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盘点 | 2020年,纪录片向主战场主阵地挺进

张延利 广电时评 2021-07-19

2020年,纪录片积极回应时代主题、探索新技术新思路、产业链各环节日益成熟,以昂扬姿态全面挺进主战场,成为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力量。



作者:张延利(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理事会秘书长)


网络空间已成为新闻宣传主阵地,纪录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2020年,纪录片以昂扬姿态全面挺进主战场,成为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力量。电视纪录片在网络上迈入“亿级流量时代”;新媒体加速布局纪录片,网络纪录片的数量品质明显提升。

 

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数据,2020年仅在互联网上线的纪录片就达259部,相比2019年的150部大幅增长70%。网络媒体及微信平台上相关报道评论近150万条;纪录片视频点击量总计25.5亿次,纪录片短视频播放量5.5亿次。中国纪录片迈入了高质量发展关键期,对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


积极回应时代主题,为历史和现实留存珍贵影像记忆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录片一直在场。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指导下,优秀纪录片作品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展现出讲述历史,记录现实,为时代留影,为人民发声的艺术品格。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纪录片人闻讯而动、勇敢逆行,用镜头客观记录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和典型人物。同时,也融入了在疫情一线的思考感悟与人文情怀,及时推出了一批兼具新闻时效与艺术质感的作品,传导战疫正能量、构筑国人集体记忆。


央视纪录频道发挥纪录片创作播出“国家队”的优势,迅速集结、瞄准一线,推出《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和《2020春天纪事》两部作品,成为弥足珍贵的影像样本。各大主流平台也及时推出抗疫题材纪录片。比如,中广联纪录片委员会组织全国多台合制的《今日龙抬头》、优酷播出的《冬去春归》《第一线》、爱奇艺推出的《中国医生》(战疫版)、湖北广播电视台的《金银潭实拍80天》、江苏卫视的《逆行者——江苏援湖北医疗队战疫纪实》等,建构起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战疫图景。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录片人提前谋划、精心组织,用优秀作品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

 

扶贫题材纪录片扎根泥土,深入生活,生动记录时代变化。《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采用集体创作方式,采用同期声纯纪实手法,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纯粹的影像档案。《从十八洞出发》生动解读“精准扶贫”方略的形成背景、价值内涵和实践意义。《脱贫大决战》深入云南、贵州、广西、陕西等11个省市(自治区)的老少边穷地区,讲述在精准扶贫时代命题下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人们共同改变命运的故事。由广东广播电视台马志丹工作室拍摄制作的系列纪录片《跑好最后一公里》,扎根农村,贴近贫困户,以客观真实的视角及时深入反映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开展情况。

 


抗美援朝题材纪录片则用真情实感的讲述和深沉考究的画面,深入历史肌理,提炼时代精华,彰显中华民族之风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首次权威披露决策内幕和历史细节,解密部分珍贵档案和电报,部分珍贵历史影像画面也被首次公开。《为了和平》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美援朝战争的宝贵经验,以及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的精神风貌。《英雄儿女》则聚焦志愿军的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凸显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探索新技术新思路,为创作传播打开广阔想象空间

对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是拓展纪录片发展边界的重要方式。2020年,一批在新技术应用方面作出有益探索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比如,纪录片《中国》大胆启用最新研制的影像设备,采取8K高清晰度的电影化拍摄手法,呈现出如油画般的画面质感。《星空瞰华夏》借助卫星遥感成像、数字摄影测量、三维动画等先进技术,深度展现科学考古的过程。《西泠印社》航拍下的自然景观镜头兼具美感与底蕴,特效合成的视觉影像让历史恍如昨日。互动式纪录片《古墓派·互动季》将游戏式的答题设定融入其中,丰富互动体验。这些新技术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法,也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观赏体验。

 


