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耶鲁录取且精通钢琴篮球花滑画画,复旦附中女学霸的高效学习法宝

2017-05-04 少年商学院

有态度的国际化家教指南

点击标题下方“少年商学院”关注

授权自公号:上海升学

编辑整理自张骞对孙沁滢的采访


学院君说:我们分享过不少学霸的学习方法案例,譬如《人大附中女学霸的自我发展路径》《高一留学加拿大全能型女孩的奥秘》等 .今天我们分享复旦附中高三孙沁滢同学的案例。她已经收到了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让我们关注到她的,除了她身上的“学霸”属性,还有她的超多特长。

 


擅长乐器,在小学就达到了钢琴十级;擅长篮球,高二到美国Maret School交换一学年,加入了学校篮球队,获全美独立高中联盟冬季女篮巡回赛冠军;擅长花滑,通过了花样滑冰二级评定;擅长画画,作品在交换生期间获全美独立高中艺术展唯一绘画奖;还喜欢写文章,在美国高中的校报上有自己的中美文化政治观察专栏……

 

她是怎么平衡自己的时间,做到高效学习的?


我小学就读于上海民办童园实验小学,初中就读于市北初级中学理科班,高中就读于复旦附中。去年,我获得了ASSIST全额奖学金,到美国Maret School交流了一学年。今年9月,我将到美国的耶鲁大学读书。

 

我这次的标化成绩还不错,托福114分(满分120分),SAT1520(满分1600),不过,我想,这并不是“制胜”因素,我的同学中,不少人分数比我高,甚至还有托福满分的。我自己觉得是我运气好,不过我身边的人帮我总结过我的两大特点:

 

1、特长多,兴趣广而精、持续时间长很多人兴趣很广,但往往都不精通,相比之下,我的兴趣比较广,而且还算精通,并且,大多都是从小开始学习,坚持了很多年,现在也一直在发展。

 

2、社会活动丰富。仅以高中阶段为例,复旦附中很开放,很鼓励我们参加活动,我参加、举办、指导了四届复旦商赛,过程中,可以说是几经波折,但这也使我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我很喜欢经济学,高一时,参加了上海高中生经济论坛,发表展示了论文,并获得了最佳学术奖。我同时还是校模联副秘书长,通过参加模拟联合国,使我开拓了眼界,对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与耶鲁同为常青藤的哈佛大学2016年学生有近七成同学担任过两个以上学生领导职位)

 

我还是学校团学联社会实践部的部长,组织、参与了学校两支校服务队的活动。其中有一次印象特别深刻,是我们去新华医院教白血病患儿读书识字。

 

我们发现不少白血病患儿已经11、12岁,但是却不会写字,也不会阅读。原因在于他们家长认为,孩子受病痛折磨已经很苦了,不忍心他们再去读书受苦,但却未考虑到有朝一日,孩子身体恢复了,离开医院,与同龄人的差距将很难弥补。

 

同时,缺少阅读写字能力的孩子没有自己寻找外界信息的能力,精神状态也不算好。为此,我们在与小朋友们玩耍的志愿者服务方式中,融入了简单的读写教育,尝试与小朋友们分享学习的快乐。这段特别的经历,应该也让我的申请显得与众不同了一点吧。

 

(耶鲁大学非常看重学生参与社会服务)



时间管理秘籍


我喜欢做的事情非常多,还经常参加比赛,有一些朋友就很感兴趣,问我平时是怎样管理时间的。首先,我初中读的是市北初中理科班,高中是复旦附中,但这两所学校都不是课业很重的学校。这是基础。

 

在市北初中理科班读书时,并没有大家想象的,每天会布置十几张试卷作业。课后作业的时间,总体来说,可以控制在两个小时内,我们同学之间经常开玩笑说“乐在市北”。我虽然读的是理科班,也没想过要特意往竞赛这条路走。在市北初中的学习期间,我还是有比较多的课余时间去从事其他的兴趣爱好。

 

而进入高中后,复旦附中更是一所崇尚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校。老师会给学生推荐书,也鼓励学生多向老师询问,但是这一切都取决于学生自己的意愿,因此,我们可以更好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不足,去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或者参加活动

 

所以,我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其实不是那么多。我更多的时间,是在考虑做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虽然我的排名不是太靠前,但是我也感觉很开心、很值得。毕竟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情时,热情高涨,效率也会高很多。

 

我比较庆幸一点是——我没有拖延症。每次有事情的时候,我都会习惯尽早就安排完成,而不是拖到最后一刻不得不做了才去做。我认为,拖延是惯出来的,一旦有一次拖延,后面就很难再抓回效率,所以,我自己尽量保持每天十点到十一点就睡,早上六点起的生活节拍,尽量避免给拖延症“发酵”的机会。

 

(少年商学院曾分享《原来思维导图还可以让孩子战胜拖延症》,点击上方图片即可查看)

 

因为要做的事情多,我还会事先制定行程表,安排好时间计划。比起相对会占据更多时间的手帐,我更倾向于在周计划上列出每天的待办事项,每天早上起床后,先看一眼今天要做的事,然后一边洗漱,一边在脑中排出今天的日程。

 

在我看来,所有的学习都是共通的。即使是学习不一样的东西,还是有共通、彼此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素描和速写很相似,国画重写意,油画重色彩,虽然用的工具不一样,但目的都是画出自己想画的内容。

