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岁月”到时代经典,在广播里听见文艺的“声声”不息
引用经典之声,融入时代文艺工作者讲述,一批广播节目带领观众重温“延安岁月”,聆听新时代文艺创作如何为人民抒情,为时代放歌。
作者:圆子
“《白毛女》诞生于1945年的春天,是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
“《松花江上》《长城谣》……这些从人民心中飘出的悲壮旋律变成召唤”
“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人民服务;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讲好中国故事”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广电媒体推出一批特别节目,用文艺表达畅谈文艺新发展。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特别策划《回响》《号角》《我们的文艺新时代》三档广播专题节目,以经典之声为引,回溯中国文艺发展之路,让时代之声“可听可感”。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总台央广文艺之声音乐专题节目《回响》,带听众重温了多部传世民族歌剧的经典片段,并阐释了《讲话》精神对作品产生的深远影响。
经典歌剧《白毛女》采用北方民间音乐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创作技法,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回忆起首演经历,歌剧《白毛女》“喜儿”的第一任扮演者王昆在过往的采访中表示,“(表演)真动感情,没有太多技术,朴朴实实地演下来”。
时光荏苒,经历了多次改编的歌剧《白毛女》凝聚了几代人的情感记忆,薪火相传的深意在2016年上映的歌剧《白毛女》3D舞台艺术片中得到进一步体现。节目采访了3D舞台艺术片《白毛女》导演侯克明,讲述了该作品诸多创作细节。
节目中还有《运河谣》《洪湖赤卫队》《江姐》《小二黑结婚》《沂蒙山》等经典作品的创作经历和艺术经验,在主创人员、文艺评论家的讲述中娓娓道来。
文艺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央广经典音乐广播推出的《号角》节目里,以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为起点,按年代划分四个篇章,以不同时代的经典歌曲为线索,采访了相关作品表演者、当代文艺工作者,展现了80年来中国文艺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万里长城万里长”,歌曲《松花江上》《长城谣》叠着轰鸣的飞机声和炮弹声,在一段旁白中将人们的记忆拉回“918事变”后山河破碎的时期。
音符跳动,中华儿女的血脉涌动,在《游击队之歌》《保卫黄河》的旋律中,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重现眼前。这些歌曲在当时迅速成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
在清脆昂扬的《翻身道情》、喜庆欢乐的《拥军秧歌》、宛转舒展的《南泥湾》等歌曲中,配合解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的火热情景如“昨日重现”:文艺工作者纷纷走出“小鲁艺”,走到人民群众中和火热的斗争生活中。期间,大批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生动反映抗战、生产和生活实际的优秀歌曲作品涌现,深受群众喜爱。
歌剧《兄妹开荒》是鲁艺师生落实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范例,节目引用表演艺术家于蓝生前采访回忆:“农民什么样,我们就扮演成什么样,真实反映生活”。此后,《牛永贵挂彩》《赵富贵自新》《夫妻识字》等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和生活变化的歌剧陆续诞生,成为中华民族抗战中鼓舞人心的文艺力量。
用文艺之声感悟《讲话》精神,在央广音乐之声推出的《我们的文艺新时代》里, 以《讲话》内容和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为索引,7期节目分别聚焦电视、音乐、戏剧、戏曲等多领域,专访多位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分享他们的创作感悟和在文艺工作中的思考,并展现他们代表作品的精彩片段。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国家宝藏》节目总导演、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文学总撰稿于蕾表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
在今年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中表演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的演员濮存昕、冯远征,音乐剧演员郑棋元,分别表达了“拥有深刻丰富的生活体验,才有鲜明的、创造性的表演质量”,“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文艺创作要坚守人民立场,书写人民情怀”的感悟。
以“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为创作主线,七位优秀文艺工作者代表在《我们的文艺新时代》中畅谈当代文艺创作的理念与方向,让文艺“声声”不息。
从声音切入,广播节目围绕中国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精髓,讲述着人民生活和文艺创作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文艺之声在声波里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