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国叙事并构,以亲情视角切入的《大明风华》有点不一样

杨晓彤 广电时评 2020-01-28
在历史表达中融入家庭情感观察,《大明风华》在“家长里短”中讲述大明故事。

作者:杨晓彤

 

对于历史剧的创作而言,七分史实加上三分虚构的戏剧手法普遍存在,让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假定相融合,为合理想象留下空间,并艺术地还原历史,这就要求戏剧作品必须抓住历史精神,在整体气质上予以贴合。


12月17日,由姚昱竹担任总制片人、张黎监制、张挺执导,汤唯、朱亚文、邓家佳、乔振宇领衔主演的历史剧《大明风华》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优酷播出,剧集在编年体的记叙中串联起明朝永乐至天顺年间60多年的历史传奇,以家事带国事的戏剧章法,描绘出特殊境遇下的家族亲情。


 

“家长里短”中的大明风华

“中国历史看到最后,全是家庭史。”聊起明朝往事,导演张挺时常侃侃而谈,并在通俗易懂的故事感中介绍起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历史评判。在张挺看来,突出“家长里短”是《大明风华》在整体架构上的一个切入点。


从目前播出的剧集来看,《大明风华》的家庭剧质感显而易见。张挺将这种观感形容为“像童年大家庭的状态”,这也是身为编剧的他在创作过程中主要考虑的。“不是集中描写权力更迭和后宫争宠,而是聚焦于家庭关系的形态和人在传统社会家庭中的位置”。



以倒叙开场,在《大明风华》开篇,汤唯饰演的孙若微和朱亚文饰演的朱瞻基已人到中年,这是历史上仁宣之治的后半程,德政治国的理念成就国泰民安。在倒叙的追溯下,剧集开始回望二人的初识,当靖难遗孤孙若微遇上那时备受宠爱的太孙朱瞻基,这个跨越六十年的家族故事有了最初的缘起。



“大家”包裹着“小家”,家事国事亦不分。亲情关系网复杂的朱家是《大明风华》中的家庭主线,绵延下去的儿孙等自带的一个个小家庭,又提供了不同家庭相处模式的参照。


故事从永乐年间讲起,“爷爷”朱棣筹谋着宏图伟业,然而“大儿子”朱高炽和两位兄弟的相处并不是很愉快,当爹的就要煞费苦心地调解儿子们的关系。让“爷爷”欣慰的是,正值年少的“孙子”朱瞻基让人颇为省心,他时常将孙子带在身边,也愿意给他说些心里话。聪慧的孙儿一方面帮助父亲调解与爷爷的关系,一方面和孙若微看对眼的他,也开始为自己的“小家”打算。



比起传统历史正剧对于史实的客观呈现,以家事写国事的《大明风华》则选择将一个个历史典故或是转折点融入家庭对话的叙事之中,并通过情感心理的剖析进行呈现。前几集播出的朱棣和三个儿子眼含热泪交心痛哭的场景,这一七分钟的段落让人动容,讲的虽是皇家故事,可中国传统家庭中父子之情的羁绊与牵扯,又让人感怀。


在这个生活化处理的场景中,王学圻饰演的朱棣对三个儿子推心置腹——面对想要让出太子之位的大儿子,这位父亲必须要安抚他的心;而对于心有怨气的二儿子,父亲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爹知道你身上哪一处疤,是哪一年哪一场仗落下的”,三十几处刀疤,十六处箭伤,这位父亲将对儿的愧疚都记在心里;“以后好好帮你大哥,好好的,别闹了”,交代完小儿子,这家人早已抱头哭成一团。



渴望被认可的儿子、难以将爱均分的父亲、出生于皇家的无奈、不要手足相残的殷切嘱托,一场戏,用浓情将亲情化开,并在理清家事的过程中,将国事的权衡和判断融于其中。“朱棣和三个儿子的关系也有着当代情感的融入”,张挺说。

 

为戏剧搭建景深

“英雄不能并生,这对时代是个悲剧”,聊起有着宿命论基调的朱家一族,张挺流露出了创作者的悲悯之心。群像复杂、历史人物依次登场,《大明风华》通过构建多线叙事娓娓道来命运的交织轨迹,而众多演技派的细腻演绎,又为剧集增色不少。


