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与现实“协奏”,唱响“大运河之歌”

广电时评 2024-03-06

历史与现实双重视角,走进“流淌”的中华文化,纪录片《大运河之歌》带观众沉浸感受传承千年的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奔涌向前的时代发展。



作者:圆子


人类文明几乎都与大江大河有着密切关系,它们是涵养生命的源泉,也是沟通往来的交通要道。作为世界上建造时间较早、使用历史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于历史长河和山川湖海间奔腾不息,养护着沿岸民生,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勇气。


8月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出纪录片《大运河之歌》,以历史与现实视角“进入”时空概念下的大运河,挖掘其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将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呈现出绵延千年的中华文化。


向历史纵深,畅游时空之境下的大运河

以时间为轴,纪录片《大运河之歌》串联起文明创造、经济社会发展、工程智慧,文化传承,利用保护等多条故事线,深入挖掘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将古老的历史与当下现实巧妙交织,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中国文化图景。

到我国第一条有文献记载的泰伯渎上找寻运河初现的印记;在秦始皇下令开凿的灵渠旁,见证岭南地区第一次进入到中原王朝版图的历史时刻;行走于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的河道边,观赏隋唐大运河所创造的工程奇迹;在《清明上河图》中感受运河为北宋汴京城带来的繁荣与活力;在京杭大运河沿线见证这条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对沿线地区跨越古今的润养……

图片来源:CCTV纪录

《大运河之歌》通过考古、文化、艺术等领域专家讲述,寻访数个与运河相关的地点,并结合考古资料、遗迹文物等丰富的文物文化资源,捋清从春秋到当代这段延续千年的大运河历史,展现蕴藏在大运河千年历史中的中华文明。


图片来源:CCTV纪录


片中,实景拍摄与数字动画制作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实现历史与现实交汇,趣味还原了漕运场景,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江南运河等多条大运河路线走向,航运网络,历史人物肖像等,生动讲述大运河历史故事。




图片来源:CCTV纪录


从早期的沟渠到隋唐大运河,再到京杭大运河,大运河既是延伸在大地上的空间之河,也是穿越古今的时间之河。在大运河的千年历史中,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得以充分体现。


看时代发展,多维透视大运河古今风貌
因为“大”,而有成之难;“运”而生国之利;因其为“河”,而有滋养连通之功。


历史视角外,《大运河之歌》也从时代视角出发,讲述发生在这条南北交通动脉上,关于文明创造、经济社会发展、工程智慧、文化影响和传承利用的故事,并从地缘、水利、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重维度解读运河的价值内涵,以国际视角探寻大运河在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影响。



南宋时期,明州(现在的宁波)浙东运河的终点,也是杭州与海外贸易往来最重要的中转站。当时,指南针的普遍应用助推了南宋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新航路被开辟,范围也从南海、印度洋推广至波斯湾和东非,一条真正的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开启。从诗词歌赋到市井小说,从南戏北曲到器乐弹唱,不少诞生于大运河畔的中华文化,借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向全球。


引水入京的C字形白浮瓮山河,有效管理的阶梯式船闸,“水上长城”高家堰......元明清时期的运河工程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达到高峰的历史见证,由当时运河工程带来的水运交通的兴盛,改变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思维方式和当时社会的生产结构,也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大运河使皇家园林的恢弘大气与苏杭街市的温婉细腻碰撞出南北交融的崭新风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东方文化符号;来自中国的瓷器漂洋过海,为17世纪的荷兰艺术带来巨大的影响。



片中,镜头也时常转向当下,对焦现代社会在航运、水利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大运河依然焕发着的蓬勃生机。


黄河以南,大运河仍是集航运、灌溉、防洪、排涝、供水、渔业、旅游为一体的重要水上通道,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黄河以北的水源也将逐步得以解决。多个关于大运河综合保护进展及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情况,也经由不同行业职业的大运河“观察者”视角进行讲述。



大运河流淌过历史浪潮中一个个重要的节点,也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不断奔涌,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认知和理解,见证着文明的复苏与跃升。纪录片《大运河之歌》不仅记录和呈现了大运河的历史,也为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活力的新窗口。


>>10部网络动画片获扶持 

丨关注

>>多部大剧发布最新进展

丨剧集

>>跟着“国宝”,一起“博”览华夏 

丨专题

>>坐上“列车”游中轴

丨访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历史与现实“协奏”,唱响“大运河之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