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局案例分享 | 如何打动人、深传播?这三则新闻报道有扎实的“方法论”

杨松涛叶奂姜超楠 广电时评 2020-01-28

随着新闻节目《第一书记黄文秀》《余生只为找到你》《爸爸,迟到十年的拼图》的播出,扎根山村的黄文秀、千里寻妻的72岁老人王玉明,以及寻找爸爸“拼图”的胡博文的故事,打动了万千观众。


选题的线索如何得来?创作中发生了哪些故事?团队在融合传播上又做了哪些努力?8月30日,在总局例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副制片人杨松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叶奂、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姜超楠,分别分享了三个节目的创作经验。



作者:杨松涛 叶奂 姜超楠

《第一书记黄文秀》


分享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副制片人
杨松涛


把初心融入血液  用专业书写担当


2019年6月16日晚,广西百色市遭遇强降雨,为了不耽误周一的会议和村里的工作,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连夜开车从田阳县返回村里。途中黄文秀遭遇山洪,当晚在给家人发了最后一段视频后失联。两天后,经过大规模搜救确认遇难,这个年轻的第一书记,生命永远定格在三十岁。


6月18日,还处在搜救阶段,央视新闻中心、广西电视台就已经联合派出记者前往采访报道。6月19日开始,央视在新闻频道、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等电视端共播出“第一书记黄文秀”相关稿件50多篇,并播出时代楷模发布厅专题节目,在新媒体央视新闻发布稿件40条,同时在央视微博等多个平台推出新媒体产品;广西电视台在电视端播出相关稿件60多篇,在新媒体推送报道一百余条。



黄文秀是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的榜样,这次报道也给予整个团队很多启发和感悟。


把初心融入血液,用专业书写担当

当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作为主流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初心使命是什么?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这要求有出精品的能力。像黄文秀这样的重大典型,新闻工作者要能够及时发现,第一时间展开报道,让典型人物的精神风范影响大众,以榜样的力量推动社会前行。


>>>敏锐发现重大典型,第一时间组织报道


6月18日,得知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在山洪中失联的消息后,报道组第一时间与以前采访过的一位广西选调生联系,他说,黄文秀也是选调生,刚刚30岁,大家都很牵挂她的安危。


记者第一时间将此事向总值班新闻中心副主任杨华进行汇报,杨华高度重视,立即组织记者站的报道力量赶赴百色、乐业、田阳展开采访。在广西电视台新闻中心马铁护主任协调下,央视与广西台的联合采访报道紧急展开。



广西电视台得知消息比央视还要早一点。当晚8点,广西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公众号发出第一篇报道:《揪心!乐业一名第一书记途经凌云时遭遇山洪,至今失联,搜救进行中》。


当晚23时,央视在新媒体推出第一书记黄文秀确认遇难的消息。


>>>集团军协同作战,大小屏充分互动


央视和广西台在大屏电视端的报道,都从19日展开。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与广西电视台的联合报道团队之中,共有六路记者同时多点采访。央视新闻中心地方记者部由主任王平亲自统筹,从其它的报道中抽调记者支援广西,而前方由广西记者站站长宋大珩指挥,目的不仅仅是采访加量,更要抓住新闻的最佳传播时机,赋予典型人物报道极高的时效性。在央视与广西台的报道后期,都分别搭建了两个专门的制作团队,也就是电视端的制作团队和新媒体的制作团队,全部抽调了骨干编辑和主笔。



重大典型报道重兵投入,央视总部与记者站、央视与地方台,前后期团队之间集团军作战,形成了极强的战斗力,保证了此次报道的密度、广度、深度。


重兵投入的基础上,央视和广西台都拿出重点版面,全面报道黄文秀的事迹。在央视的报道矩阵中大屏电视端的综合频道、新闻频道、中文国际等频道全部拿出重点时段,保障播出时长,保障播出频次。《新闻联播》在6月23日对黄文秀的报道中,更是拿出5分33秒的时长进行深度报道,保证了很多细节能够展开来讲述,镜头更加细腻。