城楼之上,朱棣坐在椅子上若有所等的注视远方,王学圻不怒自威又尽在掌握的神情演活了一家之主的运筹帷幄,此时,他安静地等待犯错的儿子主动来认错,无需台词就将人物的心境尽显。梁冠华饰演的朱高炽不仅在造型上与历史人物贴近,憨厚性格的表演处理让人信服人物的德行和品性;机敏的朱瞻基善于察言观色,在表演效果上,朱亚文隐去人物身上的锋芒,自然生活化地展现人物的缜密心思……


有了表演的打底,剧集又进一步搭建戏剧景深,给大家族的风云传奇留下谈古论今的解读空间。



如第一集,孙若微和朱瞻基的出场就饶有趣味。作为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的传奇女性,孙若微故事的开场带着一丝感叹。旁白取自汉代文人所作《古诗十九首》的五首五言诗,在借景抒情的意蕴中抒发女子的婚姻观和爱情观。“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五言诗所暗含的女子对丈夫的深情与相思,喻示着夫妻二人感情的波折过程。



再看紧接着出场的朱瞻基,“江水犹然热,好叫俺心惨切,周仓,这也不是江水,这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一折关汉卿曲辞壮丽的杂剧《单刀会》,将朱瞻基此时哀叹祖业创业艰难又满怀壮志的心境凸显,戏剧的景深之处在于,《单刀会》本是借群雄纷争的三国故事中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气概,鼓励那时处于时局动荡的元代人民抵御外敌重兴家邦。用在有着相似处境的朱瞻基身上,剧集在二度借古喻今中形成历史语境的对照,这些恰如其分的配词,如判词般一早给出了人物后半生的主题词。


此类声画结合带来的戏剧景深在剧集中时常出现,对于人物命运的暗示,《大明风华》在故事蓝本上为戏剧张力带去更多延展的可能性。而在人物关系的设置上,剧集的景深则体现在彼此关系的不稳定上,以表现人物在复杂情境的选择和内心的纠葛。孙、朱二人起初的“相爱相杀”、朱家一族对于亲情和权力的平衡,以及未来预设的孙、胡姐妹二人的拉扯,虽然这几组情感关系对立又共生,但剧集没有刻意描写苦难和残酷,而是选择用情感推动叙事,并在一种颇为亲切的轻喜剧基调中,呈现生活的喜与难。


 

悲欣交集的生活底色

整体来看,剧中既有上阵父子兵的大阵仗,也有吵吵闹闹的生活琐碎,如果说皇家宫闱离当下太遥远,那么剧集中悲欣交集的生活底色则让历史更为亲近。



“从今天起,爷爷是万古不易的贼了”“谁家没有个没有出息的儿子”“你们这家人,算计来算计去”……这些直言不讳的对白在《大明风华》中比比皆是。据张挺介绍,这是采用了类《水浒传》的台词风格,“历史故事可以用一种轻松的态度去谈,但又不能跑题,呈现形式上不能只剩下古装,也不能一味‘之乎者也’”。在表达形式上,《大明风华》不回避后人对历史的评判,并用明炼的台词风格进行生活化处理和史实陈述


对于戏剧冲突的描写,《大明风华》在剧作设计上时常穿梭于情与理之间,这在人物对话时称谓的变化可见一二。当“爷爷”指责“儿子”时,“孙子”立马站了出来:“皇上,我能不能替我爹说两句。我爹他气虚体胖,一路小跑到这,气儿还没倒匀呢,二叔的情报从何而来,我不知道,不过此次刺杀真的跟我爹一点关系都没有……”是君臣也是真亲情,这些又显无奈又引人发笑的桥段一方面用轻松的喜感让情节明快,一方面又以这种方式暗含人物的两难境地,从而达到悲欣的融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文艺批评家克罗齐提出的这个命题时常被拿来讨论,当艺术创作一次次聚焦于历史,其不同的表达侧重其实也是借历史解读当下的尝试。《大明风华》里六十年的家庭史刚刚开始,对于亲情关系深入的讨论和呈现,也将进入更为纠葛的情境。


编辑 | 侯雯慧  徐蕾

>>总局创新创优培训班再“开课”

丨总局

>>《故事里的中国》:中国故事“借光人”

丨案例

>>“杂物间”也能诞生“好声音”

丨一线

>>《风云战国之列国》:剧情式呈现带观众“入史”

纪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