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扎根大山深处半年,他们找到了鲜活的时代故事 | 专访《落地生根》主创

2017-11-05 王梦茜 张新 广电时评


坐落在怒江大峡谷山间,海拔2000米的沙瓦村,距离北京3240公里。聚焦“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生根》摄制组在这儿坚守近半年,在平实的记录中寻找故事,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农村最平凡的一群人的命运改变。

“我们离开的时候,没有告诉一个村民,怕他们难过,悄悄地走了。”

 

九月底,摄制组从沙瓦村撤出回京;十月中旬,在北京对片子进行最后的调整。200多分钟的样片,边看片子边讨论,在紧张的后期编辑阶段,《落地生根》主创抽出一个午后时间与《广电时评》记者有了一次更深入的对话。


《落地生根》导演柴红芳(中)和摄像王童(右一)与记者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距离北京3240公里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中国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西邻缅甸、北接中国西藏,怒江自北向南穿越全境,形成了狭长的高山深切割地貌,可耕地面积极少。福贡县沙瓦村坐落在怒江大峡谷山间,囿于交通不便,进出不易,村民们仍沿袭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


沙瓦村当地沿袭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天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沙瓦村的清晨,新闻广播在田间地头回荡着,阿邓言与妻子走在通往水田的路上,这时屏幕上出现一行字——“沙瓦村海拔2000米,距离北京3240公里”。《落地生根》的导演柴红芳讲起这一设置背后的思考,“在空间距离上,无论多么偏远,党中央扶贫攻坚的号召仍能到达中国的每一处角落。”


 村民清晨要去田间劳作


从5月15日正式进驻,到9月底陆续撤出,《落地生根》摄制组驻村近半年,聚焦于“精准扶贫”如何在沙瓦村落地生根,拍摄了近200T的素材。6公里的山路,5个小时的攀登,每天拍片至少上下山一趟;暂住在废弃的旧学校,两张板凳一块木板便是床;山里的湿气重,被子几天不晒便发霉变硬;村里时常停电,为了不影响进度,摄制组从乡里买了台发电机,几个人扛上去……条件虽然艰苦,但回忆起在沙瓦村拍摄的日子,摄制组却十分怀念当时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后期阶段,我们早上七点起床开始剪片,一干干到凌晨三点”,摄像王童向记者描述说,“那种生活很简单,但可以抛弃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安安静静地干活”。


《落地生根》导演柴红芳深入田间感受当地村民的生活


驻扎在深山5个多月,摄制组不只是在用镜头记录老百姓最本真的生活,更实实在在地参与其中,帮助他们谋求一条脱贫之路。“村民们管柴导叫‘沙瓦母亲’,她不仅是这部片子的导演,更为未来村子的发展提供了思路。”王童说,不管是产业发展、旅游开发,还是村里孩子的教育问题,村民们都会第一时间询问她,让她帮他们分析判断。从初夏到深秋,村庄里有了许多新的变化,摄制组与沙瓦村的联结也越来越紧密。


一条路,上百年的梦

《落地生根》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一粒玉米讲起,以小见大,将县委县政府如何为沙瓦村“精准扶贫”的故事缓缓展开。纪录片中所体现的许多问题都是立体交错的:是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政策要求异地搬迁,还是按全体村民的诉求修一条公路?产业养殖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还是规模化发展?沙瓦村老百姓生产、生活中都离不开玉米,但退耕还林政策不允许种高杆植物,荒着的地里又该种些什么?以及未来旅游发展问题、孩子学前的教育问题、老人的医疗问题等,但这些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也是沙瓦村脱贫的先决条件——路

 

219国道上有个不起眼的小口,一条狭窄的毛路通往山上的沙瓦村。村民们特别珍惜这条仅有的小路,经常集体清扫路面,带上扫帚、锄头和干粮,便是一天的义务劳动。“我们这个村子的人都很爱路,要是政府给我们挖好公路以后,我们会比别的村子把公路保护得更好”,村民代表阿邓言对着镜头诉说着沙瓦村老百姓的梦想,“归结起一点,大家都期盼修一条路”。


 村民们扛着李小二的母亲下山看病


“真不想生病!颠得我好疼啊”,村民们扛着李小二的母亲下山看病,而因为路途的艰难,有更多生病的老人无法得到救治;坡罗开的小卖部里的冰箱坏了,为了省钱自己背着去匹河乡里修,“我一个人背,休息了10次才背到指挥田,脊背烂了,现在还在痛”;乡里给村民们发果树苗,每家领10棵,近100斤的背篓压身,雨天的山路愈加难走。片中悠扬深远的音乐融入村民的脚步与呼吸中,一下一下,似乎是一种呼喊,镜头拉远,山路上的人显得格外渺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564btc0b4&width=500&height=375&auto=0

《落地生根》片段 


道路的艰难体现在沙瓦村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落地生根》将这种艰难渐次递进,用镜头语言表达了村民内心深处对路的深切渴望。“没有办法,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凭借着我们的力量是不够的,要靠党和政府了。”

 

