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因为“记得”,英雄从未离开|《中华好家风》特别策划

叶晨玮 广电时评 2021-07-19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中华好家风》推出三期特别节目《我们记得》,以燕赵大地上的英雄人物、英雄故事为载体,传承红色家风。



作者:叶晨玮


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烽火硝烟的岁月里,无数革命先辈在这块土地上浴血奋战。在和平年代,那些在战争年代不惧生死、保家卫国的英雄,尤其值得铭记。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8月17日,河北卫视《中华好家风》推出三期特别策划《我们记得》,通过挖掘那些对许多人而言尚有些“陌生”的英雄,展现他们的英雄事迹,从而树立榜样典范,传承红色家风。


 

节目通过多种渠道,寻找英雄的后代、同事挚友等,辅以军史专家萨苏的细致解析,以史实资料、珍贵文物为据,对英雄的烽火岁月进行了现场还原与深入挖掘,将故事直观、生动又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多方寻访,重温英雄故事

河北雄县米家务烈士陵园,长眠着两位开国将军——旷伏兆中将与刘秉彦少将。

 

抗战时,二人在战况激烈的冀中十分区一同作战。在一次战斗中,老战友任子木负伤牺牲,战友的离世让二人心情沉重,在掩埋战友之后,两人约定:死后一定要葬到冀中,陪伴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战友,继续给冀中人民“站岗”。


 

“一个埋在大清河,一个埋在永定河,为冀中人民站岗放哨。你爸(旷伏兆)说太远了,就埋在一起,上面栽一棵松树,‘见树思人’,一定要写上这句话”。

 

特别策划《我们记得》现场,刘秉彦儿子刘竞航、旷伏兆儿子旷雄伟讲述着父辈的生死之约。这段“清风明月共一丘”的故事,令不少人不禁潸然。


 

英雄的故事总是鲜活的,重温英雄往事尤其意味深长。

 

第一期节目,当谈及奶奶戎冠秀曾经救助伤员的故事,李耿成、李秀玲瞬间打开话匣,“有一次后方医院被敌人打散了,一位伤员掉队了……这个伤员胳膊受伤,又‘打摆子’(疟疾),根本走不了路,我奶奶那时候是小脚,半背半扶把他转移到山洞”。


 

第二期节目,三位空军地空导弹二营的老兵坐在演播室,他们中,有人佩戴满身军功章而来,有人带着泛黄且边角残缺的“准予提前晋衔”奖状而来,这些荣誉背后,是他们被称作“英雄营”的原因,是十年为保卫祖国领空做出的贡献,以及埋名三十余年的军人担当。


 

通过展现观众皆可感知的情感内核,特别节目建立起了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与英烈之间的强关联,强化了节目感召力。从中也能感受到节目的创作初衷:虽未曾与英雄一般亲历战争的艰苦卓绝,但我们能做到的是“记得”。

 

为了更好地呈现英雄戎马倥偬的岁月,节目在特别策划中,还融入了许多“巧思”,比如安排军史专家萨苏作为观察团成员进行实地寻访,或以老物件、珍贵文物作为载体进行讲述。首期节目,萨苏与李秀玲实地探访了戎冠秀救助伤员时的“藏英洞”,更让观众对山路的“崎岖”程度感同身受。


 

据主创团队介绍,特别策划从上百个英雄形象中最终筛选敲定目前三期主题,从选题、前期电话采访、面采,团队一遍又一遍充分挖掘英雄可以与大众产生普遍情感关联的要素;同时,针对主题,团队也邀请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梁勇、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处长胡振江等专家召开研讨会,对方案进行详细讨论及思路拓展。


走近英雄的过去和现在,寻访他们战斗过的地方,才能挖掘出精彩的故事,才会引起共鸣共情。《我们记得》便实地寻访英雄足迹,通过英雄与家人的双向情感表达,找寻英雄与后人间的“精神纽带”。这也是《中华好家风》的节目底色——以“家风”为价值内核,并以“故事”动人。


 

缩短时空距离,讲述凡人英雄

“做特别策划前,我们收到很多观众反馈,说他们的长辈也曾经是战斗英雄,但这些英雄大多都不为人知,应该挖掘一些这样的英雄,让他们被更多人记得

 

谈起特别策划的名字“我们记得”,主创团队这样道出缘由。

 

第一期节目中,萨苏带着一本抗战时期平山县的老相册来到了戎冠秀故地探访,“带着这些照片来到了戎冠秀的故乡,但是我没有想到照片在那‘活了’”。相册中,有一张照片是平山县村民围着几筐核桃,实地探访时,在戎冠秀故居的大门前,恰好看到了一棵大概百来岁的大核桃树——


 

“历史离我们太近了,恐怕这棵核桃树就曾见证戎奶奶救治伤员,它结的核桃或许就是我们八路军吃过的核桃。所以戎奶奶真的离我们远吗?就这么点距离。”

 

英雄的故事并不尽是“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有的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他并不一定很有距离感,他的故事可能就发生在你我身边。


一直以来,《中华好家风》都尤为关注“英雄”主题,并通过不断描绘英雄的楷模作用、个人品质,传扬英雄的精神和他们背后的家风。


英雄的故事并不尽是“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节目即有众人耳熟能详的英雄故事,如此前《中华好家风》也曾推出抗日名将杨靖宇这样的人物主题;也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人物,挖掘和放大“普通人的闪光点”,让更多英雄被看见。今年3月,《中华好家风》推出抗疫系列特别节目《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其中便有一家三代警察的抗疫故事,在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中,同样蕴含“国之有难,吾辈当挺身而出”的豪情,普通人的身上,亦有英雄故事。


 

为了让更多英雄故事被传颂,《我们记得》播出期间联动新媒体端推出系列融媒体活动。比如,以河北晋县抗战老兵马其智为原型推出“英雄”主题漫画,同步开展“英雄故事征集活动”等。节目将其中的感人故事在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分享,以互动带动受众,在过程中也挖掘了更多身边普通人的英雄故事。


 

特别节目中强调了这句话: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为什么要“记得”?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我们记得》用一个个鲜活具体、可感可触的英雄形象对英烈精神做出了生动的解读。虽然特别策划只有三期,但在融媒体传播助力下,不止于燕赵大地,这些故事也开始被更多人熟知并“记得”。


编辑 | 朱晓乐 饶文渊

>>军旗猎猎迎风飘扬,抗洪救灾展军魂

丨专论

>>走进首个全国区块链新闻编辑部,揭秘工作流程

丨一线

>>《枫叶红了》:草原上“长”出的鲜活脱贫故事

丨剧集

>>我们把证书准备好了,期待好稿!

丨征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