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生之路》收官,再读导演阎建钢写在开机前的话

阎建钢 广电时评 2023-10-22
编者按

编者按:《人生之路》11日晚在央视一套迎来收官。作为一部热度极高的剧集,《人生之路》的“谈论场”一直热热闹闹。


“《人生之路》是懂路遥,懂八十年代的”“《人生之路》书写了时代机遇与人生抉择的相互成就”“《人生之路》:对路遥《人生》的创新性影像续写”……许多评论者对这部剧不吝赞美,关于片中细节的探讨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


从文学作品到视听影像,自然引来各方声音,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生之路》对《人生》的续写,是影视剧对于文学作品改编的一次大胆尝试。41年前,作家路遥在中篇小说《人生》最后一章留下了“并非结局”的开放式结尾。41年后,《人生之路》在时代分析、合理架构的基础上,为原著续写了“上海故事”。


这部“陕北故事”+“上海故事”的剧集,是否符合主创的预期?观众看到的影像,又有着团队怎样的用力?“我们要像剧中的高加林一样,永不甘心”是何意思?收官之际,不妨再细细品读导演阎建钢写在开机前的话。


  开机前的话   

阎建钢


我们要干一件什么事儿?


《人生》这部小说,对大部分年轻演员来说可能是陌生的,因为这是你们父母那代人心目中的文学经典。


可能大部分年轻人没有读过这部小说,我也可以推断出,如果今天的年轻人来读这部小说,也未必能感受到经典的魅力——并不是这部小说不具备当今经典的价值,而是因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四十年了,年轻群体少有对那个时代的切身感受。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已经天翻地覆,文学语言和影视语言相应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影视作品传达的方式也在变化。


所以我们这一次要做的事,就是把这部小说推给你们这个年龄段,甚至比你们再年轻一代的人看。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面临一个重大课题——怎么拍?因为我们必须用这次创作,让年轻人重新感知《人生》这一部经典,用今天的解读和影像语言,把这部四十年前父辈的经典变成今天的经典。


这是影视创作该做的事情——当代解读,再造经典。


开机前,我重新审读这部小说,重新写了一遍导演工作台本,因为自己身上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我与高加林是同代人,因此要用今天的眼光重新审视这部经典。

《人生之路》导演阎建钢

虽然我认为自己的思想、认知还不老,但我知道,这些一定代表不了90后和00后的观众,我必须找到和今天观众沟通的语言。所以导演本里,我配了大量的参考图片,非常感谢我们的美术设计刘勇奇老师,他创造性地再现了80年代所有的社会场景,也非常感谢我们的造型设计陈敏正老师,为角色设计了真实可信的造型和服装。可以说,从出品方到平台,再到各部门主创,都是目前国内顶级的创作人才。这部剧的演员,也都是经过了长达半年的挑选,在综合各种条件下,选出的最适合的创作者、合作者。我深深地明白,优质的资源配置,才能更好地完成这次艰巨的创作任务。


为什么说它艰巨?因为只有自我感动,主创团队感动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感动观众今天,已经有很多东西与四十年前不一样了。四十年前巧珍烫个小卷卷发,在陕北的县城里可以说是顶级的时尚表现,而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会把它当成笑柄,这就是价值观的变化。所以,我们既要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风貌,又要让今天的年轻观众接受这段历史,共情角色命运,从而在他们心目中仰视这部作品,把它当成新的经典。



其实所有的理性分析在创作中并非第一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实现一个目标:当这部剧播出时,不管是50后这批与高加林同代的人群,60后这批与高加林的弟弟妹妹们同龄的人群,还是今天年轻观众,都有出乎意料的感动——没想到四十年前,有这样一群青年的命运能深深的感染我。


一个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共情力。能不能让观众对剧中的这些人物,这片土地、这段故事产生共情,这很重要。


所以我们必须把一切做到极致,极致的真实,极致的情感,极致的镜头语言,极致的创作态度。

但极致并不能保证抵达感动,这次的创作还需要价值观更新,需要诗性表达,需要美学意境,这是基于真实之上的目标,也是当代表达的成功要素。


极致也并不等于真实,仅仅做到真实并不是现实主义,真正的现实主义一定具有当代性。我们不能做一部穿着当代服装的历史剧。如果穿的是当代服装,但整个戏的价值观、美学观,甚至戏剧内容是过时的,那这就是一部穿着当代服装的历史剧。


另外,我们要像剧中的高加林一样,永不甘心。



人生真正的动力,就是不甘心。当你不满足于生活现状时,如果仅仅停留在嘴上抱怨,那叫愤青,落实在行动上才叫奋斗。


奋斗,是青春底色。青春,是属于年轻人的。因为年轻,才具有足够的青春成本去支撑奋斗。所以,这是一个奋斗故事,是一个对所有年轻人能产生共振的青春故事,是一个东方的青春故事,而不仅仅是一个陕北故事。


当然,这部剧无论用陕北话还是普通话来演绎,都应该有其独特魅力。语言只是辅助表达的工具,仅关注地域特色也不是这部剧所追求目标。这部剧的最高要求,是讲好一个无论天南海北,无论哪一代人都能产生共情的成长故事。这个成长故事不仅仅是高加林的,也是所有人的人生故事。



真实,只是一部剧作的基础,真实之上的审美才有高低之分。


表演亦如此。


演员是什么?演员是在一个假定情境和假定人物关系中自如生活的人。


什么叫表演?只要产生人物关系,所有言行都是表演。


表演的魅力来自什么?不是独特性,是排他性。


一个演员的魅力,来自于自身的个性表达,而不是共性表达。只有排他性的表达,才能产生个人魅力。


只有个性表达,才能和今天的观众建立起真正的沟通。因此,我希望每个演员能呈现出最鲜活、最真诚、最干净的表演状态,导演要的是一个真正的你。


观众关注的永远是生命个体,只有个体与个体的交流,才是平等的交流。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也希望每个角色都能做到独一无二的表达,只有独一无二的表达,才能够产生真实的感染力,才能引人瞩目,才能被称作人物。


我希望各位演员,能在这部剧里塑造出有光彩的人物形象。


有光彩,才能照耀观众。


我也会努力,尽管我不年轻了,但是我有激情,有旺盛的创作力。


我希望我们能做到出其不意,让观众有意料之外的观赏感受。


为了能够光彩照人,我们一起努力吧!


>>广电总局召开全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

关注

>>贯通古今,回眸“津门往事”

影像

>>聆听二十四节气之声丨《清明·魂之祭》全球上线

视频

>>一曲《橄榄树》的共情,背后是文化相亲

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