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局例会案例 | “挖”出问题和故事,这样的新闻节目更“带劲儿”

程玉涛 李欢 广电时评 2020-01-28

如何从生活细节中发现选题?怎样才能将故事讲好?如何做好全媒体传播?这些都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必答题。


在11月29日的总局例会上,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卫星频道《调查》栏目专题视频《用不了的水利工程》记者程玉涛、苏州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夜班车》节目制片人李欢,从节目创作、传播等方面分享了经验。



作者:程玉涛 李欢



用不了的水利工程



分享人:

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卫星频道调查》栏目记者


程玉涛


以民生为支点 做好舆论监督工作


2019年第三季度,山东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调查》栏目播出新闻专题视频《用不了的水利工程》,栏目记者调查走访了临沭县青云镇等地发现,当地农村现有水利设施存在着诸多情况。为什么现成的水利设施不用,舍近求远?该情况如何解决?在近16分钟的节目中,《调查》栏目组溯本清源,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从确定选题到制作播出,栏目组只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



选题:发现问题是一种重要能力

选题是节目的根本,《用不了的水利工程》的选题来自与朋友的一次闲聊——朋友透露,今年老家种植的杞柳(节目里提到的经济作物)有可能收成不好。出于关心我多问了一句收成不好的原因,朋友解释,村里的水利设施好多年没用过了,加上今年特别干旱,所以才会这样。


之后,在和栏目同事讨论起这件事时,《调查》栏目组制片人突然问了一句,“旁边的村呢?”就是这一句话,让我们发现了选题的价值。



民以食为天,水利工程能否发挥作用,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如果仅仅是一个村子的问题,还好解决,如果展开来看,影响的可能就是千家万户的老百姓。沿着那句追问,我们便产生了该期节目的立意——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修建的这些水利工程,在实际使用中发挥了多少作用?朋友所说的情况,仅仅是个案,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发现问题了,该如何解决?


作为一名记者,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我们需要从这些信息中分析、判断,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一句话、一件事当中发现值得关注的共性问题,这是对记者寻找有价值选题的一个考验。


采访:采用“笨办法”,“脚力”来制胜

栏目名为《调查》,取自“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确立选题的同时便等于确定了调查方向。新闻工作者经常提到“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什么把“脚力”放在第一位?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多出去跑、多下去跑。


跑,是《调查》栏目的核心命题。最初栏目组成员只是发现了一个“点”上的问题,但新闻工作者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面”上的实际情况到底是什么样?


为了调查清楚具体情况,栏目组提到达前齐村,通过暗访的方式多方面调研。在暗访之前,栏目组已经从十几位村民处了解了相关情况。两相对比发现,村民讲到的情况和暗访反映的问题没有出入,村子里确实有水利工程,但是在干旱之际,这些水利工程的确也不曾使用。为了调查清楚这一情况的严重程度,栏目组便继续“跑田间地头”,追溯成因。



节目中,前齐村旁有一条干渠,全长40多公里,沿途经过十五个村庄,涉及的水利设施大概有9个。为了更加全面了解干渠的情况,栏目组采取了一个笨办法——用三天的时间,从上游开始一个村一个村地走访,最终发现更多了问题,包括节目中提到的“提水站”。在这个过程中,节目创作成员们听到了村民的声音、看到了村民浇地的辛苦。但作为记者,仅仅记录这些,还不够,更需要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于是有了接下来的“跑政府”。


在与相关管理部门接触的过程中,栏目组逐渐发现了问题所在。在《用不了的水利工程》中,观众看到了山东省内的2个地区作为该期节目案例,实际上栏目组前期共采访了5个市县,5个市县均为旱情事发地。选出的2个地区是5地中问题比较严重的地方。


在与相关管理人员接触的过程中,栏目组也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前一个比较温和,后一个言辞更为激烈一些。我们希望通过“质问”的方式,让节目的形式更多样化的同时,也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前期采访过程中便开始考虑后期制作时的需要,是对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制作:舆论监督目的是解决问题

利用10天的时间,《调查》栏目组采访了大量的素材,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整合素材。


在栏目组看来,舆论监督节目有一个基本“三段论”,即展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坚信调查绝不仅仅是曝光问题,而是要去探索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而这其中,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关键。



