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砥砺五年 | 辉煌时代的忠实纪录

2017-09-28 李兆 广电时评


中国纪录片走出了一条从内容到运营的中国模式,产生了一批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有影响力的优质作品。

作者:李兆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 


弹指一挥,五年过去。这五年,我国纪录片数量质量均大幅提升,掀起一波波收视热潮,社会影响力、美誉度不断增强。

 

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7》显示,2016年,我国纪录片全行业投入达34.7亿元,经营收入超过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2%。其中,上映纪录片电影11部,票房7795万元、同比增长146%。2017年,央视和各省级卫视在纪录片和纪实类节目上频频发力,精品佳作好评不断。

 

五年来,总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出台《百部重点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选题规划(2016—2020年)》《百人百部中国梦短纪录片扶持计划》等方案,对纪录片项目进行补助。通过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绩效奖励,减免纪录片生产交易出口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等措施,扶持纪录片产业发展壮大。涌现出了一批以人民为中心,反映时代变迁、社会改革成就的伟大作品。



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社会改革发展重大成就

今年下半年,《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大国外交》《巡视利剑》《辉煌中国》等专题纪录片相继播出,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真实记录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成为万千百姓家庭的“必追剧”。

 

《将改革进行到底》生动讲述老百姓身边的点滴变化,让改革故事看得见、摸得着。片中“看病方便了”“腰包鼓起来了”“火车更快了”“户口办好了”等改革故事使观众感同身受,“钥匙大姐”等普通人物的出场使改革故事有血有肉。

 

《辉煌中国》采用“内容众筹”的创新制作方式,面向全国征集五年来百姓眼中的成就故事、百姓身边的巨大变化,由百姓自己讲述精彩“中国故事”:宏伟壮观的港珠澳大桥、胡麻岭隧道,科技感十足的复兴号动车、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改变生活的移动支付、共享单车……正是群众有了代入感、参与感,纪录片引发社会各界的观看热潮和热议。例如《法治中国》,于8月18日至23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截至8月24日,在央视新闻媒体各平台累计播放就达1.36亿次,新浪微博视频累计播放9850千万次、“法治中国”话题1.4亿阅读量。



这一系列纪录片很好地发挥了专题片在传播党的声音、传播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集中刊播报道、网上网下齐发力、内宣外宣相呼应,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齐头并举多点开花。


五年来,国产纪录片呈蓬勃发展之势,涌现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各种类型纪录片成果丰硕、精彩纷呈,一批主旋律突出、正能量强劲的优秀作品广受好评。


《我们这五年》《中国表情》《希望的田野》《落地生根》《把梦想点燃》等,反映了十八大以来各领域的建设成就和深刻变化,展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长征》、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的《红色气质》《重生》、反映国家战略的《一带一路》等纪录片在主流电视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永远在路上》以真实案例向公众展示了我们党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人物类纪录片屡创新高,讲故事的方式受到广泛欢迎;反映杰出“匠人”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后,又经社交视频网站“哔哩哔哩”转载,受到网民追捧,后又改编为电影进入院线放映,成为现象级作品;自然类纪录片再放异彩,赢得大量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喜爱。《野性深圳——红树林的生物钟》《美丽西江》《重返狼群》《黑颈鹤》等充分展现圈粉能力,激发了年轻人保护大自然生态的热情。



新业态新技术强力推动

五年来,新媒体新技术给纪录片带来新的资源、新的渠道,成为纪录片发展的强劲引擎。

 

2016年,新媒体(含自媒体)在纪录片行业总投入10.47亿元,占总投入的30%。适应年轻受众观看习惯逐渐从大屏向小屏转移的趋势,纪录片在视频网站、手机等平台的“跨屏”融合成为潮流,不仅方便受众随时随地观看,进行评论、转发和分享,而且可以根据互动反馈及时了解受众需求,创作生产更契合受众口味的作品。通过撷取精彩片段,制作适合在手机上观看的“干货”版,增强二次传播效果。比如摘自《法治中国》的短视频《习近平谈冤假错案:做纠错的工作就是为了弥补伤痕》,单条在新浪微博24小时播放量就达1218万,阅读量1640万。“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转载该片后,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留言数超过3000。


新媒体即时性、碎片化传播的特点还催生了微纪录片等新样式,如《中国梦365个故事》《故宫100》《国家相册:生命的颜色》等,以其更加贴近群众、叙事灵活、强调视觉效果等特点受到欢迎。



同时,众多网民利用数码相机、手机等拍摄了大量原创纪录片,在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虚拟现实VR、无人机航拍等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也为纪录片拍摄带来了新的机会和尝试。


国际化制播成为常态

五年来,中外合资、中外合拍纪录片广为普及,生产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精品佳作。如五洲传播中心和英国雄狮电视公司联合制作的电视系列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英国天空电视台与央视纪录频道联合制作的《大熊猫》,美国PBS电视台和英国BBC共同投资的《中华的故事》,中英多家机构联合拍摄的《孔子》,国家地理频道和英国BBC联合拍摄的《秦始皇陵的惊天秘密》,与日本NHK联合拍摄的《开创者X:丝路崛起》,与美国合拍的《智慧中国》,与西班牙合拍的《盲猴岁月》等等。



除联合制作外,国内纪录片还大力探索海外发行和传播渠道,借船出海、借筒传声成为走出去的有效途径。由尚视影业联合北京环球艺动影业和迪士尼影业出品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充分利用迪士尼影业全球发行网络平台,以10多种语言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其中在美国获得了超过1500块银幕大规模开画的成绩,得到观众和评论界一致好评;《一带一路》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进行境外传播,成为纪实影像参与国际传播的代表作。


中国纪录片走出了一条从内容到运营的中国模式,产生了一批真正有影响力的优质作品,讲述着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描绘着美好幸福的人民生活,弘扬着奋发昂扬的中国精神,凝聚着敢拼能赢的中国力量。砥砺五年,海阔更兼鱼跃;五年砥砺,迎接新的辉煌。



编辑:谷雨浓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