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奖《双塔协奏曲》 | Q-CITY·唐山获奖作品解读
编者按
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城市空间已不再被简单且功能主义的连接性理念所制约,而是一个多维度的体验场域。城市空间品质也已经成为衡量一座城市的必要条件之一。如何提升居民及游客日常活动空间的品质,打造宜居、宜生活的公共空间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次国际青年设计师竞赛是一次对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方式的有益探索和尝试,以“Q-City品质城市”为题,以唐山文化底蕴为基础,立足于城市中的各类公共空间包括滨水空间、绿地空间、具备唐山工业元素等能激发城市活力且提升空间品质的建(构)筑物,对城市微小空间进行更新改造,提升空间品质,增强空间体验性。融合多方智慧,为唐山市整体转型发展积累既有可操作性又具创意性的设计方案。对唐山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展现城市特色、打造优良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本次竞赛吸引了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学生以及青年设计师参加。评委会甄选出一等奖1组,二等奖4组,三等奖10组,优秀奖21组,获奖作品覆盖唐山七大类城市空间类型。获得本次竞赛二等奖的作品《双塔协奏曲》,在最大化保留旧塔原貌的前提下,加入一座体量较小的轻钢结构新塔,新塔立面由成本较低的聚碳酸脂板构成,外型呈现出一种半透明且轻盈的状态。两塔内部相连接,被打造为艺术展览空间,人环行其中,将获得关于科技、自然、艺术、空间和自我身体的多维体验。设计师希望以“微改造”的方式为冷却塔实现更大层面的意义,在双塔协奏中创造出更美好的日常,体现出其艺术性和日常的诗意。
《双塔协奏曲》©谭颖佳&张跃
竞赛评委点评
李振宇:方案采取“并置新旧”的方法,对工业遗产采取“近观”的态度,通过建造一个相似体量的玻璃塔与原有的建筑形成对比,由此产生历史的对答和形式的张力,作品表达清晰,植入功能合理,能表现出城市的特色空间和新旧对比。
|参赛团队|
张跃&谭颖佳
张跃
美国捷得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师 建筑学硕士
谭颖佳
斯图加特大学建筑学院
研究生在读
1
研究与分析过程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PROCESS
1.1 竞赛主题解读
第一次看到Q-City竞赛背景和场地情况时,我脑海中浮现出曾经在德国埃森生活时的一些场景。埃森位于德国工业最发达也是污染最严重的鲁尔区,曾经大规模的煤矿开采和钢铁生产给当地带来了经济物质积累,但也给土地、空气和居民带来了巨大创伤,这种负面图景伴随着几代人成长。从1989年埃姆舍国际建筑展开始,鲁尔区开始一系列工业城市景观转化项目,通过环境治理、生态恢复、产业振兴、文化形象重塑等方法,使得今天的我们所接触到的埃森关税同盟工业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都已成为绝佳的城市公园及其衍生活动发生的场所空间。
埃森关税同盟工业区,改造后的公共泳池©网络
唐山,有着与鲁尔区相似的工业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它曾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如今也面临着后工业景观和城市空间如何转型的问题。而在与鲁尔区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也许存在着不同的答案,这也是我们想要通过竞赛去探索的问题。
1.2 场地选择缘由
在竞赛组委会提供的众多场地选择中,让我触动最深的还是1号地块混凝土冷却塔。正如德国摄影师贝歇夫妇镜头下的一系列工业构筑物一样,它既具有工业功能需求下的独特美学,也沉淀出时间痕迹的纪念性。
贝歇夫妇镜头下的工业构筑物©网络
在唐山,创立于1906年的启新洋灰公司,曾生产出中国第一桶机制水泥,所以这座混凝土冷却塔无论是在屋里层面还是在其人文价值层面都应该被认真对待。同时基地紧挨陡河与1889创意产业园,改造后的仓筒应当成为这几条视线上的标志物。
1号地块冷却塔©CBC
1.3 灵感来源
很可惜由于工作、距离等原因,我们无法到达现场亲身调研和体验场所特质,只能在电脑上多次观看组委会提供的场地视频和照片,研究各个视点的角度关系,体会行走在场地中的感受。从视频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冷却塔本身的视觉震撼力,也可以听到背景声音里被放大的鸟鸣声,从而体会到在这个“废墟”空间里所潜在的诗意。我开始想象下雨时的声音,想象在其中被音乐环绕的感受,这都为后面的功能设定奠定了基础。
面对这样一座经历了数十年风雨,撑过了唐山大地震,坚毅而又脆弱的建筑,我们决定最大化的保留其外观和表面痕迹,最小化的干预原有筒体本身。而这个决定所带来的问题就是,我们还能做什么?
1号地块冷却塔©CBC
作为一个个人习惯,我在参加竞赛时会习惯性想象其他参赛者会有什么样的思路和做法,对于1号地的“微改造”,大概有人会在其顶端增加一个漂浮物体,使其具有标识性,或是在底部空间加入构筑物让它产生一个宜人的地面层空间,抑或是在中段穿插体量或装饰性物体,这些手法似乎都具有潜力,但又无法匹配这座塔的重要性,也缺乏新意。这座冷却塔被改造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其本身可以实现的价值,而在于它作为唐山一段很重要的发展阶段的缩影。通过改造,要指向一个怎样的未来?同时作为人类自身发展的反思,我们由过去一意孤行求“发展”的阶段,怎样迈向并真正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品质城市新阶段?
