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叙利亚,想想伊拉克 战争中的宣传与假消息

2017-05-07 徐沛然 苦劳网 苦劳网

2015年伦敦的“不要轰炸叙利亚”抗议行动,行动者呼吁西方政府不要再对叙利亚内战火上加油。(摄影:Alisdare Hickson / flickr / cc)


“我在医院看到伊拉克士兵们拿着枪走进来,他们从保温箱中取出婴儿,拿走保温箱,然后让那些婴儿在冰冷的地板上死去。”


1990年10月10日,一位15岁的科威特少女娜伊拉(Nayirah),在美国“国会人权决策小组”(Congressional Human Rights Cancus)于国会山庄所举办的听证会上,泛着泪光,语带哽咽地陈述这段她在医院担任志工时亲眼所见,伊拉克士兵骇人听闻的暴行。


震惊美国社会的伊拉克士兵暴行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入侵邻国科威特,因两国军力悬殊,短短六天内,伊拉克就正式并吞了科威特。联合国安理会迅速通过了660号决议,谴责入侵行动,并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兵。11月29日,安理会再度通过678号决议,要求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之前需撤兵,否则将授权盟国采取军事行动。


在伊拉克占领科威特的初期,美国政府并未立即决定采取军事介入。一方面,伊拉克的总统海珊(Saddam Hussein)是美国政府十多年来牵制伊朗的合作夥伴;另一方面,当年越战失利的阴影仍在,难以说服民众为了一个毫无关系的中东小国而支持出兵。当娜伊拉对伊拉克士兵“暴行”的证言透过媒体扩散后,引发美国舆论界一阵哗然。不仅包括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 在内的人权团体在其报告中支持此一说法。美国总统老布希(George H.W. Bush)以及诸多政治人物,更在公开场合多次引述娜伊拉的发言内容,指控伊拉克士兵抢夺保温箱并让大量婴儿无助死去,藉以支持出兵伊拉克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1991年1月12日,在联合国安理会给的期限前三天,美国参议院仅以5票之差,通过授权老布希政府对伊拉克出兵。而战争的结果如我们所知,短短一个多月,老布希总统就宣布成功夺回科威特并停火。尽管难以评估娜伊拉的证言实际上发挥多少影响,但在支持与反对出兵的差距微小的情况下,说她扮演了临门一脚的关键角色,恐怕并不为过。


当然,伊拉克士兵抢夺包括保温箱在内等医院设备的消息,早在伊拉克出兵不久之后,科威特官员就已经透露给媒体(尽管伊拉克政府否认这些说法)。而娜伊拉不过是以目击者的身份证实了这个事件。然而问题在于,不仅娜伊拉的这段证言是假的,在国会山庄所举办的听证会,也是一场公关公司精心设计的演出,一场秀。


暴行?一场公关大戏


1992年1月6日,在波斯湾战争结束近一年后,作家约翰·麦克阿瑟(John R. MacArthur)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开了第一枪。他指出这名楚楚可怜的科威特少女娜伊拉,其真实身份是科威特皇室成员,也是科威特驻美国大使的女儿,所以其证言的可信度应受质疑。他更宣称当初在国会山庄的整个“听证会”,都是由知名政治公关公司伟达公关(Hill & Knowlton)所一手策划。此文一出,引发美国社会的轩然大波。媒体们发现这可能是一场骗局之后,开始回头挖掘事实真相,并证实了麦克阿瑟的说法。而娜伊拉甚至根本没有在那间医院当过志工。他将事件的始末,以及自己调查的成果,随后集结为《第二前线:1991年波湾战争中的审查和宣传》(Second Front: Censorship and Propaganda in the 1991 Gulf War)一书出版。


(娜伊拉在听证会上的哽咽发言,获得了大量的同情与关注。关键的医院证言请见影片1分38秒处开始)


在伊拉克派兵攻占科威特之后,科威特政府迅速地和伟达公关公司达成协议,由科威特政府成立一个空壳民间团体“自由科威特公民联盟”(Citizen for a Free Kuait, CFK),然后拨款1,190万美元给自由科威特公民联盟,联盟再将大部分的经费支付给伟达公关。其目的在于透过公关活动影响美国社会舆论,与美国政府的态度,促使美国出兵介入。


