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观点】电影贺岁档:质量趋好值得期待

2017-12-26 牛梦迪 广电时评


高票房的产出能力,令贺岁档成为历年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今年的贺岁档依然“高手”林立,在类型趋于多元的同时,少了点噱头,多了些实际。


随着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和徐克监制的《奇门遁甲》两部华语电影同日开画,今年的贺岁档正式打响。在这两部电影之外,由陈凯歌打造的《妖猫传》、成龙主演的《机器之血》等多部影片也将在月底依次上映。


以上映三天突破3亿元票房领跑贺岁档的《芳华》,看过的人对它这样评价,“它感动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现场观众。”还有网友说,“如果你是一名大学生,可以在这部电影中看到青春样貌、集体生活和情感纠葛;如果你喜欢硬派战争片,可以看到残酷的战争场景;如果你已年过六旬,也可以找回对那段时期的回忆与想象。”在这部电影中,既有对青春的致敬,也有对集体生活不同个体命运的描写。



看过《芳华》之后,作家韩寒也发表微博:“好电影的观众下巴都是黑的,因为他们没有时间看手机。而《芳华》就是这样一部值得你全程黑着下巴、亮着心扉去看的好电影。” 观众能够从中找到共鸣,也许就是一部好电影的模样。


贺岁档大战,是一场关于内容品质的票房之争。可以看到,在今年贺岁档的影片中,至少像《芳华》这样的电影出品方无需再靠“贺岁档”的名头捞钱,观众们也不用再遭遇“有档期没好片”的困扰。


贺岁档,“兵家必争之地” 

贺岁档历来不乏大导演和大制作。冯小刚的《芳华》在高话题和好口碑的加持下,票房暂时领先贺岁档。这部以文工团为背景,讲述一代人的青春故事,自上映以来就引发众多讨论。


由徐克监制、袁和平执导的魔幻武侠片《奇门遁甲》众星云集,天马行空的想象,票房表现也不俗。



而陈凯歌的《妖猫传》,为还原大唐风貌,影片按1:1比例建城造景,花费16亿巨资,力图给观众呈现一场视觉盛宴。用陈凯歌的话说“有时候愿意把自己看成一个托钵僧,我的电影信仰引导着我忍辱、精进、不流于俗。”


辞旧迎新之际,作为合家欢电影的首选,喜剧片历来是贺岁档的重要类型。《妖铃铃》《二代妖精》和《前任3:再见前任》三部喜剧片都选择在12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上映。被称为女版“周星驰”的吴君如的导演处女作《妖铃铃》集结了当今喜剧界的“半壁江山”,或将成为贺岁档的有力竞争者。



另外,改编自高人气原作、由人气演员参演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和《解忧杂货店》也让观众颇为期待。 


品质胜于档期 

曾几何时,贺岁档十分看重票房。随着年底的到来,我们或许可以亲眼见证影坛的繁荣时刻。陈凯歌、徐克、成龙等老电影人的回归,他们给电影市场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诚意”。陈凯歌为了拍摄《妖猫传》,用了6年的时间在湖北襄阳建了一座“唐朝城市”;成龙为了拍《机器之血》,打上悉尼歌剧院楼顶,整个电影市场呈现出一种以质量为核心的健康态势,比取得高票房更令人欣慰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影片也很少打出“贺岁档”的噱头,档期“营销”有所降温。观众、片方不再唯档期而论。老电影人的回归,让品质回归,让中国电影充满希望。


“电影从本质上来说,既是一种商业行为,更是一种艺术活动。好电影是一种刚性需求,对贺岁档电影来讲,更是如此。一部好电影需要好故事和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青年学者朱传欣说。


中国电影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唯有通过创新来提升电影的品质,这也是振兴贺岁档电影的必由之路。只有岁岁有创新、年年有突破,贺岁档电影才能如沐春风,充满生机和活力。


事实证明,好电影无论在什么档期,都能票房、口碑双丰收。观众真正想看、爱看的,也是那些可以让自己思索回味的好影片。


550亿元票房还有多远?  

乘着贺岁档的东风,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即将突破550亿元,百花齐放的贺岁档正像是今年电影市场的一个缩影:类型多元、质量上升、稳中求进。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回归理性,观众的审美水平提高、 IP降温、流量贬值,口碑和票房倒挂的现象越来越少。


本土电影工业日益成熟,中国电影号召力也在提高。截至目前为止,2017年内地票房前五名仅有一部进口片,一些有特色的本土电影也在迅速成长:《战狼2》以56亿票房问鼎年度票房冠军,打破了内地电影史的一系列记录,进一步开拓军事题材的市场,也显示出本土题材的强大号召力。成本仅7000万的《羞羞的铁拳》以近22亿票房位居年度票房第三位,此外出品方开心麻花还凭借多部口碑与票房齐飞的作品让喜剧电影重焕生机,在电影市场格局中占领一席之地。



随着观众观影需求的多样化,电影题材的多元趋势也愈发明显,除了《变形金刚》和《超级英雄》等观众熟悉的系列电影,今年的引进片类型也更加多元。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依靠“自来水”从“低排片”逆袭,成为票房黑马,《海边的曼彻斯特》等海外优质文艺片也进入国产院线。


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之余,电影也承担起了大众艺术的责任感,用影像关注现实。《二十二》聚焦幸存慰安妇的生活,《嘉年华》关注儿童性侵问题……观众对这些影片的关注和讨论也表现出观影者对社会责任和深度的诉求。


作者:牛梦迪

来源:光明日报(原文有删减)


编辑:于安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