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变革中生长,中国广电如何实现新突破 | 第54届“亚广联”(ABU)大会上传统媒体人这样说

2017-10-31 王梦茜 广电时评


在10月31日的“亚广联”大会节目委员会会议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受众研究处处长曹毅、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电视传媒中心副总裁李响、央视网体育中心总监冯宇就中国当下媒体环境中的广播、电视和新媒体进行发言,为“处在变革和不确定时代中的媒体”给出自己的答案。

2017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第54届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ABU,以下简称“亚广联”)大会于四川成都举办。该大会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承办、四川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四川广播电视台协办。

 

本届大会以“处在变革和不确定时代中的媒体”为主题,来自相关国际组织的负责人、亚太各国主流广播电视台台长及我国广播电视业界人士约600人出席。大会及其附属会议围绕新时代下广播电视发展的新趋势展开,讨论内容涉及广播、电视、体育、战略规划等多个领域。

 

“亚广联”大会节目委员会会议现场


10月31日,“亚广联”大会节目委员会会议上,在“认识主办国:中国的广播电视”环节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受众研究处处长曹毅、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电视传媒中心副总裁李响、央视网体育中心总监冯宇分别介绍了在当前中国的媒介环境中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内容生产现状。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挑战 

当下,全球媒体正处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于此大环境下,中国传媒格局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会议上,李响指出,电视行业正面临两大挑战——传播的碎片化与终端的多元化。随着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的崛起,用户处于各种信息和视频的包围中,时间和注意力变得碎片化,观看的内容也随之碎片化,较难集中于某一固定时间点长时间观看某个内容。电视作为固定时间播放的长视频媒体,在碎片化传播格局下面临着冲击。其次,多屏时代来临,尤其是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受众研究处处长曹毅


受众的生活习惯和媒体接触习惯改变,受众时间被所有媒介分流,这给电视带来了挑战,广播亦然。

 

针对中国广播媒体的基本处境,曹毅指出,中国的传媒业正在处于一种极为复杂的的环境中,并且仍在快速发展中,这引发了许多人对广播媒体的担忧,“然而广播媒体在复杂的媒介竞争格局中,依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根据公开数据,2013全国10岁及以上的广播受众规模为5.14亿人,2014年为4.98亿人,2015年为5.35亿人,2016年为5.31亿人,广播媒体的受众总量保持稳定。2017年中国广播媒体广告增长9.2%,是传统四大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中唯一增长的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央广”)通过三千多个频率,把信号覆盖到了最偏远的边疆地区。而当重大事件、自然灾害发生时,广播媒体仍是最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之一。

 

融合发展,广播电视呈现新面貌

基于媒介渠道多元化、受众碎片化的现状,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正在不断革新,在用户、渠道、内容等各方面与新媒体进行连通与转化。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电视传媒中心副总裁李响


李响认为,今天的电视呈现了三大新面貌。一是在专业性上革新。相比网络用户原创的UGC内容,电视在PGC内容的制作上不断强化。当下电视的新闻团队、节目团队的整体专业水准在不断提升,大片化制作成为电视节目的鲜明特点。二是在模式研发上创新。电视一直在积极进行原创研发,不断增加其版权和节目模式储备。近年来,从户外真人秀到棚内综艺的回归,从快节奏的竞技PK到“慢综艺”的突显头角,电视没有停止系统创新的步伐,对视频产品也有很好的衍生开发。三是在技术上持续革新。最近5年,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和设备,如4K、VR、AR、全息投影技术等进入电视节目制作流程之中,使得其有更好的观赏效果。其中,2017年江苏卫视在跨年演唱会运用VR、AR、地屏跟踪技术等电视呈现技术打造了“猛犸象”“大蓝鲸”等视觉形象,提升了观众的视听感受,令人印象深刻。

 

“广播媒体未来的发展,增量空间一定在于与新媒介的结合。”曹毅认为,传统渠道的价值和互联网渠道的价值并不完全是一种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而是一种长期、差异化并存的关系。与此相应,广播受众与新媒体用户也将是长期并存的关系。“广播融合发展的路径需要在实践探索中去发现。这种融合不应该是简单地抛弃原来的价值,在互联网上另起炉灶建立全新的渠道、内容、用户。一定是在继承广播媒体的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拓展新的价值。

 

央视网体育中心总监冯宇


冯宇指出当下新媒体用户不断增长,媒体发展愈显便携式与社交化。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让有了更多分享的需求。李响认为,这给传统媒体人带来启发,“传统的观众只有被动的接受,现在的传播环境下,我们该如何去创造一种体验,让观众愿意和他人分享我们传播的内容”。


在内容的多渠道分发与全媒体传播中,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设置了荔枝网、我苏网、荔枝新闻客户端、我苏客户端等多个新媒体渠道,同时积极采取融合的理念,给观众提供互动分享的渠道,扩大电视节目的网络影响力。央广则结合互联网平台特点和用户需求,推出多形态的内容。其中,其推出的春节特别直播节目《中国声音中国年》利用多元化、多介质进行传播,吸引了1552万人次通过微信参与互动。此外,央广正致力于打造开放、连接、共享的采编播平台“中国广播云平台”,实现技术对媒体发展的驱动。

 

“我们需要多元化、多介质、多形态的内容研发生产和传播,以获得更广范围的长尾化传播价值。”曹毅说。


 央广春节特别直播节目《中国声音中国年》利用多元化、多介质进行传播。


内容为王,传统媒体的创新实践

内容创新,始终是传统媒体生命力的根本。在李响看来,电视节目应立足于本土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近年来,中国电视人在传统文化中获得了许多滋养,创作了一系列关于汉字、成语、中华诗词、美文的节目,如央视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江苏卫视也于今年推出了《阅读阅美》,在分享美文的同时,带动情感共鸣,引发深刻思考。此外,李响表示,电视节目也要放眼世界,紧跟国际节目潮流,积极开拓创新,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中国电视并不缺少原创的能力”,他介绍,江苏卫视的《超级战队》就是面向全球招募队员,组建超级战队,迎接终极挑战。该节目曾获得第20届亚洲电视大奖最佳综艺节目奖,模式曾输出至11个国家。

 

《阅读·阅美》为文化类节目做了又一次新的尝试。


与电视更偏重于观赏性特征不同,广播媒体更偏重于说理、讲故事、沟通情感,最有利于承载思想,深度化的内容挖掘具有很大空间。近年来,央广也在内容创新实践中研发的一系列内容精品。比如《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中对于声音表现力和叙事能力不断探索,对于故事化表达和人物口述实录进一步创新;春节特别直播节目《中国声音中国年》在长达六个小时的节目中,探索了声音表达的各种可能性,更创造了中国广播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听众参与直播节目互动纪录。

 

“我把研发这些精品节目的意义概括为:探索内容深度化与产品化、传播品牌化与融合化等新价值。” 曹毅表示,这些节目不同于一般的伴随式广播节目,而是投入了优势资源,价值集中度较高,留存价值高,具备跨媒体多次传播的价值,通过系列化的打造,季播模式,逐步形成品牌价值。


  作者:王梦茜


编辑:谷雨浓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