一个类似的改造案例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这是今年普利兹克得主Lacaton&Vassal在敦刻尔克的一个艺术空间改造,读书的时候我在一次教育研讨会上听到Anne Lacaton介绍这个项目,彼时二位还未登顶普奖。面对宏大的旧船坞,他们决定增加一个与之相似的半透明体量,把功能空间放在新的体量里,从而保留原有船坞结构的历史痕迹和空间震撼力,使其作为一个灵活的艺术展览空间,同时旧船坞本身也作为一个艺术品面向市民。
由Lacaton&Vassal改造的FRAC艺术空间,
新旧两个体量形成的对话©网络
由Lacaton&Vassal改造的FRAC艺术空间内部,
保留了旧船坞原有空间©网络
回到本次竞赛基地,该旧塔也拥有同样的空间潜力和历史重要性,我们决定在它旁边“复制”一个新塔。令人振奋的是,如此操作所能实现的是一系列二元关系对话,例如“新与旧”、“历史与未来”、“轻与重”、“空(void)和实(solid)”、“明与暗”等等。这样方案的核心问题就在于:1. 如何在双塔之间创造一系列二元关系对话的同时又保持其和谐一致性,2. 新塔(或者说新旧塔整体)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未来建筑范式愿景。
我们希望在此次设计中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低碳甚至碳中和建筑;
2.城市打卡新地标;
3.最大化保留旧塔的历史痕迹;
4.使其成为链接不同人群的纽带;
5.体现出艺术性和日常的诗意。
2
设计过程及成果
DESIGN PROCESS AND FINAL RESULT
在草图讨论阶段,我们首先确定了新塔的大小及位置,使其略小于旧塔顶段维度的同时,让双塔并列的方位面向1889产业园和城市道路,再配合新塔的半透明外立面,当夜幕降临时呈现出一种“城市灯塔”的效果。
设计模型
在此我们也参照了Toyo Ito早年设计的风之塔项目,希望新塔也可以呈现出丰富多变的“表情”。它也将更多的面向陡河,在底层拥有一间亲水咖啡厅,顶层拥有一处开放的景观平台。
Toyo Ito设计的风之塔,多变的建筑“表情”©网络
设计草图
在新旧塔关系处理中,我们主要将功能(Program)、空间结构、竖向交通、能源和诗意性的视觉体验及听觉体验真正融为一体,譬如说整个艺术展览空间的布局是横跨两塔之间的。旧塔筒体内增加的环形坡道成为一个拥有独特体验的观展空间,使整个漫游和观展体验成为一个闭合环路,充满不同的空间和景观体验。双塔底部保持向城市开放的态度,当市民休闲游走在旧塔内部时,仰视可以看到悬浮于其中的悬吊艺术装置,看到环行向上的人,甚至微微听到从新塔观演空间传来的音乐声,这将是一种独特的诗意体验。
剖面图
旧塔内仰视图
与此同时新塔利用较为快速廉价的轻钢结构体系搭配聚碳酸酯立面材料,尽量在低碳建造的情况下保持其丰富性。配合对太阳能板的利用、对小型水力发电站的设置和双层通风立面的考量等,力求使其成为“碳自足”建筑。
效果图
位于旧塔内部的球形艺术装置,自发光时使其内部变成一个“光和空间艺术”展厅,同时各种投影装置也使其能承载不同的展示主题,人环行其中,将获得关于科技、自然、艺术、空间和自我身体的多维体验。
效果图
3
参赛感受
PERSONAL EXPERIENCE
毫无疑问参加本次竞赛的收获是丰富的。在竞赛交图前三四天,我刚刚在公司连续加班完成一个大型地标性竞赛项目,这件事几乎耗尽我所有的意志力。但是之前已经报名参加Q-City竞赛并且脑海中已经有了初步设想,所以最后几天我通宵熬夜完成了最终成果设计。在本次设计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和未能充分表达的可惜之处,比如如何对场地地形进行更好的处理,旧塔的诗意化转译如何能与其历史功能建立联系,结构和立面构造怎样做到更为细致的设计表达。未来,我们会将方案进行深化,给自己一个完整的交代。
十分感谢Q-City品质城市国际青年师竞赛能够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年轻设计师提供这样一个可以表达多元化创新思维的平台,它不仅为我们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为品质城市建设提供了众多有价值的思路。期待赛后感兴趣的设计师朋友能够与我们交流讨论,给予指导和意见。
模型图©CBC
*文章未标注版权图片所有权均为作品作者
张跃/谭颖佳竞赛名称
Q-City品质城市国际青年设计师竞赛
(中国 · 唐山)
竞赛主题
Quality-City品质城市
主办单位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承办单位
唐山市人民政府
组织单位
唐山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
策划执行
毕玺(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往期回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