋戴着一块旧手表,白天坐摩托车奔波,晚上戴呼吸机睡觉等细节,刻画出一个“当过县长,不惧脑梗死,珍惜为人民服务的每一分每一秒”的扶贫干部的形象。记者张一吟在拍摄《王婷:“花木兰”扶贫》时,捕捉到“5点47分,这是父亲王新法在薛家村时起床的时间,现在,同一时间响起的军号声也是女儿王婷起床的铃声。”通过这个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表达了王婷替父扶贫的内心语言。



细节不是一堆零件,应该形成有机组合,为情节的发展作出铺垫和牵引。王婷讲述,父亲的手机里有200多个村民的手机号码,这些号码很多都是村民的绰号:蜂蜜妹子、楠树大哥、槐树大哥等。这些带绰号的手机号码,是王婷走进薛家村的钥匙。


细节,就是打动人心的力量。做真新闻,就是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在《五岭峰下:扶贫侠侣》一集报道中,记者邓皎抓住阳洋和龚红卫这对扶贫夫妻的一首打油诗作为呈现细节:月初出门月末归,声音未改肤似煤,夫妻相见不相识,笑问黑鬼你找谁?”


这部作品,也是湖南卫视记者用心、用情、用自己的担当和忠诚换来的。主流媒体的使命就是为英雄立传,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就是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留下史诗般的作品来证明我们存在的价值。

作者:杨晖 李越胜


编辑:张月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