在之后的故事发展中,村民们把想要修路的迫切愿望层层传达到福贡县县委书记李金儒的耳中,经过一次次的上山考察、调研、讨论,县委县政府决定为沙瓦村民修通组公路,将扶贫政策真正地精准落地。在废弃的学校操场,全自然村的村民逐个上前按手印,签修路承诺书:“无论开挖公路经过谁家的地,我们都自愿、无条件让出土地,沿线影响到谁家的庄稼和农作物,均不要赔偿,请上级党委政府,尽快帮助解决开挖公路为盼”。


为了修路的顺利进展,村民按手印,签修路承诺书

 

一条通往沙瓦村的脱贫路,这是沙瓦几代人的所盼、所期。阿邓言说,“4月份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挖机从那边轰隆轰隆地挖上来”,纪录片的结尾便是沙瓦通组公路的开工仪式。


一场“博弈”,一代人的希望

“我们的节奏稍慢,是渐进的,是从量到质地递进。”

 

没有一句解说词,没有激烈的矛盾,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在《落地生根》中,不论是描写还是叙述,都如散文诗般娓娓道来、徐徐展开。而在这种缓慢推进中,蕴含了许多中国农村的实际问题。


 经过一次次的上山考察、调研,县政府决定为沙瓦村民修通组公路


片子以路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从道路的艰难、村民对公路的渴望、与县委县政府间的“博弈”,到政府经过考察,最终顺应民意决定为沙瓦村修通组公路,其中还穿插着作物种植、产业养殖、旅游发展、学前孩子教育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全景式地展现中国农村最平凡的一群人的命运诉求与改变。

 

《落地生根》中还有一条隐藏的叙述线——孩子,也是一种“希望”。没有过多渲染,却贯穿始终。光着脚丫子在土地上追逐嬉戏,无忧无虑的孩子背后有着许多人的默默付出。“不论是村里的老百姓还是政府,今天这一代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下一代,他们未来的希望都在这一辈孩子的身上”,这也正是柴红芳埋下这条线的用意。将果树苗艰难地背上山后,阿邓言坐在劳动房的火塘边沉思,门口的孩子们正在唱着“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他注视着孩子,目光里满是未来和希望。


阿邓言坐在劳动房外注视着孩子们玩耍


《落地生根》在平实的记录中寻找故事,需要导演对事件的走向、人物的节奏情绪进行准确的判断,“看似无形,其实都在心里”。不论是村民阿邓言、坡罗、李小二,还是军区驻村工作队员朱云、福贡县委副书记李陶,片中的每个主人公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只要你把人物找准了,它的力量便会自然地往前推”,在柴红芳看来,缓慢而有力的叙事令《落地生根》更有味道。


这里有“中国农民的精气神”

真实记录、见人见事,在《落地生根》的镜头呈现中,每个故事、每个人物都格外有血有肉。回想起当时多处实地考察,最终选择沙瓦村作为拍摄点是因为那儿的老百姓深深触动了柴红芳,“他们身上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能够体现中国农民的精气神,虽然贫穷,但有尊严,热爱土地,信任党和政府”。


沙瓦村迎来丰收的季节


作为纪录片中的主要人物,阿邓言是村子里的村民代表和村医,他爱看新闻,了解国家政策,多次代表村民向政府反映想修公路的夙愿。县委县政府最初想让村民们搬迁到山下,然而山下没有土地,“没有土地的地方,我们农民是无法生存的”。“对我们种地的人来说,土地是我们的母亲,党和政府是我们的父亲。一个农民没有土地不行,但是没有党和国家更是不行。”阿邓言质朴的言语中有着中国农民对于土地、家国的思考。


阿邓言多次代表村民向政府反映想修公路的夙愿

 

李建华,代表了沙瓦村的青年群体,他养鸡的故事是村里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沙瓦村放养的野鸡,两年才能吃,李建华背到山下去卖,一次最多背二十只,要是卖不完还得再背着鸡爬6公里的山路回家。他想扩大养殖,尝试用机器孵化小鸡,存活率却极低。在朱云的帮助下,李建华到县里的养鸡场学习如何规模化养鸡,最终和其他村民一同成立了沙瓦土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沙瓦村有29户村民,虽然大多数都是建档立卡户,但他们勤劳、乐观,希望通过自己双手来改变贫穷的现状。清晨6点起床去田间干活,晚上9点回家吃饭,为了配合摄制组,村民们常常凌晨才休息,第二天依旧起早去劳作。“中国农民的精气神在”,柴红芳说她一定要将《落地生根》拿到国际上,“让世界看到此时此刻中国农村的这场变革,看到中国共产党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村民们穿着民族服装参加沙瓦通组公路的开工仪式


九月底,在摄制组正式撤离的前两天,村民们穿着民族服装参加沙瓦通组公路的开工仪式,养鸡合作社成立了,县农业局送来了苦荞种子,田里的水稻也到了收获的时候……对于沙瓦村来说,这个结尾是另一个全新的开始,脱贫的生活也即将在这里“落地生根”。


十一月初,县委书记李金儒计划带邓阿言到贵州一个通过发展旅游致富的地区考察。《落地生根》之外,沙瓦村的“扶贫攻坚”故事依旧在继续……


相关链接


脚上有泥土,心中有真情丨这个摄制组在大山里“落地生根”


  作者:王梦茜 张新


编辑:于安琪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