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福街道杯”楹联征集(二)
点击上"蓝字"关注我们!
峨嵋山原名靡笄山,位于济南槐荫区政务中心西侧,经十西路北侧,东临医学大道,南靠担山屯,北有小金村。它高不过百米,山体貌美,松柏翠绿,但所处位置十分紧要,堪称泉城的西门户。泉城多山,但多集中在城南,城北稀缺,城东也较少。可城东山虽少,却因有鹊、华二山从而声名远扬。唐代诗人李白登上过华山,写下了“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的诗句。鹊山也早有“峭壁盘龙脊”(清人夏晓诗句)之美誉。更有元代画家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使鹊、华二山早成泉城标志性之佳景。相形之下,泉城之西却寂然无声,似乎无山。其实,峨嵋山早已在泉城正西的精当位置悄然而生。可能虑泉城今年太过秀气,个头上才未曾与四川峨眉山争胜比高。其东北有“齐烟九点”之一的匡山,东南有如万垒云屏的腊山。三山相倚,在泉城之西共同构成了一个大大的“V”字,峨嵋山就这“V”字的底部牢牢扎下根基。三山与东面的鹊、华二山遥遥相对,抱拥泉城,又联合城南的绵绵青山,把这个老城济南稳稳地“放在一个小摇篮里”。难怪老舍先生在其名篇《济南的冬天》中说,“小山整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试想,要是济南西边也缺着点口儿,老城济南还能这么悠闲自在地坐在小摇篮里暖和滋润吗?
峨嵋山的文化历史丰厚,儒教、道教、佛教先后兴盛。清初始建大悲寺,至光绪年间,形成由正殿、文昌阁、钟鼓楼组成的寺院。虽说近十几年殿宇逐渐坍塌,但从仅存的殿阁碑刻残迹上,依然可见当年之胜景。现今下院钟亭尚在,其北侧立柱上刻有对联一幅:“钟声传三千界内,法雨扬万亿国中”;另一幅对联则刻于上院东殿墙石中,上联为:“面山枕水开仙境”,下联是:“纬地经天发圣文”。山上许多残破的石碑,分别刻有:“康熙贰拾年”、“道光贰拾柒年”等字样。正可谓在山上“随便迈出一步,都有可能踩着历史!”在一立于民国初年的“重修峨嵋山三大士殿记”的石碑上,刻有这样的文字:“距省垣二十余里,有山曰峨嵋山,每逢阴历二月十九日,演戏数日,习以为常,盖因是日为观音圣诞,故以进香者络绎不断,赴会着、商买者云集,成一方之圣景也”。
登上峨嵋山顶,还可以看到规模宏大的“碧霞元君祠”的残存遗迹和清道光年间重修“碧霞元君祠”的石碑碑刻。碧霞元君传为泰山神的女人,北宋真宗封禅泰山,始立像祀之,称为玉女神。到明洪武帝朱元璋,才赐给她这样一个显赫的封号。老百姓并不买账,他们亲切地呼之为“泰山奶奶”。这位慈祥的老祖母般的女神,和高高在上的西王母大不一样,她很少和王公贵族来往,却有兴趣倾听贫苦无告的百姓,特别是贫家妇女的呻唤,保佑他们免灾去病,送给他们钱财子嗣,替他们抹去脸上的泪水和心头的血迹。由此,我似乎悟到并不雄峻的峨嵋山为何香火如此旺盛的内在之因了。据山上的僧人慧心讲:山的西侧原有近30座墓塔,葬着山上修行圆寂的高僧们。这足以说明此山香火绵延已久,由此也可窥见这座山上古文明之根脉。
山是济南的脊梁,水是泉城的血脉。峨嵋山伴着济南西部新城和医学中心建设,与匡山、腊山一道,默默地守护在泉城的西部,为泉城济南平添无穷的魅力和灵气。目前,峨嵋山山体山貌整治和大殿修缮已完成。
08腊山河简介
腊山河是济南西部一条重要的河流,发源于腊山,自南向北,流经大杨庄、大饮马、小饮马和演马等村,绵延十六里,流入小清河。
历史上,腊山河一直承载着济南西部的泄洪重任,几经改造,历经沧桑,随着西客站片区建设的完成,古老的腊山河旧貌换新颜,焕发了新的生机。现在的腊山河,河水清澈,游鱼穿梭,野鸭戏水,两岸树木葱葱,百草丰茂,宽敞的腊山河西路贯穿南北。由济南市图书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以及省会大剧院等组成的“三馆一院”建筑群,坐落于河的东岸,与静静流淌的河水相映生辉,古色古香的印象济南泉世界、高高耸立的济南日报报业集团传媒大厦坐落于北,构成了济南西部新城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文化事业和文化发展隆起带,也给腊山河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沿腊山河的北端东岸,有一座小巧玲珑的仿古式公园—腊山河公园。公园为严格按照中轴线布局的居中设计风格,有追求细节、构筑复杂的亭台楼阁,有随处可见的石雕、木雕的造型,也有承载了附近已拆迁村居厚重历史的石牌坊、石狮子、石漏窗等真正的古物,可谓精彩别致,使人流连忘返。
腊山河景观带经过不断提升改造,展现了与众不同的生态和谐之美,成为特色鲜明、景观优美,具有文化、休闲、观赏、游憩功能的滨河生态长廊。
09兴福寺简介兴福寺位于济南市槐荫区政务中心北部,演马庄村南,小饮马庄村西。据《长清县志》和《槐荫区志记》记载:“兴福寺,始建于宋代,毁于元代,明弘治年间复建,1579(明万历七年)、1771年(清康熙五十年)、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重建。1858年(清光绪十四年)立‘兴福寺’石匾一方。寺内建有正门、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房,总面积1900平方米。现存正、后殿,古柏4棵。”兴福寺始建于宋代当与灵岩禅宗传播有关。灵岩寺历史悠久,自唐代即为名刹,北宋时进行扩建。景德年间宋真宗曾敕赐此寺“景德灵岩禅寺”。佛教禅宗是自唐以来逐渐兴盛的一大宗派,灵岩寺自北宋中期,就是禅宗派寺院。得皇帝支持,而禅宗又当鼎盛时期,其规模与建筑在宋代皆属一流。小饮马村距灵岩寺仅数十公里,又是老城济南西北之门户。处于鼎盛的灵岩禅宗,越腊山,过峨嵋,在此建寺传经当属必然。加之当时腊山之东北为水乡泽园,小饮马村一带为连接东西的古之驿道,在此建寺还有镇水降魔、为民“兴福”之功效。
兴福寺踏着历史的脚步,从宋、元、明、清的数读兴衰中一路走来,带着历史的沧桑,跨入了新的时代。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如今,它在济南西部新城核心区域内将被规划建设成为主题文化公园,在与现代、商业、外来等多元文化的交融共处中,以其独厚的文化渊源、神奇的故事传说、迷人的佛寺风光,吸引天南地北的游客。同时,它作为一条历经沧桑、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面对着商业大潮的激荡和无尽的喧嚣与诱惑,也必将以其独有的节奏,不变的缄默,去昭示历史,昭示昨天生存的空间,让人们在历史文化底蕴的滋养和陶冶中,多份沉静,少份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