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局精品示范班开课:四堂讲座干货满满 提速节目模式研发

石平 何帅 广电时评 2020-01-28


节目模式如何出新?主流价值如何鲜活表达?未来媒介环境会呈现哪些趋势?在总局举办的2019年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精品示范班上,许文广、冷凇、左兴、田梅四位主讲人就当下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中的创作难题、行业的现状与趋势,和学员进行分享。


7月9日至1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9-2020年文艺业务骨干培训第一期班暨2019年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精品示范班在总局研修学院举办。


本期培训班是今年全国文艺业务骨干轮训中唯一的精品示范班。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聂辰席专门审定教学安排和实施方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范卫平出席开班式并作辅导报告。


培训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相关负责人员先后两次在全国宣传例会上公布信息,部署工作。培训中,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授课,参加提案点评会。培训后,宣传司拟将特别优秀的方案列为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创新创优扶持项目,探索“靠前扶持”,在研发创作、播出推广和评优中给予支持。这也是总局将创新创优工作与培训工作进行融合的新尝试。


据悉,其中一个提案已经入选总局“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重点扶持项目。(《广电时评》随后将对提案课的具体情况进行详尽报道)


总局研修学院在创新教学培训手段方法上探索实现更大作为,保持在全国文艺骨干轮训工作中的领先局面。本次精品培训班进一步深化广电特色文艺骨干培训的“四课四学”组训思路,精心上好“政治课、政策课、业务课、案例课”四堂课。在业务课与案例课环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欢乐中国人》节目总制片人、总导演左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制片人、总导演田梅作为主讲人,分别围绕节目模式研发的核心关注、创新发展趋势、主流价值创新表达、创新传播样态等议题,表达了各自的总结与思考。


2019年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精品示范班


融媒体时代,创新助力创优

在融媒体时代,多屏间的固有界限被打破,媒体行业也出现了诸多新趋势。面对新格局、新技术、新传播语境所带来的挑战,诸多节目也开始从内容、模式到传播等方面,尝试一些新的破局方式。


许文广以原创诗词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为例,分析了其在节目表达上的创新。在模式上,该节目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同时,在传播创新上也打造了“4+1”的融媒体交互传播矩阵,即以电视节目为核心,通过音频、节目短视频、微信公众号文章、H5互动进行多角度全方位传播,最终生成节目的持久影响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


“从电视转到新媒体,再从新媒体辐射出去,这种模式构建了一次传播到多次传播的融媒体传播链条”。现场,左兴也分享了节目《欢乐中国人》首创的“电视+融媒体”节目模式。该节目中专属的二维码贯穿了从讲故事、听故事到分享故事三个环节,观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参与到节目中来,实现了从大屏到小屏的跨越。此外,左兴还列举了科学实验节目《加油向未来》中“新闻+创意”的创新,也让节目获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在田梅看来,模式创新要寻找文化类节目新的破局,用好时代性与时尚性两把钥匙,以“轻赛制、重传播”的框架,从立意层面进行多维度突破。她提到,在《经典咏流传》第二季中,舞美设计变得更加有仪式感,节目增设了第二现场的同时,也对鉴赏团区域进行了合理优化。在她看来,内容创新是要创造当下流行和未来经典,“如节目中谭维维一首《山高路远》,诉说了43年间五度攀登珠峰的七旬‘无腿老人’夏伯渝的故事。这给节目注入时代精神同时,也是在塑造未来经典”。


学员们对几位老师讲课中关键词印象深刻,比如许文广的“藤瓜籽”(即“三个一”,一条讲故事的情感线索;一个人物带来的主线故事;一个直击人心、挠人肺腑的细节),比如冷凇讲“视频不衰,只是赛道转换,选题要从传播倒推制作,在猎奇性主题和价值观中找到公约数”“综艺内容的新闻化,社会痛点要先行”,左兴讲“模式化传播、新闻化传播”,田梅讲“要情怀不要光环,节目的品质就是主创的品质”。


学员于示范班现场


在融媒体时代下,对电视节目而言,内容、传播与模式的创新,是隽永追求,也是破局之道。


要创新,先要立意向上

评判一档节目“好”的标准,不仅要看创新程度,更在于能否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让优质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在许文广看来,真实的需求带来真实的影响力,一档节目核心的创新在于立意层面的创新,“要通过一档电视节目看到一个国家的梦想”。在谈论节目模式的创新研发时,许文广以《挑战不可能》第三季为例,他认为节目“挑战”是形式,其背后的价值观才是深化节目内涵的关键。


以国旗班百步筑梦挑战为代表,《挑战不可能》第三季打造出了一批展现时代精神的“国家名片”。节目中,原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首次以“挑战者”身份亮相,并以零失误的成绩完成“一百个正步走”和“一百个齐步走”的精准挑战,不仅向祖国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致敬,更体现了新时代军人的精神风貌。


“最好的研发方案也许用一句话就能表达清楚,一句话就能打动人”。落在表达上,立意深远固然重要,但还需要以动人的故事来结构


在左兴眼中,“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普通人生活中不乏丰富多彩的素材。什么是好故事?怎样把好故事说给观众听?左兴将其总结为——“生活戏剧”。即既要有生活,也要像戏剧,“真实”与“极致”正是好故事的两大维度。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欢乐中国人》节目总制片人、总导演左兴