报道在大屏密集投放的同时,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微博、央视微信公众号、央视抖音号等多平台也同时发力,与电视端的大屏充分互动。央视新闻共发布黄文秀相关稿件超40条,总阅读量超7300多万;央视微博建立话题#送别黄文秀#,话题阅读量达6600多万。央视新闻微博在送别黄文秀当天发布【今日,一起为她转发!#送别黄文秀#】,单条阅读量就达2470多万。网友纷纷在央视新闻评论区点燃白烛,为年轻的驻村干部送行。央视抖音平台播发的《今天,送别黄文秀》,点赞量732万,播放量更是达到1.6亿;《请记者这位姑娘,她叫黄文秀!》点赞量341万,播放量4500万。



>>>为什么“发现”很重要?


发现典型人物,展开充分报道,提炼典型人物崇高精神中蕴含的时代价值,是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什么说“发现”很重要,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主流媒体对典型人物有策划、成规模的报道,依然是传播的核心力量。“发现”与“挖掘”,决定着一个典型人物能不能被大众所熟知,事迹能不能得到传播,精神内核能不能从英雄事迹、甚至日常琐事之中抽离出来。



类似黄文秀这样的优秀扶贫干部还有很多,如前段时间也有一位期满主动要求超期服役的第一书记,因为劳累过度牺牲在驻村扶贫现场,但是因为没有及时发现、报道,最终没有被大家所了解。


可以说,敏锐发现、及时报道决定着一位典型人物对时代的影响力。


还原典型的平凡瞬间,塑造有血有肉的英雄

黄文秀报道带来一个启示,典型人物报道重要的是平衡好“英雄”与“人”的关系,还原她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塑造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


>>>刻画不同身份,让英雄有血有肉


黄文秀有几重身份:年轻党员、第一书记、选调生、名校硕士、爸妈的乖女儿、喜欢网购的女孩、爱穿漂亮裙子的姑娘、十年寒窗走出大山的农家女儿。  


作为第一书记,面对陌生的村民,她开始也有压力,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她在日记中写道,自己还曾经哭过鼻子; 
作为北京名校毕业的研究生,她其实可以留在大城市,本来可以去待遇更好的电网工作,但是选择回到了百色市,并且主动申请去担任第一书记;
她也是爸妈的乖乖女,百色市人才引进给了五万元安家费,她拿出三万给了爸妈修房子。因为爸爸生病手术,她周五的晚上回去看望,然后周日晚上又冒雨连夜开车赶回百坭村,就是在这条路上她遭遇山洪;
黄文秀同时也是一个年轻人,和其他姑娘一样,喜欢网购,自己在网上买了纸笔练习书法绘画。她也喜欢穿裙子,大学时的照片大多是穿着长裙的。说到这,又有两个身份之间的转变,当了第一书记之后,她很少穿裙子,因为在农田里走路劳作都不方便,也因为她不想让村民觉得自己不一样,所以后来她的照片里,多数都是穿着运动服。


在黄文秀这些身份之间,报道刻画的重点,是党员,是第一书记,这是灵魂。但是其它几重身份,也为灵魂服务,这人物在真实之中更显伟大。


>>>围绕报道主题,拓展叙事空间


围绕黄文秀的这几重身份,报道半径不断扩大,不同身份的叠加,拉近了受众与她的距离。


这次报道,无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还是广西台的记者编辑,都是年轻人,和黄文秀年纪相仿。记者在报道中,一直在探寻,是什么让与很多人有着同样人生机会的黄文秀,十年寒窗走出大山,又离开北京回到百色的大山里,目的地甚至不是南宁,而且最后又主动选择去了村里。



其实,这种人生选择答案是多项的,不是简单的一句回报家乡,黄文秀无法来说出所有答案,但这其中一定有一条,就是她作为一个年轻党员的那份初心,她展现的是共产党员应有的样子。