在节目的前期采访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此次干旱问题的表象是水利设施不能用,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方面,加重了村民的负担,降低了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另一方面,国家的资源被白白浪费。经过分析,我们意识到,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该水利工程不仅缺乏明确的管护主体,政府的部分监管也没有到位。通过这样分析,节目的层次和立意逐渐明晰。


节目播出后,山东省水利部门第二天便与《调查》栏目组取得联系,派出工作人员和团队记者一起赶往问题所在市县,了解情况,进行整改,并在后期对全省的水利设施进行了摸排,提出明确水利设施的主体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强监管等要求。



“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这是栏目工作中遵循的准则。同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解决问题,也是《调查》栏目对于舆论监督节目的一贯要求。



坐在路边吞下11个包子 

苏州00后消防员让全国人民泪目


分享人:

苏州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夜班车》制片人


李欢


提升“四力” 大小屏“共振” 融媒报道创作体会


《新闻夜班车》是苏州广电总台一档旗舰民生新闻节目,节目时长1个小时,晚间9:10至10:10播出。近两年来,苏州广电各档节目在大力推行移动优先,全力进行融媒转型,积极寻求新的传播力、影响力。今天以《坐在路边吞下11个包子 苏州00后消防员让全国人民泪目》这篇报道为例,与大家进行分享。


深挖选题,发掘更多故事

今年8月,《新闻夜班车》发布的一篇《坐在路边吞下11个包子 苏州00后消防员让全国人民泪目》报道,让主人公吉候牛培成为了“网红消防员”。


这个选题还要从超强台风“利奇马”说起,今年8月10日,“利奇马”在浙江省温岭市城南镇沿海登陆,随后纵穿浙江、江苏两省并移入黄海海面。当晚10点40分,太仓公安发布了一条短短12秒的视频,一名消防员坐在马路牙子就地吃着“十一个包子”,看到这个新闻,职业的敏感性告诉我们,这名消防小哥要火。



短短的12秒内容虽然吸引人,但背后还有许多等待解开的疑问,他是谁?来自哪里?真的能吃下这么多包子吗?他在这个台风夜晚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晚餐只是这几个包子? 


显然,苏州乃至全国的用户对于这位消防小哥背后的故事同样非常期待。而作为专业新闻媒体而言,在发现选题后,第一时间去跟拍挖掘背后故事细节,也轻车熟路。当晚,栏目记者便赶到太仓进行跟拍,一早又对这位消防员进行了更加细致的采访,走进他们的餐桌、消防车、战斗现场进行细节的刻画。


11个包子、00后、19岁、消防员、一号战斗员、来自四川凉山,这个大男孩身上有太多标签,这些标签拼在一起,就是一个丰满、具化的人物形象了,这也成为《坐在路边吞下11个包子 苏州00后消防员让全国人民泪目》故事感人的重要原因。报道发出后,有网友留言道,“19岁,他还是个孩子,就已经在守护我们了”。



在电视节目播出之外,栏目组第一时间剪辑了一段1分30秒的短视频在“蟹视频”微博、“看苏州”手机APP等平台分发,当天,“包子哥找到了”,被推上了微博热搜的前三位,最终,这条片子在微博视频播放量达2700多万次,全网阅读量超过1.4亿,成为一个“现象级”短视频作品。


通过现场和细节,做出影响力

脚下是浑浊的积水,背后是低垂的夜幕,吉候牛培狼吞虎咽地将包子塞进嘴里,憨厚的表情让人看着好笑又心疼,对于新闻来说这也是最打动人的现场。


很多人看完报道后,第一个表情是笑,但看着看着却泪目了。讲好故事,不错过每一个感人的时刻,有温度的画面,这样才最有力量,最能触动人心。火场上,消防员们保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全;生活中,他们也是父母们的全部希望。在挖掘事件的现场细节以外,《新闻夜班车》还将镜头对准了吉候牛培的情感世界,通过展现这名19岁少年英雄的另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动人。


在网络上走红,对于吉候牛培本是一件开心的事,但他却悄悄把发在朋友圈里的视频删掉,只因怕家里人担心。家乡远在四川凉山的吉候牛培,年幼时父亲离世,母亲一人带着三个孩子生活,吉候牛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包子,是他对妈妈爱的一份情感寄托。