以“摔跤吧刘磊磊”这一故事为例,节目中,刘磊磊生活磕磕绊绊、辛酸苦辣的经历,甚至一些对白台词均取材于真实生活,并经由当事人现场演绎呈现出来。左兴介绍,“之所以选择‘演’,(是因为)我们在‘讲’和‘演’之间做了权衡,发现具有挑战性、高门槛的表演方式,能让故事更富有代入感”。


如果将“真实”作为“讲什么故事”的横坐标,“极致”就是“讲什么故事”的纵坐标。左兴表示,“故事的极致性一方面可以保证故事的可看性,另一方面也会让其产生独特的精神色彩。”“无腿勇士”夏伯渝的“极致”曾感动一大批人,40多年来,夏伯渝用看似脆弱的躯体不懈挑战世界之巅,这种矢志不渝的“攀登者”精神,正体现了中国人的百折不挠,也是节目要传递的核心价值。


在“说什么”以外,“谁来说”“怎么说”同样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田梅以《经典咏流传》为例,强调了“彰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持续创新现代文明传播手段”的主流媒体使命与担当。在田梅看来,面对新的媒体格局,应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更加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并肩负起更多焕发传统文化升级、建立文化自信、树立文化榜样的时代责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制片人、总导演田梅


学员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辛欣在学习心得中写道,“电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它必须要充分展示社会人生美与主体性情美。这就要求电视编创人员,坚持去阐释社会生活之美,去表现生命之美、理想之美和未来之美。就像冷凇老师所讲的文化回归美学”。学员湖南广播电视台段剑峰总结几位老师所讲,认为他们“最大的共通点是,他们皆为细微生活的观察家,真正的创新来源于你对自己生活的观察和提炼,对生活细节的理解和提炼决定了节目研发的切口和高度。”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让传媒环境瞬息万变。电视节目创作者除了俯身精进手艺,也要抬头洞察行业趋势,不断调校创作姿态。


结合融媒体大环境,冷凇对2019年的传媒形势做出了几个方向的预测:未来,短视频将从时间、渠道等方面出击,加速流量抢夺;大冠名、大特约的卫视粗放型招商模式可能会遭遇可持续性的困难与质疑。与此同时,核心价值观类、文化类的节目将会崛起,并且节目内容也将会朝着进一步细分的方向发展。但在冷凇看来,电视机虽然收看不便,会受到手机等其他媒介的流量分流干扰,可电视节目在内容质量、创新创优等方面,依旧有着其优势。


对于综艺未来的创新趋势,冷凇给出了预测——未来的节目模式或将分为创意化小作坊和标准化大流程两条路;在节目传播层面,“有人讨论才是真正影响力的体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


媒介技术的更迭也为电视媒体提供者发展机遇。“我们身面怎样的未来?该抓那些机遇?”左兴在分享节目创作经验的同时,也对行业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提到,“4K+5G+AI”会是总台进一步重点布局的方向。


这样的技术变革,也被快速反馈到了节目创作中。


田梅透露,在《经典咏流传》第二季中,节目还以撒贝宁为原型,合成了一个虚拟主持人形象——AI撒。节目中,虚拟人物AI撒会邀请线下观众完成“读诗成曲”的实时互动,并在大屏同步呈现这一内容,从而形成一个传播闭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也是创作者要遵循的创作基准。”


参训的深圳广播影视集团朱文婕有感而发,“一档节目能从创新研发到成功制作播出,是一个特别漫长又艰难的过程。电视人除了做好节目内容之外,要将传播这件事放到重要的位置。有了广泛的传播,好的内容才能被看见、被推荐。在5G到来的时代,学会用新方式、新传播,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学员上海广播电视台言爽说,“几天的学习中,大家一直在探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发展。四位老师的观点启发很多。‘不求一季看全,但求片段刷屏’,就是传播比制造重要。确实很多现象级网综就是以点及面,用熟悉嫁接陌生,收获了更多的观众。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规律,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资源及适合的宣传内容,传统媒体并不用担心网络的冲击。电视艺术工作者不仅是内容制造者,更是传播者。我们可以用内容引领大众,但首先要遵循当下的传播规律。”


精选学员心得“上墙”


四堂业务课给予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编创人员急需补充的养分,在短时间内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激起学员的思想火花,革新对节目模式研发的认识图谱。总局研修学院培训一处的何帅说,“业务课和案例课,就是要精准戳中节目模式研发创作的痛点,给出一剂突破难关的良方。如果说许文广的讲座带来更多思维上的启迪,冷凇的讲座则是手把手的方法论指导,如果说左兴的分享重在创新表达上的呈现,田梅的分享则重在涵养节目研发的使命担当。”


学员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刘塞伊说,“四堂讲座启发我,电视人应找回自己的热血和狼性,不断挑战自我,勇于突破业务舒适圈,发掘节目受众一直以来‘没有被充分关注的需求’,创造出新的需求,努力做出更多能够滋养国民心灵的有意义的作品。”学习微日志中的一段话评价,代表了学员们的心声:“四场高密度的讲座,带来的是干货满满的节目模式和融媒体经验,拍照笔记忙不迭的同时,视野也在极速拓展。让团队更专业,让叙事的技巧更纯熟,让内容与模式结合得更本质,让痛点来得更精准,内容创作者需要沉下心来打磨自己,才会拥有不断在时代中领航的生命力。”


作者:石平 何帅 


编辑:叶晨玮 曾宇衡


【版权声明】标注“原创”的文章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广电时评已入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企鹅号、凤凰号、搜狐号、百家号、网易号、北京时间等媒体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