这些答案,都体现在黄文秀的几重身份之中。其实,报道不需要给出明确答案,观众自会读懂。亿万网友被黄文秀感动,正是因为她很真实,并不高大,但是有血有肉,有性格,有追求,有行动。



用情节讲述人物故事,用细节展现精神实质

报道黄文秀时,整个团队有一个选择,用什么方式去说话。

      

一方面,在人物报道当中,豪言壮语可能会打动人,但豪言壮语说多了,一定会降低报道的魅力。典型人物报道,最重要的是用细节说话,捕捉细节并放大,以此感染观众。


       

黄文秀的报道中,前方记者捕捉了很多感人细节,有些只是生活琐事,但是给节目以温度和力量的,正是这些细节。


1、黄文秀遭遇山洪前,在家庭微信群的一段画面,拍摄于凌晨一点。还有,她遇到山洪时向过路司机求助,说自己不敢开。  

2、黄文秀手绘的百坭村地图,上面有村里每一户人家的名字。 

3、黄文秀生前的最后一张工作笔记,上面写着村里修水利的预算。   

4、黄文秀给妈妈和姐姐的银手镯,妈妈的这支上写着“女儿爱你”。    

5、黄文秀的日记、文章,驻村满一周年时,她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转载了黄文秀的文章《扶贫 从“新手”到“熟路”》,她在里面写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六个精准’的论述一直是我开展扶贫工作的方法论”“扶贫之路,对我而言,更像是心中的长征”。   

6、黄文秀生前的一段快闪画面,《我和我的祖国》。

  


通过与广西台的充分合作,央视在大小屏的整个报道矩阵中,充分采用了黄文秀生前的影像资料,同时放大细节,很多时候一个细节就是一篇报道。全部报道中,用一个个细节还原的黄文秀,让无数网友为之泪下。


专业,永无止境;初心,始终坚守。做好黄文秀的报道,是主流媒体工作者应尽的职责,也是初心使命所在。在媒体融合的新时代,通过这次报道,整个团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要用专业讲政治,要用专业守初心。

《余生只为找到你》




分享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叶奂

从新媒体选题库找线索,用真心真情走近人物 


自2018年初至《余生只为找到你》播出时,甘肃徽县72岁老人王玉明已贴了一万多张寻人启事,只为找到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走失的老伴阎宝霞。18个月,徒步数千公里,走坏6双鞋,王玉明找遍了附近的乡镇和山沟。5月1日是王玉明和阎宝霞的结婚纪念日,他们在一起度过了48个春夏秋冬。而今年的结婚纪念日,王玉明却在外苦苦寻找妻子的踪影。他说:“晚上我到外边去睡,我还有被子,谁给她盖被子?”



6月19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播出新闻《余生只为找到你》,尽管首播时间已经是当天深夜,但此后央视新闻频道不同时段的多个栏目主动选用该新闻,进行了多次重播,一时间,王玉明千里寻妻的故事感动了众多观众。


全媒体时代:内容依然为王

6月20日,节目播出的第二天一早,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将《余生只为找到你》作为头条推送,一个小时内阅读量超过10万+。随后,央视新闻微博、央视新闻客户端和抖音纷纷进行转载,央视新闻新媒体相关负责人专门申请#余生只为找到你#微博话题,话题发布48小时后,微博阅读量高达一亿。


除央视新闻外,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央媒的微信公众号以及多家媒体和机构积极主动转发,使得《余生只为找到你》的故事在新媒体平台扩散开来。



新媒体平台大大延伸了传统大屏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主创团队认为,无论节目首播在哪个平台,只要内容足够吸引人、牵动人心,足够精彩,就能被观众捕捉。


新媒体平台:最接地气的选题库

今年6月初,在不经意看到了一条带有“徒步数千公里”“老人寻妻”等关键字的推送后,王玉明老人寻妻的故事便深深地印在主创人员的心中。团队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故事,并且非常需要媒体的介入,利用媒体的力量来帮助这位老人寻找他的老伴。



