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及今,共话流动的“大运河故事”丨影像
近来,荧屏上出现一系列以运河为主题的影视作品,集中展现丰富的运河历史,讲述运河滋养的中国故事。
作者:西亚
千年来,人工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连通五大水系,串起四通八达的漕运交通,也承载着沿线18座城市的历史与当下,向世人展示活着的宝贵世界文化遗产。
时至今日,大运河依旧流动,哺育两岸百姓。近来,荧屏上出现一系列以运河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如电视剧《运河风流》、动画片《大运河奇缘》、纪录片《我与大运河》等,这些作品展现出丰富的运河历史,串联起大运河文化下的中国故事。
融运河之厚重,尽显“运河风流”
山东济宁,大运河穿城而过,得交通之便,浸孔孟之风,是北方赫赫有名的水陆大码头。
以大运河文化为载体,融厚重家国情怀,年代剧《运河风流》以民国初期“济宁三杰”的个人际遇与家族命运为主线,以形形色色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修河工程竞标、争祭河神庙、募兵守城抗日、民选县知事……修河,是济宁城的头等大事;运河,是人们的生活之本。剧中,以“正气传承”为家训的黄子荣,是清正廉洁的官;秉承“信义为本”的宋鲁生,是恪守诚信的商;“洁身正骨”的杨春早,是一身傲骨的儒。他们的故事因运河而起,也因运河而变,展现了“官、商、儒”三类人在社会剧烈变革下的命运浮沉,也揭开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角。
运河为经,齐鲁为纬,家国激荡,汇入流动的“运河”之中,两岸的人们也受其滋养熏陶。“卫国抗日,就是家规祖训”,一群运河儿女团结抗日的大义,体现着厚重的家国情怀;“信义二字才是经商的根本”,在运河两岸、码头城市的经商之道,透露出鲁商的诚信与智慧;黄宋杨三家敢于打破规矩,向家规家训中不合理的地方说“不”,也展现出运河两岸善于变通、思想开放的民风。
绘运河之奇妙,趣说“大运河奇缘”
对抗黑沙、保护运河、唤醒精灵……聚焦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动画片《大运河奇缘2》讲述了运河边长大的小女孩凌雨菲与运河精灵一起保护运河的神奇之旅。
以当下的北京为时空背景,《大运河奇缘2》通过古今融合的叙事构架,将运河历史巧妙串联。
通过穿越回南北朝、元朝、明朝等朝代,该片将郭守敬主持开通通惠河、万历皇帝赐名通运桥、南北朝修建燃灯塔等故事串联起来,回溯大运河的建造过程,趣味梳理大运河的修建史。同时,动画片也带领观众亲身经历北京城营建、京剧诞生等运河承载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民间故事。
从传统文化、典故传说中汲取灵感,动画片也以儿童的视角创意性讲述大运河的故事。比如《水兽守卫通运桥》一集中,为讲述万历朝修建通运桥的故事,将神话传说中因毁坏农田而受到惩罚的“饕餮”,生动地创造成动漫角色——一个看起来贪吃,其实是一个会搭救落水百姓的热心肠神兽,它和雨菲、运河精灵一道与黑沙展开战斗,最后化为石刻,成为永镇石桥的运河保护神。
将当下的大运河保护主题,融入趣说历史神话中去,动画片展现了源远流长的运河文明,以年轻化语态讲述童心童趣的大运河故事。
见运河之生动,连接“我与大运河”
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至今仍在使用着,是活着的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连接家与国。以京杭大运河为主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纪录片《我与大运河》记录了24个小人物与大运河的故事——既是以宏观视角讲述国家与运河命运的密切相连,又从微观着眼展现个人与运河命运的共振,以小人物见证大时代。
北京摄影家刘世昭,时隔30年再度骑行大运河,镜头记录下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巨变;苏州古籍修复师江澄波,在一方名为“文学山房”的书斋里修书编书,也挖掘出许多与运河有关的古籍;淮安的船模艺人唐文化,大到渔船小到船模他都熟稔在心,这门营生手艺也与运河息息相关;杭州画家吴理人,10年绘就一张运河变迁的百米长卷,勾勒出运河两畔的秀美风光与人文风情;一群把他乡当故乡的年轻人,用一台新市民晚会致敬坚守岗位的人,也在运河边努力追梦……
这些鲜活的人物故事,恰好印证着“连接”与“流动”的重要性,展现着大运河生动的时代性。
历时四年,踏访27城,该片摄制组的步伐走过10多万公里,拍摄上百个人物故事,于大运河申遗成功七周年之际播出,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提出后首部播出的大运河主题纪录片。此外,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记录江苏攀峰行动”推出的纪录片《沿着运河看中国》也在制作中。
跨越时空,这条绵延千里、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仍旧在流淌。从传奇往事、卡通动画到纪实影像,荧屏上生动的大运河故事,也在融合古今的多元讲述中,溯源大运河发展历史、挖掘文化基因,让大运河的文化活水“动”起来、“流”起来,不断滋养当下,流淌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