 

刚开始画画时,我找不准比例和结构,后来就在脑子里建一个数学中常用的坐标系,通过找关键点之间的位置关系,来确定画要怎么画。

 

再比如,舞蹈和体育项目之间,也能彼此借鉴。最明显的,就是花样滑冰,里面用到了很多舞蹈与竞技健美的动作,很多发力动作也能在其它运动项目找到借鉴。



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

是最重要的


学习上,我觉得为什么而学——“目的”是最重要的

 

在我看来,有些东西,学了纯粹是让自己愉悦或平静,有些东西,是因为有用,有些东西是因为好玩,所以想要短暂地尝试一下……只有找到做一件事的目的,才可以找到更适合的方式与途径。

 

弄清目的后,就不会陷入在同一件事情上倾注所有精力的窘境。我认为,安排学习计划一定要合理、适度,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然后发现根本完不成计划。不妨给自己留点余量,即使完不成今天的计划,调整明天的学习计划,明天接着学习也是可以接受的。

 

同时,我也慢慢学会了接受不完美。有时候心情低落或者压抑的时候,不要硬逼着自己去完成定下的任务。出去走走、运动一下,调整好心情,对之后的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说完心态,说点“硬”的——做笔记。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但你的方法一定是从各种方法中归纳整理出来的。我摸索了很久之后,总结了一套我自己用着特别有效的方法:

 

1、使用活页方格本做笔记本;

 

2、在笔记本右边留下整理栏,用于在复习的时候写下思考,或记录相关题型等;

 

3、视不同学科一周或一个月整理一次笔记。这样考试前复习就会很有针对性。

 

还有“刷题”的问题——我觉得适当刷题,还是很有必要的。做题能检验你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点,然后复习可以更有针对性。但是,比起重复相似的题型增加熟练度,我认为,将时间花在总结归纳上更有意义

 

每天背几百个单词……

这些笨功夫少不了


英语这块,单独拎出来说一下。在美国高中交换时,我花了一个月,考出了7门AP,完成了学校期末的三篇研究型报告,总页数有74页。这个效率,还是很让人满意的。我平常是怎么学习英语的呢?

 

先说背单词。从高一起,我每天要背几百个单词,然后进行高频复习。通过大量的背看,可以帮助我们抓住单词的基本意思。暑假期间,我每天也会花2至3个小时的时间在背单词上。

 

再说阅读。泛读加精读,能提高英语阅读量

 

其一,有语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单词。泛读,我通常会选择小说,一般会从头到尾读一遍,先自己理解,然后再回头查一遍单词,看是否有哪里理解错误。

 

其二,精读的材料建议可以挑选一些杂志报道,比如《华尔街日报》《国家地理杂志》,除了词汇,还能掌握一些句子结构和词组的使用方法

 

(《华尔街日报》和《国家地理杂志》)

 

我常用的英英词典有CollinsMerriam-Webster。用英英字典可以对词语的意思有更精准的把握,这两本字典的Leaner’s Dictionary也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这些词语的用法。

 

(Collins和Merriam-Webster)

 

然后说说听写和跟读训练。给大家推荐一个名叫“Aboboo”的软件,可以用做英语听写训练,这个软件能帮助我们统计听写错误率、提供跟读评分,并且有较为丰富的听力资源。

 

另外,我平时经常会在路上听英语新闻,推荐“科学美国人”,每篇大概在1分钟,要求是精准抓住文章的主旨,听写的时间在20分钟到半小时左右。在听写之外,还可以就这些材料进行跟读,不仅可以提高口语,还可以加强听力

 

(科学美国人)

 

我一直都不觉得我自己是什么“学霸”,刚刚进入市北初中理科班时,我还特别不适应呢,我的同桌经常考到满分,当时我的成绩并不理想,十分纠结,还曾经怀疑过,是不是理科不适合我。

 

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因为当年打下的理工基础,给我后来带来了很多机会。在之前的两份实习工作中,我都用上了编程和数据分析能力,我写的两个小程序,帮助我的团队减少了一半的耗时并可以在之后反复利用;我找出的大量数据和我做出的分析让我得以在做管培生时就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发表正式的报告……

 

所以,我想对和我同龄的朋友们说一句——多去尝试,不要怕困难。很多人和我讲,很迷茫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其实我觉得,多去试一试就好了。

 

专业方面,我试过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经济学、生物、音乐的基础课程;未来职业方面,我参加过福布斯云集论坛,也在街头发过传单、卖过气球;学习方面,多去尝试不一样的领域、不一样的学习方法;生活方面,多接触以前没接触过的人或事,可能性就更多了

 

在尝试里,我们可以一点点摸索出自己的喜好与长处,也可以融会贯通。并保持一颗懂得感恩的心,感谢一路以来支持我们的家人、良师、益友,是他们给了我们这么多好资源。




作者与授权


本文编辑整理自张骞对孙沁滢的采访,原文转自微信公号:上海升学(ID:shanghaishengxue),我们已获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欢迎在右下“写留言”与少年商学院用户朋友分享交流。


少年商学院微信相关文章


复旦附中老校长谈激发孩子学习动力

为何世界一流大学不爱招中国学生?

激发孩子内驱力的三重境界

中国学生写作习惯恰恰美国大学忌讳

《美式跨学科创新实践夏令营落地成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