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个屡屡突破预言、震惊全世界的中国人,是这么评价转基因的……

2017-09-09 洞察全球博弈


问题:怎么才能每天都收到这种文章呢??

答案:只需要点击图片上边的《洞察全球博弈》即可!

广受推崇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号:boyi12368 小编私人微信:xr28868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

都曾在教科书里见过这样一幅图片,

注释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今天,这个研究了一辈子稻米的人,

迎来了88岁米寿。


他看上去从来都是一副农民的模样,

其实出身于地地道道的中产家庭,

就连英语,

都是“童子功”。


NO.1

他长得像农民,

其实出身地道中产之家


1930年9月7日,

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学院,

接生的医生是林巧稚。

当时林巧稚是新医生,

后来是全国妇产科第一大权威。

(想看林巧稚的故事戳这里→→她是最可能被印上人民币的女人:一生未婚,却是5万多个婴儿的母亲……


►协和医院档案记载着袁隆平出生时的有关情况。

左上页记“袁小孩”,住“旧刑部街长安公寓”;

右上页有林巧稚签字;中为袁隆平出生时留下的脚印。


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生于1905年,

毕业于南京的东南大学,

在县里担任过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

后来受到西北军的爱国将领孙连仲的器重,

做了这位上将的秘书。

1947年底到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

做事务科科长。


袁隆平的母亲

早年在江苏镇江教会学校读高中。

袁隆平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母亲读英语,

今年7月份,

他全程用英语向世界介绍超级杂交水稻,

惊艳了世界,

殊不知他的英语是地道的“童子功”。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525x4c1m0&width=500&height=375&auto=0

袁隆平小时候上的是教会学校,

重视英语教学,

在那种几乎全是英文的环境中,

他当时看英文电影百分之八九十都听得懂。


可后来袁隆平为什么选择学农?

他说要缘于从小产生的志趣。

在汉口读一年级时,

老师带学生去郊游,

参观一个资本家的园艺场。

在那个园艺场里,

红红的桃子结得满满地挂在树上,

葡萄一串一串水灵灵的……

这让他想到了当时正流行的

美国黑白电影《摩登时代》,

其中有一个镜头,

窗子外边就是水果,伸手摘来就吃;

要喝牛奶,奶牛走过来,

接一杯就喝,十分美好。

《摩登时代》剧照,门外就是葡萄藤蔓,一个响指奶牛就过来产奶


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

让袁隆平特别向往那种田园之美、农艺之乐。

从那时起,他就想长大以后一定要学农。


到了考大学时,

父亲觉得学理工、学医前途应该会很好,

母亲也不赞成学农,

认为学农很辛苦。

袁隆平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

最后终于说服了父母。


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学习了四年,

他说:“很多人对学农有想法,

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学农”。



NO.2

经历过饥饿,

立志要研究出高产水稻


23岁时,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

他从西南农学院毕业,

被分配到偏僻的安江农业学校当老师。



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

正是在这里,

他度过了自己人生中最难忘的18个年头。

大饥荒让他受够了饥寒。

年轻时他热衷游泳,

饿到游不动。

他见过饿殍,

听过无数次“金元宝比不上两个馒头”。

这段经历让他下定决心,

要用自己的专业研究出高产水稻,

让自己的同胞们免受饥饿之苦。



他把目光放在了杂交水稻上,

他认为杂交水稻大有可为,

即使当时的科学家都判定,

这一领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因此都预言袁隆平会失败。

但倔强的袁隆平依旧相信,

自己的判断没有错!


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

他依然没有放弃,

即使看不到希望,

一想到那路边、田埂,

到处饿得骨瘦如柴的同胞们,

心中的激情就一次次取代了失落。



由于数千次杂交实验结果不够理想, 

袁隆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他甚至成了别人口中的“神经病”。

1970年6月,

在湖南省农业学大赛科技经验交流会上,

华国锋说了一句话:

“周恩来总理经常过问杂交水稻科研的事,

希望能继续研究下去”。

这句话给了他雪中送炭般的鼓舞和支持,

使他坚定了自己科研预言的方向。



因为有了天然雄性不育株的种子,

水稻才能进行人工杂交。

为了寻找它,

袁隆平拿着放大镜,

对着试验田里的万千株稻穗,

开始了大海捞针般的探索。


文革期间,

他的那些像盼孩子一样,

盼出来的秧苗,

经常被轻而易举地被人扒光。

他怕看不住苗,

干脆把种子绑在身上,用体温催芽。



终于,他的默默研究有了转机。

1970年11月,

野生稻抽穗扬花,

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

来到野生稻最集中的海南,

在当地农场技术员冯克珊的带路下,

在南红农场一个铁路涵洞附近的水塘边

大约两百平方米的野生稻中,

发现了三株稻穗花药异常,

正在北京开会的袁隆平接到电报赶到三亚,

确认这是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

当即把它命名为“野败”。



“野败”的发现为后来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1973年,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

他正式对外宣布:

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在他对水稻的研究过程中,

有这样的成功也伴随着可能的失败,

但他却都没有知难而退。



NO.3

豪宅里搞科研,

让海水也能长水稻


袁隆平对很多人讲过他的两个梦:

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据统计,

全世界有一亿五千万公顷水稻稻田,

但是杂交水稻还不到10%,

若有一半种上杂交稻,

可以多养活四亿到五亿人口。

袁隆平的“梦”

另一个是“禾下乘凉”。

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

稻穗比扫把还长,

稻子比花生米还大,

他拿着蒲扇,

躺在水稻下乘凉。


正是为了这两个“梦”,

袁隆平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





在青岛有一座属于袁隆平的“豪宅”,

坐落在李沧区的青岛国际院士港。

这样一所大宅子,

袁隆平却全部用来搞科研,

他的“海水稻”梦想

在这座“豪宅”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为什么要研发种植海水稻呢?

