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非遗“藏”于运河长卷|大直播

广电时评 2024-03-06

两个小时的大直播,解读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非遗文化历史传承。



悠悠大运河,孕育锦绣河山。11月6日上午,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指导,河北广播电视台策划的《沿着运河看非遗》大型融媒体直播在冀时客户端推出,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视听中国客户端、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矩阵等同步直播,全网浏览量超千万。

流动的大运河,移动的视听场景

本次直播打破传统演播室的设置方式,将展馆现场作为实景演播室,主持人引领嘉宾依次沿行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省(市)展厅场景,行进式展示运河非遗资源,沉浸式讲述运河故事,带来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

北京展厅里,老北京工艺毛猴让人眼前一亮:由20多只毛猴组成的娶亲队伍惟妙惟肖,有敲锣的打鼓的,还有骑着骏马的“新郎官”。

采用刻绘结合的方式,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将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饱满的色彩和精巧的构图让人叹为观止。

河北廊坊安头屯的中幡,在历史的长河中舞动千年以上,幡不离身、竿不落地,舞动起来可谓豪情万丈。

几块砖头却有着有上百年的历史,它们来自山东临清,制作工艺相当精湛,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

河南的唐三彩的烧制工艺起源于唐朝,其中蓝色是最为珍贵的颜色,民间也流传着“三彩挂蓝,价值连城”的说法。

来自安徽的徽墨,是墨中最著名的派别,因“黝黑发光、入纸不晕、历久不衰”,而素有“徽墨如金”的美誉。

长约4米的苏绣作品《千里运河非遗大观长卷》由非遗传承人姚惠芬带领15个绣工共同完成,勾勒出如“清明上河图”般的运河大观。

以木为纸,以刀为笔,浙江东阳木雕以灵动而闻名全国,巨幅的《好运连绵》象征着运河之水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沿着运河展示非遗资源的同时,直播适时插入记者外景采访,带领网友走进生产源头,详细了解非遗项目的制作工艺、现代传承等,让文物“动起来”,让非遗“活起来”。

融动传播,非遗文化“燃”起来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孕育出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重要历史见证。两小时的直播向网友展示了三十多种非遗文化项目,展现了大运河沿线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非遗文化历史传承,反映其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绽放的蓬勃生机。

打卡中国景泰蓝之乡,了解景泰蓝的制作流程。一件完整的景泰蓝作品,需要整整108道工序才可制作完成。

来到邢台临西,探访贡砖的第15代传承人,沉浸式体验贡砖复杂且精湛的烧制技艺,在传承中听见历史的“回响”。

去往中国武术之乡,听武术师傅讲八极拳的由来和发展,在现场学习中感受深植其中的文化意蕴。

直播结束后,《惊艳!41项非遗藏于这幅运河长卷中》《面花是朵什么花?来黄骅看看!》《传统手工,78道工序!小小毛笔,真不简单!》《艺术就在黑白两色间 会“化妆”的磁州窑》《宫廷御用,长在审美上的景泰蓝果然名不虚传!》等10多条短视频相继“出圈”,延续热度,不少网友互动留言称:“很美、很震撼”“想去看看大运河”“学到很多传统知识”“点赞中华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两个小的直播不能展运河文化全貌,但给受众提供了深入了解运河文化的机会

>>《电视中国剧场》在吉尔吉斯斯坦举办“丝路这十年”展播活动

丨关注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以非虚构影像谱写丝路新交响

丨纪录

>>CG技术讲故事,《中国》“画”出中华文明绚烂

丨评论

>>公示丨69部作品入选

丨通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这些非遗“藏”于运河长卷|大直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