王玉明的妻子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症,2018年1月25日(晚上)妻子出门后,便再也没有回家。主创团队作为曾组织策划了央视新闻中心公益行动“我的父亲母亲——关注失智老人”这一公益活动的参与者,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持续关注进一步促使《余生只为找到你》这一选题的确定与推进。


于是,在与领导汇报以及和《24小时》栏目制片人沟通后,主创人员克服身体状况不适、突发情况等诸多难题,为这个选题的顺利播出行动了起来。


一个好选题,会让人舍不得放弃。近年来,新媒体互动平台日渐成为人们的交流分享空间,新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不仅是传统媒体人要去填充内容的平台,同时也是媒体人留意观察、挖掘新闻线索,最接地气的平台,也是最接地气的选题库。


采访对象:要用真心真情去感受

不足10分钟的《余生只为找到你》如何在短时间内受到广泛关注、打动人心?


在思考《余生只为找到你》的整个制作过程后,团队认为该片的成功与视频素材的拍摄、故事的讲述以及全媒体传播等离不开,其中,“用心感受”是贯穿创作始终的重要准则。


此前,王玉明老人寻妻的故事已经被不少媒体进行过多次报道,如何让同一个选题、同一个故事,发挥不同的传播效果?


首先,电视作品作为视觉的艺术,是团队合作的结果,除了采编记者,摄像同样重要。《余生只为找到你》的拍摄过程中,无论是采编人员还是摄像,每个人都将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采访对象的世界和生活里,拍摄的画面都是经过摄像仔细琢磨的结果。



第二,新闻报道没有任何技巧与捷径,只有踏踏实实地拍。作为一个以“走基层”内容为主的创作团队,每次在“走基层”的拍摄过程中,创作团队尽可能将不同采访、同期声等呈现,同时多用现场画面、现场重现,这就需要踏踏实实地去跟拍,用纪实的手法去拍摄。在《余生只为找到你》中,摄像跟拍王玉明老人坐在马路边,一边吃馍馍,一边哭着说“没有你,我要房干啥”,既让人揪心,又让人感动。因为现场常常比坐下来采访更鲜活、真实,也更抓人。



第三,讲好“人”的故事,就要了解他的生活。如何了解拍摄对象的生活?创作团队给出的答案是:要像“走基层”一样,走近他、靠近他,以心换心、以情共情。“走近和靠近”不仅是物理上距离的靠近,更是心灵上的接近,以心换心地站在采访对象的立场思考,“如果我有着与他一样的经历,我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如果我是他,接下来该怎么办?”这也是新闻记者“走基层”时必须拥有的状态。主创人员不仅需要花时间、精力,更需要拿出心力和真心实意,面对采访对象。


《余生只为找到你》拍摄过程中,记者和王玉明相处时总是在思考,“每天在外徒步骑行,他吃什么?喝什么?累了在哪里休息?晚上又睡在哪儿?”因此,这些细节成为观众最后看到的内容。该报道播出后,王玉明时不时地会主动给主创人员打电话,聊一聊他最近又去哪里贴寻人启事了,说一说他又遇见哪些好心人了,几乎成为了可以同他分享生活、闲聊说话的朋友。



与采访对象同频共振,沉浸在采访对象的世界里,沉浸在采访时的情绪中时,采访对象也会对记者敞开心扉,并将他的经历、他的人生、他的故事娓娓道来。因此,才有了《余生只为找到你》中“卖冰棍”的细节、“从战争和大地震死里逃生”的细节等,这些细节增加了节目内容的纵深感和历史感,也让单纯地讲述寻找老伴这一件事变得丰满起来。


而要做到这一点,全身心、忘我的投入是关键。投入的前提是创作者首先要被选题、被采访对象的故事打动。正如苏芮的《牵手》中唱道,“悲伤着你的悲伤,快乐着你的快乐”。这也是团队进行创作时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爸爸,迟到十年的拼图》