为此,伟达公关做了非常多事情,包括发出新闻稿、制作新闻录影带提供给媒体、 联络媒体曝光、安排媒体参访科威特、印制“解放科威特”的T恤跟贴纸、举办“为科威特祈祷日”、组织示威游行、印制一本强调伊拉克暴行的书《强暴科威特》免费散布(科威特大使馆就认购了20万本),等等。而所谓的“国会人权决策小组”,也只是由两党政治人物自行组成的协会,和美国国会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他们这场和伟达公关合作的“听证会”,并不像真正的听证会般具备法律效力,因此在当中说谎做伪证也不会犯法受罚。而当初为娜伊拉说法背书的国际特赦组织,也尴尬地发表声明撤回前一年的报告,并表示经过调查,“没有发现可信的证据,证明伊拉克军队将婴儿由保温箱中移出造成婴儿死亡。”这起事件,最终成了政治公关研究的经典案例。[1]


不存在的边境大军


这起事件,可让我们能对于“真相”被操控的程度感到吃惊,但在波湾战争中的谎言还不仅于此。在伊拉克刚入侵科威特时,美国实际上更担心的是伊拉克是否会接着攻打沙乌地阿拉伯。这个美国在中东的坚定盟友,以及主要的石油出产国。那时候,美国政府宣称伊拉克已经在边界集结了26万5千名士兵,以及1千5百辆坦克准备攻打沙乌地阿拉伯。为此,美国政府移防了大量军队至沙乌地阿拉伯,并以此作为伊拉克野心勃勃威胁区域安全的佐证。


当时,曾获得五次普立兹奖提名的《圣彼得堡时报》(St Petersburg Times)记者珍·海勒(Jean Heller),使用报社经费购买了商业卫星在两国边境的空拍照。照片画质清晰,可清楚看到停放于机场的美军战机,但却没有看到伊拉克军队集结的迹象。她将卫星照片传给另外两位军事专家辨识后,他们也给出了相同的结论:没有看到军队。海勒据此写成了报导,质疑美国政府的说法。但直到过了一年,波湾战争早已结束后,当时的参谋长科林·鲍威尔(Colin Powell)才坦承“数字出错”,实际上并没有大规模伊拉克军队于边境集结。


媒体操控:美国政府的进化


“重复一次,必须随时有人跟在新闻媒体代表的身边。” 
 一份当时流出的五角大厦政策备忘录中这么写着


在波湾战争中,美国政府吸取了之前越战的教训,强化了媒体控制机制。一般来说,媒体不能自由行动,必须由军方安排其行程与采访对象,并事先过滤其报导内容与材料,以确保媒体记者不会“制造麻烦”。为此,美国的公平与正确报导组织(Fairness & Accuracy in Reporting, FAIR)于当年发表了一份波湾战争期间媒体操控报告,除了纪录各主要媒体如何受制于美国政府所提供的单方面消息外,也呈现了媒体记者放弃监督的角色,自甘配合成为政策传声筒的现象。报告中纪录一位记者的说法:“我们已经成为政府的帮手。”“我的角色和政府的承包商其实差不多。”


在美国政府的精心设计下,美国军队的飞弹精准射中军事目标的画面不断地在电视新闻中重复播放。而波湾战争在民众心目中所留下的印象,就是一场精准、干净、迅速且低伤亡的正义之战,一场美国现代化武器的火力展示会。然而,根据后来的一些研究指出,波斯湾战争造成大约3500名伊拉克平民直接死亡,更有超过10万人死于战争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例如缺乏干净的饮用水等。

紧接着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拉克采取了长达十余年的经济制裁和石油禁运政策,不仅并未动摇伊拉克总统海珊的政权,反而对伊拉克民众生活造成灾难性的打击。1989年伊拉克人的平均收入为3510美元,到了1996年,只剩下450美元。根据不同组织的研究,至2003年为止,经济制裁造成大约30至50万伊拉克人死亡,其中许多儿童死于营养不良或缺乏药物。


姑且不论发动波湾战争是否为当时最好的作法,至少我们不应对过程中各种影响舆论与决策的谎言、媒体操控、政治公关买单。然而,战争往往伴随着谎言和精巧的宣传,必须将对手塑造成邪恶魔头,将自己阵营打造成正义使者,方能取得出兵开火的正当性。发动战争真正的动机,也就因此被掩盖或忽略。2003年,英美联军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那出兵前言之凿凿,开打后却屡寻不着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又再度印证了这样的现象。


叙利亚,阿勒坡的真与假


叙利亚内战是近几年来最受瞩目的国际区域冲突。当中各势力大致可分为由俄罗斯、伊朗所支持的阿萨德政府;由美国、土耳其、沙乌地阿拉伯等国支持的反抗军,以及前两者的共同敌人伊斯兰国,另外还有盖达组织分支、库德族等较小股势力。