在袁隆平的“豪宅”里,

悬挂着这样一张“特殊”的中国地图。



这张悬挂着的地图

时刻提醒着我们:

中国内陆有近15亿亩盐碱地,

其中约两亿亩具备种植水稻潜力,

这些地如果没有被充分地利用,

将是多么大的一个损失!


海水稻试种、推广成功后

按照每亩盐碱地产值200-300公斤计算

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

多养活约2亿中国人!



袁隆平培育的海水稻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

预计亩产可以达到300公斤至500公斤!







袁隆平提出要把长沙打造成国际稻都,

芙蓉区计划设立隆平新区,

水稻中心成了“种业硅谷”。

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上市公司“隆平高科”

也承担了国际培训班的业务,

招收各国学员,

讲授杂交水稻的原理和市场化方式。


他30多次赴国际水稻所,

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

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

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先后在境内外举办了,

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

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

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



为表彰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世界许多国家都为他颁发奖项,

以色列总统亲自为他颁发沃尔夫奖,

泰国国王金镰奖,法国最高农业成就勋章……

他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

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

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中,

还有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比尔·盖茨到访北京大学,

对袁隆平的巨大贡献,

毫不吝啬其赞美之词。

他表示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进步,

已为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农户们

带来了巨大好处。

这位世界首富称袁隆平,

是“世界精神首富”。



NO.4

身价千亿,

买便宜衣服,开几万块钱的车


从20世纪80年代起,

中国民间就普遍有这样的说法:

“我们吃饱饭,靠的是两‘平’:

邓小平和袁隆平”。



因为他的坚持和引领,

两系杂交稻在中国大面积推广。

水稻产量非常大,

的确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对于很多人关心的转基因问题,

他这样回答:

对待转基因,

要积极研究,谨慎应用,

只有科学证明没有问题后,

粮食才能投放到市场中去。

人民不是小白鼠,

不能用那么多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来做实验,来冒险。

他的前瞻性眼光和务实态度,

让人心生敬意,

外界批判曲解他,他却毫不在意,

继续从容地行走在田间。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

外界权威机构评估,他的身价值1008亿,

对此,他只是哈哈大笑,

因为他的日常生活比普通人还节俭,

他依旧住几十年的老房子,

到超市买最便宜的衣服,

车也只是买几万块钱的吉利“熊猫”,

每个月他大部分支出,

都用于资助穷苦的农民和学生。


在他看来,钱够用就行了,

他笑称自己是“精神首富”。

闲暇时他最大的乐趣,

就是和老伴儿话话家常、游游泳。


袁隆平和妻子邓哲


兴致来时,

还会对着自己心爱的稻田,

拉一首动听的小提琴曲。




尽管已经快90岁了,

他依然在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

仍然为提高水稻产量而忙碌着。

平时他上午九点就到办公室,

开始一天的工作,

十二点回到家中吃饭休息,

下午四点再回办公室,六点下班。

赶上水稻生长期,

他必定每日亲自下田观察,

为节省时间,还坐在田埂上吃饭。



在他眼里,

田里的水稻就像自己的孩子,

一天不见就想得慌。

在浩荡的稻田里,他一次又一次,

突破了人类粮食生产的新高度,

虽然无数奖项环身,

本可以安详晚年的他,

却依旧选择在田间地头奔波,

往返于实验室和住处的两点一线中。


八十几岁高龄了,

看到稻田还是会趁众人不注意,

直愣愣跳下去,一株一株扒开看。



他身体硬朗,不肯认老,

上楼梯不要人扶,吃饭不用别人夹菜,

每天打排球游泳,睡前要看书,

很少用手机,也很少上网。

他不喜欢人家叫他袁老,

更喜欢被称为袁老师,

80多岁时还幽默地自称“80后”,

现在过了85岁了,则改成“90前”。


►袁隆平和孙辈在一起


►袁隆平80岁大寿


袁隆平曾说过:

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就足够了。

他这一辈子,

就做好了这一件事:

培育优良的杂交稻,

让世界人民有饭吃。


他一穷二白时,

有着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他名满天下时,

却淡泊名利只爱守望稻田,

他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让几千万中国同胞免于饥饿,

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他所宣称的预言和立下的宏愿,

今天真的都实现了。


他功在当代,惠泽千秋,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比起那些“网红”、“明星”,

这位老人更值得我们,

去追去爱去仰慕……


昨天是袁隆平88岁(虚岁)生日,

让我们祝福他!

▲袁隆平亮相纽约时代广场《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致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更多好文在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