对于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让吉候牛培展现出与消防英雄形象反差鲜明的邻家大男孩模样,也让他的情感充分展现,更体现出消防员生而为人的平凡和不凡。


呼应社会热点,展现公信力

今年年初,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大火。为救火灾,30名消防员不幸牺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一事件的影响下,同样出生于凉山的吉候牛培,身上更代表了一种更厚重的“英雄精神”。


当吉候牛培吃包子12秒的视频刚刚在微博上传出来时,我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深挖背后的故事,告诉大家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同时展现了整个消防队员的生活现状。我们深信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第一时间尽可能多的告诉大家故事的过程中,一步步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大小屏共振互补,强化引导力

近几年,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给广大用户带来更多元的信息出口和内容。身处在这样的现状下,《新闻夜班车》以及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积极践行“四力”,通过融媒转型,打开一片内容创作的新天地。


以吉候牛培为代表,《新闻夜班车》还将目光聚焦于更多人们周遭平凡的人或事,讲述了一则则带有温度的故事,树立了一位位真正闪亮的“全民偶像”。此外,在传统的电视端生产的同时,节目还十分重视融媒的传播,通过不同平台的互动共振,形成话题场。


今年8月,节目组发现了一段35秒名为“我为妈妈跳舞”的视频。视频中,一位卧病在床的老母亲对儿子说道,“东东,给我跳个舞吧!”58岁的儿子邓学东便原地起舞,旋转、摇摆、扬手,而邓学东其实是苏州一家医院超声中心主任,也是一名博士生导师。对此,节目随即展开了报道,并更加注意提炼主题:在母亲的病床前,这位博士生导师、超声专家,只剩下“儿子”这个身份。同时,节目在文字中也加入了作为媒体的态度:“这支舞跳得很业余,却是世上最美的!”“蟹视频”微博官方播放量超1300万、全网传播量超过了8000万。



还有一则报道诠释了动人的“师生情”:一位姓孙的94岁退休教师,不慎摔伤住进护理院。由于孙老师从未成家,7位学生平均年龄73岁的学生自发排班照顾恩师,并说道,“一声老师,一辈子”。新闻报道过后,节目推出的热点短视频被《人民日报》等大V多次转载,还引起了社会的积极反响,节目播出后,多位民众排队看望孙老师。


感动就在身边,身边的故事最感人,这样的感悟使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及《新闻夜班车》更加坚定践行“四力”。同时,在做优电视报道的同时,苏州广播电视总台也较早地组建了“蟹视频”工作室,用于微博的短视频发布,成为苏州广电新闻栏目重要的融媒分发平台。



今年以来,蟹视频发布短视频110条,全网阅读量、播放量超过6亿,有超过50个作品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转载,在抖音上也有多个作品成为社会热点。通过大小屏幕的“共振互补”,《新闻夜班车》节目收视率同比提升了8%,市场份额增加了13.7%。


在融媒转型实践中,《新闻夜班车》节目组也在不断思考新形势下品牌价值的打造,希望即使是区域性媒体,苏州广播电视总台也能够打造出比肩看看新闻、时间视频的短视频新闻发布平台。未来,我们将依托节目优质资源,以小屏与大屏互联的传播目的为目标,更好地将好故事、正能量传播到全国用户当中去,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更多案例分享



总局例会案例 | 《舞蹈风暴》有这样四把“金钥匙”

总局例会案例 | 优秀报道须下“笨工夫”:两部作品主创详述新闻报道方法论

总局例会案例 | 从三个人的“朋友圈”,看《汉语桥》的初心与创新

总局例会案例 | 如何打动人、深传播?这三则新闻报道有扎实的“方法论”

总局例会案例 | 《国乐大典》上新国潮,助推国乐“燃”起来

总局例会案例 | 一封封“跨越时空的回信”,在历史与现实中真情对话

总局例会案例 | 这两期媒体人践行“四力”的节目,让人含泪看(听)完

·End·

编辑 | 王海婷 马致远

>>总局扶持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

丨政策

>>央视频“C位出道”

丨行业

>>《中国地名大会》这样点亮“路标”

丨节目

>>86位科学家揭秘的“黑科技”是……

丨纪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