在这场内战中,最令人感到疑惑的地方在于,不同阵营对同一事件往往有着不同版本的说法。甚至不同阵营所属的媒体,其报导内容也经常出入甚多。以2016年12月,叙利亚第一大城阿勒坡(Aleppo)的争夺战为例,该战役最终由政府军获胜,击退反抗军成功夺回阿勒坡的控制权。在过程中,许多西方媒体均以“屠城”“灭城”等说法报导政府军的作战行动。而相反的,俄罗斯官方媒体《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则认为这是一场将人民由恐怖组织中“解放”的战争。


究竟哪种说法为真?事实上,目前在叙利亚反抗军中的主要势力为“征服沙姆阵线”(Jabhat Fateh al-Sham),其前身的“努斯拉阵线”(Nusra Front)就是盖达组织(Al-Qaeda)的分支。而在2016年7月,国际特赦组织发表了一份针对阿勒坡和其他反抗军统治地区的人权报告。该份报告指出,反抗军在其统治地区任意绑架、逮捕、使用酷刑,或是杀害平民,使得民众生活在深深的恐惧当中。反抗军并控制地方媒体、恐吓人权活动者,让他们甚至不敢在社群媒体上批评反抗军的统治。


在12月12日,政府军最后一波攻坚战中,一些住在东阿勒坡,反抗军统治区的民众在社群媒体上留下了“最后告别”的讯息或短片,一时之间引发全球关注。然而,这些“民众”的身份后来也遭到起底质疑,他们当中许多原本就是活跃的反抗军支持份子,他们的推特(Tweet)关注人数高达数千至数万人。其中甚至有人以公民记者自居,经常采访反抗军成员。如果说前述国际特赦组织对反抗军统治手段的报告可信,那么这些能在社群媒体活跃的“民众”、“公民记者”和反抗军之间的关系恐怕并不单纯。而他们集体留下“最后告别”讯息的作法也就格外耐人寻味。


联合国人权事务办公室负责人鲁珀特·科维尔(Rupert Colville)于12月13日对外表示,这场攻坚战造成了82位平民死亡。这数字对于一个人口超过200万的大城来说,到底是什么程度上的“屠城”?我们并非要淡化战争伤亡,但是因战争造成的连带死伤,和主动、大量地杀害平民,这两种状况恐怕不能相提并论。

事实上,在这场攻坚战前,政府军就已经开始疏散东阿勒坡的民众,以及放弃抵抗的部份反抗军,试图降低伤亡。联合国独立调查委员会(Independent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Inquiry)则于12月14日的新闻稿中,提到包括“征服沙姆阵线”在内的部份反抗军,试图阻止民众撤离,或是将他们做为人肉盾牌,以增加平民的死伤。前述那些在网路上留下最后告别讯息的“民众”,在攻坚战后也都安然无恙,事后也都还能持续更新他们的推特帐号。


媒体的扭曲与双重标准


“每一方都有他们自己的议程,而叙利亚人民的利益被排到第二、第三或者根本不在其中。”前联合国和阿拉伯联盟驻叙利亚特使拉赫达·巴西米(Lakhdar Brahimi)在2014年辞职时所言。


曾多次获奖,被誉为当前在伊拉克最优秀的西方记者派翠克·库克伯恩(Patrick Cockburn)在〈为什么你读到关于叙利亚和伊拉克战争的所有事可能都是错的?〉一文中指出,因为在东阿勒坡等反抗军所统治区域对记者来说实在太危险了,西方媒体不会派遣记者到这些地方。因此,这些地区的讯息来源高度仰赖当地的活动家或是地方媒体。然而,这些人或组织既然能获得反抗军的许可,其立场多半倾向反抗军,或者本身就是反抗军的宣传工具,因此这些讯息的可信度应受质疑。


一群男子从摩苏尔的废墟中回收尸体,2017年3月17日,美国在这里的轰炸造成200多位平民死亡。(摄影:Cengiz Yar 来源:CommonDreams)


