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没有审美是孩子一生的毒药

2017-10-18 营地教育网 营地吧

 


01


我的助理叶子最近和家里人在带孩子的问题上又开撕了。这一次不是因为吃喝拉撒,而是为了穿衣打扮。

 

每个季度到来之前她都会给儿子买衣服。作为曾经的时尚杂志编辑,她自有对于衣着打扮的一套逻辑体系和审美标准。然而这标准放到孩子身上,却遭来家里人的质疑和不满: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啊,孩子小,长得快,买那么多衣服顶多穿一个季度就不能再穿了,不是浪费吗?

 

她儿子不到两岁就知道自己选衣服了,每次出门前都跑去打开衣柜琢磨着今儿要穿什么。她选好的衣服偶尔也会被儿子拒绝,自己去找另一件拿来穿。这时候家里人又放话了: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挑三拣四地臭美了,这长大以后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吗?

 

她终于拦不住从心里狂奔过无数次的“草泥马”,一字一句地说:“孩子是小,但是有一种东西叫做审美。这玩意儿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如同其他生活习惯一样需要从小教育培养,耳濡目染的。我并没有铺张浪费,都是按照家里情况适度消费给孩子添衣,我花钱买的不只是衣服,而是孩子一辈子的审美!

 

别说省吃俭用大半辈子的上辈人了,很多父母现在其实也一直受“孩子穿百家衣”的观念影响,觉得反正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穿别人穿过的旧衣服无所谓,更无所谓什么风格和颜色上的搭配。然而实际上,很有所谓。



 

02

良好的审美

才是孩子未来的希望。

 

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提及当年留学欧洲,第一次去卢浮宫看到的一幕让他受到了极大震动。

 

那是上世纪80年代,他到巴黎工作的第一个星期天便迫不及待地去探访这座艺术圣殿。当时,有一群七八岁的法国孩子和他一起进去参观,孩子们由一位戴眼镜的女老师领着去参观一间建筑模型展厅。进去的时候,他听到老师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要仔细看,然后,给我讲一讲,希腊罗马式建筑的美和哥特式建筑的美有什么不同?”

 

当时给徐庆平的震撼非常大,他深切感受到,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而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审美,就不是一个完全的人,是一有缺陷的人。

 

在欧洲国家,孩子们从小就有去观赏艺术活动的习惯,每到周末和假日,他们总是去看展览、听音乐会、欣赏演出。他们到任何一个新的地方去度假、休息,工作之余总是首选参观博物馆,而且是美术博物馆。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儿子去摄影艺术馆参观的时候,迎面跑来一个小男孩,他牵住妈妈的手眼睛闪着光,兴奋得说:“妈妈,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兼职太美太棒了,原来这世界上有那么多神奇的景观和现象,等我长大了,也要去全世界瞧一瞧!” 



          

03

没有审美

比没有知识更可怕。

 

审美的教育会影响孩子一生。没有审美的人,未来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才华和金钱都无法弥补的缺陷。

 

比如你会发现有的人的确不差钱,却并没有把自己的生活品质过成和自己的财富正相关,甚至还一团槽。比如有人买得起世界一线大品牌,却穿不出大牌与众不同的设计感,相反,只会把各种Logo挂在身上,只有堆砌而没有自己的态度和主张。很多所谓社会的“精英人士”,在什么都不缺的时候,唯独因为缺少审美,而无法应用各种形式充分准确地表达自我。

 

杨澜曾说过自己25岁时候在英国的一段经历。

 

她面试失败之后,披头散发地穿着睡衣裹着外套去了咖啡厅。咖啡厅人多,她被安排坐在一位像伊丽莎白女王一样尊贵和精致的英国老太太面前,老太太没有看她一眼,写了一张便签给她:洗手间在你左后方拐弯。

 

当杨澜再回到座位的时候,那位老太太已经离开了。那张留在餐桌上的便签多了另一句漂亮的手写英文:作为女人,你必须精致。这是女人的尊严。

 

“以貌取人”有时候的确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一个人的长相是天生的,但是形象却是后天经营的。你的言谈举止,到衣着打扮,都是无形的自我介绍,都在清楚地告诉别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自重。

 

没有审美是孩子一生的毒药,且无药可救。比没有知识还要可怕。

 

所以我不主张对待孩子的衣着过于随便,孩子的每一次亮相,他们因为年龄小并不自知,但父母该承担这个责任,让他们被尊重,被美浸染,渐渐懂得对自己的重视,和对这世间美好之物的理解和追求。

 

童年如此短暂,请让他美美地度过。



本篇文章由营地教育网整理自微信公众号:伊姐看电影,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