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震预警刷屏背后,有着国家应急广播的“秒响应”

江勇 广电时评 2022-09-07


提前10秒向宜宾市预警,提前31秒向距震中124千米的贵州省毕节市预警,提前61秒向成都市预警……四川宜宾长宁地震发生时,一条条预警信息通过电视等终端发送至千家万户。这次地震预警让相关新技术得到关注,也再次印证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价值所在。


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北纬28.34度,东经104.90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



灾害无情,但通过各种资源和技术力量,减灾救灾、尽最大可能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此次地震灾害,包括成都、德阳、资阳在内的不少地域,早于地震波十几秒、几十秒通过广播、电视、公共场所大屏、大喇叭、手机等终端收到地震预警,为减灾救灾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此次地震预警工作能够迅速反馈,实现全自动秒级响应,与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等预警机制的建设、完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6月18日下午,广电时评(ID:GDSP360)记者采访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总工程师周新权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杜国柱两位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专家,了解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反馈原理与流程,以及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声波”与“地震波”的赛跑

“地震横波还有9秒、8秒、7秒……到达!”


在宜宾长宁地震预警中,一条条电视屏幕右下角的倒计时消息,获得了大众广泛的关注。



在本次6.0级地震波到达成都市区之前,预警机制成功预警了本次地震。并通过广播、电视、手机、专用地震预警终端等渠道,提前10秒向宜宾市预警,提前31秒向距震中124千米的贵州省毕节市预警,提前61秒向成都市预警。


预警系统为何能抢到这黄金10秒、31秒、61秒?


从技术原理出发,周新权介绍,电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5千米,本次地震预警是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具体而言就是地震发生后,会产生地震波,地震预警仪探测到地震波后,会以电波的形式传到提前放置的探头中,当危险强度到了一定阈值,探头就会将电信号传到广电系统的适配器中,适配器会把信息转变成预警文字、图片等,在各终端播放出去。”



应急广播体系逐步推进与完善

在地震发生后,四川应急广播平台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要求制作宜宾市地震信息及地震避难科普信息16条,并下发至全省应急广播平台,重点播报到宜宾市属高县、兴文县、南溪区、珙县、筠连县、屏山县6个已建设完成使用的应急广播平台。通过广播“村村响”及时播发给老百姓,做好地震发生时的紧急避险、防范避难等科普工作,让群众掌握更多的应急避险知识。


在灾情中心地域,宜宾市及其所属县应急广播系统也及时启动应急广播预案,目前,全市所有县级应急广播平台、“村村响”、“户户通”、地面数字电视大部分运行畅通,保证了县委、县政府抗震救灾的声音及时传到广大老百姓面前……


各级应急广播体系能迅速反应、机动灵活,也得益于全国广电系统在多年努力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得到了稳步推进与完善。


自2008年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开始研究建立应急广播体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作,把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等重要规划文件。目前,全国约2700个县区中,约有1000个县区已经建设了平台结合的应急广播系统(包括“村村响”、农村“大喇叭”、农村广播网等),“这些应急系统在灾害预警、信息公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新权说。


2017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编制印发了《全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并先后颁发了11项应急广播技术标准。按照规划,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计划分为中央、省、市、县四级,各级系统包括应急广播平台、广播电视频率频道播出系统、传输覆盖网、接收终端和效果监测评估系统五部分。


在近年多次自然灾害发生时,应急广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周新权介绍,在2016年长江沿线各省抗击暴雨洪灾工作中,基层应急广播系统第一时间响应、运转、发挥了独特作用;2017年陕西榆林市子洲、绥德等县发生特大洪灾,应急广播大喇叭于当日凌晨发布紧急撤离信息,唤醒熟睡群众迅速转移;在鲁甸、雅安等强震中,应急广播在抢险救灾、卫生防疫方面也作用明显……


“在当下的应急广播体系基础上,下一步,我们将计划优先推进灾害多发地区、贫困地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争取尽早实现全覆盖。”杜国柱说。记者了解到,从2018年至2020年,国家应急广播系统将完成400多个贫困县的建设任务。


几秒钟,对于减灾意味着什么?

根据研究表明,预警时间为3秒时,可减少伤亡14%,时间为10秒时,减少伤亡39%,时间为20秒时,减少63%。



在自然灾害面前,预备逃生时间通常是分秒必争。周新权说,“不管是地震预警,还是火警警告,留给群众的逃生时间都非常少,尤其是地震发生时,生和死大概就在两三秒之间”。


周新权回忆,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去了现场,当时在北川广电局里,会议室设在一楼,灾情发生后,开会的七八个人,只有一个腿摔伤,其他人都逃出去了,但在楼上的人,当时就没有办法进行帮助。


“其实就是一楼和二楼的区别,但如果有十几秒或几十秒的准备时间,对挽救生命来说,就是一个跟时间赛跑的重要机会。”在周新权看来,建设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就是在努力为灾区群众,争取这些黄金时间。


对于此次地震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成功预警,杜国柱表示,四川省地形复杂,近年来接连发生了汶川、芦山等地震,国家以及地市县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这次地震的准确预警,是一次多部门的协同作战,同时也验证了应急广播体系的价值所在。” 



可以看到,虽然宜宾地震预警工作获得了广泛认可,但地震预测与预警仍是世界性难题。未来此项难题的攻克,仍需各国研究者协同发力,更多部门开展广泛合作。而进一步推动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权威性强、覆盖面广、方便快捷、抗毁能力强等优势,为家家户户提供更为畅通的灾情预警平台尤为重要,这也是广电人的责任与使命。


作者:江勇


编辑:叶晨玮 曾宇衡


【版权声明】标注“原创”的文章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广电时评已入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企鹅号、凤凰号、搜狐号、百家号、网易号、北京时间等媒体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