随着用户群体日益年轻化,创新表达语态,契合和引领时代审美需求,也是纪录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2020年,纪录片在新语态方面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历史题材表达的年轻化。比如《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动起来的“洛神赋图”,用“编程”思维解构唐代丝织品工序,汉刀与唐刀的时空对话等,用活泼的表达方式俘获年轻用户的心。《此画怎讲》有机融入网络文化元素,为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与古为友》则玩起“跨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的互动碰撞中,找到古今文化共通的精神本质。《从长安到罗马》第二季,将宏大的丝绸之路主题拆解为东西方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化”细节,挖掘立体而生动的丝路新故事。



《守望长城》另辟蹊径,将目光对准宁夏长城,选择用故事性的叙事方法,来彰显长城承载的伟大精神。《中国美》透析世界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美,展现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藏家》全程无解说,用独特同期语言、音乐语言讲述了收藏家的人生故事,独特的电影质感和来自生活的声音,为观众带来心灵的启迪与慰藉。

 


二是自然科学题材强化微记录叙事。如《Hi,火星》和《飞吧 嫦娥》以微记录的叙事形态分别讲述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发射过程和嫦娥五号发射、落月、返回等关键环节,既兼顾时效性,又在传播分众化、碎片化的当下进一步适应网络用户填充琐碎时间的观赏需求。

 


随着媒介融合的持续深入,融媒理念已在纪录片的传播推广中得到突出展现。2020年,从业者越来越重视营销互动和在线交流,线上线下一体的传播推广格局初具雏形。


比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联合共青团中央推出主题MV《那些人儿》,引发全网转发,在网上掀起向志愿军战士致敬的热潮。《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和《西泠印社》推出多版本海报,收获了网友喜爱,成为作品出圈的重要助力。《中国》热播期间,微博热搜上榜17次,热门短视频播放超1.2亿次。源自于《高考2020》的一条日本导演竹内亮谈中日高考区别的短视频,在抖音获得点赞超10万……

 


“纪录+”“纪实+”的外延也在不断丰富拓展。心理学真人实验体验类节目《幸福实验室》采用实验室+观察室的双重空间,关注婚姻、财富、教育等社会话题,深度剖析当代人的“幸福”观念。由国新办对外推广局指导创作的《功夫学徒》第二季,引领国际青年走进中国广阔农村,参与到脱贫攻坚实践中,切身体验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又一次成功尝试。



更多优秀团队投入,产业链各环节日益成熟

2020年上半年,全民居家防疫,人们对疫情深度信息的需求和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空前高涨。“中国视听大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全年电视收视用户每日户均收视时长5.85小时,同比上涨12.9%。期间,纪录片及时保障了有效的内容供给,成为民众关注较多的影视类别。

 

如,上半年开播的《航拍中国》第三季——《一同飞越》用祖国的湖光山色安抚着疫情下人们紧绷的身心,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人生第一次》凭借客观平实的观察角度、温情治愈的讲述,在海内外主流互联网平台获得了超5.1亿的播放量,赢得普通观众和业界的一致认可。5月推出的《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在东方卫视、哔哩哔哩、腾讯视频、爱奇艺同步播出后,引发媒体和网民的强烈共鸣。

 


《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20)》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纪录片呈现多点突破、质量总体提升的发展局面,进入高质量发展关键期,产业链各环节日益成熟。

 

除了广电平台,社会力量也在不断加大对纪录片的关注和支持。网络视听平台优酷、腾讯视频、爱奇艺等,都升级了与创作者合作的分账体系,选择更多让利于合作方的方式,这些举措无疑有助于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加入纪录片创作行列,丰富纪录片产业生态。

 

继往开来,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纪录片人应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的大好机遇,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出精品佳作,继续唱响时代主旋律。


编辑 | 随芳芳 宁雅虹

>>与时间赛跑,与疫情较量,广播电视为抗疫凝聚力量

专论

>>开年“爆款”《山海情》,有哪些特质?

丨剧集

>>揭开国宝“活”起来的幕后丨《国家宝藏3》主创谈

访谈

>>《思想的田野3》:思想理论节目的电视化创新

丨评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