派翠克认为,记者跟公众人物都应该要对所有的讯息抱持合理怀疑。然而问题在于,一方面这些讯息难以查证;另一方面,反抗军对阿萨德政府的攻击也符合西方政权的利益与意识形态。而许多西方媒体也往往轻易地接受其对政府的观点,以至于双重标准的问题一直存在。他举例,在叙利亚政府军于2016年12月底攻坚东阿勒坡的同时,美军也密集地空袭伊拉克摩苏尔的伊斯兰国占领区域。经过了两个星期,叙利亚政府军的攻击造成了约300名平民死亡,西方媒体报导政府军“屠杀平民”。但在摩苏尔,大约有600位名平民死亡,西方媒体则归咎于伊斯兰国的反击和自杀炸弹,并未因此谴责伊拉克和美国军队。


派翠克指出,记者们总是相信,或者散布阿萨德即将要被推翻的讯息。然而即便是在2011年7月,反对派起义的高峰,根据较为可信的说法,阿萨德仍旧有着30-40%的支持度。事实上,在2014年6月,叙利亚举办的总统选举中,在73.42%的投票率中,阿萨德以88.7%的得票率压倒性胜选。虽然反抗军所统治的地区民众无法参与投票,但仍旧可以显示出阿萨德政府在叙利亚有着相当程度的民意基础,这和许多西方媒体所呈现的叙利亚情势并不相同。[2]


毒气攻击,一场罗生门


2017年4月4日,叙利亚北部,反抗军统治下的伊德利卜省(Idlib)汗舍孔镇 (Khan Sheikhun)爆发了毒气攻击事件。目击者表示,他们在上午6点30左右看到战机空袭投掷炸弹,爆发出黄色烟雾,而之后街上就开始有人受伤、晕倒呕吐。


本次事件随后被认为是沙林毒气(Sarin)攻击,统计约有86人因此死亡,上百人受伤。事发之后,美国、英国、法国纷纷谴责叙利亚阿萨德政府,认为他们违反国际规定,使用化学武器攻击平民。而叙利亚政府承认轰炸,但否认使用化武攻击。俄罗斯政府则表示,当天轰炸目标是反抗军火药库,引爆的可能为反抗军的化学弹药。当然,反抗军随后也否认持有化学武器。即便事件的真相尚不明朗,但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却在事件发生2天过后,就下令发射了59颗飞弹攻击叙利亚政府军的空军基地,并宣称该基地藏有化学武器。

事实上,阿萨德政府在2013年亦曾经被指控使用化学武器攻击,引发与论谴责。而后阿萨德政府在各界压力下,同意加入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rganis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Chemical Weapons)并在该组织监督下,销毁其化武设施跟交出所有库存的化学武器。禁止化武组织也于2016年1月4日宣布销毁了所有阿萨德政府提供的化武。尽管不排除阿萨德政府手上还有化武的可能性,但这些怀疑都需要证据证实。与此同时,反抗军本身也有嫌疑。在2013年时,联合国叙利亚问题独立调查委员会的成员卡拉·德庞特(Carla del Ponte)受访时表示,虽然还没有无可抵赖的证据,但就目前所收到的报告和资料来看,她强烈怀疑反抗军曾经使用过沙林毒气攻击。


对于这整起事件,法新社(AFP)于4月13日专访了叙利亚总统阿萨德。阿萨德表示,目击者说该毒气攻击发生于上午6时左右,但政府军的空袭是在中午11时30分,所以两者之间没有关联。况且自从2013年后,叙利亚政府手上已经没有任何化学武器[3],就算有,他也不会用。如果空军基地内真有沙林毒气库存,在被美军飞弹袭击后,周边地区应该会有大规模灾情才对。


阿萨德强调,当前叙利亚政府军已经收复许多城市,恐怖份子(他直接称呼反抗军为恐怖份子)节节败退,为什么要在这时候使用化武?更何况,如果真的使用化武,为何不是攻击恐怖份子,而是攻击平民?他也指出,这次遭到攻击的汗舍孔镇,是由前盖达组织分支诺斯拉阵线所统治。关于这次化武攻击的影像和报导,也都是由他们流出,而这些讯息都还缺乏证据支持,真假难辨。他呼吁,应该要由公正的国际组织对此事件进行调查。


疑点重重的白宫报告


弹坑中被认为是液态毒气容器的金属管呈现被压扁的形状。


西奥多认为,从弹坑跟金属管判断,应该是放置于地上,上方再有一个炸弹引爆。


为了释疑,白宫于4月11日提出一份报告,内容指明空袭时间为4月4日上午6时55分,并且明确标出了落弹位置,以及认定阿萨德政府为凶手的原因。然而,究竟目前释出的这些资讯,可信度有多少?武器议题专家,麻省理工学院科学技术和国家安全政策荣誉教授西奥多·波斯托(Theodore A. Postol)依据白宫的报告,以及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所有公开资讯,于日前撰写专文分析,他认为这起毒气攻击事件疑点重重,而白宫的报告内容并不可信。


