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节目 “上新”, 探源文化“新解”
又一批文化类节目亮相,带领观众领略历史文物之美、感悟传统文化之魅力。
作者:圆子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8月4日,总台央视文化节目《古韵新声》系列推出七夕特辑《古韵新声·七夕》。延续“文物展演+文化访谈+古风乐舞”的表现形式,节目挖掘七夕相关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展现文物“活起来”的魅力。
同日,河南卫视《2022七夕奇妙游》节目以“情景+诗歌”为串联,通过关键线索“巧”,在舞剧《今又鸮声起》、创意节目《七夕》等内容中,展现和赞美过去与当下女性勇敢、智慧、勤劳、自强等美好的精神品格。
今年暑期,一批文化类节目相继上新,轻巧灵动的方式,多样新颖的视听语言,助力传统文化解读和呈现。
多形式“遇鉴”文明之美
(来源:CMG观察)
行走间“品赏”万物之美
在同期播出的文化节目中,一些节目来到户外,通过嘉宾的行走和体验,品赏万物之美。
在北京卫视的《博物馆之城》中,单霁翔带队的博物馆探秘团一行先后来到北京艺术博物馆(坐落于明清宝刹万寿寺内)、国家动物博物馆等,共览京城之脊,感悟文物背后寓意的“中和之美”;领略万物有灵,呈现和谐共生、美丽中国的生动图景。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关键时期,探秘团走进首都博物馆内部,参与到文物修复、展厅布置以及文物保管等展览准备工作中,通过探索馆藏文物、北京中轴线全景数字沙盘等,让观众体验其中蕴含的中和思想与秩序之美。
同样聚焦北京城,《京城十二时辰第二季》则将音乐故事与街区文化相融合,展示北京多元文化交织的独特魅力。
节目里,五位嘉宾组成一支“行走的乐队”,走进胡同口、四合院,聆听白塔寺周边百姓的生活故事,唱响十二时辰奏鸣会,感受历史遗留的痕迹和温度。
更多的“知行合一”体现在《还有诗和远方第三季》《旅读海南》等节目中,拥有文学性和生活化的“打开”方式。其中,《还有诗和远方第三季》以“诗词+旅行”的形式,让嘉宾前往三条“浙江黄金诗路带”上的八个地区,带领观众感受诗中美景,感受风土人文。《旅读海南》则以“阅读+旅行”的模式,通过嘉宾、学者的解读,诠释海南的“东坡文化”“黎苗文化”“航天文化”等当地特色文化。
新科技“打开”文化之美
新技术的赋能也让文化节目内容呈现更多可能。
四时风物,各有其美。总台央视一套的文化特别节目《风物》不仅以荔枝、莲藕、蚕丝等六个与民生“衣”“食”息息相关的题材为切入口,挖掘“风物”“地理”和“人”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依存的内在联系。
同时,节目还使用IMR(沉浸式平台)技术和最新的Motion control BOLT-X超高速机械臂相关设备进行静物拍摄,打造IMR(沉浸式虚拟制片技术平台)8K超高清演播室,带来细腻精致的画面,呈现高品质影像效果;采用MR虚拟演播室,进行实时渲染录制合成,使节目画面质感仿佛本物,真实呈现“风物”之美。
为增强节目观感,在《遇鉴文明》《中国考古大会》《中国礼·中国乐》《戏宇宙》等节目中,亦有XR、AR、AI+VR裸眼3D、AI虚拟人物等新技术加持,让历史文物、传统文化“复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面对面”。
《中国考古大会》用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设置XR(扩展现实)场景,让主持人、嘉宾从考古“局外人”变“当事人”(来源:央视)
《戏宇宙》采用AR技术,增强内容的现代感和科技感(来源:山东卫视)
多档文化类节目亮相暑期荧屏,用充满创意和审美意趣的视听语言继续探寻大美中华。
丨纪录
丨动画
丨报道
丨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