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 | 长征路上的新闻事业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西南政法蔡斐 Author 惠凤萍等
钩沉 | 长征路上的新闻事业
□ 西南政法大学中睿新媒体研究中心
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到,“80年来,世界范围内关于红军长征的报道和研究层出不穷,慕名前来寻访长征路的人络绎不绝。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
红军长征80周年大会
国内现在很多新闻单位在“重走长征路”,到历史原地探寻长征的光辉历程,到革命老区采访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对于新闻人来说,长征路上的新闻事业同样值得我们认真去探寻,去梳理挖掘……
新华社是当年唯一与红军一起参加长征 的新闻单位。当时它还被称作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红中社于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机构,广播呼号为CSR(Chinese Soviet Radio)。1934年10月,随红军长征,新闻广播业务暂时中止,但抄收国内外新闻电讯的工作一直没有中断,所抄收的新闻,对长征途中与外界处于完全隔绝的红军统帅机关是很有参考价值,有助于党和红军领导机关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为正确判断和处理长征中遇到的复杂问题起到积极作用。1935年,随着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瓦窑堡红中社恢复新闻文字广播。
江西瑞金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
红中社在中央苏区使用过的收报机
1931年12月11日创办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与红中社是两块牌子,一个组织,一套人马。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铅印大报。期间因随红军长征,报纸暂告停刊。到达陕北后,《红色中华》报与红中社同日复刊。几天后该报上正式出现了“长征”字眼,“二十五军和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1936年10月15日长征胜利,《红色中华》报上刊发了《庆祝全国主力红军大会合》一稿。
红色中华报创刊号
在红军转战的万水千山,在戎马倥偬的战斗岁月,党的不少机构和部队创办了一批油印的报刊,这些报刊在宣传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报道红军的作战行动和胜利,指导部队建设和群众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31年11月7日,《红星报》创刊于江西瑞金。该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由红军总政治部主持出版,邓小平任主编,遵义会议后,陆定一接任。在红军长征中,《红星报》是党中央、中革军委的唯一报纸,其地位相当于其机关报。长征期间,改铅印为油印,一共出版了28期,每期刊印七八百份,发到连队。该纸及时传达战斗号令、鼓舞官兵士气,是一支不容小觑的战斗力量。毛泽东曾亲自撰写了十多条口号在该报上发表:“穷人不打穷人”、“士兵不打士兵”、“打土豪分田地”、“打日本救中国”……1935年8月3日,红军即将进入陕甘边区,纸张、油墨用完,《红星报》被迫停刊。
《红星报》
《红星报》编辑部旧址
《前进》报是中共中央总政治部于1935年6月10日创办的一份理论性、战斗性、指导性较强的政治性刊物,之后改由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前敌委员会主办。该报不定期出版,油印32开本。它的任务是为着党的总的政治路线与战略方针的彻底实现而斗争。长征中,《前进》报在给广大官兵传递战略调整信息及协助红军连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党组织在部队中的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比如该报刊载了张闻天的文章《夺取松潘赤化川陕甘》,阐述主力红军长久地停留在川西北地区的不利条件,具体分析了敌我态势,使部队进一步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另外,该报发表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的文章《百倍努力巩固新战士》,提出了对新战士进行教育,提高指战员的军事素质的工作方法等。
1930年诞生于江西中央苏区的《战士》报,由毛主席、朱总司令亲自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创办,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张际春兼任主编,朱德总司令曾两次为该报题写报名。长征期间为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和一军团政治部的机关报。四开2版,在长征中坚持手刻油印,不定期出版。该报发至所属部队的连和相当于连的基层单位。由于当时纸张缺乏,印报纸张有红、绿、白三色。长征开始后,红一军团政治部改用“坚政治部”名义(红一军团政治部代号),继续出版该报。1935年5月26日,《战士》报出版第184期,用《向“牲部”(即红一团)全体指战员致敬礼》的大字标题,报道了“牲部”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事迹。