首先他指出,被视为炸弹坑洞的洞口和一般空袭炸弹爆炸的洞口并不相似,其深度和坑洞扩散状况,比较像是在平地放置炸弹爆炸。况且,在坑中发现,被视为液态沙林毒气容器的金属管呈现压扁的形状,而非内部爆炸的碎裂状。因此他认为,比较可能的情形是,一个额外的炸弹被放置在金属管上引爆,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而非空投的毒气炸弹。其次,在4月4日上午10时50分,大约爆炸后四小时,就有一名仅带着口罩,没有穿戴任何防护衣的人站在坑洞口旁拍了一张照片,却并未因此当场中毒身亡。因此西奥多怀疑,这个爆炸坑洞可能不是沙林毒气的释放点。



西奥多根据太阳仰角判断,这张照片拍摄于爆炸四小时后,他质疑如果真是释放沙林毒气,这名男子不可能安然无恙。

另外,根据当天气象和风向资料,沙林毒气应该会很快地往坑洞口的西北方扩散,一路上数百公尺内的人口稠密区应该会有大量死伤。但在白宫报告中仰赖的地方媒体报导中,并未明确指出这点。他们播放了一些民众中毒被抢救的短片,但这些画面缺乏和这个地点连结的证据。而在另外的短片中,大量死伤者被放在一个沿着山壁凿开的洞中,这个地形景观并不在这个小镇当中。因此也有可能,影像纪录的毒气袭击其实发生在另外的地方。


西奥多认为,白宫所提供的这份报告,采用了大量当地媒体,以及Youtube短片的资讯,并非由严谨的情报系统所制作,以至于报告内容充满矛盾。任何一位情报分析师都可以轻易看出爆炸坑洞的问题,而不会拿来当成证据。他强调,白宫发表了一份明显造假、误导跟不专业的报告,并依据此报告内容发动攻击,这是非常严重的国安问题。


看看叙利亚,想想伊拉克


学者安妮·莫雷莉(Anne Morelli)整理了阿瑟·庞森比(Arthur Ponsonby)于1928年的经典著作《战争期间的谎言》(Falsehood in War-Time)中,战争宣传十大手法:[4]


  1. 我们不想要战争。

  2. 战争都是由对方发起。

  3. 敌人看起来像魔鬼。

  4. 我们捍卫着崇高的理念,而不是自己的利益。

  5. 敌人系统性地残杀屠戮,而我们则是逼不得已造成伤亡。

  6. 敌人使用遭到禁止的武器。

  7. 我们遭受的损失微小,敌人则蒙受巨大损失。

  8. 艺术家和知识份子都支持我们的行动。

  9. 我们的动机神圣。

  10. 所有怀疑我们宣传的人都是叛徒。


不论你认为西奥多的质疑,以及阿萨德的辩解有多少道理。现阶段对于此次毒气攻击事件,确实还有诸多疑点需要厘清,也需要有公信力的国际组织介入调查。然而,在真相尚未明朗时,支持反抗军阵营的各国政府就指控阿萨德政府是凶手,美国则是直接发射飞弹攻击,似乎很难让人相信这些举动没有其他考量。


或许对他们而言,真相如何是其次,拉下阿萨德政权才是首要目的。但是轻忽证据,罔顾事实,以人道的大义制裁“坏人”,这样的戏码我们难道还不熟悉吗?从本文一开始提到的1991年波湾战争,以及2003年因“大规模毁灭性武器”而起的伊拉克战争,不都是一再重复的情节吗?


人们总是健忘,而主流媒体也乐于描绘正邪对决的剧本(当然,正义的一定是我方)。在4月6日,美国对叙利亚政府空军基地发射飞弹之后,公平与正确报导组织(FAIR)统计了美国媒体的表现。4月7日五大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每日新闻报》总共有18篇相关的分析性文章,但没有一篇反对川普的决定,其中甚至还有称赞,或批评美国态度还不够强硬的文章。


而在4月11日,FAIR又统计了全美前100大的报纸的相关社论。在这前百大报中,有47篇相关社论,其中39篇支持美国飞弹攻击,7篇立场模糊,仅有1篇反对。而反对的理由也只是认为空袭需要经过国会的授权程序。在2003年3月18日,美国出兵伊拉克的前2日,FAIR统计了几个主要新闻网站引述的消息来源,在393个来源里,只有6%对攻打伊拉克抱持怀疑态度,只有3个明确表示反对战争。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主流媒体不论平时是自由派或保守派,亲共和党或民主党。在这些重大对外战争中,他们的立场以及其散布的讯息,均相当一致地为美国政府护航。而台湾媒体一向依赖美国媒体做为国际新闻的主要来源之一。那么我们近年来媒体上认识到的叙利亚内战,以及接受到的资讯,究竟有几分是真,几分是假?我们是否不知不觉地接收到许多“战争宣传”,并内化了从美国角度出发的观点?


