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广播节目《保持通话 》:打造7分钟故事的“声”命力

那其灼 广电时评 2020-01-29


作为总局全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2018年第一季度推优作品之一,辽宁广播电视台的广播新闻专题《保持通话》以7分钟时长,讲述了一个生死时速的救助故事。6月22日,总局例会上,辽宁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部副总监那其灼向全国广电同行分享了节目的创作过程与体会思考。



调度员 蒋林平:您好,普兰店120,您好,哪里?

来电者:我在唐房这儿。


调度员 蒋林平:唐房还是唐家房?

来电者:唐房,来120好不好?


调度员 蒋林平:唐房什么位置?给我个具体位置?

来电者:唐房就是说……


调度员 蒋林平:有没有家属?让家属说一下。

来电者:我们两个都病了,没有办法说得太清楚……


调度员 蒋林平:那我怎么找?你什么病?

来电者:我头晕……


调度员 蒋林平:你赶快把门窗打开!是不是煤烟中毒了?你快把门窗打开!


……




2018年1月份,辽宁大连普兰店区120急救中心接到一个特殊电话,对方一开始说话断断续续,说不清自己的情况,到后来思维混乱,口齿不清。但是,调度员一直在坚持呼唤、询问……这通电话持续了46分钟,最终与前方急救人员和民警一起,挽救了两条人命。这起突发事件前后历时一个小时左右,最终被浓缩为一个7分钟的广播专题节目。


辽宁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部副总监

那其灼


挖掘平凡人的小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是新闻工作者不可或缺的业务能力。当下的中国,大事多、好事多、喜事多,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去记录和报道这些大事、好事、喜事;同时,作为地方新闻媒体,更要去关注平凡人的小故事。


在小故事里挖掘出大情怀和正能量


对于一条线索能否成为好故事的研判,需要有清晰的标准。


l  价值判断层面,一个能够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好题材;

l  在操作层面,有扣人心弦的好情节、好内容;

l  在呈现方式层面,80%的核心情节都发生在电话里,对于一篇广播新闻报道来说,电话录音就是好素材、好声音。


好故事也是跑出来的


记者得到线索后当天立即出发,在沈阳到普兰店四个小时的火车路程中,采访仍在向前推进。当地急救中心主任曲爱军把46分钟的通话录音发给了记者,分头整理,做好摘录,在这个过程中便确定了采访思路。






记者在火车上编辑音响素材


在接下来一天半的时间里,记者为了采访几位当事人,在沈阳、普兰店和大连主城区来回奔波了五趟,不断发现新的线索,从急救中心到110接警中心再到当地民警,最终拿到了近300分钟的采访录音。这也为讲好故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用“细节”和“悬念”把好故事讲好


《保持通话》改变了以往倒金字塔式的叙事方式,用双线索的叙事结构来推进故事。


第一条是时间线索,从接线员蒋林平接电话开始到挂电话为止,这条线的任务是推动情节发展,告诉听众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


第二条是人物的心理线索,在几个关键节点上,让人物跳出来,回述他们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而介绍背景、描摹细节、渲染气氛。


记者房磊采访当事人


在这种双线索叙事的结构中,《保持通话》格外注重两点:一是“细节”,二是“悬念”。


细节是新闻的血肉,对细节的把握力度决定了故事的精彩程度。《保持通话》就是由一个个细节环环相扣而成。比如不停强调的时间点:“晚8点25分电话接通”“此刻,距离电话接通已过去2分钟”“电话接通3分30秒时候听到一个重要线索”“挂电话时显示通话时间46分钟”等,对于这些时间点的一次次强调便于听众清楚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同时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除了细节,《保持通话》还强调“悬念”的设置。比如六年前类似的求救电话最终没能带来生的希望,那么这一次会带来生的希望吗?这是一个最大的悬念;再比如“房东叫程娜”这一信息,虽然后来并没有给救助带来帮助,但是这会令听众经历了一个看到希望又失望的心理过程;类似的还有蒋林平问求救者“大门什么颜色?”。在七分钟的报道里,让听众反复看到希望,又面对失望,在过山车一样的心理活动中,对最终的悬念——“人到底怎么找,怎么救”越来越期待,甚至越来越焦虑。最后答案突然揭晓,听众如释重负,对故事更加印象深刻。


“讲故事”的本质是追求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保持通话》用充满细节和悬念的故事化表达,大大增强了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声临其境”的广播纪录片

作为一篇广播新闻报道,能不能做出广播特色、能否找到声音表达的更多可能性,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声音表达是广播作品的逻辑核心,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持通话》尝试借鉴纪录片的方式,对声音表达进行了大胆探索。


46分钟求救电话的原始录音是报道的声音主线。报道不仅整段使用通话录音,在主持人的旁白部分也以通话录音作为背景,令这一广播报道本身也一直在“保持通话”。这些原始的通话录音素材,塑造了声临其境的新闻现场,增强了报道的纪实性。


当地急救中心调度员 蒋林平


在叙述语调上,为了做出广播纪录片的味道,《保持通话》的故事叙述始终保持着冷静与客观。


好的新闻不是盲目贴标签,喊口号,而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把意义和精神藏在原生态的音响和客观冷静的叙事里,让听众自觉地接受引导教育。


这篇报道就是希望听众经历一次从“捏把汗”到“拍大腿”的过程,进而对这些施救者报以由心而发的敬意。


好的纪录片讲究节奏。以前期获得的素材而论,《保持通话》可以做的更长,但是在广播的传播规律中,10分钟是一个关键的听觉疲劳期。因而《保持通话》力求紧凑,避免时间太长带来的叙事拖沓和注意力衰减,希望令听众专注地听完整篇报道。


此外,为了丰富广播报道的元素,除了原始的电话录音、当事人的采访录音,报道中还使用了音乐和音效,更加强烈地营造出了紧张氛围。


近年来,广播媒体面临着与电视、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广播新闻从业者要用开放的心态去拥抱新媒体、新技术,同时更要做一个“声音的匠人”,去实现广播新闻的更多可能,而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广播+新媒体”,所有融合都应让广播的特色更加鲜明,绽放独特的“声”命力。


作者:那其灼 


编辑:汪雅青 江勇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