1935年6月,红军翻越夹金山后,出版《战士》(副刊)第9期,开辟支部工作专刊,集中报道红军党团建设情况,刊发了《学习二团模范二连的支部工作》、《看!这才真是模范的青年团小组》、《六团的支部工作赶上去》等文章,对于长征中红军连队的党团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战士》报
1934年10月2日报道红军强渡大渡河
《红炉》创办于长征途中,1935年 10 月9日,红四方面军以原来红大的底子为基础,成立了红军大学,刘伯承任校长,后刘伯承等人秉承传统,创办了校刊《红炉》。当前所见两期3本《红炉》,是手写油印32开本, 每期约20页。
刘伯承校长亲自为 《红炉》 题写了刊名文头并写了题为《见面话》的《发刊词》。大意为:我们学校就是一座红炉, 我们要在这座红炉中锤炼,努力学习军事、政治、文化,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坚强的革命意志就在这通红的炉火中锻炼出来, 鼓励同志们奋发向前。刘伯承的发刊词,成为办刊的宗旨。
《红炉》
红四方面军另外还主办的一个刊物《干部必读》。它主要宣传报道红四方面军的工作路线、方针和政策。它作为红四方面军的机关刊物,经常刊登张国焘的文章。 因此,《干部必读》在介绍、 宣传和报道党中央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也宣传了张国焘的不少错误观点。
除了上面列出的,其他红军刊物还有红一军团出版的《战士》快报、红二方面军出版的《前进》(期刊)、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政治部出版的《战士报》、红四方面军第 9 军政治部主办的《不胜不休》等。
在富媒体时代的今天,传统的报刊似乎离人们渐行渐远。然而,在80多年前的长征中,对于我党和红军来说,报刊的作用不亚于枪支弹药,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同时也是红军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为找到战略转移的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漫漫的长征路上,这些报刊坚持正确鲜明的宣传导向,发挥了传递信息和凝聚力量的巨大作用,值得我们铭记在心,满怀敬意。
此外,长征途中还有一位我党的新闻人——范长江——不得不提。
1935年7月起,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名义,从四川成都开始了他的著名的西部旅行考察活动。其足迹遍及四川、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等西北五省区。旅行期间,范长江陆续将大量旅行通讯寄回天津《大公报》,第一次在全国性的大报上,真实地报道红军长征的行迹和西北近况,揭露了西北地区当权者的种种弊政,把西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等问题展现在读者面前,字里行间对于西北民众悲惨生活给予了深切的同情。这些材料,后来汇编为《中国西北角》。国统区的读者,第一次听说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闻所未闻,叹为观止。
斯诺是第一位向世界报道长征的外国记者。
1936年6月中,斯诺到达西安,7月初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历经三个月,斯诺进行了广泛的采访,会见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又到甘肃、宁夏红军前线部队访问彭德怀等军队领导人。斯诺拍摄了大量照片,包括著名的毛主席头戴缀有五角红星的八角帽的照片。同年11月14日、21日,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发表了他的长篇通讯《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会见》和毛泽东的照片。另外英文报刊杂志相继发表了斯诺的陕北报道及照片。以这些采访经历,斯诺撰写了《西行漫记》(英译文《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西北抗日根据地及八路军的抗日斗争情况。1937年,该书在英国第一次出版,几周内连续再版七次,引发全球轰动,也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
参考文献
[1] 江小惠.红军长征中的报刊宣传评析——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J].新闻知,2006.
[2] 万京华.新华社的诞生年代与名称演变[J].新闻大学,2013.
[3] 吴志帆.雷鸣剑,彭琳.红军时期《战士》报的实践及启示[J].新闻知识,2009.
[4] 苏士甲.《红炉》:一份诞生于 长征途中的校刊[J].军报记者,2006.
[5] 蔡顺利.红色摇篮里诞生的《健康报》[J].中国报业,2014.
[6] 严帆.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新闻宣传工作初探[J].党的文献,2014.
[7] 筚路.长征中的新闻出版工作[J].党史天地,1996.
执笔人:惠凤萍、田景伟、蔡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