反军事人道主义,终结叙利亚内战


平心而论,阿萨德政府逮捕、打压、杀害异议分子的行径,以及其他侵害人权的行为应受严厉谴责,也需要改变。但这并不能合理化“外国势力”资助国内武装团体发起政变的作法。内战之前的叙利亚算不上天堂,但至少人民没有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如今陷入长期内战,成千上万的平民平白死去,数十万难民被迫远离家园,这却是活生生的人间地狱。


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的法哲学教授科斯塔斯·杜兹纳(Costas Douzinas),在其著作《人权与帝国》(Human Rights and Empire)中批评这种“军事人道主义”,他认为,以为了当地民众争取人权之名发起战争,然后让民众卷入战火大量死伤的作法极其荒谬。彷佛人权价值至高无上,牺牲(他人的)生命也无妨。而实际上,这些好听的说词经常也只是要掩盖派系斗争、地缘政治和争夺资源等等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况且,阿萨德是经过民主投票,以高支持度当选的总统。即便对叙利亚国内的民主程序有所质疑,但发动武装政变,或是贸然出兵攻打,道理上恐怕说不过去。也和西方世界一向“标榜”的民主精神相违背。


近年来这些军事人道主义的干预,除了使得数十万平民死亡之外,还造成更多后续的负面效应。2003年英美入侵伊拉克战争,间接催生了更加极端激进的伊斯兰国崛起。2011年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的支持下,推翻了利比亚(Libya)长年执政的军事强人格达费(Minyar al-Gaddai),也没有为利比亚人民带来和平与繁荣,反而让利比亚陷入各武装团体内战不休的局面。甚至让伊斯兰国趁机控制利比亚东部,发展成为伊斯兰国在北非的据点,为区域安全埋下不定时炸战。


以叙利亚当前的局势,如果强行出兵打倒阿萨德政权,恐怕其留下的权力真空与领土,将会被各武装势力瓜分,成为下一个利比亚。又或者必须留下大把军力驻守维稳,扶持亲美政权接管,制造另一个伊拉克。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要反对美国本次的飞弹攻击;反对各国继续资助武装反抗军;反对假人权之名的战争;反对大国长期以自身利益考量介入与操控第三世界国家的作法。在前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作法不会让叙利亚人民安居乐业,也不会为世界带来和平契机。这并非代表支持阿萨德政权,我们不该陷入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只是,终止内战,让民众能从断垣残壁中重建家园,应该是当下最优先的选项,也是最务实的主张。


--

[1] 这场由政治公关公司成功推动战争的故事,在以下两本繁体中文翻译书中有较多着墨,有兴趣进一步瞭解的读者欢迎参考。《有毒污泥爱你好:揭开黑心公关的祕密档案》《现代国际政治公关鼻祖:葛雷公司》。

[2] 根据叙利亚最高宪法法院资料,2014年选举有资格的投票人数将近1千6百万人,这已经包括了反抗军控制区域和国外难民的部份。然后总投票人数是1,163万,阿萨德得票数1,032万。就算将未投票人数全部算成反对阿萨德,他的支持率仍然高于6成。在有明确证据证明这次投票结果造假之前,阿萨德仍获得大部分民众支持的说法应可成立。

[3] 2013年之后,叙利亚政府军承诺交出和销毁的化学武器当中不包括氯气。而根据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的调查,2014和2015年,叙利亚政府军均曾使用过氯气攻击而殃及平民。氯气虽被视为基础化学物质而不需销毁,不过使用氯气攻击是被禁止的行为。所以阿萨德说政府军手中已经没有“化武”这个说法会有争议。

[4] 此段出处引用自Falsehood in War-Time 维基百科条目。



--

苦劳网是一个仰赖读者捐款的独立媒体,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用Wechat扫一扫打赏,支持我们的工作能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