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情怀落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丨《中国正在说》召开创作座谈会

2017-11-21 章炜 广电时评


《中国正在说》在打造理论传播高地、彰显新闻传媒人文价值方面,进行了有益而珍贵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1月20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东南卫视品牌栏目《中国正在说》在北京召开创作座谈会。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局长张雁彬,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戈晨,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翔,以及嘉宾、学者共聚一堂,畅谈如何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从定准位开始

东南卫视政论节目《中国正在说》,以“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为定位,节目自 2016年11月4日开播以来,王梦恕、戚发轫、林诚格、林鸣、梁晓庚等行业专家就中国的高铁、航天、核电、桥梁建设、武器装备等建设成就。


“用数据说话、用故事说理、用亲身经历说法,对外直面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各种误读,对内凝聚民心、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董事长曾祥辉总结《中国正在说》这档节目的复合价值。


研讨会现场,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局长张雁彬指出:《中国正在说》对内凝聚民心、增强自信、对外理直气壮地彰显“四个自信”,旗帜鲜明开展意识形态斗争,凸显了党媒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节目在打造理论传播高地、彰显新闻传媒人文价值方面,进行了有益而珍贵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戈晨表示:《中国正在说》节目设置中国议题,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树立中国自信,起到了积极传播中国价值的现实作用。“在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今天,《中国正在说》选在周末黄金时段播出,为均衡电视内容的结构份额,提升电视节目的人文价值,做出了特别的贡献和创新。”


面向观众的电视“公开课”

《中国正在说》的传播有何借鉴意义?与会专家也纷纷从各自立场进行论述。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网络舆论处处长吴德祖表示,作为一档面向观众的电视“公开课”类型节目,《中国正在说》在内凝聚民心、统一认识、建立自信上作出了重要尝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努力建立起中国式的“去西方中心主义”的表达,并因此形成节目的显著特征;二是选用“公开课”形式,以个人演讲为主干,融入个体化的经验、个性化的故事,使得总体表述亲切、可信;三是为中国模式的国际传播探索了一条路径。


东南卫视根据福建的区位特点,积极探索创新主流价值观的表达方式,敢于制作和传播严肃、有深度的政论节目,体现了“地方媒体、国家担当”。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毓海认为,《中国正在说》实现了一次突破,即打破了上层与百姓的话语壁垒,回答了现实中人民的问题,对中国理论进行了深刻地解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部长赵彤则以“先声夺人,正声夺心”来概括节目主旨,并对电视行业的未来提出思考。他表示,电视观众的素养应由电视节目培养再反作用于电视节目,加大对“品格”节目的创作力度,才能对行业形成良性循环。


如何继续讲好故事?

新一季《中国正在说》将有何创新?关于中国故事的讲述又如何能让情怀落地?专家学者还对《中国正在说》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在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文扬看来《中国正在说》作为面向海内外观众的电视栏目,背后凝固是中国学术及中国思想。“只有把中国学术,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这个基础打的非常的坚实,我们的话语才会有力量,有内涵。”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希望《中国正在说》加强新媒体推广和海外影响。“做好节目多语种翻译,并在长城平台等海外平台上宣传推广,提升节目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


曾祥辉介绍,《中国正在说》在新一季节目中将尝试针对一些重大选题,系列地邀请多位嘉宾就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在节目的制作包装上,将适时对节目形式进行改版,将演讲者与工作场景相融合,探索引入弹幕技术,增强电视观众的黏性。      



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翔表示:《中国正在说》节目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一些成绩,要感谢专家学者的支持,编导们要充分吸收消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把《中国正在说》办得更出色。节目内容定位精准、发力到位,要做到深度理论与温情解读、复杂形势与精准解释的有机结合。

  作者:章炜


  编辑:张榆泽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