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用7个故事写一封给祖国的情书

西亚 归吾 广电时评 2020-01-28

7个导演,7个故事,串联起新中国走过的70年。“我和我的祖国”的动人旋律背后,又有哪些“平凡而伟大”的瞬间?



作者:西亚 归吾


从1949到2019,无数个体与新中国一同走过70载春华秋实。在新中国70华诞之际,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7个“平凡人的故事”,串联起新中国70年发展过程中7个“不平凡的历史瞬间”。


自9月30日公映以来,《我和我的祖国》获得了诸多好评,目前豆瓣评分8.1。在豆瓣的页面有一条这样的点评:“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没有刻意的说教和煽情,真心的好电影。”获得不俗口碑的同时,截至10月3日,影片累计票房突破11亿,领跑竞争激烈的国庆档。


此外,《我和我的祖国》海外市场表现也十分亮眼,10月1日,《我和我的祖国》登陆欧洲,在德国、英国、荷兰、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等10多个国家的数十座城市同步上映。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全欧范围内同步发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完全统计,10月1日当天,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5个国家共放映49场,上座率接近100%。在澳洲,单日票房为近十年华语影片首日最高,在新西兰成为近十年华语影片首日排名第二。



《我和我的祖国》由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领衔出品、央视网等联合出品,陈凯歌担任总导演,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联合执导。


7个风格迥异的导演,在这部影片中,用了怎样的故事来表白祖国呢?


7个故事,70年进程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当这首耳熟能详的动人旋律响起时,《我和我的祖国》的故事刚刚拉开序幕。


要想解构“我和我的祖国”这个宏大命题,并非易事。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个历史风云际会的时刻。《我和我的祖国》以7位不同风格的导演,在同一爱国精神内核的基础上,精巧选择了7个普通人的故事片段,以短篇集的叙事形式,共同串联起新中国70年来发展的不同历程。 



1949、1964、1984、1997、2008、2016、2015+2017,是《我和我的祖国》中7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故事以1949年开始,开篇《前夜》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夕,工程师林治远正在为电动升旗装置做最后的准备,确保国旗在开国大典上可以万无一失地升起。紧接着是以1964年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背景的爱情片《相遇》,这一段落用大段的独白讲述了主人公高远和曾经的恋人相识、相恋的过程。随后,以1984年中国女排夺冠为背景的《夺冠》单元中,用小男孩的视角,回溯了女排夺冠的精彩瞬间。1997年香港回归,《回归》单元从升旗手、香港普通市民和警察、外交官四条线索出发,见证香港回归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2008奥运会开幕式的入场劵一票难求,《北京你好》围绕出租车司机张北京,得票—丢票—找票—送票的过程,上演了好笑又温情的故事。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两个叛逆少年在“白昼流星”和老旗长感化下,找到了生活的希望,精神上的“站起来”与“回乡”是《白昼流星》的故事内核。压轴出场的《护航》,则主要讲述了2015年阅兵时歼十女飞行员吕潇然的成长经历,因为业务能力突出,无论哪个位置出问题,她都可以随时顶上,所以才有了故事里的那句“因为你是最好的,所以安排你备飞。”这是极具戏剧张力的情节。同样鹰击长空的场景也出现在了2017年朱日和阅兵。


新中国开国大典、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女排三连冠、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神舟十一号飞船、阅兵式,这七个故事涵盖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军事、科技、外交、体育等不同领域发展的不同侧面,影片把无数个新中国发展的历史性经典瞬间,同时代下的个人命运相关联。而这7个故事,在具有典型性与历史性之余,更与“我和我的祖国”这一宏大主题相映照,共同见证了新中国70年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


《北京你好》


以时间发展为顺序,影片线性叙事结构清晰而有节奏感,可以看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的艰险,到如今强大富裕的曲折奋斗过程,观众可以在跌宕、真实、感人的故事中,聆听新中国发展的不同“时间”。


《我和我的祖国》总制片人黄建新曾表示:“影片每一个单元都是历史瞬间中的高点,所以没法做到情节上相互衔接。人物也是各行各业,互相没有关联。唯一能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气质,这是由7个故事单元里所包含最深刻的本质所决定的。”


以微观视角,共叙爱国情怀

“那一年,那一天,那一刻。你在哪里?在谁的身边?经历了什么?”《我和我的祖国》将不同时代背景下新中国的历史进程,分解为7个“我和我的祖国”命运相连的片段,但影片没有过多关注历史中的“大人物”,而是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以微观的视角来聚焦“大时代与小人物”的关系,把“人人都是新中国建设者”的思想展现出来。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我和我的祖国》总出品人傅若清曾表示:“我觉得用7个小的段落、7个小人物来反映大事件背后里的事情,同时用大事件来表现出小人物的家国情怀,特别贴切,比较容易深入人心。”


《前夜》单元中,黄渤饰演的林治远,是天安门广场旗杆设计者。故事讲述了在1949年开国大典前夜,“小人物”林治远如何在争分夺秒之际,克服重重困难,在开国大典上协助主席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对准大典背后的小事、小人物,故事以小见大的手法让观众可以看到,在开国大典完美的背后,又有哪些普通人的付出,比如当林治远他们缺少做阻断球的材料时,正是发动群众的力量,才完成了这次“有惊无险”的升旗。这场大典完美举行的一隅,有林治远们不舍昼夜的付出,也有无数个不留名群众的慷慨相赠……


《前夜》


影片第三个故事《回归》中,这场关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全民记忆,则是以多线叙事、多个视角共同展开。一边是外交官视角,在十六次艰难的外交谈判后,中英终于达成准点升中国国旗的共识;一边是护旗手视角,在艰难条件下形成肌肉记忆的“分秒不差”;一边是香港市民视角,有修表匠人对“中英时间”分秒不差的调整,有香港女警以执勤见证香港重回祖国怀抱的时刻。故事以不同“普通人”来见证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时刻”,多角度立体展现了香港回归背后的复杂、感人故事。当中国国歌奏响,中国国旗升起之际,观众也将在香港回归的重大历史时刻,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回归》


而《白昼流星》的故事,则是以一对牧民兄弟为视角,同时将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的历史事件与内蒙古草原上精准扶贫的故事相结合,颇具寓言感。在见证神舟飞船成功着陆后,两个牧民兄弟终于找到了人生新的发展方向,扭转了“懒做”的人生态度,决心靠勤劳脱贫。“一个人如果能遇到一个历史时机并被改变的话,产生的力量是不得了的。神舟十一号的着陆改变了两个少年的命运,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我和我的祖国》总导演陈凯歌如此解读。


《白昼流星》


这些“小人物”的微观视角,真实之外也让人感动。让观众可以看到在新中国70年的发展进程中,“我和我的祖国”的命运共振,切身感受“小家与大国”间密不可分的亲密关系。


集结华语影坛7位优秀导演、50余位优秀演员,《我和我的祖国》立足宏大的历史视野,从细节出发, 用心、用情地讲述着每一个“我”和“祖国”的故事。透过影片中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不仅能窥见祖国的“强”与“大”,更能发现关于“你”和“我”的微观故事。用黄建新的话说,“这是中国电影人献给祖国最好的礼物”。


·End·

编辑 | 叶晨玮

>>八百萌娃演绎一堂生动的爱国课 

丨晚会

>>《石榴花开》讲述民族情和家国情

丨纪录

>>《我的家 我的国》解构家国情怀

丨节目

>>70位影人讲述70年银幕往事

丨电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