分享人: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姜超楠


 媒体融合 让好故事更有力量


2019年清明节期间,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推出报道《爸爸,迟到十年的拼图》。自今年3月挖掘到选题开始,创作团队围绕这一事件在电视、广播、新媒体两微一端,通过“专题+短视频+访谈+评论”等形式展开了全媒体、立体化的报道。



好故事=好主题+好的讲述方法

>>>确定一个“好主题”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江苏教育新闻》的同事发现一个线索:扬州一个11岁的男孩胡博文写了一篇作文,他的爸爸是个烈士,但这件事妈妈瞒了他十年。


随着采访的深入,团队对这个故事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男孩的爸爸胡永飞,他不仅是一个在救人的一瞬间挺身而出的英雄,更是一个好战士,一个有血有肉的军人;男孩的妈妈周忠燕,不仅是一个隐忍十年的母亲,她对胡永飞忠贞不渝的爱情也令人动容;胡博文,他在妈妈的教育下成长为一个乐观阳光的男孩,同时对爸爸有一种渴望和精神传承。这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但又不仅是这一个家庭的故事。在它背后,体现着无数戍边战士的坚守和无数军属的坚强。



通过这一思考,团队确定了一个更立体的主题:以儿子寻找胡永飞、了解胡永飞、祭奠英雄为主线,讲述“小家”——胡永飞和周忠燕的坚守付出、胡博文对父亲精神的传承,来折射“大家”——戍边战士和他们背后无数军属的家国情怀。


>>>讲好故事的方法


首先,团队选择特别视角——儿子胡博文的视角贯穿全片。这也是团队选择去西藏拍摄的原因:胡博文知道爸爸是英雄、是戍边战士,但是没有具体印象,没有完整的爸爸的概念。因此,团队和博文妈妈周忠燕商量之后,共同决定去西藏祭奠烈士,重走英雄路。全片采用儿子的视角,从儿子的提问“你是怎么的爸爸呢”引入,到儿子给爸爸写的一封信收尾,拉近了报道与观众的距离的同时,也更容易打动观众。


其次,团队采用“寓设计于自然”的拍摄原则。在团队和胡永飞的生前所在部队的共同拟划下,西藏的具体行程紧紧围绕主题进行,其中涉及三个方面——战士、英雄、父亲,团队也分别选择了胡永飞牺牲时的悬崖、生前最后一次执行任务的目的地——拉则拉哨所、执行运输任务最常走的盘山公路,以及胡永飞日常训练生活的地方作为拍摄地点。在“不打扰不干涉”的前提下,为了捕捉更多细节,西藏部分拍摄设置了三个机位。



例如在悬崖边这一场景中,无论是哭诉、下跪、还是最后孩子念信的场景,团队都采取了观察、记录、陪伴式的拍摄手法,为母子提供更放松的情绪表达环境,给予母子俩和胡永飞诉说的空间。尽管全片没有泪流满面的特写,但依靠哈达、杜鹃花、云开雾散的天空等空镜头,使得节目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最后,团队对拍摄的素材选择创意表达的方式。“拼图创意”是团队与胡博文进行多次采访之后确定的:团队每拍完一个地点,胡博文就会多了解爸爸一些,好比拿到了一张拼图,于是“拼图创意”成了团队创作的线索。最后在节目呈现时,团队将寻访过程与这个家庭没有一张全家福、博文只和爸爸拍过一张合影等细节结合在一起,合成片尾“拼图”式的创意表达。



媒体融合指引采编、生产、传播全过程

在节目的整个采编、生产、传播的过程中,团队坚持的媒体融合的方式也对节目传播发挥了极大作用,最终助力实现《爸爸,迟到十年的拼图》这一故事影响力的最大化。


>>>发现选题


《爸爸,迟到十年的拼图》的选题始于一次融媒体新闻指挥调度会议,由于最初只是一个线索,所以台领导对事件的真实性心存疑虑:十年,毕竟不是一天两天,怎么瞒住的?这件事是真的吗?只要事件真实,就有较大的报道价值。于是,融媒体新闻中心充分发挥媒体融合的功能:一方面,提供选题的记者即刻着手核实事件准确性;另一方面,中心迅速组建了包括选题记者在内的5人融合采编团队。



