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录时代进程 塑造奋斗史诗︱总台大剧《山河锦绣》剧组探班

带你探班的 广电时评 2023-01-16

“作为影视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站在记录时代进程、塑造奋斗史诗的精神高度上,用电视艺术抒写家国情怀。”



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当下,在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用电视剧艺术展现脱贫攻坚伟大历程的总台大剧《山河锦绣》正在紧张拍摄中。



8月2日,正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火热拍摄的《山河锦绣》剧组,迎来一次现场探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薛继军一行同主创深入交流,代表总台对剧组工作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对作品表示了殷切希望。


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是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探班工作组表示:“作为影视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站在记录时代进程、塑造奋斗史诗的精神高度上,用电视艺术抒写家国情怀。”


这也契合了该剧主创在开机仪式上提到的创作初衷:希望用一部全景式、立体式、史诗般描述脱贫攻坚历史画卷的作品,以恢弘的气势真实再现脱贫攻坚的光辉历程,展现党带领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艺术真实:重视细节,立住人物

“像!”这是探班一行在现场说得最多的一个字。看到拍摄村庄里的场景布置后,在场所有人都感叹其极具年代感与真实性。


《山河锦绣》室内布景


一下车,探班一行便来到监视器前。监视器的另一端,是剧中赵书和与柳大满的饰演者——李乃文与胡明在村支部办公室的一场室内戏。无论是演员的着装,还是室内的布景,都彰显着这部戏所追求的“接地气”与“真实”。


薛继军在监视器前观看拍摄


薛继军在与主创交流时表示:“劲头特别好!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看起来舒服又温暖。我们一定要力求还原,体现出故事中的戏剧张力。”


演员李乃文回应:“对的,细节是王道!”


探班一行和主创人员现场交流


薛继军提出:“《山河锦绣》这个戏就是在讲一个‘变’字,要讲出变化的过程。摆脱贫困是他们深一脚浅一脚一步步走过来的。”


“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都站在了地上,而不是悬浮的。影视创作一定不能虚假和喊口号。”探班一行与导演余淳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


一场戏毕,一行人又在现场各个场景中穿梭,考察、了解置景情况。看似简单、朴素的屋内,每一样道具都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农村人的生活状态。


该剧制片人杜伟和赵倩介绍,《山河锦绣》在美术方面做了精心准备。之所以选择在河南郏县拍摄,正因这里有非常多传统的古村落,剧组在真实场景的基础上,根据故事中年代的变化再进行改造与搭建。


《山河锦绣》室外置景


时间紧迫,剧组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四五个村落里的场景进行了调整。“可以说在工期、质量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杜伟说。



‍场景真实接地气,演员的表演与造型也同样如此。赵倩介绍:“该剧以陕南地区为原型,为了保证真实度选取的演员绝大部分都是西北籍的,我们想用有代表性的陕人陕语来体现乡村的原汁原味。”


“即便有个别主演不是西北人,他们也都在非常努力地学习陕西话。演员对待角色非常用心,一方面是语言上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对自身呈现农民状态的钻研,他们都下了非常大的功夫。”


演员李乃文在中场休息时,笑着分享了自己练陕西话的故事:“疯狂练习方言,做梦耳边都是陕西话。”


中场休息,演员李乃文(右)接受采访


现场许多人发现,李乃文的牙齿上有许多黄斑,这是为贴合人物造型而特意画上去的。《山河锦绣》对真实感的追求,细致到了牙齿。


现场每个演员都“灰头土脸”,呈现出农村老百姓经过风吹日晒的皮肤;服装则都有真实的质感、岁月的痕迹。


《山河锦绣》造型指导坦言,真实还原年代感,塑造朴实接地气的人物造型,“最难把握的就是度。”


《山河锦绣》探班 造型篇


一位服装师分享道:“本来需要给演员的服装上加汗渍,但他们非常敬业,基本上都不脱衣服,长期下来衣服上就形成了天然、真实的汗渍。”


工作人员为演员整理服装


有了表演、美术、造型等多方面助推,期待未来在荧屏上看到一部真实、接地气的农村题材剧。


精心创作:下定决心,不忘初心

“酷暑天气、地理环境是我们面临的很大挑战。”杜伟说,“因为我们要拍贫穷,必须选择传统的老村落,有利于戏的真实度,但传统村落在交通、保障方面因条件所限存在着较多的工作障碍。大家都非常具有创作热情,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


《山河锦绣》拍摄现场


正如两位制片人所言,剧组全体主创都有在紧迫的时间里打造出精品的热情。


《山河锦绣》故事的时间横跨三十余年,扶贫攻坚这胜利的一仗让剧中的人物生活发生了变化,演员的状态要变,生活场景、人物造型都得跟着变。


《山河锦绣》拍摄现场


造型指导宋跃说,造型设计上的一大难点就是把握变化的“度”。“剧中人物的变化是非常微妙的。不能说直接从一个农村人变成了城市人,这样观众会觉得不切实际,这种变化是一种质感上的东西,其中的尺度是需要我们努力去钻研的。”


《山河锦绣》拍摄现场


为了更好还原历史背景,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山河锦绣》在破题之时,进行了大量前期调研,主创团队先后采访近百位扶贫工作者,在陕西西安、渭南、宝鸡,河南平顶山等多个省份、数百个村落实地采风,行程近万公里。


此外,还专门聘请了国家乡村振兴局曾长期从事扶贫脱贫工作的专业人士担任本剧顾问,为本剧保驾护航。


镜头前,剧组统筹张迪表达了她的感动:“以前我知道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的地方,但并不了解脱贫攻坚能为他们改变什么。这次的拍戏过程让我非常震撼。作为个体来讲,没能到一线去参与工作,但是能参与这样一部作品的创作,我觉得无上荣光。”



戏中的角色在打一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戏外的主创同样也在迎接一场有意义有价值的艺术创作挑战。导演余淳提到,“随着拍摄的工作不断深入,愈发体会到脱贫攻坚这项壮举的历史意义,我们希望拍摄一部既质朴又感人,既有思想高度又有艺术深度的精品。”


“整个剧组下定决心,放下私心,不忘初心,去创作一个接地气、有温度、有宽度、有广度的好作品。”



讲好脱贫攻坚伟大胜利故事,影视作品是最为鲜活生动的载体之一。从以单元叙事打开脱贫故事的《最美的乡村》,到聚焦基层共产党人“最后一公里”解围脱困奔小康的《一个都不能少》,从讲述少数民族脱贫历程的《金色索玛花》,到融入幽默底色的扶贫剧《花繁叶茂》,再到如火如荼拍摄中的《山河锦绣》……一部部大剧在生动表达中切中时代脉搏,在荧屏上铺开一幅幅逐梦筑梦的时代画卷。


>>纪录片“半年报” | 佳作品类拓展,协同联动升级

纪录

>>更多元的动画“展映”,成为缤纷暑期“大礼包”

丨动画

>>坐标“新一县”,小城故事多

丨报道

>>《还有诗和远方3》:用诗歌连接历史与生活

丨节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