>>>融合采编生产


在媒体融合传播的要求下,采编团队从一开始便明确自己的任务:最终创作的作品不仅要在电视端播出,还要满足网络、广播等多个平台的播出要求。融合传播的需求指引了采编生产的全过程。


>>>具体拍摄、后期执行


《爸爸,迟到十年的拼图》一方面选择了既满足电视播出要求,同时又适合网络传播、无配音自述的讲述方式;另一方面,节目采用了5D、OSMO灵眸、航拍器等拍摄器材使报道画面更加精良。


>>>播出时间确立


《爸爸,迟到十年的拼图》定在清明节期间播出,一方面在于清明节是祭奠英烈最为恰当的节点,另一方面清明节也是网友和观众的情绪共鸣点。从节目拍摄结束的三月下旬到节目播出的清明节期间,团队从融合传播的角度出发,制作了多部新闻作品。


>>>融合传播


《爸爸,迟到十年的拼图》在内容上采取了组合出击的策略。电视端大屏上,在江苏卫视主档新闻《江苏新时空》和新闻杂志节目《新闻眼》分别播出3分钟短版和10分钟长版;新媒体端小屏上,分别在荔枝网、“荔枝新闻”客户端、“江苏新闻”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企鹅号等平台推出“1长+3短”的组合模式。长,指10分钟版本。短,指内容分别从“祭奠烈士”“致敬戍边战士”和“寻找心中的爸爸”三个维度出发,单独成片的3个短视频。此外,广播端也做出了相应的播出安排。



此外,节目在新媒体传播方面,通过从用户角度进行定向设计,力求实现新媒体广泛传播。在早期发现新闻线索后,新媒体端相继推出了两条与“爸爸牺牲十年 妈妈瞒了十年”相关的短视频。为了继续抓住读者,新媒体编辑将原爆点和新悬念相结合,推出了《丈夫牺牲十年,她瞒了十年!这个清明,她带儿子去了那个地方……》报道,4月5日便引发不少关注。为了让节目具有更持久的话题热度,新媒体编辑采用重拟差异化标题的方式在新媒体端进行推荐。其中,《“他们说你是英雄,可我总在想,你会是怎样的爸爸”》通过细节丰富的画面,配合简短朴素的文字,做到感人却不滥情,并在结尾致敬英雄,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包括央视《新闻联播》在内的众多媒体的转播报道;在新媒体端,《爸爸,迟到十年的拼图》推出后也被央媒等多个微博大V账号转载,并被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


《爸爸,迟到十年的拼图》的故事之所以能刷屏,是事件本身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也是媒体融合有力推动了好故事的讲述与传播。通过实践也发现,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好内容不仅具有强劲的生命力,而且具有更新的操作和传播方式。两者结合,可以将正能量和主旋律传播得更有力度、更加广泛。


更多案例分享



总局例会案例 | 《国乐大典》上新国潮,助推国乐“燃”起来

总局例会案例 | 一封封“跨越时空的回信”,在历史与现实中真情对话

总局例会案例 | 这两期媒体人践行“四力”的节目,让人含泪看(听)完

总局例会案例 | 如何让主旋律闪亮动人

总局例会案例 | 做好书籍的立体化呈现,引导大众读“一本好书”


·End·

编辑 | 张丽欢 侯雯慧

>>260个珍贵画面:一本令人泪奔的相册

纪录

>>他们用奇思妙想,带你“梦回大唐”

一线

>>《成语天下》:品传统文化

丨节目

>>你追“脱口秀版”《新闻联播》了吗?

丨行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